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在柏林有什麼衝突,為何一堵「柏林圍牆」,就解決地柏林危機

2020-12-06 阿勝說歷史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柏林,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先後掀起了兩次「柏林危機」,那麼兩國之間,在柏林到底因為什麼產生衝突,為何最後建了一堵「柏林圍牆」,就完美解決了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處罰階段,上世紀50年代中期,東德加入了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西德加入了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從而標誌著美蘇的歐洲的冷戰繼續加劇。

因此柏林尤其是西柏林,成為兩大霸權國家的必爭之地。

西柏林位於東德之內,可是在主權上不屬於東德,在政治經濟上,於西德聯繫密切。在美國的嚴重,西柏林就是政治網中一個漏洞,也是東德人流入西德或者西方世界的一個通道。

從戰略上來講,西柏林就是蘇聯爭奪歐洲的前線城市,可是在這裡有1萬多的英法駐軍。在經濟上,西方國家更是不遺餘力地挖東德的牆角,其實就在挖蘇聯的牆角。

蘇聯一直在國際上,指責美國和西方國家,通過西柏林進行間諜破壞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1958年11月27日,赫魯雪夫公開宣稱並會照,美英法等8國政府,必須協商一個合約,解決西方8國,對西柏林的軍事佔領狀態。還聲稱,如果8國拒絕,蘇聯則會當方面和東德締結合約。

美國總統艾森豪知道後,立即就不幹了,直接下令西德和西柏林進入戰備狀態。面對美國強硬的立場,赫魯雪夫有點心虛了。於是1958年8月5日,在訪問東德的時候,放出話來,如果西方領導人願意談判,蘇聯可以做出適量的退讓。

就這樣第一次柏林危機,就像說了個笑話一樣,暫時平息了。

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當時西德的經濟,處於高速的發展中,而東德則相反,遠遠的落後於西德。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東德戰敗後,給蘇聯大量的賠償,也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

為了更好地生存,東德人開始大量地流向西德。當時東、西德之間存在著很開放的邊界,長達42公裡,雖然有明顯的分界線,可是根本阻擋不住行人。

東、西德之間,還保留這統一的下水道、高架電車、地下電車,可以說人口流動十分的便利,從德國正式分裂,一直到1961年,東德有350萬的人口,流向的西德,導致東德發展更加的緩慢。

東德經濟即將崩潰,蘇聯自然不能坐視不管,赫魯雪夫再一次對西柏林開刀。這個時候,甘迺迪成為美國的新總統,戴高樂為了民族獨立,也開始反對美國霸權,北約的內部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赫魯雪夫認為,時機一到,不容錯失。於是1961年,美蘇在維也納會晤,赫魯雪夫提出西柏林的問題,要求西方必須取消對西柏林的佔領,並再一次揚言必須在六個月內給出答覆。

赫魯雪夫回到蘇聯之後,立即在柏林問題上,製造緊張氣氛,做出一種備戰的狀態。甚至1961年,蘇聯的軍事預算增加三分之一,高達124億盧布,還準備徵召預備役軍人,並宣布停止120萬軍人的復原。

華沙成員國,也沒有閒著,蘇聯國防部長還親自指揮,在東德舉行軍事演習。赫魯雪夫,還大言不慚地宣稱「未來戰爭,要用原子彈、氫彈解決」。

然而,甘迺迪也不是善茬,立即給予回擊,直接追加國防經費32億美元,徵募新兵數量增加一倍,繼續向西歐國家派遣軍隊,美國駐歐部隊的數量,達到了30萬人。之後美國,有在西德進行了空軍部隊軍事演習。

從兩國的苗頭上,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

可是事實上,兩個國家只是為了面子,裝裝樣子罷了,都是色厲內荏之輩,都願意接受談判解決,可是誰都不想首先提出來,就這樣一直處於僵持狀態。

可是,就在這個期間,赫魯雪夫攜帶夫人,還有500多名軍政要員,參加了美國駐蘇大使,舉行的獨立節招待會。一直都是談笑風生,根本不提柏林的問題,這更能說明,美蘇兩國在核能力上,勢均力敵,雙方的行動都收制約,這也成為柏林危機緩和的因素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蘇聯為了防止東德人口繼續流失,從1961年8月13日開始,對所有通道口實行的封閉管制,並砌築了8.6米高的水泥牆,牆頂還有鐵絲網,這就是著名的「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修築好後,美國曾經揚言,要用推土機給拆掉,可是幾次行動,損壞的部分,蘇聯都會迅速修好。後來甘迺迪,派了一直1500人的戰鬥部隊,從西德出發,耀武揚威的前往西柏林,甘迺迪發現,「柏林圍牆」的存在,並不影響軍隊進入西柏林,於是容忍了「柏林圍牆」的存在。

「柏林圍牆」修建好之後,穩定的了東德的人口流失,存進了東德經濟的發展。讓美蘇冷戰逐漸走進緩和的階段。

相關焦點

  • 巔峰衝突之下的柏林圍牆:甘迺迪如何在西德「危機公關」
    二戰後德國被美蘇英法四戰勝國分區佔領,1955年,聯邦德國被歸還主權,同時不承認東德為主權國家。柏林地位特殊,它仍然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軍事佔領,西柏林仍不屬於西德。被東德環伺的西柏林是東德通往西方的窗口,柏林圍牆建起之前,柏林城內通行自由,「東柏林—西柏林—西德」是許多德國人逃離東德的路線。
  • 警惕美國新建一堵「柏林圍牆」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裡根在德國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演說,呼籲「推倒柏林圍牆」,這次演說後來被視為結束冷戰的重要關節點。此後,東西兩大陣營之間的「牆」拆掉了,全球逐漸融合為統一的、分工協作的大市場,和平與發展成為後冷戰時代國際政治的主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天 「脫鉤」論甚囂塵上,新「冷戰」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中美之間的「柏林圍牆」呼之欲出。
  • 有形的鐵幕:柏林圍牆是怎麼形成的?
    氣球只是一種逃離方式,為了穿過柏林圍牆,東德人有開卡車撞牆而過的,有偽裝成蘇聯軍官混過界的,有挖地道的,有自製潛水艇的,有偷扒在卡車底部混過的,有在樓頂用蹦床彈飛、然後傘降西柏林的,可謂上天入地、各顯神通。
  • 柏林圍牆的邊界與自由的砝碼
    兩種社會制度甚至兩種生活方式兩種態度在柏林圍牆兩側延伸了28年,如今柏林圍牆倒下又是15個年頭過去了,歐威說一堵看不見的牆還在那裡
  • 柏林圍牆邊防部隊是如何把守柏林圍牆的?
    位於柏林圍牆的邊境軍隊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一支屬於國民的軍隊。在1945年納粹政權失敗之後,德國就處於美、英、法、蘇聯軍的控制之下,每個同盟國都瓜分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區域。德國解體了,被分解為西德和東德作為德國首都的柏林城也被分解為兩片區域。
  • 柏林圍牆
    從此之後,在有柏林圍牆的日子裡,東德人用生命寫就了一個又一個翻越的故事。堅不可摧的柏林圍牆,難於阻擋東德人逃往西柏林的腳步。有東德人強爬柏林圍牆和鐵絲網,倒在機槍掃射中;有從高樓跳下非死即傷的;也有開著重型車輛在槍林彈雨中直接衝撞柏林圍牆,然而在最後一米處熄火永遠看不到西柏林的……布魯希克和他的同伴利用大客車衝擊柏林圍牆,軍隊和警察從多個方向向客車密集射擊,布魯希克不顧車身起火,奮勇加速,一聲巨撞開柏林圍牆,整個客車衝進了西柏林。
  • 從修建到倒塌,柏林圍牆的二十八年風雨滄桑
    01在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廣場上,地面有一條寬約30公分、石塊鋪就的淺淺印跡,穿越街道和草地,一直向前延伸。印跡上每隔一段距離還鑲嵌著一塊銅牌,上面鐫刻著「BERLINER MAUER 1961-1989」的字樣,這條軌跡就是著名的柏林圍牆原先經過的位置。
  • 柏林圍牆也要被拆遷了?!
    ② 柏林圍牆前警察與民眾發生衝突。德國柏林市近日計劃拆毀一段柏林圍牆遺蹟中最廣為人知、位於腓特烈海因區東邊的柏林圍牆畫廊,興建豪宅及大橋,惹來民眾激烈反對。目前,該工程暫時告停。為建豪宅拆除柏林圍牆據英國《衛報》報導,德國「作為自由的象徵」柏林圍牆將被部分拆除,以用來建設高檔奢華的公寓和辦公樓,被拆除的部分主要是柏林圍牆匯集世界各地藝術家作品的東部畫廊一段25至30米的牆體。
  • 柏林圍牆東邊畫廊
  • 揚之:柏林圍牆,走入歷史的永久記憶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 每個歷史階段一般都有若干代表性事件:如果說到二戰的幾個重要節點,人們或許首先會想到德軍入侵波蘭、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諾曼第登陸;對冷戰時期而言,「柏林圍牆」 、「古巴危機」以及東西方的兩次兵戎相見(朝戰和越戰)則最具標誌性。
  • 大衛·鮑伊與柏林圍牆
    搖滾樂給予人心力量和對自由的嚮往,間接地讓1989年的和平示威和柏林圍牆的倒塌成為可能,說幫助推倒了柏林圍牆恐怕是種過譽,但也表達了施泰因邁爾和這個世代的德國人對鮑伊的搖滾樂的熱愛和特殊感情。後來,鮑伊回憶起這段柏林圍牆倒下兩年前的演唱會,認為這是他最情緒化的演出之一,當時他的眼眶都溼了:「我們聽說會有一些東柏林人可以聽到演唱會,但我們不知道確切有多少。有成千的人在牆的另一頭可以聽。所以這就像是一個雙重演唱會,而牆是個屏障。我們可以聽到傳自牆的另一頭的歡呼和歌唱。這讓我心碎。我以後再也不會做這樣的事了,我肯定不會了。」
  • 揚之:柏林圍牆,走入歷史的永久記憶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 每個歷史階段一般都有若干代表性事件:如果說到二戰的幾個重要節點,人們或許首先會想到德軍入侵波蘭、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諾曼第登陸;對冷戰時期而言,「柏林圍牆」 、「古巴危機」以及東西方的兩次兵戎相見(朝戰和越戰)則最具標誌性。
  • 騎行柏林圍牆
    檢查站的塗鴉和照片 本文圖均為Sophie Ibbotson 攝根據柏林圍牆紀念館的信息顯示,1961年建牆到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塌,共有140多人因企圖越過柏林圍牆從東德逃到西德而死。到今年11月,就是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紀念日。我來到柏林,就為了聽聽當年那些和牆一同生活的親歷者的故事。
  • 一夜之間建起了阻隔幾百萬德國人的柏林圍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圍牆修建之前,約有350萬德國居民逃離蘇聯佔領區以及之後的民主德國和東柏林地區,其中1949年到1961年間約260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視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柏林圍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圍牆。
  • 柏林兩支球隊:曾經柏林分裂的見證者
    一堵牆之隔德國首都柏林球隊的戰史,跟那堵橫亙在德國人和柏林人的柏林圍牆歷史密不可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和二戰的發起者,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戰後,美蘇國家利益的衝突以及兩種意識形態的對立讓蘇聯和西方之間的對立情緒日益嚴重。出於對抗蘇聯陣營的需要,在美國的主持下,德國的美英法合併,成立了站在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定都波恩;蘇佔區成立民主德國,定都柏林。從此,德國開啟了長達40多年的分裂。一分為二的德國成為了東西方陣營對峙的戰場,柏林更是成為了主戰場。
  • 柏林圍牆倒了,真是「西方民主自由」的勝利?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每個歷史階段一般都有若干代表性事件:如果說到二戰的幾個重要節點,人們或許首先會想到德軍入侵波蘭、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諾曼第登陸;對冷戰時期而言,「柏林圍牆」 、「古巴危機」以及東西方的兩次兵戎相見(朝戰和越戰)則最具標誌性。
  • 專欄 柏林圍牆·印象
    柏林圍牆,壽命不長,但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記。作為「冷戰」標誌之一,柏林圍牆倒塌已有四分之一個世紀。但是在西方,「冷戰」思維至今仍未完全消失,可見心裡的牆比實體的牆更加頑固。(傳奇)  今年的11月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25周年紀念日。  二戰結束後,戰勝國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隨即開始的冷戰直接造成了德國的分裂,柏林圍牆就是東德政府在自己領土上圍繞西柏林建起的一道圍牆。
  • 歷史解讀:還記得被推倒的柏林圍牆嗎?
    上面這張圖片是柏林圍牆上著名的「柏林圍牆之吻(又稱兄弟之吻)」,它的背景是民主德國建國30周年之際,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訪問東德,在籤訂兩國達成兄弟邦交合作協議之後,與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擁抱並親吻對方。(凡是被勃列日涅夫溼吻的人,都是他重要的政治盟友,中共就沒有和他溼吻。)一:柏林圍牆為什麼建立柏林圍牆又稱「反法西斯牆」,「監獄牆」。
  • 冷戰熱鬥︱第一次柏林危機與中國的關聯
    沒想到,數年間冷戰的陰雲越聚越濃:先是蘇聯紅軍拒絕按約定時間從伊朗北部和中國東北撤軍,隨後中共與國民黨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爭奪引起了美蘇各自對對方擴張意圖的猜忌,接著土耳其危機和希臘內戰危機引來了1947年3月12日聲言要反抗蘇聯「極權主義擴張」的「杜魯門主義」。
  • 巔峰衝突之下的柏林圍牆:一面高牆,兩個德國
    由於柏林圍牆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包圍封鎖在民主德國境內,因而也被稱之為「自由世界的櫥窗」。柏林貝爾瑙爾大街的柏林圍牆紀念碑。圖片來源:高品圖像柏林圍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裡。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