「蓮西」區域一直是日照市五蓮縣的生態短板,過去隨處可見的是荒山裸巖,水土流失嚴重,農民種地靠天吃飯,收入非常低。自2016年五蓮縣開展「突破蓮西」工程以來,已建成千畝以上林果片區20個,昔日的「窮山惡水」邁上了綠色崛起的快車道,成為群眾增收的「金山銀山」,「蓮西」真正的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了。
記者了解到,「蓮西」區域主要包括汪湖鎮、於裡鎮、中至鎮、石場鄉、管帥旅遊度假區服務中心全域,高澤鎮、洪凝街道、街頭鎮西部,共276個村17.8萬人。蓮西區域包括2個省定貧困鄉鎮、34個省定貧困村和27個市定貧困村,分別佔全縣的66.7%、66.7%、67.5%。不僅是五蓮縣的經濟短板,也是生態短板。中至鎮是省定貧困鄉鎮,位於蓮西貧困區域的中心地帶,屬於典型的橫板巖地貌,荒山多、裸巖多,缺水少土,生態環境惡劣。幾十年來,鎮村兩級多次嘗試在荒山上種樹,可是成活率非常低,生態環境一直難以改變。
中至鎮中至村村民李丙木今年60多歲了。他清楚的記得近三十年來,各級政府為改變荒嶺做的努力。20多年前就組織過集體植樹,那時候要成立萬畝柿子園,但是嶺上的土地太薄了,一鎬頭下去就碰到石頭了。當時要開出一條條兩米寬一米深的深溝種樹,可是根本開不進去,廢了很多功夫開出溝種上了柿子樹,結果第二年就死了多半。現在在村的荒嶺上還能看到幾棵柿子樹,20多年了長得又細又矮,而且也都不結果。
除了柿子樹,中至村的荒嶺上還有幾十棵松樹,這些也都是種了幾十年留下了的。村民李丙傑告訴記者,光松樹就種了三四茬,可是基本上都沒有活。中至鎮兩河村村民安佰友早就種夠了荒嶺上的薄地,他說山嶺薄地,地又小又薄,下雨就澇死,不下雨就旱死。地裡直接收不到什麼東西,近些年很多人都不願意種了,有些都荒了,現在土地流轉出去了,心裡很痛快。
五蓮縣高度重視蓮西區域脫貧攻堅工作,以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為目標,著力將蓮西建設成生態蓮西、秀美蓮西、富裕蓮西。自2016年開展「突破蓮西」工程以來,蓮西區域共完成林業會戰投資4.8億元,造林6萬畝,發展中至鎮薛裡崖生態經濟林、弘豐生態林、於裡將軍嶺黃桃產業基地、高澤豐美園林等千畝以上林果片區20個。
中至鎮中至村已經綠化了2000多畝荒嶺,村黨支部書記孔祥增告訴記者,一些企業來投資,流轉了荒嶺土地之後通過深挖、深翻、深種,全部現在種上了果樹,現在主要是以種的桃樹、核桃、慄子為主,現在有些地方已經掛果了,明年就到了盛果期,企業也就能見到效益,這樣也實現了我們村的村民與企業的共贏,原來的一片荒山變成了現在的一片綠色的果園。
據中至鎮黨委書記周緒堂介紹,中至鎮荒山多、裸巖多,生態非常薄弱,原來的幾屆班子都想把荒山全部進行綠化,可以說是一個夢想,原來一直限於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沒有實現這個夢想,自2015年全市林水會戰以來,他們利用三年的時間,每年綠化荒山六千畝到八千畝,三年時間,共綠化荒山2.3萬畝,新一輪林水會戰已經打響,我們爭取再利用三年時間,把全鎮的4到5萬畝荒山全部進行綠化,圓中至人的生態夢。
通過堅持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中至鎮實現了群眾和村集體雙增收、鎮域經濟和企業雙發展的多贏局面。每年全鎮流轉土地農戶增加收入1300萬元,長年務工農村勞動力500多人,臨時用工人員6000多人,每人年增收1萬元以上。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最高26萬元,平均增加收入8萬餘元,一舉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大片經濟林效益初顯,企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壯大,實現年收入4000餘萬元。
中至鎮葛家崖頭村村民葛均國就嘗到了甜頭,他以前種地的時候,一畝地純收入連人工也算上剩不下一千元錢,土地流轉了以後,光土地流轉費是1060元,省出時間再出去打工一天60元錢,一年也能掙一兩萬元錢,總起來比原先多收入得兩萬元錢。
農民增收了,村集體也有了收入,能夠用來發展民生和基礎設施。葛家崖頭村每年能有40多萬的集體收入,這讓黨支部書記葛平江心裡樂開了花,他說村裡以前沒有集體收入,這一次土地流轉流轉一千三百餘畝,集體收益是四十餘萬元,這些錢首先是全體村民分配。60歲以上的分配160元,60歲以下的分配100元,另外村集體承擔著村民的衛生費、平安保險、60歲以上老人的人齡保險,每年還拿出集體收益的4萬元,用於十餘戶的孤寡老人的互助養老。
中至鎮兩河也是這樣,有了集體收入之後,村委就考慮解決村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路,今年利用村集體收入硬化了生產路。下一步就是還一個吃水的問題,現在自來水水質不好,村民意見比較大,明年流轉費到帳之後就要解決自來水的問題。再下一步,就逐漸的改善村裡的從容面貌,包括綠化、亮化,讓老百姓有一個好的居住環境。
閃電新聞記者 劉九省 日照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