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熱鬥︱第一次柏林危機與中國的關聯

2020-12-18 澎湃新聞

第一次柏林危機是冷戰初期蘇聯與西方之間的一場重要較量,它直接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引向了戰爭邊緣。本文想談的,是這場在地球另一邊發生的大事與中國歷史之間種種草蛇灰線般的關聯。

馬歇爾計劃

二戰結束後,德國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位於蘇佔區包圍下的柏林又分為四個佔領區。這樣一來,美、英、法這三個西方盟國就存在一個穿越蘇佔區進行補給的問題。戰後初期盟國間關係尚可,於是很快達成關於空中走廊的協定。不過在討論水陸交通通道時,美方代表克萊將軍與蘇方的朱可夫元帥對現有方案均不太滿意,但又不便撕破臉皮,於是雙方暫時達成了穿行蘇佔區的口頭協議,以圖日後修改。

沒想到,數年間冷戰的陰雲越聚越濃:先是蘇聯紅軍拒絕按約定時間從伊朗北部和中國東北撤軍,隨後中共與國民黨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爭奪引起了美蘇各自對對方擴張意圖的猜忌,接著土耳其危機和希臘內戰危機引來了1947年3月12日聲言要反抗蘇聯「極權主義擴張」的「杜魯門主義」。美蘇雙方的不信任感由此不斷積累,直至1948年6月24日,蘇軍突然斷絕了西方通向西柏林的水陸交通,引發了第一次柏林危機。導致這場柏林遭封鎖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執意在要西方盟國佔領區推行貨幣改革,而這場改革就是為德國加入「馬歇爾計劃」鋪平道路。

喬治·馬歇爾能下決心冒著與蘇聯發生對抗的風險推行「馬歇爾計劃」,與前一年他在中國的經歷直接相關。1947年1月,受命調處國共矛盾的美國前陸軍參謀長、總統特使馬歇爾在徒勞奔波一年後黯然離開中國。1946年春的四平大戰之後,他雖然說服蔣介石發布了熄滅東北戰事的「六月停戰令」,但無力阻止國共雙方在關內大打出手。馬歇爾認為國民政府應該先暫時忍耐,以形式上的統一促使美國國會批准新的援華法案,否則中國民生凋敝的狀況根本無法支撐政府進行一場大規模內戰。

從左到右:國民政府代表張群、調停使馬歇爾、中共代表周恩來

馬歇爾雖未能完成使命,但他在中國的這一年並沒有白白度過,中國的經濟崩潰與中國共產黨勃興之間的聯繫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國民黨政府過於樂觀地估計了戰後收復失地所帶來的經濟增長,而忽視了戰爭期間發行大量的貨幣突然出籠的風險。政府非但沒有大幅縮減開支以求財政平衡,反而放任貨幣發行量大幅增長,並企圖用以法幣低價兌換偽幣等搜刮原淪陷區財富的方式填補漏洞。內戰重啟,致使交通難以改善,國民生產不能正常進行,再加上軍費居高不下,結果戰爭結束時本已一度緩和的通貨膨脹捲土重來,至1946年底已幾乎不可收拾。國民政府的合法性在此過程中受到了嚴重腐蝕,中共儼然已有席捲天下之勢。

在馬歇爾看來,國民黨政府前景暗淡,非外援所能挽救,他唯一能做的是不要讓美國陷入其中,並且避免歐洲重蹈覆轍。用邱吉爾的話說,戰後歐洲是"一片瓦礫,一個停屍房,一個滋生瘟疫和仇恨的地方"。在這樣的形勢下,法國共產黨一度掌控著可以與戴高樂分庭抗禮的武裝,義大利共產黨則有望在大選中獲勝。馬歇爾確信,如果歐洲不能擺脫貧困和混亂,美國將無法遏制蘇聯的勢力擴張。

「遏制戰略」的提出者,後來被稱為「冷戰之父」的喬治·凱南與馬歇爾的思路深度契合。馬歇爾於1947年初就任國務卿後立即組建了一個由凱南領銜的"政策計劃司",將自己的主要精力從中國轉移到歐洲。凱南認為歐洲經濟最需要的煤、鋼和機器都急需德國人來生產,所以必須將德國納入到歐洲復興的整體計劃之中,充當整個歐洲經濟復興的"火車頭"。在凱南以及其他國務院成員的努力下,"歐洲復興計劃"(又稱"馬歇爾計劃")逐漸成型。1947年6月5日,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低調地宣布了這項計劃。

正是這個看上去充滿和平意願的計劃將美蘇之間的矛盾表面化了,因為這意味著英美不再坐視德國殘破局面延續下去,決心繞開缺乏執行力的盟國管制委員會獨立主導西方佔領區的經濟復興。蘇聯對於喪失經濟主權的顧慮使其不願參與馬歇爾計劃,卻又無力阻止德國西佔區內的貨幣改革,只能用封鎖柏林的辦法將對方逼回談判桌前。英、美方面沒有屈服,他們立即開始組織空運。然而,這樣臨時空運僅能解決本國駐軍的基本需求,還有上百萬西柏林市民該怎麼辦呢?

蘇聯人不相信憑藉空運能解決整個柏林市的補給問題。5年前蘇軍圍住納粹德國的第6集團軍時,德國人也組織過大規模空運,然而平均每天能運輸的物資不到100噸,根本無法為這21萬被圍困的士兵提供最基本的食品供給,以至於蘇聯紅軍最後抓到的是9萬多幾乎餓斃的俘虜。

西柏林需要多少物資呢?在遭到封鎖之前,每天運進柏林西佔區的物資達15500噸。即使僅算最基本的食品供應,西柏林市民每天就需要900噸土豆、641噸麵粉、105噸穀物、106噸魚和肉、51噸糖、32噸動植物油、20噸牛奶、10噸咖啡以及3噸酵母粉,共計1868噸(謝天謝地,西柏林的供水並未切斷)。煤炭、藥品、汽油等必需品每天也要上千噸的運量(冬天更多)。其餘的生活用品等雖不是萬分緊急,但從長期看也必不可少。美方估算,要想堅持下去至少要保證每天4000噸的運量。

魏德邁的推薦

不但蘇聯人認為以空運支撐柏林是不可完成的任務,其實五角大樓裡的軍官們也抱有同樣的看法。經過幾年復員,美國空軍的規模已不能與二戰時相提並論。即使在杜魯門下決心以大規模空運對抗柏林封鎖之後,美軍調集駐歐空軍的全部運輸機,每天最多也只能空運700噸物資。直到美國空軍將部署於世界各地的運輸機陸續調往歐洲後,英美航空隊才在七月下旬將空運總量提升至每天2400噸。這個數字雖然能讓柏林人不至於餓死,還遠不能滿足冬季取暖的需求。因此很多美國官員認為,這只能為外交談判爭取時間,巨大的煤炭消耗量將會壓垮西方的「空中之橋」,空運最多撐到10月份。而堅定的克萊將軍則主張用軍隊武裝護送運輸隊硬闖蘇軍的封鎖線,他覺得蘇軍肯定不會開火,但他又認為如果俄國人真的想要戰爭,不如就在這裡開始。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時任美軍總參謀部計劃與行動處主任的魏德邁將軍來到柏林視察。魏德邁與馬歇爾、史迪威一樣,均出自庚子之亂後駐天津的美國第十五步兵團,與中國的淵源極深。二戰後期,魏德邁曾取代與蔣介石鬧不愉快的史迪威擔任美軍的中國戰區總司令,並在抗戰結束後非常積極地協調美軍為蔣介石運送士兵。1946年初,與蔣介石合作默契的魏德邁本已定製好上任美國駐華大使的禮服,豈知馬歇爾為了調處國共矛盾而力薦形象溫和的司徒雷登擔任此職。魏德邁只好回到總參謀部,並對馬歇爾大為不滿。

魏德邁(左)與蔣介石

不過,魏德邁雖然沒有當上駐華大使,但他在中國的經歷很可能改變了柏林空運的歷史。魏德邁在柏林與克萊長談之後,向華盛頓發出了一份給美國空軍總參謀長范登堡將軍的密信,要點有二:第一,以空運的方式供應柏林是可行的;第二,要取得成功必須用中國戰區所採用的那種方式。他推薦了"駝峰航線"後期的卓越指揮官的威廉·滕納擔任柏林空運總指揮。

我們今天很難想像,在第一次柏林危機的醞釀和爆發初期蘇聯和西方的高級官員居然對長時段戰略空運的代表——"駝峰航線"——所知甚少(或許與他們對遠東戰場的重視程度有限有關),這也正是蘇聯敢於動手而五角大樓也無信心長期堅持下去的原因。1942年3月,美國為了支撐中國繼續抗擊日本,在新德裡成立了第10航空隊,專門負責飛越喜馬拉雅山為蔣介石政府運送軍用物資——即著名的"駝峰航線"。1942年蔣介石希望每月能運到7500噸物資,即每天250噸,但最初幾個月美方連這一需求也不能滿足。滕納於1943年6月30日接手"駝峰航線",他規劃了更為高效的直飛航線,同時還引入了載荷10噸的道格拉斯C-54運輸機,比德國人在史達林格勒用的主力運輸機Ju-52(有效載荷1.5噸)高出數倍。滕納還制定了關於保養和飛行安全計劃,在將致命事故率降低75%的前提下,將運送噸位和飛行時間增加了一倍以上,他懂得如何發揮C-47和C-54運輸機的最大效能。

隨著中美飛行員的經驗積累和忘我地工作(有時甚至一天飛三個來回),"駝峰航線"的輸送量從1943年起提升到了每月萬噸以上,並在1945年7月達到頂峰。駝峰航運的最終成績是:擁有640架飛機(不包括在駝峰空運中已損毀的594架)的美國第10航空隊在42個月裡運送了約65萬噸物資,平均每天515噸。這一似乎並不顯眼的數字是在極端環境下取得的,因而暗示了戰略空運的巨大潛力,特別是駝峰航運為美國軍事空運服務處(MATS)積累了大量經驗豐富的人才。

美國軍方接受了魏德邁的推薦,滕納再次火線上任,從1948年7月28日開始指揮柏林空運。

滕納式空運

滕納的經驗

在滕納到任之前,柏林空運任務主要是由美國空軍歐洲地區指揮官、曾負責「火攻東京」的李梅將軍手下的空軍部隊完成的。滕納飛抵德國之後,不由得對眼前的場面不住地搖頭。他把7月的空運稱為"西部牛仔式的行動"。飛行員和地勤人員都很努力,卻幾乎沒什麼人知道自己第二天要幹什麼,一切都是臨時湊合。在柏林的滕帕爾霍夫機場,他看見德國志願者在汗流浹背地卸貨,而十幾個飛行員在休息室等待,還有更多的飛行員在吧檯喝咖啡、吃零食、抽菸、閒聊、大笑。這些人怎麼才能知道什麼時候該起飛呢?沒有人有時間表。

滕納在視察之後認為,美國空軍是優秀的戰鬥隊伍,但對組織空運而言則完全是外行,李梅、克萊乃至整個歐洲在那時都不知道戰略空運的真正威力。滕納帶來了一大批自己的在駝峰航運時期帶過的老部下,這些來自美國軍事空運服務處的精英在西藏的寒風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儘管美軍從威斯巴登飛到柏林的空中走廊是最長的,但歌德、海涅筆下女巫飛舞的哈爾茨山與喜馬拉雅山相比只是一片美麗的綠色丘陵。

其實,滕納需要再過幾天才會明白,並非所有的困難都是組織者業餘造成的。德國北部的天氣當然不像駝峰航線那樣嚴酷,但常常形成局部的小氣候,剛才還晴朗的天氣會突然之間變成完全無法辨識方向的濃霧或大雪,令不習慣完全依靠儀表飛行的飛行員手足無措。1935年建成的滕帕爾霍夫機場設施齊備,卻太靠近市中心,周圍還有不少高層建築。

8月13日,北德變幻莫測的天氣讓滕納迎來了一個"黑色星期五":幾分鐘內就折損了三架飛機,還有20多架不敢降下來的運輸機層層疊疊地在機場上空的雲霧中盤旋。千鈞一髮之際,他呼叫塔臺,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指令:"我是滕納,你們讓每架飛機都原路返回自己的基地,等他們安全降落後通知我。"這個危機之下的簡短指令創建了今後一年柏林空運中的一個核心規則:任何錯過進場的飛機都應立即通過空中走廊內中央環線的出口返回自己起飛的機場,並在整個空運中視作正常離場,等到了基地再更換機組人員開啟另一輪正常航班。與此同時,所有的飛機無論雨雪陰晴、白天黑夜都必須依據儀表飛行,以保持相同的速度、間隔和高度。他還規定飛機降落到柏林的機場後機組人員不得以任何理由下機休息,坐在駕駛座上等卸貨完成後直接返回出發機場。為了把這群棒小夥牢牢釘在駕駛座上,他設法從德國紅十字會請來一批既漂亮又愛笑的柏林女孩,讓她們乘坐卡車依次給落地的飛行員遞送零食、飲料。實踐證明,效果極好。

在滕納的指揮下,柏林空運逐漸走上正軌。8月份,英美航空隊的運輸總量達到了日均4000噸,9月日均4653噸,10月日均4919噸。至此柏林的物資庫存開始不斷增加,柏林人已經度過了最危急的階段。到了1949年4月,滕納決定充分展示一下手下們的實力。他下令在復活節當天所有的飛機只運煤炭,24小時不間斷出動,一共飛了1383個架次(即平均一分鐘左右起降一架飛機),運了12941噸煤,而且未發生一起事故。美軍將這次實力展示稱之為"復活節大遊行",此後美軍也保持了每天約9千噸的運量。

很明顯,蘇聯的威脅徹底失效了,被迫於1949年5月12日打開了封鎖線。滕納及其團隊在駝峰航運中積攢下來的經驗和組織技巧,是「空中之橋」得以成功的決定性力量。

滕納《時代周刊》封面(空中之橋)

另一個不靠譜的傳說

以上即是第一次柏林危機與中國之間最重要的聯繫,不過前克格勃軍官蘇杜普拉託夫(Pavel Sudoplatov)還曾在1994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特殊使命》聲稱:柏林危機是史達林和毛澤東共同協商而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計劃,蘇聯突然間封鎖柏林是為了故意在1948年製造一場歐洲危機,以便在中共軍隊發動戰略決戰之際轉移美國對中國的注意力。

初聽蘇杜普拉託夫的這套說法還真讓人覺得「腦洞大開」,但稍加思考,會發現此說漏洞百出:

第一,與美國一樣,蘇聯關注的重點自始至終都在歐洲,只可能用亞洲事務來分散美國對歐洲的注意力,而非反過來。封鎖柏林有引發美蘇戰爭的風險,在美國還壟斷著核武器的情況下,設想史達林願意為了中共冒這樣大的風險是不可思議的。

第二,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不可能在1946年初就制定出時間表。柏林危機開始後兩個月了,林彪尚在打長春還是錦州之間徘徊(1946年8月),中共自己也不可能預見到何時會形成戰略決戰的態勢。

第三,在中國參加韓戰之前,史達林對毛澤東從未有過真正的信任。狄托在二戰後種種桀驁不馴的表現已經讓史達林頭疼不已,不太可能在中共身上下這樣大的賭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蘇杜普拉託夫未能出示任何證明這一驚天內幕的證據。中共中央自1947年3月撤離延安之後一直在不斷轉移中,直到1948年5月進駐西柏坡之後才稍稍安定。這期間毛澤東與史達林僅能幾乎只能通過電報進行溝通,現在的解密電文中則完全看不到這方面的蛛絲馬跡。甚至可以說,從技術上看,1948年初中共與莫斯科之間的聯繫方式根本不足以策劃出如此大規模的行動。

駐天津的美軍第15步兵團高級軍官與其著名的「Can Do」金龍紋章盾

自《特殊使命》一書出版以來,學術界一直對其中種種聳人聽聞的「秘辛」表示高度懷疑。比如,蘇杜普拉託夫在他的書中重點記述了蘇聯從美國獲得原子彈機密的故事,在他筆下許多參與曼哈頓工程的重要科學家都與蘇聯間諜有聯繫,其中包括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費米(Enrico Fermi)、玻爾(Niels Bohr)、西拉德(Leo Szilard)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但與關於柏林危機的密謀一樣,該書除了講故事之外沒有出示任何證據。近十幾年來解密的蘇聯檔案已經大大推進了人們關於這段熱門歷史的了解,更清晰地勾畫出了蘇聯情報機構獲取原子彈情報的過程。俄羅斯歷史學家祖博克(Vladislav Zubok)和斯米爾諾夫(Yuri N. Smirnov)就此指出:梳理這些新解密的檔案後,蘇杜普拉託夫的說法不但依然沒有任何證據,其中的某些重要片段反而被證否。波爾與蘇聯方面的線人只是泛泛地談及核技術應該由國際共管的原則,並沒有提到任何機密情報。類似的看法,玻爾在1950年6月寫給聯合國的一封公開信已經提到了。值得一提的是,時年81歲高齡的蘇杜普拉託夫並非《特殊使命》一書的唯一作者,他關於半個世紀前的回憶是在其他人的編輯之下出版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幾位曾經在中國戰區任職過的美軍軍官的經歷深刻影響了第一次柏林危機的進程,而對於所謂柏林危機是為了三大戰役的秘聞,則不妨一笑置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橡樹 | 韓戰爆發原因:從第一次柏林危機到韓戰(上)
    在1950年6月至10月間,隨著美國、中國、蘇聯、英國等20多個國家參戰,韓戰迅速升級,成為了二戰之後迄今為止的戰事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戰爭烈度最高的局部戰爭。韓戰更是開啟冷戰格局的標誌性的熱戰。
  • 美蘇在柏林有什麼衝突,為何一堵「柏林圍牆」,就解決地柏林危機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柏林,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先後掀起了兩次「柏林危機」,那麼兩國之間,在柏林到底因為什麼產生衝突,為何最後建了一堵「柏林圍牆」,就完美解決了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處罰階段,上世紀50年代中期,東德加入了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西德加入了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從而標誌著美蘇的歐洲的冷戰繼續加劇。因此柏林尤其是西柏林,成為兩大霸權國家的必爭之地。
  • 冷戰的贏家,是別國
    (1991年8月6日,蘇聯海軍在巴倫支海進行了代號為「河馬二號」的軍事演習,搭載16枚洲際飛彈的「新莫斯科夫斯克」號潛入巴倫支海,16枚洲際飛彈破水而出,全部成功發射)早期,蘇聯跟西方過招,「有板有眼」並不吃虧——不管是出兵鎮壓同情納吉的匈牙利革命(1956年)、在第三次柏林危機中築起柏林圍牆(1961
  • 德國柏林對冷戰紀念景點「查理檢查站」出手,把「美軍」給禁了
    圖源:路透社 BBC援引德國《圖片報》4日報導稱,柏林市中心米特區有關部門吊銷了一個名為「舞蹈工廠」(Dance Factory)團體的表演執照,報導提到,如果有團體想在柏林進行收費表演,這些執照是必不可少的。 報導稱,這些扮演美軍的演員聲稱,他們只接受遊客過來合影或蓋紀念章時的自願付款。
  • 旅行: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遺址的私人遊覽
    戰爭後的遊覽: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遺址的私人遊覽停靠在瓦爾內明德(Warnemünde)遊輪碼頭時,您可以在這個私人的,帶導遊的全日歷史步行/騎行之旅中探索柏林的動蕩歷史。參觀柏林最受歡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景點,如柏林圍牆紀念館,查理檢查站,布蘭登堡門,國會大廈,希特勒碉堡等等,享受個性化的關注。定製旅遊,了解柏林的歷史,從建國到納粹第三帝國的首都,再到分裂的冷戰城市。包括港口接送服務。
  • 柏林十年爛尾機場開放,傳奇冷戰老機場終歇業
    柏林十年爛尾機場開放,傳奇冷戰老機場終歇業 2020-11-12 2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曾經的冷戰標誌,《兄弟之吻》、《柏林-紐約》等大作不容錯過!
    東邊畫廊位於柏林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是柏林保留至今最長的一段柏林圍牆。曾經是冷戰的標誌,現在則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畫廊,繪畫的載體是著名的柏林圍牆。東西柏林分離期間,彩色裝飾畫家和藝術家就以牆代紙,在柏林圍牆西側一面作畫的傳統。
  • 柏林十年爛尾機場開放 傳奇冷戰老機場終歇業
    航班延誤使柏林不得不依靠兩個過時且擁擠的冷戰時代機場:服務於城市西部的泰格爾(Tegel)和曾經的東柏林機場的舍內費爾德(Schoenefeld)。  交通部長安德烈亞斯·舒爾(Andreas Scheuer)曾經表示:「關於BER的笑話必須現在結束」。現在,不少德國人也將這座機場視為「德國製造」的恥辱。
  • 德國柏林十年爛尾機場開放 傳奇冷戰老機場終歇業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柏林十年爛尾機場開放,傳奇冷戰老機場終歇業經過十多年的延遲,柏林的新布蘭登堡機場終於開業在建成近10年後,德國柏林新機場終終終於啟用了。航班延誤使柏林不得不依靠兩個過時且擁擠的冷戰時代機場:服務於城市西部的泰格爾(Tegel)和曾經的東柏林機場的舍內費爾德(Schoenefeld)。交通部長安德烈亞斯·舒爾(Andreas Scheuer)曾經表示:「關於BER的笑話必須現在結束」。現在,不少德國人也將這座機場視為「德國製造」的恥辱。
  • 柏林圍牆旁的孩子們;還未被冷戰打敗的童真
    二戰、戰敗的德國人民被剝奪了主宰自己國家的權利,隨後的美蘇冷戰更是將德國一分為二,德國人民被迫在自己的國土上流亡,而這段歷史造就了柏林圍牆,柏林圍牆也見證了這段歷史。今天給大家分享幾張刊登在《生活》雜誌中不太一樣得關於柏林圍牆的圖片。
  • 冷戰時期西德的最後一道防線——從柏林到伊朗的「A特遣隊」
    一、後希特勒時代(冷戰時期)陸軍特種部隊的秘密任務   那是20世紀70年代初,在柏林的安德魯斯軍營(Andrews Barracks),一位表情嚴肅的特種部隊軍士長在走廊裡踱步點名。
  • 冷戰,古希臘也有相似的局
    1945年5月,歐洲戰場上蘇軍攻克柏林。  這種新秩序隨即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冷戰,雙方處於公開卻有限制的對立狀態。1946年英國首相邱吉爾訪問美國,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機中,雙方公開對抗。此後1949年美國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蘇聯組建華沙條約組織應對。至此,從經濟到軍事,兩大集團組建完成,冷戰走向深化。  從1989年開始,東歐共產黨政權紛紛倒臺。1990年兩德統一,1991年7月華約解散,年底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能取得冷戰勝利,是贏在綜合實力上。
  • 警惕美國新建一堵「柏林圍牆」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裡根在德國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演說,呼籲「推倒柏林圍牆」,這次演說後來被視為結束冷戰的重要關節點。此後,東西兩大陣營之間的「牆」拆掉了,全球逐漸融合為統一的、分工協作的大市場,和平與發展成為後冷戰時代國際政治的主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天 「脫鉤」論甚囂塵上,新「冷戰」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中美之間的「柏林圍牆」呼之欲出。
  • 韓國將購買柏林地標建築索尼中心
    中國經濟網柏林3月26日訊 韓國國家養老基金將出資購買柏林市中心的索尼中心。索尼中心是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重建柏林的"重點工程"之一。索尼中心所在的波茨坦廣場,在二戰前曾是柏林交通要道。兩德分治之後,柏林圍牆在這裡經過,成為全球冷戰的焦點地帶。兩德統一之後,大筆投資湧入柏林波茨坦廣場,索尼中心則是"新柏林"的一個地標。
  • 希臘危機:1947年美國向蘇聯攤牌,冷戰開始
    這個情況和中國重慶談判時軍令政令如何統一的問題類似。雙方分歧太大,壓根談不攏。12月初,希共6名部長從希臘政府集體辭職,希共及其支持者舉行了遊行示威和總罷工。邱吉爾見希臘局勢失控,指示駐希臘的英軍果斷採取行動,不要猶豫。於是,英軍和希臘民族解放軍爆發了戰爭。
  • 美國與蘇聯在冷戰中的目標——意識形態還是均勢?
    冷戰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5—1962年,這段時間是冷戰的高潮時期,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直接衝突基本都發生在這段時期,其中古巴飛彈危機將世界推向了核戰爭的邊緣;第二個階段是1962—1980年代,這段時期之初美國深陷越南戰爭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美國國內也出現了「緩和」的聲音,在1972年和1973年緩和達到了高潮,基辛格訪華
  • 柏林「褲襠街」,西方的形象大道
    這個去年剛剛慶祝了125歲生日的古老街區,是柏林最繁華的商業街,作為一條百年老街,「庫達姆」見證了無數世事變遷。冷戰時期,它曾作為西方展示繁榮的窗口,它的聲色犬馬曾令東柏林人充滿嚮往。不過最近據說是為了節省每年5萬歐元的開銷,當局要取消街邊擺放的鮮花,而用柏林的形象代言巴迪熊彩繪雕塑取代。人們不禁要問,作為西方曾經的窗口,現在「庫達姆」還亮嗎?
  •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東西方冷戰關係的「產物」,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的正式名稱叫"反法西斯防衛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東西方冷戰關係的產物。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隨著東西方冷戰的加劇,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變為競爭對手,蘇聯佔領區和西方佔領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德國的零也一步步成為現實。1947年至1949年期間,美,英,法先後將其在德國西部的佔領區合併,召開西佔區立憲議會,制定臨時憲法,實行貨幣改革,用西馬克取代原來的帝國馬克。
  • 巔峰衝突之下的柏林圍牆:甘迺迪如何在西德「危機公關」
    16日,他直接寫信給甘迺迪總統,提醒他西方盟國對柏林圍牆問題的不作為會引發嚴重的政治和心理後果,引發西德人民對盟國的信任危機。他建議甘迺迪,雖然為了避免核戰,已經無法阻止柏林圍牆的修築,但美國還是可以做一些象徵性動作——例如增派西柏林的美國駐軍。
  • 旅遊:柏林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導語:柏林是一個沒有人只去過一次的城市之一。這是一個完美的歐洲首都,那你從哪個城市開始呢?如果你想知道在柏林做什麼,無論是你的第一次訪問還是你的第50次訪問,我們都能做到這一點。Tempelhof是柏林最具歷史意義的景點之一。該機場最初由納粹建造並在二戰期間用作防空洞,後來成為冷戰期間柏林空運的場所 這是一個驚人的航空壯舉,盟軍向西柏林提供了數百萬噸的必需品供應到蘇聯封鎖。據估計,在此期間,一架飛機每隔63秒降落在跑道上,使其成為當地兒童的熱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