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行楷特性及行筆方法簡述:
行楷既不像楷書那樣嚴謹、費時,又不像草書那樣不易辨認,故成為深受人們偏愛的適用範圍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書體。書寫實中踐已經證明,持硬筆同樣能寫出篆、隸、草、行、楷等各種字體。字體不同,書寫要求也不一樣。行楷字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字體,有其自身的書寫規則。細究起來,不難發現,行楷就是對楷書筆畫進行合理的省減、變形和連帶形成的,從而達到提高書寫速度的目的。與楷書相比,行楷字呈現以下特點。認識這些特點,有助於在練習過程中很好地分析、把握行楷字的要領。
行楷書法行筆中有兩種錯誤傾向應當防止,一種是信義的平拖,一種是刻意地抖行。用毛筆書寫,不只是筆畫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橫向運動,還要有筆管不斷提按起倒的縱向運動,因此是立體運動。這樣寫出的筆畫才具有輕重、粗細、濃淡、燥溼的變化,才是藝術品,而信意平拖的筆畫是死板無生命感的,也就沒有藝術魅力。沈尹默先生說:「用筆之要首在提按,提按得宜性情乃見」。可見提按這種彈性用筆方法的重要。
行楷是在楷書的點畫基礎上,略加變動而連筆書寫的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書體,是楷書的直接快寫體。行楷將楷書的體勢、筆畫變的圓轉連帶、變化多樣,書寫中楷書的成分多,略有行書的筆意,因此稱為行楷。行楷結字也很自由,起承轉舍,多取順勢,一筆帶過,筆道流暢,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學習中。
智永禪師集字內涵楹聯欣賞:
書者介紹:
智永,陳、隋間僧人,名法極,姓王,會稽人,善書法,尤工草書。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後。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稱"永禪師"。常居永欣寺書閣,臨池學書。閉門習書三十年。初從蕭子云學書法,後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在永欣寺書閣上潛心研習了30年。智永妙傳家法,精力過人,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年百歲乃終。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書法高足。
書法墨線及古人對墨性的要求簡述:
書法除黑線外,還有灰線。墨色、墨態是營造書法境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淡墨中必須體現出美學層次,體現出濃淡變化,若無變化,則平勻,與全部濃墨無異。有意於濃淡不可取,要防止「花」,整體色彩亦要和諧。用淡墨要特別強調線條的筋骨。毛筆含墨點水有正點、側點,在水和墨還未達到調勻的狀態時書寫,墨色變化就會好。墨色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幾方面:1、用筆速度不等勻,墨的流動量不均等。2、蘸一筆寫若干線條,墨量由多到少,墨色發生變化。3、用水的量、角度不一樣。
古人對墨性更多晶求,清張庚《浦山論畫》《論墨》一則指出:「墨不論濃淡乾濕,要不帶半點菸火食氣,斯為極致.」王麓臺說:「董思翁之筆,猶人所能,其用墨之鮮彩,一片清光.奔然動人,仙矣.」然人只董思翁用墨之妙,可知思翁墨色之清逸精妙.全艘其紙.萱無是紙.必無是墨也.思翁之作墨色多呈清淡,實則用的是濃墨,其故在紙.黃山谷《李白憶舊遊詩卷9亦如此.參見圖是知,書法創作,紙的擇用也是學問.紙不宜於墨,神氣不能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