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柏林,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先後掀起了兩次「柏林危機」,那麼兩國之間,在柏林到底因為什麼產生衝突,為何最後建了一堵「柏林圍牆」,就完美解決了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處罰階段,上世紀50年代中期,東德加入了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西德加入了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從而標誌著美蘇的歐洲的冷戰繼續加劇。
因此柏林尤其是西柏林,成為兩大霸權國家的必爭之地。
西柏林位於東德之內,可是在主權上不屬於東德,在政治經濟上,於西德聯繫密切。在美國的嚴重,西柏林就是政治網中一個漏洞,也是東德人流入西德或者西方世界的一個通道。
從戰略上來講,西柏林就是蘇聯爭奪歐洲的前線城市,可是在這裡有1萬多的英法駐軍。在經濟上,西方國家更是不遺餘力地挖東德的牆角,其實就在挖蘇聯的牆角。
蘇聯一直在國際上,指責美國和西方國家,通過西柏林進行間諜破壞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1958年11月27日,赫魯雪夫公開宣稱並會照,美英法等8國政府,必須協商一個合約,解決西方8國,對西柏林的軍事佔領狀態。還聲稱,如果8國拒絕,蘇聯則會當方面和東德締結合約。
美國總統艾森豪知道後,立即就不幹了,直接下令西德和西柏林進入戰備狀態。面對美國強硬的立場,赫魯雪夫有點心虛了。於是1958年8月5日,在訪問東德的時候,放出話來,如果西方領導人願意談判,蘇聯可以做出適量的退讓。
就這樣第一次柏林危機,就像說了個笑話一樣,暫時平息了。
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當時西德的經濟,處於高速的發展中,而東德則相反,遠遠的落後於西德。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東德戰敗後,給蘇聯大量的賠償,也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
為了更好地生存,東德人開始大量地流向西德。當時東、西德之間存在著很開放的邊界,長達42公裡,雖然有明顯的分界線,可是根本阻擋不住行人。
東、西德之間,還保留這統一的下水道、高架電車、地下電車,可以說人口流動十分的便利,從德國正式分裂,一直到1961年,東德有350萬的人口,流向的西德,導致東德發展更加的緩慢。
東德經濟即將崩潰,蘇聯自然不能坐視不管,赫魯雪夫再一次對西柏林開刀。這個時候,甘迺迪成為美國的新總統,戴高樂為了民族獨立,也開始反對美國霸權,北約的內部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赫魯雪夫認為,時機一到,不容錯失。於是1961年,美蘇在維也納會晤,赫魯雪夫提出西柏林的問題,要求西方必須取消對西柏林的佔領,並再一次揚言必須在六個月內給出答覆。
赫魯雪夫回到蘇聯之後,立即在柏林問題上,製造緊張氣氛,做出一種備戰的狀態。甚至1961年,蘇聯的軍事預算增加三分之一,高達124億盧布,還準備徵召預備役軍人,並宣布停止120萬軍人的復原。
華沙成員國,也沒有閒著,蘇聯國防部長還親自指揮,在東德舉行軍事演習。赫魯雪夫,還大言不慚地宣稱「未來戰爭,要用原子彈、氫彈解決」。
然而,甘迺迪也不是善茬,立即給予回擊,直接追加國防經費32億美元,徵募新兵數量增加一倍,繼續向西歐國家派遣軍隊,美國駐歐部隊的數量,達到了30萬人。之後美國,有在西德進行了空軍部隊軍事演習。
從兩國的苗頭上,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
可是事實上,兩個國家只是為了面子,裝裝樣子罷了,都是色厲內荏之輩,都願意接受談判解決,可是誰都不想首先提出來,就這樣一直處於僵持狀態。
可是,就在這個期間,赫魯雪夫攜帶夫人,還有500多名軍政要員,參加了美國駐蘇大使,舉行的獨立節招待會。一直都是談笑風生,根本不提柏林的問題,這更能說明,美蘇兩國在核能力上,勢均力敵,雙方的行動都收制約,這也成為柏林危機緩和的因素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蘇聯為了防止東德人口繼續流失,從1961年8月13日開始,對所有通道口實行的封閉管制,並砌築了8.6米高的水泥牆,牆頂還有鐵絲網,這就是著名的「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修築好後,美國曾經揚言,要用推土機給拆掉,可是幾次行動,損壞的部分,蘇聯都會迅速修好。後來甘迺迪,派了一直1500人的戰鬥部隊,從西德出發,耀武揚威的前往西柏林,甘迺迪發現,「柏林圍牆」的存在,並不影響軍隊進入西柏林,於是容忍了「柏林圍牆」的存在。
「柏林圍牆」修建好之後,穩定的了東德的人口流失,存進了東德經濟的發展。讓美蘇冷戰逐漸走進緩和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