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以唐代為尊,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唐代楷書大多是經過鐫刻然後拓印下來的碑版,所以很難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真實書寫的面貌。唐楷出現之前的隋代智永,寫有一卷《真草千字文》墨跡傳世,雖然是草書、楷書合寫在一起,但其中的楷書,還是讓我們看到唐代真實的楷書面目。
智永傳為王羲之七世孫,從小浸潤家風雨露,其楷書上承「二王」古法,但又能突破「二王」楷書中隸味濃鬱的古意,做到古質而今妍。同時又下啟唐人楷書,創造性地突破「二王」楷法及南北朝魏碑書風在隋代書法中的影響。
智永的楷書給人印象是整體精神面貌雅逸清爽、疏散悠然,而筆法則精到流便。他脫胎於「二王」,雖沒有「二王」的高古,但用筆提按順暢,使轉自然,結體粗細疏密相間,是初學者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較佳範本。那麼,應該如何學習智永的《楷書千字文》呢?
01首先要對其用筆有全面認識。
從宏觀角度把控書風源流是系統學習書法必備素養,智永作為「二王」一脈,他在用筆上傳承了「二王」一拓直下在南朝時期的主流風格,這點主要體現在他在起筆處的凌空而下,不事雕琢上。
何紹基曾說:「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不足以喻之,二王楷書,俱帶八分體勢,此視之覺漸遠。」這是智永楷書明顯區別王羲之《樂毅論》《孝女曹娥碑》的典型特點。以此同時它又區別於唐代楷書的法度規整的一面,抒情性更強烈一些。
與歐、顏、柳楷書相比較,點畫起收筆無明顯的頓挫,用筆乾淨利落,尤其是側鋒與切筆的運用。側鋒與切筆也是寫好智永楷書的關鍵,這是由於智永楷書中行書筆意的表現所造成的,它的轉折、鉤畫大量用側鋒,而起筆多用切筆,特別是長橫,加快了它的書寫速度,把雅逸悠然之趣通過點畫的連帶關係自然收放之間展現出來,這與魏晉楷書的靜穆雅致又有著明顯的差別。
雖然智永的楷書明顯區別於唐楷,但對唐楷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可以從唐代褚遂良《陰符經》,馮承素《馮英忠墓志銘》中體察出智永的影子。
02其次要抓住智永楷書的結構特點。
智永楷書結體平正和雅,風神朗發,猶如英俊少年。後世如唐虞世南、褚遂良楷書結構乃至用筆多受其影響,但均能得其高古一路,有些人寫智永楷書往往只注重它的風神朗發的結構和灑脫用筆而忽略了平正和雅的結體和用筆中的古厚一面,造成古意的欠缺。
因此我們臨習時不要把結構的過分誇張,以及行書筆意中的動態過度表現,可適當增加隸書用筆,增加其古雅之致。
03再次是活用章法墨法。
智永楷書既可以寫成有行有列的打界格形式的作品,也可寫成有行距沒字距形式的作品。臨帖時不論節臨還是通臨均可採用改變原來章法進行臨習,這樣為布白乃至行氣打下基礎。關於打界格形式的作品要注意不要每個字把格填滿,要讓其留有餘地,顯示其空靈雅逸的一面。
至於有行距形式的作品要強化字的縱橫、粗細、欹正等的變化,甚至適當增加塊面感,避免楷書書寫時出現狀如算子的通病,讓作品的氣息流於自然書寫狀態,不必拘於一字一畫而造成整體風格的單調與平庸。在墨法運用上要區別唐楷的勻稱平淡,可適當增加墨色的變化,特別是大字的寫法可自由把控。
04結語
總之,作為南朝時期的智永楷書,它上承晉楷,下啟唐楷對楷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對於當代楷書的研究學習是非常有借鑑價值的。
(溫錦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