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危機:1947年美國向蘇聯攤牌,冷戰開始

2020-12-18 戰爭藝術001
冷戰漫畫

1944年10月9日,蘇軍重兵逼近巴爾幹半島,憂心忡忡的邱吉爾突然造訪莫斯科,與史達林舉行了首腦會談。

戰前,巴爾幹半島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戰爭爆發後,邱吉爾念茲在茲,以至於盟軍在討論開闢第二戰場時,邱吉爾堅決主張把戰場選在巴爾幹半島,然而,第二戰場最終選在了法國,這讓邱吉爾很受傷。

蘇軍兵臨巴爾幹半島後,邱吉爾再也坐不住了,他意識到:如果他再不做點什麼的話,巴爾幹半島就沒他什麼事了。

晚上22點,談判正式開始,簡單開場白後,邱吉爾開門見山,要求談談巴爾幹地區的事。

蘇軍解放羅馬尼亞宣傳畫

都是敞亮人,說話就不用繞彎子了,蘇軍已開進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而英國在那裡也有自己利益的代理機構,我提個建議:俄國在羅馬尼亞佔90%的優勢,英國在希臘也有90%的發言權,南斯拉夫一人一半,你看怎麼樣?

趁史達林在聽翻譯時,邱吉爾拿過來半張紙,在上面寫道:「羅馬尼亞:俄國——90%,其他國家——10%,希臘:英國——90%,俄國——10%,南斯拉夫:50-50%,匈牙利:50-50%,保加利亞:俄國——75%,其他國家——25%。」

史達林瞅了瞅,拿出一支藍色鉛筆,在紙上劃了一個鉤。

然後,兩人一言不發,氣氛有點尷尬。

邱吉爾先打破沉默,說道:我們就這樣解決了這些與千百萬人生死攸關的事情,是不是給人感覺有些玩世不恭?讓我們把這張紙燒掉算了。

史達林回道:不,你留著吧。

這便是《百分比協定》達成的過程。

史達林與邱吉爾

從協議可以看出,邱吉爾為了獲得希臘,幾乎放棄了整個巴爾幹半島。然而誰也想不到的是,正是邱吉爾力爭而來的希臘,成了冷戰的開局事件之一,攪動了兩大陣營的對抗和世界形勢的變幻。

01

邱吉爾訪蘇後不久,德軍完全撤離希臘,英國傘兵空降雅典。隨後,寄寓開羅的希臘流亡政府也回到了雅典。

德國人也撤了,政府也回來了 ,希臘人民喜迎解放,從此就能過上幸福生活?想多了。解放後的情況比淪陷時更複雜。

原來,德國佔領希臘後,希臘政府流亡英國,希臘人民抗德運動風起雲湧,最終大浪淘沙,湧現了兩大組織:一是希臘共產黨控制的民族解放陣線,其軍隊稱為民族解放軍;另一個是希臘全國民主同盟。

希臘遊擊隊

德軍撤退時,民族解放陣線趁機滅了全國民主同盟,一家獨大,他們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方,擁有5萬多人的軍隊。

英國想要控制希臘,必須搞定希共,而希共一直要求加強與蘇聯的聯繫,表示願意接受蘇聯的指導。蘇聯對希臘不感興趣,也不想得罪英國,於是要求希共「同意國家政府的任何要求」,這裡的國家政府,指的就是流亡的希臘政府。

於是,希共派出了5名代表,加入流亡政府內閣(後來增至6人)。

流亡政府回到雅典後,希共代表與政府互不信任,地方勢力也不認可新近回國的政府,希臘政府政令出不了雅典。

11月初,因為軍隊統一問題,雙方矛盾激化。

希臘遊擊隊

希臘政府和希共一致認為,希共控制的遊擊隊是私家軍,應該由統一的政府軍和警察所代替。雙方的分歧在於,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和步驟來代替。這個情況和中國重慶談判時軍令政令如何統一的問題類似。

雙方分歧太大,壓根談不攏。12月初,希共6名部長從希臘政府集體辭職,希共及其支持者舉行了遊行示威和總罷工。

邱吉爾見希臘局勢失控,指示駐希臘的英軍果斷採取行動,不要猶豫。於是,英軍和希臘民族解放軍爆發了戰爭。

英軍出手後,希共反而冷靜了下來,他們在等待政治解決,即英美國內的輿論壓力和蘇聯的外交幹預。此時,他們並不知道史達林已經把他們賣了。

政治動亂

為了應付輿論,同時考慮到美國的態度,邱吉爾去了一趟雅典,與希共代表以及美國駐希臘大使,舉行了停戰談判。結果依然談不攏。

政局持續混亂,右翼勢力和希共仇殺升級。此時,希臘北部的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都成立了社會主義政權,這使得希共可以背靠三國的支持,與希臘政府一決雌雄。

1946年2月,希共決定正式開始內戰。

希臘政府是一個腐敗墮落、愚蠢無能的政府,完全不是希共的對手,這意味著希臘內戰實際上是英國在和希共打。英國是否有能力扭轉希臘局勢?答案是否定的。

二戰中被摧毀的英國城市

02

二戰嚴重削弱了大英帝國,長期的戰爭消耗讓英國元氣大傷,維繫帝國存在的殖民體系已經或正在崩潰,1947年初的超級暴風雪,更是讓英國雪上加霜——交通堵塞、河道冰凍,小麥凍死,一半以上的工業已停產,500萬人失業。

1947年2月,英國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兩份文件,表達的主要意思是:英國將在6個星期後,停止對希臘和土耳其的援助,希望到時候美國把這兩個爛攤子接管起來。英國人相信,美國絕對有能力、且非常願意接管。

的確如英國人所想的那樣。杜魯門看完英國的照會後,興奮地聲稱:英國此刻已將領導世界這一任務,連同其全部負擔和全部榮光,一起移交給了美國。

駐伊朗的蘇軍

杜魯門早就想對蘇聯動手了。

在希臘危機之前,中東和近東先後發生了伊朗危機和土耳其危機——伊朗危機,即1945-1946年,蘇軍佔領伊朗北部後,策劃亞塞拜然人和庫德人獨立,杜魯門召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柯:48小時內不撤軍,我們會向你們投原子彈。危機以蘇聯撤軍結束。

土耳其危機,即1945-1946年間,蘇軍以武力威脅土耳其政府,要求修改相關條約,意欲控制土耳其海峽。在美英的幹涉和支持下,土耳其政府拒絕了蘇聯的要求,此后土耳其徹底倒向了西方。

如果說凱南長電(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參贊喬治·凱南對蘇聯的分析和美國的對策)和鐵幕演說,只是讓美國從思想上意識到了蘇聯擴張成性,那麼伊朗危機、土耳其危機,則讓美國見識到了這種威脅。

史達林領袖像

美國人認為:蘇聯領導人部署他們的外交、宣傳、軍事壓力和經濟武器,一直努力突破伊朗-土耳其-希臘屏障向南擴展,在地中海、中東和印度洋建立蘇聯勢力。

之後,杜魯門指示總統特別顧問克利福德起草了一份《美國與蘇聯的關係》的報告,報告明確指出:一切目前不處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的國家,在他們反抗蘇聯的鬥爭中,都應得到慷慨的經濟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

杜魯門

杜魯門準備向蘇聯攤牌了,所缺的只是一個合適的時機,英國人的照會可謂恰逢其時——希臘內戰,希共後面有南斯拉夫等三國支援,而南斯拉夫等三國後面又有蘇聯支援,在美國看來,希臘內戰不僅是希臘自己的事,也是整個西方世界遏制蘇聯陣營擴張的大事。

1947年2月27日,杜魯門邀請國會兩院領袖商討軍國大事,由國務卿馬歇爾主講。但是馬歇爾的演講水平實在太次,議員們聽得一頭霧水,反問道:我們為什麼要管這些破事,替英國佬火中取慄?

艾奇遜

得不到國會的支持,杜魯門想攤牌也是白搭。關鍵時刻,副國務卿艾奇遜站了出來,在徵得領導同意後,艾奇遜做了「美國面臨蘇聯挑戰」的長篇發言。

艾奇遜不愧是一個演講大師,他用極富煽動性的語言,描述了蘇聯的種種擴張滲透,就像一個爛蘋果傳布細菌給整桶蘋果一樣。他恐嚇國會議員,如果再不對蘇聯動手,歐、亞、非三大洲遲早會被蘇聯收入囊中。這不是為英國火中取慄的問題,而是一個維護美國安全和捍衛民主的問題。

艾奇遜的發言收到了奇效,議員們被震住了,紛紛表示支持總統。

3月12日,杜魯門在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說,提出了著名的「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主旨就是美國要幫助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為了避免惹毛蘇聯,演講沒有指名道姓,而是委婉地以極權統治代之。杜魯門還提出,眼下美國首先要支援希臘和土耳其,希望國會批准4億美元。

杜魯門主義劃分的陣營

杜魯門主義出臺後,一石激起千層浪。贊同者認為它和門羅宣言一樣,是美國歷史上的裡程碑,意味著美國擔負起了領導自由世界的責任。批評者,尤其是左派認為,它是冷戰的第一槍,是美國帝國主義的全球執照。

03

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以及《希土援助法案》的通過,大批美援湧入希臘。

美國的援助包括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經濟援助主要用來幫助希臘政府改革經濟和政治,恢復工農業生產,軍事援助主要幫助希臘政府招募和訓練軍隊,以及提供武器裝備。此外,美國還派出了大量軍事專家和顧問,協助希臘政府軍作戰。

援助希臘政府軍的武器裝備
援助希臘政府軍的武器裝備

與美國相反的是,蘇聯對希臘的局勢一直冷眼旁觀,沒有證據顯示南斯拉夫等國援助希共,是受到了蘇聯的指使。1947年狄托建議邀請希共參加共產黨情報局時,史達林直接給否決了,1948年史達林讓南斯拉夫給希共帶個話,讓他們收起遊擊戰,並表示不相信希共能獲得勝利。

美國的力挺,以及蘇聯的漠然,已經決定了希臘內戰的走向,至於希共內部爭權奪利、與裝備精良、軍力佔優勢的政府軍打陣地戰等等,都是枝節。

史達林為什麼放棄希臘?主要還是蘇聯力有不逮,不想惡化同西方的關係。此時的蘇聯,一方面要恢復二戰創傷,一方面要消化和鞏固東歐勢力範圍,在與西方的對峙中,蘇聯處於劣勢,不想為了希臘而過早地與美國正面對抗。

史達林參加活動

沒有蘇聯的支持,註定了希共的失敗,而蘇聯和南斯拉夫的決裂,又加快了希共失敗的進程。狄托和史達林鬧掰後,希共面臨站隊的抉擇。然而,希共沒有站在大金主南斯拉夫這一邊,而站在了拋棄他們的史達林這一邊。

狄托逐漸關閉了與希臘的邊境,斷絕了對希共的支援。至於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本身實力有限,援助份量遠不及南斯拉夫。失去了南斯拉夫的輸血,希共迅速崩潰。

1949年10月,隨著戰爭失敗,希共宣布「臨時停火以保全整個希臘不被徹底毀滅」,剩下的人要麼投降,要麼逃亡阿爾巴尼亞或蘇聯。希臘內戰結束。

冷戰漫畫

希臘政府的勝利,使得希臘成了東南歐唯一的一個非社會主義國家,它和土耳其一道,成為了擋在蘇聯向東地中海擴張的兩顆釘子。

對美國而言,希臘危機是第一次練手,希臘內戰的結束,既是結束,更是開始——美國徹底走出孤立主義,開始全面遏制蘇聯並幹預全球事務。

【參考資料】

《再探冷戰的起源--從伊朗危機、土耳其危機、希臘危機看蘇聯的對外政策》

《邱吉爾與史達林劃分東南歐勢力範圍:俄國檔案中的百分比協定》

《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希土危機與杜魯門主義出臺

《冷戰初期美國對希臘的援助政策(1947-1949)》

相關焦點

  • 美國在冷戰之初為何不用原子彈滅了蘇聯?
    這樣,若要對蘇聯投核彈,轟炸機要先飛到該基地裝核彈,然後(如果是轟炸蘇聯的歐洲部分)再向東飛越大半個美國和大西洋到達歐洲,像先到西邊取餐、再往東邊送餐的外賣小哥?前面說過,美國轟炸機從歐洲基地出發更方便,最大原因就是,空中加油技術當時還不成熟,適合大型飛機的硬管式空中加油技術到1949年才過關,這樣轟炸機難以從北美直飛蘇聯。英國是美國人心目中理想的歐洲基地所在,既由於英國是美國最鐵和最強的盟友,也由於英國距蘇聯控制地域不遠不近,基地如果太近,就更可能遭到敵機的轟炸,甚至在戰爭一開始就被敵軍佔領。
  • 冷戰熱鬥︱第一次柏林危機與中國的關聯
    第一次柏林危機是冷戰初期蘇聯與西方之間的一場重要較量,它直接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引向了戰爭邊緣。本文想談的,是這場在地球另一邊發生的大事與中國歷史之間種種草蛇灰線般的關聯。沒想到,數年間冷戰的陰雲越聚越濃:先是蘇聯紅軍拒絕按約定時間從伊朗北部和中國東北撤軍,隨後中共與國民黨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爭奪引起了美蘇各自對對方擴張意圖的猜忌,接著土耳其危機和希臘內戰危機引來了1947年3月12日聲言要反抗蘇聯「極權主義擴張」的「杜魯門主義」。
  • 美國成為冷戰最大贏家?冷戰專家:蘇聯解體給美國帶來巨大災難
    1991年12月25日,當時的蘇聯總統、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發表辭職演說,宣布蘇聯不再存在,給世界以極大的震撼,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隨後發表演講說美國在冷戰中獲得了勝利,老布希的觀點構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一個解釋,那就是蘇聯解體標誌著美國在冷戰中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在長達40
  • 蘇聯是70年代北約南翼危機及賽普勒斯危機中影響西方考量因素之一
    賽普勒斯獨立以來在領導人馬卡裡奧斯的領導下與蘇聯保持著長久的聯繫,島內共產主義勢力一度發展壯大,賽普勒斯勞動人民進步黨一度參選島上的政治活動。1974年政變發生後逃亡的賽普勒斯總統馬卡裡奧斯曾向蘇聯求助。7月開始,蘇聯即在外交和軍事方面回應賽普勒斯衝突。首度評論是對賽普勒斯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維護。
  • 美國比蘇聯明顯要強不少,為什麼卻一直處於冷戰,不敢發生戰爭?
    二戰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開始對立,並形成了冷戰。但其實從二戰後到蘇聯解體,蘇聯從綜合國力上講,明顯是弱於美國的。如果從地盤和人口來看,美國差不少。蘇聯在戰後一直致力於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雖然成效顯著,但如果爆發戰爭,明顯拼的是綜合國力。
  • 冷戰後期,蘇聯已經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革,為何美國還要針對它?
    冷戰時期,國際經濟格局經歷了兩次重大變化,即戰後初期到 60 年代,美國一家獨強,稱霸國際經濟領域;20 世紀 70 年代後,國際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全球國際經濟格局在冷戰時期經歷了從一極到多極的演變發展過程。
  • 冷戰的贏家,是別國
    1946年2月22日(周五),感冒中的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喬治·凱南向國務院拍發了一封5000多詞的長電報,揭示了蘇聯與美國分庭抗禮的野心,成了二戰後初期美國「冷戰遏制」政策的起源。11天後,已經下臺大半年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應杜魯門總統之邀在美國發表了針對蘇聯的「鐵幕演說」。
  • 上世紀冷戰,以美國扳倒了蘇聯而告終,中國在這背後做出了什麼?
    在1946年,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永遠無法和平共處。自從1922年蘇聯誕生以來,這兩種政治體系就開始不斷猜疑對方,生怕對方會企圖消滅自己。在二戰結束後,雙方之間的不信任直接升級成了軍事對峙,而當時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雙方都擁有著足以摧毀地球的強大武器。在此後的幾十年中,人們一直生活在隨時可能出現大戰的陰影之下,不過幸好美蘇兩國總是能夠在戰爭爆發之際保持足夠的理智。不過,雖然說真刀真槍的戰爭沒有爆發,但是這兩個國家依然在通過影響他國事務取得自己對抗的優勢。
  • 冷戰蘇聯不敵美國主因是什麼?
    對於冷戰的結果,今天我們似乎每一個人都覺得理所當然,好像蘇聯不解體就天理難容,而美國就必然要取得勝利一樣。誠然這樣的結論確有一定的道理,但多少有事後諸葛亮之嫌,如果把時光回溯到蘇聯如日中天之際,美國未必有七成把握獲勝。後世歷史學家習慣於把蘇聯的失敗歸咎於僵化落後的制度,但這只是原因之一,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 冷戰,古希臘也有相似的局
    其實雙方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已經開始暗中較勁。1947年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提供援助給西歐國家;蘇聯則以莫洛託夫計劃和經濟互助委員會相抗衡,幫助東歐國家。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機中,雙方公開對抗。此後1949年美國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蘇聯組建華沙條約組織應對。至此,從經濟到軍事,兩大集團組建完成,冷戰走向深化。  從1989年開始,東歐共產黨政權紛紛倒臺。
  • 賽普勒斯1963年危機中,英國希望拉美國進行調解,分擔國際譴責
    在這三國中,由於希臘和土耳其對立的政治立場,結果往往是由英國主要擔負起協調的角色,而英國顯然無法獨立解決這個問題,於是英國試圖求助於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美國和北約作為冷戰時期西方盟國的政治軍事組織是英國的求助對象之一。賽普勒斯1963年事件一起,英希土三國即於倫敦開會商討解決辦法。英國在一開始是不願意捲入這場無休止的糾纏中,但又不可能坐視事態惡化。
  • 美蘇冷戰三階段,若最後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世界局勢將會怎樣?
    如果美蘇冷戰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世界的局勢會怎麼樣呢?這的確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歷史話題。在探討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冷戰的大體過程。歷史上的冷戰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40年代後期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這一時期是蘇聯防守,美國進攻。
  • 冷戰時期,和蘇聯關係最好的華約國家:擁兵20萬,鎮守蘇聯南大門
    眾所周知,在蘇美兩極對抗的冷戰時期,作為兩極之一的蘇聯,於1955年組建了華沙條約組織,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由此具備了和美國北約集團抗衡的資本。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多是蘇聯控制下的東歐國家。這由兩點決定,第一,保加利亞地處華約集團的最南方,再往南便是北約集團的希臘與土耳其等國,因此保加利亞被置於冷戰的南方前線之上,必然會守衛南部地區;第二,保加利亞臨近黑海地區,黑海向來被稱作蘇聯的「軟腹部」,歷史上蘇聯遭受的外來侵略,有不少就是自黑海而來,故而保加利亞作為黑海附近的國家,有義務協同蘇聯軍隊拱衛南方大門。
  • 1948年6月24日,蘇聯開始封鎖西柏林
    1945年5月8日,德國向盟軍宣告無條件投降後,被盟軍分別軍事佔領。盟軍將德國分為四個佔領區,分別歸美、蘇、英、法四國管制。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始及加深,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1948年2月至6月,美國、英國、法國等六國召開倫敦外長會議,提出「倫敦建議」,內容為法佔德區與英美佔德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制對外貿易,並共同制憲,成立西德國家,以西德為中心復興歐洲。圖為1945年柏林布蘭登堡門前的英國士兵。6月18日,美英法三國宣布由6月21日起西佔區實行單方的新貨幣改革,即發行有B記號之馬克。
  • 美蘇冷戰怎麼結束的,星球大戰計劃,起到了什麼影響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蘇聯和英美聯盟,關係逐步的惡化。一直到1947年,美蘇兩個聯盟在國際上展開了冷戰。所謂的冷戰,就是在意識形態上進行對抗。這種狀態持續了幾十年,對國際環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 美國只畏懼過一個國家——蘇聯!深度分析蘇聯真正的強大之處!
    靠著一個個「五年計劃」快速實現了工業化,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從「帝國主義最薄弱的一環」變成了歐洲第一大工業國,在1929到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危機時,只有蘇聯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這是什麼劇本?這是網文的劇本!
  • 二戰後蘇聯一直不服美國,為何在古巴飛彈危機中卻主動認慫?
    一直不服美國的蘇聯,為何在這場危機中主動認慫?古巴的飛彈危機,從表面上看是蘇聯認慫了,而實際上戰後秘密解開了,其實是美蘇兩國之間的一個秘密交易,蘇聯從古巴撤走飛彈,而美國也同樣從歐洲撤走了針對蘇聯的飛彈,所不同的是美國為了要面子是秘密撤走的,而前蘇聯則是公開撤走。但甘迺迪答應撤走土耳其的飛彈是口頭承諾,沒有寫進條款。
  • 韓戰背後,北歐國家集體倒向美國!蘇聯得不償失
    二戰剛剛結束以後,冷戰開始,雖然冷戰正式確立的時間是1955年,但是之前的十年裡,美國和蘇聯因為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的問題就已經劍拔弩張,只不過在當時都在尋求自己的盟友,構建自己的盟友戰略體系。對於美國而言,歐洲地區自然是它的範圍,而蘇聯也希望能夠在歐洲區稱王稱霸。
  • 蘇聯瞎攪和導致希臘共產黨革命失敗:1944年12月3日希臘內戰爆發
    希臘人民解放軍當然不會同意,支持他的民眾開始四處遊行,進而和希臘政府軍、英軍出現武裝衝突。 英軍包圍1萬多名共產黨的同情者,指責他們預謀武裝叛亂,將其中一半人流放到中東。 希臘共產黨也不是好惹的。他們在雅典和塞薩洛尼基抓捕了數千名資產階級人質,並且強迫他們在冰天雪地裡向山區行進。
  • 「陰謀論」認為1974年賽普勒斯危機是北約的計劃,意圖分裂塞島
    此前希臘和土耳其確實通過北約會議私下商討賽普勒斯事宜的經驗,如1971年7月北約裡斯本部長級會議上就坐下討論之前發生的事件和賽普勒斯可能的解決辦法,但顯然,塞島自身的政治局勢限制了談判的結果。1974年賽普勒斯政變一發生,各方反應相對來說遲緩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