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是王羲之第三兒子王徽之的後代,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年幼時人道出家,後雲遊到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的永欣(興)寺,於永欣(興)寺閣上,刻苦學書30餘年,退筆如山,達五簏之多,然後掩埋成墳丘,號日「退筆場」,並自製銘志,可見他學書是非常用功的。由於智永禪師的書法是王氏正脈,取法高,再加上人們以為高僧寫的字是「佛字」,能帶給人平安,所以求「字」的人很多,門檻也都被踩破了,最後用鐵葉裹之,人們稱它為「鐵門限」。可見智永禪師的書法在當時盛極一時 。
如前所述,智永《真草千字文》是智永書風的典型代表。據馮武《書法正傳》,說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給江東諸寺各送一本。《真草千字文》真跡在唐代已很少,至宋代更難見到,今傳本有三種:一是唐代流傳日本的墨跡本;二是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0年)薩晶昌刻本:三是南宋《群玉堂帖》40行殘本。
這三種本子的書體風格較為致。《宜和書譜》稱其「學書以襲之為師法,筆力縱橫,真草兼備,綽有祖風。初勵志書札,起樓於所居之側,因自誓日:『 書不成不下此樓。』後果大進,為一時推重。所用筆,退即投大甕中,歲久輒貯數甕,自為銘以瘞之。嘗作《成心頌》以示字法,又作真、草書《千文》傳於世,學者率模仿焉。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三:草書:常侍帖,故舊帖,至通法師帖,春雨帖,千文七,臨王羲之言宴帖。真草:月儀,月儀獻歲帖,千文七,小字千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因作為教材,所以真(楷)、草對照。真書有王義之《樂毅論》、《黃庭經》的意味,筆意精熟、氣骨清健、圓勁古雅、柔中帶剛,結構疏密有致、虛實相生,嚴整中有活潑之態。但相對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更端正些,這可能是受識字課本的制約,或是與出家人的心態有關。
章法方面整齊,至於草書因為是真草對照且作為識字的教科書,因此字字獨立,豐美勻適,沒有太大的收放、起伏,也沒有明顯的墨色變化,顯得平靜、安穩。結構也相對平正,疏密沒有太大的誇張,用筆精熟、委婉,字的內部線條流動感強,用筆以曲、圓為主調,常有章草筆意。
風格顯得端莊優雅。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王羲之風格的繼承,但比起王羲之書法,更圓轉、更溫潤、更豐腴些。唐李嗣真《書後品》將智永書列人「中中品十二人」之一,並評曰:「智永精熟過人,惜無奇態矣。」蘇軾《東坡題跋》日:「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宋米芾《海嶽名言》雲:「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俱備。有真跡,自顛沛書起,在唐林夫處,他人所收不及也。」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其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雲:「智師《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二王楷書俱帶八分體勢,此視之覺漸遠於古。」學習此帖應講究用筆法度、結構緊斂的處理,要氣脈貫通,切忌板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