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冷戰的結果,今天我們似乎每一個人都覺得理所當然,好像蘇聯不解體就天理難容,而美國就必然要取得勝利一樣。誠然這樣的結論確有一定的道理,但多少有事後諸葛亮之嫌,如果把時光回溯到蘇聯如日中天之際,美國未必有七成把握獲勝。後世歷史學家習慣於把蘇聯的失敗歸咎於僵化落後的制度,但這只是原因之一,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蘇聯的失敗從根源上說與採用哪種制度沒有必然關係,蘇聯的失敗是因為蘇聯本身,如果它不失敗它就不是蘇聯。早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初,俄國就致力於打開通往西方世界的窗戶,彼得改革的內容,強化了個人英雄主義特色,鐵腕治軍。彼得一方面大力對外用兵,依靠武力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這貌似從物理空間上拉近了與西方的距離,但事實上讓西方害怕擔憂。
俄國通過營建聖彼得堡來吸引歐洲的人才和科技,雖然當時奧地利和德國都有皇帝,但英法等國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彼得唯一感興趣的是歐洲的技術,而對於英法涉及「分權」的體制卻極其牴觸,這是典型的「俄學為體、西學為用」,與晚清時期的洋務運動如出一轍。然而與清朝不同的是,彼得的「洋務運動」成功了,鐵腕治軍,鐵腕治國,沙皇依靠鐵腕手段控制超過兩千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國土。
俄國在政治上強化沙皇的能力,在國土上「向東擴張」,政治文化與西方的主張漸行漸遠,這也註定後來的蘇聯不可能走上與英法一樣的道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夜,貌似強大的沙皇俄國仍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國,他們既缺乏必要的工業基礎,也不具備完善的鐵路交通,這也是俄軍屢屢被德軍東線部隊按在地上摩擦的主要原因。倉促上臺的布爾什維克通過與德國媾和來穩定局勢,但接下來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收拾這個積重難返的爛攤子。
外界留給蘇聯的時間顯然不多,蘇聯需要的不是「投票式」的公投,而是相較於沙皇更加強硬的鐵腕手段,唯有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全國資源辦大事。於是從這一刻起,鐵腕治軍,鐵腕治國,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業擺上頭等位置,而此後困擾蘇聯數十年的社會難題也就此拉開帷幕。從短期的結果上看,蘇聯無疑是成功的,蘇軍不僅阻擋住了納粹的鋼鐵洪流,而且一度將勢力覆蓋過整個東歐,但這一切都掩蓋不了社會發展的畸形。
圖-東歐劇變,俄羅斯失去一眾小兄弟
此時我們可以設想假如蘇聯走上的是另一條道路,如果從一開始就效仿美國,俄國會變得像後來那般強大嗎?答案不言自明,沒有鐵腕治軍,鐵腕治國,蘇聯不會有後來的歷史地位,甚至連德軍的第一波衝鋒都阻擋不了。或許蘇聯的政策確有瑕疵,但在當時來說已經是最為合理和明智的選擇了。
圖-波羅的海
從彼得大帝到二戰結束,沙俄和蘇聯選擇的道路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至少從東歐平原內陸國發展到2千多萬平方公裡的大帝國,東歐南歐還有眾多附庸國。但是二戰之後,蘇聯加盟國眾多,內部錯綜複雜,再用鐵腕手段,像波羅的海三國的反饋情緒就高漲。
圖-俄羅斯人
至於進入冷戰之後,蘇聯仍有機會改善俄羅斯與其他加盟國的關係,可惜蘇聯又矯枉過正,在與美國對抗當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端,最終崩潰解體。成也鐵腕,敗也鐵腕。
文:閆老師,圖:風長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