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蘇聯不敵美國主因是什麼?

2020-12-10 騰訊網

對於冷戰的結果,今天我們似乎每一個人都覺得理所當然,好像蘇聯不解體就天理難容,而美國就必然要取得勝利一樣。誠然這樣的結論確有一定的道理,但多少有事後諸葛亮之嫌,如果把時光回溯到蘇聯如日中天之際,美國未必有七成把握獲勝。後世歷史學家習慣於把蘇聯的失敗歸咎於僵化落後的制度,但這只是原因之一,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蘇聯的失敗從根源上說與採用哪種制度沒有必然關係,蘇聯的失敗是因為蘇聯本身,如果它不失敗它就不是蘇聯。早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初,俄國就致力於打開通往西方世界的窗戶,彼得改革的內容,強化了個人英雄主義特色,鐵腕治軍。彼得一方面大力對外用兵,依靠武力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這貌似從物理空間上拉近了與西方的距離,但事實上讓西方害怕擔憂。

俄國通過營建聖彼得堡來吸引歐洲的人才和科技,雖然當時奧地利和德國都有皇帝,但英法等國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彼得唯一感興趣的是歐洲的技術,而對於英法涉及「分權」的體制卻極其牴觸,這是典型的「俄學為體、西學為用」,與晚清時期的洋務運動如出一轍。然而與清朝不同的是,彼得的「洋務運動」成功了,鐵腕治軍,鐵腕治國,沙皇依靠鐵腕手段控制超過兩千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國土。

俄國在政治上強化沙皇的能力,在國土上「向東擴張」,政治文化與西方的主張漸行漸遠,這也註定後來的蘇聯不可能走上與英法一樣的道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夜,貌似強大的沙皇俄國仍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國,他們既缺乏必要的工業基礎,也不具備完善的鐵路交通,這也是俄軍屢屢被德軍東線部隊按在地上摩擦的主要原因。倉促上臺的布爾什維克通過與德國媾和來穩定局勢,但接下來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收拾這個積重難返的爛攤子。

外界留給蘇聯的時間顯然不多,蘇聯需要的不是「投票式」的公投,而是相較於沙皇更加強硬的鐵腕手段,唯有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全國資源辦大事。於是從這一刻起,鐵腕治軍,鐵腕治國,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業擺上頭等位置,而此後困擾蘇聯數十年的社會難題也就此拉開帷幕。從短期的結果上看,蘇聯無疑是成功的,蘇軍不僅阻擋住了納粹的鋼鐵洪流,而且一度將勢力覆蓋過整個東歐,但這一切都掩蓋不了社會發展的畸形。

圖-東歐劇變,俄羅斯失去一眾小兄弟

此時我們可以設想假如蘇聯走上的是另一條道路,如果從一開始就效仿美國,俄國會變得像後來那般強大嗎?答案不言自明,沒有鐵腕治軍,鐵腕治國,蘇聯不會有後來的歷史地位,甚至連德軍的第一波衝鋒都阻擋不了。或許蘇聯的政策確有瑕疵,但在當時來說已經是最為合理和明智的選擇了。

圖-波羅的海

從彼得大帝到二戰結束,沙俄和蘇聯選擇的道路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至少從東歐平原內陸國發展到2千多萬平方公裡的大帝國,東歐南歐還有眾多附庸國。但是二戰之後,蘇聯加盟國眾多,內部錯綜複雜,再用鐵腕手段,像波羅的海三國的反饋情緒就高漲。

圖-俄羅斯人

至於進入冷戰之後,蘇聯仍有機會改善俄羅斯與其他加盟國的關係,可惜蘇聯又矯枉過正,在與美國對抗當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端,最終崩潰解體。成也鐵腕,敗也鐵腕。

文:閆老師,圖:風長眼量。

相關焦點

  • 美國成為冷戰最大贏家?冷戰專家:蘇聯解體給美國帶來巨大災難
    1991年12月25日,當時的蘇聯總統、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發表辭職演說,宣布蘇聯不再存在,給世界以極大的震撼,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隨後發表演講說美國在冷戰中獲得了勝利,老布希的觀點構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一個解釋,那就是蘇聯解體標誌著美國在冷戰中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在長達40
  • 上世紀冷戰,以美國扳倒了蘇聯而告終,中國在這背後做出了什麼?
    在二戰結束後,雙方之間的不信任直接升級成了軍事對峙,而當時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雙方都擁有著足以摧毀地球的強大武器。在此後的幾十年中,人們一直生活在隨時可能出現大戰的陰影之下,不過幸好美蘇兩國總是能夠在戰爭爆發之際保持足夠的理智。不過,雖然說真刀真槍的戰爭沒有爆發,但是這兩個國家依然在通過影響他國事務取得自己對抗的優勢。
  • 美國在冷戰之初為何不用原子彈滅了蘇聯?
    這就叫「冷戰」,其實也可叫「冷和平」。無論美國的可樂,還是俄國的格瓦斯,冰鎮的應更好喝,但和平還是「暖」點好,如果暖不起來,「冷和平」還是強過「熱戰」。那麼,為何美蘇沒有打起來?很多人眼都不眨就會首先說出的理由或是,核武器!美蘇手中的核彈太多,所以雙方都害怕,如果動起手,只要有一方hold不住脾氣,核大戰就會發生,很可能真要亡國滅種。這有道理。
  • 美國比蘇聯明顯要強不少,為什麼卻一直處於冷戰,不敢發生戰爭?
    二戰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開始對立,並形成了冷戰。但其實從二戰後到蘇聯解體,蘇聯從綜合國力上講,明顯是弱於美國的。如果從地盤和人口來看,美國差不少。蘇聯在戰後一直致力於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雖然成效顯著,但如果爆發戰爭,明顯拼的是綜合國力。
  • 冷戰時,蘇聯軍隊的全稱是什麼?蘇聯紅軍為何改名?
    那蘇聯紅軍,威名遠揚,本來好好聽的名字,冷戰時卻為何突然「改名換姓」?上面也說了,我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最開始就叫中國工農紅軍,這也是跟著蘇聯老大哥「蘇聯紅軍」叫的。在二戰時期蘇聯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不僅阻止了德國一統歐洲的步伐。而且在德國對於蘇聯久攻不下的過程中,大大重創了德國,讓德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身心俱疲。
  • 希臘危機:1947年美國向蘇聯攤牌,冷戰開始
    蘇軍兵臨巴爾幹半島後,邱吉爾再也坐不住了,他意識到:如果他再不做點什麼的話,巴爾幹半島就沒他什麼事了。晚上22點,談判正式開始,簡單開場白後,邱吉爾開門見山,要求談談巴爾幹地區的事。英國想要控制希臘,必須搞定希共,而希共一直要求加強與蘇聯的聯繫,表示願意接受蘇聯的指導。蘇聯對希臘不感興趣,也不想得罪英國,於是要求希共「同意國家政府的任何要求」,這裡的國家政府,指的就是流亡的希臘政府。於是,希共派出了5名代表,加入流亡政府內閣(後來增至6人)。
  • 冷戰後期,蘇聯已經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革,為何美國還要針對它?
    一、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的經濟政策1、冷戰初期美國對蘇聯的遏制二戰後,美國在經濟上對蘇聯採取種種遏制,阻撓蘇聯經濟的發展。2、冷戰後期美國對蘇聯的遏制20 世紀 80 年代至蘇聯解體期間,國際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西歐、日本和蘇聯的實力均有所壯大,威脅著美國的戰略地位。蘇聯入侵阿富汗,促使美國調整了對蘇政策,開始對蘇聯實施高壓式經濟外交,對蘇態度也由緩和轉向了強硬。
  • 冷戰時期,到蘇聯門口耀武揚威的美國航母,為什麼現在不敢來了
    和許多人心中想的不同,冷戰時期,蘇聯在海軍方面的投入並不少,甚至有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蘇聯海軍如日中天,不但擁有7艘航空母艦,還有3艘戰列巡洋艦。這些大型水面艦艇火力強勁,尤其是3艘戰列巡洋艦,即便放在21世紀的今天,它瞬間打完21枚飛彈的能力,依舊是獨一份的存在。
  • 冷戰時期美國唯一的對手,蘇聯解體後留下了多少黑科技?
    目前世界上的霸主是美國,美國之所以能夠稱霸全球,是因為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軍事實力上唯一能夠與美國齊頭並進的蘇聯解體了。而蘇聯可能是整個20世紀唯一一個能夠與美國直接對抗的國家,當初美蘇兩國之間的冷戰使得世界針鋒相對了幾十年的時間,這也就意味著當年蘇聯的科技是非常先進的,畢竟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支撐,蘇聯又如何能在冷戰中與美國抗衡呢?那麼當年的蘇聯到底留下了多少黑科技呢?
  • 冷戰時美國是有多痛恨蘇聯?要發明遊戲將其「打敗」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蘇聯和美國是以前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世界大國,兩個大國長期對峙。在冷戰的中期,蘇聯的實力達到了巔峰。巔峰時期的蘇聯可以說已經達到了讓眾國感到可怕的地步。蘇聯在巔峰時期佔地超過兩千萬平方公裡,廣袤的土地賦予了蘇聯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每年的石油產量就是驚人的幾億噸。
  • 冷戰時期,蘇聯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援助印度
    印度之所以使用俄式裝備,這還要從蘇聯說起,因為不管是印度的軍工體系還是武器裝備,都是當年蘇聯為印度打下的底子,很多都是蘇聯人援助的。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冷戰時期蘇聯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援助印度?第一,政治原因。印度位於南亞地區,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作為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印度自然成為了大國拉攏的對象。
  • 為什麼說中蘇交惡是冷戰時期蘇聯最大的戰略失誤?
    蘇聯在冷戰中輸給了美國,除了很多客觀因素外,自身也犯了很多錯誤。 一般認為,蘇聯在冷戰時期犯的錯誤有: 1979年,美國審時度勢,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隨後中美也進入了一段蜜月期。 這對蘇聯來說太致命了。 本來是自己的盟友,突然跑到對面去了,這誰扛得住? 此消彼長之下,蘇聯在冷戰時面對美國徹底處於劣勢。
  • 親歷冷戰的蘇聯回聲級巡航飛彈核潛艇(上)
    675型「回聲II」級巡航飛彈核潛艇發射P-6反艦飛彈  冷戰時期,蘇聯海軍非常重視美國航母編隊帶來的威脅,為了與之對抗,蘇聯積極研發以巡航飛彈為代表的新式武器。本文的主角「回聲」級正是蘇聯第一代巡航飛彈核潛艇,它從50年代末期建成服役,到蘇聯解體前後退出歷史舞臺,是名副其實的冷戰親歷者。講起美蘇爭霸的冷戰故事,它比我們熟知的阿庫拉級(971型)、颱風級(941型)更有發言權。
  • 好萊塢翻拍冷戰電影《赤色黎明》:中俄軍隊入侵美國
    1984年拍攝,它假想了蘇聯和古巴聯軍入侵美國小鎮,幾個美國小孩憑藉一己之力擊敗了「敵人」的故事。今年9月,據美國媒體報導,米高梅公司開始重拍這部冷戰時期電影,講的雖然還是那個故事,但「入侵者」變成了中俄聯軍。新版《赤色黎明》由好萊塢導演丹·布拉德利執導,今年9月在底特律開拍,預計於2010年9月24日上映。湯姆·克魯斯的養子康納·克魯斯、出演《變形金剛2》的伊薩貝拉·盧卡斯、《地心歷險記3D》裡的童星喬什·哈徹森將在片中出演。
  • 美蘇冷戰三階段,若最後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世界局勢將會怎樣?
    如果美蘇冷戰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世界的局勢會怎麼樣呢?這的確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歷史話題。在探討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冷戰的大體過程。歷史上的冷戰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40年代後期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這一時期是蘇聯防守,美國進攻。
  • 蘇聯在鼎盛時期到底有多強?不僅經濟發達,軍事實力直逼美國
    在強大之前,美國只是英國眾小弟其中的一個。隨著美國不斷壯大,有了實力的小弟再也不願意在英國手下屈居。於是,在美國人民共同努力下,終於擺脫英國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儘管沒有參戰,但是從中收穫了很多好處,並在戰爭中悄悄發展。
  • 冷戰的贏家,是別國
    1946年2月22日(周五),感冒中的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喬治·凱南向國務院拍發了一封5000多詞的長電報,揭示了蘇聯與美國分庭抗禮的野心,成了二戰後初期美國「冷戰遏制」政策的起源。11天後,已經下臺大半年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應杜魯門總統之邀在美國發表了針對蘇聯的「鐵幕演說」。
  • 如果蘇聯不解體,現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對美國有什麼影響?
    這段時間稱為冷戰,沒有明面上的戰爭,但是蘇聯和美國在軍事、政治、科技以及經濟方面不斷的競賽,也就是互相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都不開啟戰爭,就「動口不動手」,就看誰能撐得更久。最終由於蘇聯領導人在決策上的錯誤,以及在和美國接近40年的競爭中讓國家的經濟和體制面臨崩潰的邊緣,最終蘇聯解體,之後再也沒有和美國抗衡的實力,所以這次冷戰以蘇聯的失敗而告終。
  • 美蘇冷戰高峰時期,蘇聯有哪些黑科技?
    1944年以後,美蘇進入冷戰階段,蘇聯成了唯一能跟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既然是政治軍事大國,其科研能力自然不差,尤其是在軍工技術方面。某些領域甚至超過了美國,保留了很多至今仍讓人嘆為觀止的黑科技。
  • 美國有一支軍隊全套俄式裝備,牆上美國國旗,機上蘇聯紅星
    這就是堪稱士兵夢魘的假想敵部隊,又被稱為影子部隊。比如說面對「六邊形」旅長滿廣志,不練就點開掛般的技能,就別想「活捉」他。這便是和平時期保持、提升戰力的絕佳方法。對假想敵部隊而言,他們的番號、編制和裝備配合,一般都不同於本國正式軍隊。他們的各種條令條例、電臺呼號也按照其模擬的敵國習慣替代。不少假想敵部隊甚至按外軍編制授予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