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不分愛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經過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役,「分餐制」再次躍入了國人的視線。其實在我國,倡導分餐制早已有之,2003年「非典」期間,分餐制就曾被很多餐廳採用,但這一「新鮮事物」顯然在根深蒂固的傳統飲食文化面前,難以站穩腳跟,很快便銷聲匿跡了。

  中國人吃飯,無論在家還是在餐館,都講究圍桌而食。親朋好友一起聚餐,為了追求熱鬧、隆重、友好、歡樂的氛圍,推杯換盞間習慣於相互夾菜,共飲一碗湯、共吃一盤菜也習以為常。在主人看來,這是以示友好;在賓客看來,這是以表親密。相反,如果實行分餐制,反而會讓主人和嘉賓都有生疏之感,甚至渾身不自在。說到底,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其實,任何一種飲食傳統和文化,都是有利有弊的,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就在於是否做到了趨利避害。當前,我國正在推進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人民健康」從哪裡來?俗話說,病從口入。可見,吃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要想吃出健康,除了要注重科學的營養搭配,更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而事實證明,分餐相對於合餐而言,要更健康、更安全,更科學、更文明。既不會造成食物的大量浪費,也不會給自己和親朋好友帶來困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理念和願望也更加強烈。但往往因為囿於傳統、礙於情面,很多人在聚餐時往往會面臨想分而不敢分、想合又不願合的尷尬。久而久之,分餐制也就雷聲大雨點小,逐漸銷聲匿跡了。

  一種新習慣的普及和養成,單靠宣傳和引導不夠,單憑個體的自覺更不行。要想大力度、大範圍地推而廣之,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應當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固化。改變傳統的合餐習慣,倡導健康的分餐制度,這也是一種餐桌上的「移風易俗」。分餐不是分隔愛,而是分享健康、共享文明;公筷公勺不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武器」,而是守護人們健康的「利器」。

相關焦點

  • 分餐不分愛,公勺公筷總關情!
    在家在外聚餐時,主動使用公筷公勺,主動分餐, 「光碟行動」。改變就餐方式,就是改變不文明、不時尚、不健康的個人行為。實行分餐制,不只是人們生活習慣的簡單轉變和接受,在後疫情時代受公眾道德、公眾輿論等諸多因素的約束。但是,中國烹飪大菜系講究「色、香、形」俱佳,如果機械地分餐,全、福、滿等大席就失去美好寓意,全羊、整雞、整魚的做菜方式就不適合分餐後上席。
  • 醫者名片|分餐不減氛圍,你可以的!
    分餐好習慣,請理直氣壯保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分餐一再成為公眾熱議的關鍵詞。特別是年節將近,很多人開始心裡打鼓:分餐還能保持住一家團圓、喜氣洋洋的氛圍嗎?「分分合合看場合」圍桌聚餐、同盤而食的進餐形式,稱為合餐制。
  • 古人實行分餐進食嗎?分餐制與中華傳統文化
    最近,「分餐制」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古代人分餐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曾廣泛實行過『分餐制』嗎?」帶著這些大眾關心的問題,新華網文化頻道近期特別專訪了相關領域的文化專家,請他們梳理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解讀各個朝代的餐飲習慣,講講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如何從「分餐制」過渡到「會食制」、最後又為何演變成今日的「合餐制」,並從共同呼籲疫情過後「分餐不分愛」的倡議出發,談談全民實施「分餐制」的必要性。
  • 分餐: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羅馬人躺著合餐,周朝人「筵席」分餐說來奇妙,如今普遍採用分餐制的西方在其文明發源中心羅馬一開始採用的是合餐,而今天喜歡共舉箸的中國,卻在西周時就成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甚至連「筵席」一詞,本身也有分餐的意思。
  • 分餐 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詞,本身就帶有分餐的意思。羅馬人躺著合餐,周朝人「筵席」分餐說來奇妙,如今普遍採用分餐制的西方在其文明發源中心羅馬一開始採用的是合餐,而今天喜歡共舉箸的中國,卻在西周時就成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甚至連「筵席」一詞,本身也有分餐的意思。
  • 「筷」來分餐!
    最近外出用餐,發現有些餐館不設公勺公筷,需要主動索求,有時候食客則將備好的公勺公筷「閒置」,處於一種「各行其是」的狀態。日前,焦作率先出臺了河南第一個公勺公筷地方標準,在長短、顏色、標識等方面均作出了具體規定。
  • 不分餐=裸奔?中國從分餐走到合餐,吃飯還能「合久必分」嗎?
    張文宏表示,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分餐制對阻擋疾病的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分餐制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大家應該最大程度做到,一起吃飯時稍微坐遠一點,實行分餐制,這是一定要做到的。」
  • 山東省聚焦分餐方式的制度設計 分餐國家標準發布實施
    央廣網濟南6月24日消息(記者桂園)由山東省主導制定的《餐飲分餐制服務指南》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實施,山東省在疫情防控和餐飲企業服務模式創新中總結提煉出的經驗做法將通過標準規範引領,為餐飲企業實施分餐活動提供技術遵循,為消費者選擇餐飲市場提供技術依據,為各部門和社會各方推進分餐活動提供保障和引領
  • 山東分餐實踐凝練成「標」全國推行
    我省在疫情防控和餐飲企業服務模式創新中總結提煉出的經驗做法將通過標準規範引領,為餐飲企業實施分餐活動提供技術遵循,為消費者選擇餐飲市場提供技術依據,為各部門和社會各方推進分餐活動提供保障和引領。  3月16日,在餐飲業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我省聚焦分餐方式的制度設計,在全國率先發布了餐飲分餐制省級地方標準,標準的先進性和可操作性走在全國前列。
  • 家庭分餐,你做到了嗎?
    有些市民覺得家庭分餐沒有太大的必要。「在家吃飯,感覺沒什麼必要分餐,一家人還要用公勺公筷,感覺都疏遠了。」橋西區盛世華庭小區居民林正娥說。  「家裡的碗筷基本都是混著用的,甚至孩子小的時候也沒有分過碗筷。」新華區北苑街道變電街社區居民劉女士表示,分餐而食會使餐盤使用量加倍,洗刷碗筷將會變成一個「大工程」。  有些市民家中,則是分了碗筷,卻沒有分餐。
  • 藍海集團首倡新式分餐,引領餐飲健康新潮流
    從菜品設計優化、分餐器具配置、設備設施改進、服務流程重構、員工培訓學習、安全衛生保障、知識理念宣傳、公告宣傳氛圍營造等八個方面,完善分餐工作流程。在國家規範的「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三種分餐方式的基礎上,藍海集團首倡新式分餐,「分餐」與「份餐」相結合,為顧客的健康保駕護航
  • 首個「上海版分餐標準」發布 分四種分餐模式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五五購物節|首個「上海版分餐標準」發布,分四種分餐模式上海有了分餐標準。4月29日下午,「尋味魔都」美食節暨「分餐行動」在K11購物藝術中心啟動。上海首個《餐飲服務單位分餐制管理規範》地方標準同時發布。上海市商務委透露,目前,全市約30%餐飲企業已經提供分餐服務,部分家庭也積極參與,推廣使用「公筷公勺」。
  • 泉州石獅:分餐不分愛 讓「分餐制」成為「新食尚」
    「如果酒店直接分餐的話,既能保證衛生,還能避免浪費,確實應該提倡。」楊先生說。採訪中,對於「分餐制」,也有一部分市民認為,應該分情況,如果是自己一家人用餐,就沒必要實行分餐。「一家人吃飯,一分餐總感覺很生分,而且有的人吃得多有的人吃得少,分餐了也不一定吃得完。」洪女士認為,和朋友、同事用餐,考慮到每個人用餐習慣不一樣,分餐確實可以避免一些尷尬情況。
  • 分餐不分愛 公筷更文明
    近期,隨著餐飲行業恢復營業,經過疫情大考的人們開始重視使用分餐公筷,一些城市紛紛倡導推廣分餐制,鼓勵就餐使用公筷公勺。中國人吃飯,都講究圍桌而食。一家人、親戚、朋友、同學在一起吃飯,一盤盤美食,你給我夾、我給你夾、大家一起夾,歡聲笑語、頻頻舉杯,「中式共餐」確實體現親情友情、熱鬧非凡、溫馨無比。
  • 書信作文:分餐而食,而情不生分
    我知道您和奶奶都有一些不習慣:明明都是一家人圍坐在一桌吃飯,卻好像大家彼此之間都變得生分了。其實不是這樣子的,爺爺奶奶雖然現在實行分餐制,但是我們之間的感情是不會有隔閡的。中國人對於家的看重不言而喻,悠長的飲食傳統中相互夾菜,也是一種含蓄的表達感情的形式。但是,難道使用公筷給家人夾菜就無法表達出自己深沉的愛了嗎?
  • 中國的分餐與合餐
    現如今因疫病傳播,不得已再次提倡分餐以免病從口入。 為何說「再次」?我們從小到大不都是圍坐在一起,在同一個碗、盤裡夾菜吃飯的嗎?說真的,合餐對中國人而言是飲食文化發展到某一時期的形式表現,其最初狀態是分餐。去年火爆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見到唐朝官宦人家宴席的樣子,烽燧堡危急關頭眾兵將依然選擇分食,可見分食制是當時普遍遵從的進餐方式。
  • 分餐而食的好處
    「中餐分餐」,不是一個新話題,然這個話題似乎只在每一次發生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時才會被討論,卻又一次次無疾而終。 那麼,影響「中餐分餐「落地普及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呢?
  • 中餐不適合分餐?分餐制不能為分而分
    中餐的「分餐」之路並不平坦。1988年上海A肝流行,社會上出現「分餐」的呼聲,疫情之後無疾而終;2003年「非典」期間,分餐制一度被餐飲企業廣泛採用,但同樣未能得到普及。其實,分不是目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飲食習慣更健康,餐飲文化更文明。
  • 分餐,不僅僅是口號
    分餐或份餐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興新食尚的開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應當按科學的飲食原則進行合理分餐,每人一份,搭配合理,葷素均衡,更易於控制進餐食物份量。若長久堅持,不僅能夠培養人們健康的飲食習慣,還可以減少食物浪費和疾病傳播,一舉多得。分餐制的優點:1. 預防經口傳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