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熟過人的智永《真草千字文》!

2020-12-21 書法名家堂

智永是王羲之第三兒子王徽之的後代,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年幼時人道出家,後雲遊到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的永欣(興)寺,於永欣(興)寺閣上,刻苦學書30餘年,退筆如山,達五簏之多,然後掩埋成墳丘,號日「退筆場」,並自製銘志,可見他學書是非常用功的。由於智永禪師的書法是王氏正脈,取法高,再加上人們以為高僧寫的字是「佛字」,能帶給人平安,所以求「字」的人很多,門檻也都被踩破了,最後用鐵葉裹之,人們稱它為「鐵門限」。可見智永禪師的書法在當時盛極一時 。

如前所述,智永《真草千字文》是智永書風的典型代表。據馮武《書法正傳》,說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給江東諸寺各送一本。《真草千字文》真跡在唐代已很少,至宋代更難見到,今傳本有三種:一是唐代流傳日本的墨跡本;二是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0年)薩晶昌刻本:三是南宋《群玉堂帖》40行殘本。

這三種本子的書體風格較為致。《宜和書譜》稱其「學書以襲之為師法,筆力縱橫,真草兼備,綽有祖風。初勵志書札,起樓於所居之側,因自誓日:『 書不成不下此樓。』後果大進,為一時推重。所用筆,退即投大甕中,歲久輒貯數甕,自為銘以瘞之。嘗作《成心頌》以示字法,又作真、草書《千文》傳於世,學者率模仿焉。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三:草書:常侍帖,故舊帖,至通法師帖,春雨帖,千文七,臨王羲之言宴帖。真草:月儀,月儀獻歲帖,千文七,小字千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因作為教材,所以真(楷)、草對照。真書有王義之《樂毅論》、《黃庭經》的意味,筆意精熟、氣骨清健、圓勁古雅、柔中帶剛,結構疏密有致、虛實相生,嚴整中有活潑之態。但相對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更端正些,這可能是受識字課本的制約,或是與出家人的心態有關。

章法方面整齊,至於草書因為是真草對照且作為識字的教科書,因此字字獨立,豐美勻適,沒有太大的收放、起伏,也沒有明顯的墨色變化,顯得平靜、安穩。結構也相對平正,疏密沒有太大的誇張,用筆精熟、委婉,字的內部線條流動感強,用筆以曲、圓為主調,常有章草筆意。

風格顯得端莊優雅。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王羲之風格的繼承,但比起王羲之書法,更圓轉、更溫潤、更豐腴些。唐李嗣真《書後品》將智永書列人「中中品十二人」之一,並評曰:「智永精熟過人,惜無奇態矣。」蘇軾《東坡題跋》日:「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宋米芾《海嶽名言》雲:「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俱備。有真跡,自顛沛書起,在唐林夫處,他人所收不及也。」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其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雲:「智師《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二王楷書俱帶八分體勢,此視之覺漸遠於古。」學習此帖應講究用筆法度、結構緊斂的處理,要氣脈貫通,切忌板滯。

相關焦點

  • 智永《真草千字文》,風神娟靜,雅有六朝遺韻
    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智永不僅是一位佛門高僧,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書法藝術大師。著名的《真草千字文》即是智永書法藝術的燦燦精品。此版本為現存日本的墨跡本《真草千字文》,啟功定之為真跡。他在 1974年所寫的一篇名為《日本影印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跋的小文中說 :「日本藏真草《千字文》墨跡一本,乃唐時傳去者,其筆鋒墨彩,纖毫可見……此直是永師手跡,無容置疑。多見六朝隋唐遺墨,自知其真實不虛」。當他肯定為這是當時「浙東諸寺中八百本之一」時,還很風趣地寫下了這樣一首七絕:永師真跡八百年,海東一捲逃劫灰。兒童相見不相識,少小離家老大回。
  • 退筆成冢 綽有祖風——和尚智永
    智永後來把這些毛筆集中埋在一個地方,自撰銘詞以葬之,時稱「退筆冢」。這「退筆冢」與「鐵門檻」便成為書壇佳話,與漢張芝洗筆洗碩的「池水盡墨」交相輝映,同為千古美談。智永書法流傳甚廣,《真草千字文》採用以楷書對釋草書的方式,這是智永的創造,既便於學書者釋讀草字,又能讓人同時欣賞他兩種體裁的書法,可謂一舉兩得。
  • 《智永真草千字文》: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傳隋代釋智永書。此帖抄錄南朝梁代周興嗣所撰的「千字文」,分真、草兩種,故名。此帖傳世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唐代流傳到日本的墨跡本(小川簡齋藏),一種是北宋大觀三年(1109)的薛嗣昌刻本(又稱關中本),還有一種是《群玉堂帖》四十行殘本。
  • 從楷書到行書過渡,智永千字文堪稱最佳範本,該如何臨?
    唐楷出現之前的隋代智永,寫有一卷《真草千字文》墨跡傳世,雖然是草書、楷書合寫在一起,但其中的楷書,還是讓我們看到唐代真實的楷書面目。《真草千字文》局部智永傳為王羲之七世孫,從小浸潤家風雨露,其楷書上承「二王」古法,但又能突破「二王」楷書中隸味濃鬱的古意,做到古質而今妍。
  • 眾多書法名家寫過的《千字文》是啥樣?來廣州藝博院看看
    智永、張旭、懷素、文徵明……廣州藝博院新展,將這麼多書法名家一網打盡!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千字文》誕生於魏晉南北朝,由梁朝人周興嗣收集千字王羲之書法所編纂,是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遺憾的是,《千字文》的最初版本未能流傳下來。不過,王羲之七世孫、陳隋間著名書法家智永所作《真草千字文》可令今人一窺《千字文》往日的風採。
  • 廣州藝博院邀你看多位大師的《千字文》書法
    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廣州藝術博物院於 9 月 19 日至 12 月 13 日在一樓關山月藝術館舉辦 " 文心書意——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千字文書法展 ",展出智永、張旭、懷素、王升、文徵明、婁堅、孫嶽頒、鐵保等書家的《千字文》書法作品一批。《千字文》誕生於魏晉南北朝,最初版本採用王羲之的字跡進行編排,但該版本未能流傳下來,它的真實面貌如何今人已不得而知。
  • 文徵明89歲作《千字文》,行書入門不可多得~
    文徵明,明代書法家、畫家與文學家,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而在文徵明的「四絕」之中,又以書法的造詣更高。其書法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
  • 《蕭軍六體千字文》新書座談會在濟南物華堂藝術館成功舉辦
    書中以漢簡、章草、隸書、楷書、小草、行書六種字體並列呈現,充分展示了《千字文》書法的魅力。為了進一步了解《蕭軍六體千字文》背後的創作故事,12月9日下午在濟南物華堂藝術館還舉辦了《蕭軍六體千字文》新書座談會。活動由濟南時報副總經理、濟南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臧文濤先生主持,多位藝術家、媒體記者、書法愛好者分別就《蕭軍六體千字文》一書、蕭軍先生為人為藝等話題展開熱烈暢談。
  • 蒙學讀物:《千字文》全文拼音及註解
    qǐ jiǎn pō mù yòng jūn zuì jīng起翦頗牧, 用軍最精。【解釋】 秦將白起、王翦,趙將廉頗、李牧,帶兵打仗最為高明。【解釋】收穫季節,用剛熟的新谷交納稅糧,官府應按農戶的貢獻大小給予獎勵或處罰。mèng kē dūn sù shǐ yú bǐng zhí孟軻敦素, 史魚秉直。【解釋】孟軻夫子崇尚純潔,史官子魚秉性剛直。
  • 《千字文》- 第1集
    例如智永,智永這個是唐朝的,他是王羲之的後代;懷素,懷素也是一位出家眾,他寫這個《千字文》;歐陽詢,歐陽詢是唐朝的,楷書很有名;趙佶,就是宋徽宗;趙孟,他是宋朝過渡到元朝,他也是宋朝王室的後裔,趙孟很會畫馬;還有文徵明,這是明朝的,都有流傳到現在的一些帖本,帖本就是手寫稿。同時在我們漢字文化圈各國都受到重視。
  • 懷素草書《四十二章經》寫的是自信,恬淡,精熟,虔誠,灑脫
    雖然是狂草,但草法極其準確,合規矩。既反映出他背誦的熟練,也能看到其技巧的精熟,舉重若輕的大家風範。草書《四十二章經》寫於大曆五年,唐代宗十三年,也就是公元七七八年,是懷素遷移京兆後在雁蕩精舍抄寫佛經的作品。這部書法作品晚於他的《自敘帖》一年,這時候懷素四十一歲,也是這位高僧的盛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