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9日,蘇軍重兵逼近巴爾幹半島,憂心忡忡的邱吉爾突然造訪莫斯科,與史達林舉行了首腦會談。
戰前,巴爾幹半島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戰爭爆發後,邱吉爾念茲在茲,以至於盟軍在討論開闢第二戰場時,邱吉爾堅決主張把戰場選在巴爾幹半島,然而,第二戰場最終選在了法國,這讓邱吉爾很受傷。
蘇軍兵臨巴爾幹半島後,邱吉爾再也坐不住了,他意識到:如果他再不做點什麼的話,巴爾幹半島就沒他什麼事了。
晚上22點,談判正式開始,簡單開場白後,邱吉爾開門見山,要求談談巴爾幹地區的事。
都是敞亮人,說話就不用繞彎子了,蘇軍已開進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而英國在那裡也有自己利益的代理機構,我提個建議:俄國在羅馬尼亞佔90%的優勢,英國在希臘也有90%的發言權,南斯拉夫一人一半,你看怎麼樣?
趁史達林在聽翻譯時,邱吉爾拿過來半張紙,在上面寫道:「羅馬尼亞:俄國——90%,其他國家——10%,希臘:英國——90%,俄國——10%,南斯拉夫:50-50%,匈牙利:50-50%,保加利亞:俄國——75%,其他國家——25%。」
史達林瞅了瞅,拿出一支藍色鉛筆,在紙上劃了一個鉤。
然後,兩人一言不發,氣氛有點尷尬。
邱吉爾先打破沉默,說道:我們就這樣解決了這些與千百萬人生死攸關的事情,是不是給人感覺有些玩世不恭?讓我們把這張紙燒掉算了。
史達林回道:不,你留著吧。
這便是《百分比協定》達成的過程。
從協議可以看出,邱吉爾為了獲得希臘,幾乎放棄了整個巴爾幹半島。然而誰也想不到的是,正是邱吉爾力爭而來的希臘,成了冷戰的開局事件之一,攪動了兩大陣營的對抗和世界形勢的變幻。
01
邱吉爾訪蘇後不久,德軍完全撤離希臘,英國傘兵空降雅典。隨後,寄寓開羅的希臘流亡政府也回到了雅典。
德國人也撤了,政府也回來了 ,希臘人民喜迎解放,從此就能過上幸福生活?想多了。解放後的情況比淪陷時更複雜。
原來,德國佔領希臘後,希臘政府流亡英國,希臘人民抗德運動風起雲湧,最終大浪淘沙,湧現了兩大組織:一是希臘共產黨控制的民族解放陣線,其軍隊稱為民族解放軍;另一個是希臘全國民主同盟。
德軍撤退時,民族解放陣線趁機滅了全國民主同盟,一家獨大,他們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方,擁有5萬多人的軍隊。
英國想要控制希臘,必須搞定希共,而希共一直要求加強與蘇聯的聯繫,表示願意接受蘇聯的指導。蘇聯對希臘不感興趣,也不想得罪英國,於是要求希共「同意國家政府的任何要求」,這裡的國家政府,指的就是流亡的希臘政府。
於是,希共派出了5名代表,加入流亡政府內閣(後來增至6人)。
流亡政府回到雅典後,希共代表與政府互不信任,地方勢力也不認可新近回國的政府,希臘政府政令出不了雅典。
11月初,因為軍隊統一問題,雙方矛盾激化。
希臘政府和希共一致認為,希共控制的遊擊隊是私家軍,應該由統一的政府軍和警察所代替。雙方的分歧在於,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和步驟來代替。這個情況和中國重慶談判時軍令政令如何統一的問題類似。
雙方分歧太大,壓根談不攏。12月初,希共6名部長從希臘政府集體辭職,希共及其支持者舉行了遊行示威和總罷工。
邱吉爾見希臘局勢失控,指示駐希臘的英軍果斷採取行動,不要猶豫。於是,英軍和希臘民族解放軍爆發了戰爭。
英軍出手後,希共反而冷靜了下來,他們在等待政治解決,即英美國內的輿論壓力和蘇聯的外交幹預。此時,他們並不知道史達林已經把他們賣了。
為了應付輿論,同時考慮到美國的態度,邱吉爾去了一趟雅典,與希共代表以及美國駐希臘大使,舉行了停戰談判。結果依然談不攏。
政局持續混亂,右翼勢力和希共仇殺升級。此時,希臘北部的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都成立了社會主義政權,這使得希共可以背靠三國的支持,與希臘政府一決雌雄。
1946年2月,希共決定正式開始內戰。
希臘政府是一個腐敗墮落、愚蠢無能的政府,完全不是希共的對手,這意味著希臘內戰實際上是英國在和希共打。英國是否有能力扭轉希臘局勢?答案是否定的。
02
二戰嚴重削弱了大英帝國,長期的戰爭消耗讓英國元氣大傷,維繫帝國存在的殖民體系已經或正在崩潰,1947年初的超級暴風雪,更是讓英國雪上加霜——交通堵塞、河道冰凍,小麥凍死,一半以上的工業已停產,500萬人失業。
1947年2月,英國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兩份文件,表達的主要意思是:英國將在6個星期後,停止對希臘和土耳其的援助,希望到時候美國把這兩個爛攤子接管起來。英國人相信,美國絕對有能力、且非常願意接管。
的確如英國人所想的那樣。杜魯門看完英國的照會後,興奮地聲稱:英國此刻已將領導世界這一任務,連同其全部負擔和全部榮光,一起移交給了美國。
杜魯門早就想對蘇聯動手了。
在希臘危機之前,中東和近東先後發生了伊朗危機和土耳其危機——伊朗危機,即1945-1946年,蘇軍佔領伊朗北部後,策劃亞塞拜然人和庫德人獨立,杜魯門召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柯:48小時內不撤軍,我們會向你們投原子彈。危機以蘇聯撤軍結束。
土耳其危機,即1945-1946年間,蘇軍以武力威脅土耳其政府,要求修改相關條約,意欲控制土耳其海峽。在美英的幹涉和支持下,土耳其政府拒絕了蘇聯的要求,此后土耳其徹底倒向了西方。
如果說凱南長電(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參贊喬治·凱南對蘇聯的分析和美國的對策)和鐵幕演說,只是讓美國從思想上意識到了蘇聯擴張成性,那麼伊朗危機、土耳其危機,則讓美國見識到了這種威脅。
美國人認為:蘇聯領導人部署他們的外交、宣傳、軍事壓力和經濟武器,一直努力突破伊朗-土耳其-希臘屏障向南擴展,在地中海、中東和印度洋建立蘇聯勢力。
之後,杜魯門指示總統特別顧問克利福德起草了一份《美國與蘇聯的關係》的報告,報告明確指出:一切目前不處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的國家,在他們反抗蘇聯的鬥爭中,都應得到慷慨的經濟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
杜魯門準備向蘇聯攤牌了,所缺的只是一個合適的時機,英國人的照會可謂恰逢其時——希臘內戰,希共後面有南斯拉夫等三國支援,而南斯拉夫等三國後面又有蘇聯支援,在美國看來,希臘內戰不僅是希臘自己的事,也是整個西方世界遏制蘇聯陣營擴張的大事。
1947年2月27日,杜魯門邀請國會兩院領袖商討軍國大事,由國務卿馬歇爾主講。但是馬歇爾的演講水平實在太次,議員們聽得一頭霧水,反問道:我們為什麼要管這些破事,替英國佬火中取慄?
得不到國會的支持,杜魯門想攤牌也是白搭。關鍵時刻,副國務卿艾奇遜站了出來,在徵得領導同意後,艾奇遜做了「美國面臨蘇聯挑戰」的長篇發言。
艾奇遜不愧是一個演講大師,他用極富煽動性的語言,描述了蘇聯的種種擴張滲透,就像一個爛蘋果傳布細菌給整桶蘋果一樣。他恐嚇國會議員,如果再不對蘇聯動手,歐、亞、非三大洲遲早會被蘇聯收入囊中。這不是為英國火中取慄的問題,而是一個維護美國安全和捍衛民主的問題。
艾奇遜的發言收到了奇效,議員們被震住了,紛紛表示支持總統。
3月12日,杜魯門在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說,提出了著名的「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主旨就是美國要幫助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為了避免惹毛蘇聯,演講沒有指名道姓,而是委婉地以極權統治代之。杜魯門還提出,眼下美國首先要支援希臘和土耳其,希望國會批准4億美元。
杜魯門主義出臺後,一石激起千層浪。贊同者認為它和門羅宣言一樣,是美國歷史上的裡程碑,意味著美國擔負起了領導自由世界的責任。批評者,尤其是左派認為,它是冷戰的第一槍,是美國帝國主義的全球執照。
03
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以及《希土援助法案》的通過,大批美援湧入希臘。
美國的援助包括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經濟援助主要用來幫助希臘政府改革經濟和政治,恢復工農業生產,軍事援助主要幫助希臘政府招募和訓練軍隊,以及提供武器裝備。此外,美國還派出了大量軍事專家和顧問,協助希臘政府軍作戰。
與美國相反的是,蘇聯對希臘的局勢一直冷眼旁觀,沒有證據顯示南斯拉夫等國援助希共,是受到了蘇聯的指使。1947年狄托建議邀請希共參加共產黨情報局時,史達林直接給否決了,1948年史達林讓南斯拉夫給希共帶個話,讓他們收起遊擊戰,並表示不相信希共能獲得勝利。
美國的力挺,以及蘇聯的漠然,已經決定了希臘內戰的走向,至於希共內部爭權奪利、與裝備精良、軍力佔優勢的政府軍打陣地戰等等,都是枝節。
史達林為什麼放棄希臘?主要還是蘇聯力有不逮,不想惡化同西方的關係。此時的蘇聯,一方面要恢復二戰創傷,一方面要消化和鞏固東歐勢力範圍,在與西方的對峙中,蘇聯處於劣勢,不想為了希臘而過早地與美國正面對抗。
沒有蘇聯的支持,註定了希共的失敗,而蘇聯和南斯拉夫的決裂,又加快了希共失敗的進程。狄托和史達林鬧掰後,希共面臨站隊的抉擇。然而,希共沒有站在大金主南斯拉夫這一邊,而站在了拋棄他們的史達林這一邊。
狄托逐漸關閉了與希臘的邊境,斷絕了對希共的支援。至於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本身實力有限,援助份量遠不及南斯拉夫。失去了南斯拉夫的輸血,希共迅速崩潰。
1949年10月,隨著戰爭失敗,希共宣布「臨時停火以保全整個希臘不被徹底毀滅」,剩下的人要麼投降,要麼逃亡阿爾巴尼亞或蘇聯。希臘內戰結束。
希臘政府的勝利,使得希臘成了東南歐唯一的一個非社會主義國家,它和土耳其一道,成為了擋在蘇聯向東地中海擴張的兩顆釘子。
對美國而言,希臘危機是第一次練手,希臘內戰的結束,既是結束,更是開始——美國徹底走出孤立主義,開始全面遏制蘇聯並幹預全球事務。
【參考資料】
《再探冷戰的起源--從伊朗危機、土耳其危機、希臘危機看蘇聯的對外政策》
《邱吉爾與史達林劃分東南歐勢力範圍:俄國檔案中的百分比協定》
《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希土危機與杜魯門主義出臺
《冷戰初期美國對希臘的援助政策(1947-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