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餐=裸奔?中國從分餐走到合餐,吃飯還能「合久必分」嗎?

2020-12-17 羅格覓食記

作者 | 羅格

4月29日,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公開場合表示:「我見不得混在一塊的吃法,一起吃飯用一個筷子夾菜、喝酒,你看到的是杯子、筷子,我看到的全是病菌。」張文宏表示,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分餐制對阻擋疾病的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分餐制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大家應該最大程度做到,一起吃飯時稍微坐遠一點,實行分餐制,這是一定要做到的。」

中國人如何從分餐到合餐

事實上,中國不但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分餐制的國家,也是擁有分餐制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進食,在中國的歷史上佔據更長的時間。

根據《周禮》、《禮記》等古代典籍的記載,周朝不但實行分餐制,而且在餐具樣式、食物內容、餐具擺放、座位排序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嚴苛的等級、禮儀規定。

除了嚴苛的禮儀,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也是分餐制長時間延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古人的「坐」,是兩個膝蓋並在一起,兩隻腳在後也是並上的,腳心朝上,臀部擱在腳後跟上,相當於是跪著坐。這樣坐著,想要去夾到餐桌中間自己心儀的菜品並不容易。

但晉代之後,原來的分餐制開始受到了衝擊。有這幾種變化,可能是會餐制開始出現並佔據主流的原因:

1.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影響

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陸續入住中原地區,並先後建立了他們的政權,也帶來了他們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用具,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公元 5-6 世紀,胡床、椅子、方凳、圓凳等高足家具的出現,傳統的席地而坐的習俗也有所改變。到了唐代,用高大的桌椅進食已經不再罕見了。在敦煌壁畫中就有這樣的畫面:長方形的食桌兩側放有高足的條凳,九位男女面對面規矩地坐著。桌子上則擺滿了大盆小盞,每個人面前都放有一套匙箸餐具。這就是唐代典型的會食場面。

敦煌473窟壁畫

雖然這與真正意義上的合餐還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圍大桌而坐」的座位安排方式,已經越來越接近合餐制了。不過,分餐制還沒有消失,很多以會食制的宴會上,人們卻還是嚴格地遵守著分餐制的一些傳統。

比如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圖中韓熙載和其他客人,每人面前都放著相同的食物,碗邊放著互不混雜的進餐工具。這裡既有會食制的熱鬧氣氛,也體現著古老的分餐制形式。

到宋代以後,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會食制就出現在飯館和餐廳裡了,當時,為了和會食制匹配,還產生了一種奇異的職業「白席人」,相當於是飲食過程中的司儀。

元代時,作為遊牧民族們主流的吃飯方式的會餐制,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明代以後,儘管有意復興分餐制,但由於烹飪手法和食材的變化,合餐制的發展趨勢已經無可阻擋。

中國

2.從門閥時代到庶族時代

貴族門閥的興衰,與「餐制分合」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魏晉以後、唐宋之交,正是中國由門閥士大夫社會,轉向科舉士大夫社會的關鍵時刻。

與痴迷於繁文縟節的門閥不同,由科舉制選考出的新官僚們,往往是出身庶族地主。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們當然也有等級觀念,但生活方式上卻遠不及士族地主精緻挑剔。門閥的衰微,勢必伴隨著上流社會固有飲食文化的沒落,以及底層飲食文化的「上移」。

3、燃料的匱乏

在宋代,中國人口第一次超過了1億,密集的人口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燃料的珍貴。在做飯的時候需要控制燃料的使用,這也是炒菜在宋代前後出現的原因之一。一家人一起,一次性做出品種有限的幾個菜一起吃飯,顯然是能節省一些燃料的。

會餐制的合理性與不完美

上面說到,分餐制與會餐制,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中國人的坐姿變化了,古時的席地而坐的,從現代人體工學的角度來看,比較容易引起肢體的疲勞,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而會餐時期人們是坐在高足椅、凳上就餐的,減輕了下肢和腰部的負擔,相對舒服多了。

儘管分餐制代表了長幼有序的中國傳統禮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餐制也推動了以戶為單位,一家人圍桌而坐、共進餐食的家庭氛圍。相信這也是一些長者認為分餐會讓天倫之樂變淡的重要原因。社會的快速發展已經從他們身邊帶走了孩子們,從家庭餐桌上再粗暴地剝奪他們的天倫之樂,那未免太殘忍了。

從不好的方面說,會餐制最明顯的缺陷就是衛生方面。一大群人在「相濡以沫」,必然為某些疾病的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從這個角度來說,隨著人類聚居的密度越來越高,病毒傳染機率也越來越高,從吃飯這種日常生活的行為開始,降低感染機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部分傳統烹飪方式和菜式可能消亡

會食制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烹飪的發展。一方面,由於要節省燃料,不同種類的食材就有了機會放在一起烹調,這也讓中國烹飪有了融匯各種食材的想像力。另一方面,會餐制也能夠幫助保留一些食材的完整性,比如魚類,一張餐桌上端上一條大鯉魚成為了可能。

如果是分餐,可能很多食材由於不便分割的特性,就難以享用了。比如淡水魚,不同部位差別太大,分到魚肚子的人和分到魚尾的人顯然不那麼「公平」。如果把這樣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餚,按照分餐制的標準分給每位食客,不僅會導致一些浪費,而且美感也會有所損失。此外,像火鍋這樣比較特殊的飲食方式,可能就要淡出歷史了。所以,一些食客擔心的傳統的烹飪技藝和菜式受到衝擊,確實也在所難免。

所以,以目前世界上比較主流的西方分餐制,強行改革中國的會餐制,從文化習俗、飲食習慣上,都必然會失敗。我們沒必要非得引進「西方模式」不可,也許,我們也可以考慮將我國歷史上的兩種飲食方式結合起來,各取其長。例如上面提到的,唐、宋時期分、會餐過渡階段,就有一些很值得我們今天創新分餐時參考的形式。

至於火鍋店們,要不要考慮一下,為每桌顧客,安排一位專事涮菜的「新白席人」呢?

相關焦點

  • 五一假期外出吃飯一定要分餐!張文宏:不分餐就是「裸奔」,很危險
    因為這個時候大家有一個最大的疑惑,就是出不出來?出來就要吃飯。這是一個「五一猶豫」。「吃飯靠嘴,口罩不能戴著,所以說吃飯是疫情傳播最大的關口。而分餐制就是口罩摘下來以後的最好解決方法。平時我不逛商場,疫情期間,為什麼我們這種不逛商場的人也來了?因為逛街也很重要,而防疫專家要考慮逛街的風險,分餐制就能抵禦風險。」
  • 張文宏:分餐制是一定要做到的,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
    許多人已經是「身未動,心已遠」今年這個特殊的「五一」假期我們可以出去玩嗎?張文宏在參加「致敬!五一長假在我們採取了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應該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但這期間社交距離不能忘近距離要戴口罩不要扎堆、密切交流昨天,分餐制「上海標準」出臺為什麼要提倡分餐制張文宏在參加「健康餐飲新時尚」雲講壇時表示分餐制解決了公眾一起吃飯
  • 張文宏問領導給你夾菜吃不吃 不分餐就是裸奔危險
    張文宏問領導給你夾菜吃不吃原標題:領導給你夾菜吃不吃?張文宏為何這麼問為什麼要提倡分餐制,張文宏在參加講壇時表示,分餐制解決了公眾一起吃飯,把口罩摘下來的時候怎麼做,是非常重要的,給生活恢復常態化提供了「武器」。張文宏說,分餐是一個概念。一起也不行。比如說豆沙甜湯,每個人用自己的勺子去舀,那這鍋豆沙湯糰,就是一個洗調羹的水。但是,我們在外面覺得噁心,在家往往就不覺得。
  • 中國的分餐與合餐
    現如今因疫病傳播,不得已再次提倡分餐以免病從口入。 為何說「再次」?我們從小到大不都是圍坐在一起,在同一個碗、盤裡夾菜吃飯的嗎?說真的,合餐對中國人而言是飲食文化發展到某一時期的形式表現,其最初狀態是分餐。去年火爆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見到唐朝官宦人家宴席的樣子,烽燧堡危急關頭眾兵將依然選擇分食,可見分食制是當時普遍遵從的進餐方式。
  • 中國人最初都是分餐吃飯,為什麼現在是圍在一起共同吃飯呢
    最近,「分餐制」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討論:「古代人分餐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曾廣泛實行過『分餐制』嗎?」一、古代人為何執行分餐制俗話說得好,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 【科普】分餐?合餐?哪個是中國的傳統?
    獻給奮戰在奈曼旗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幹部詞:譚昌龍曲:高志強4月29日,硬核醫生張文宏再爆「金句」「分餐制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甜分:我還是老老實實在家就餐吧還是魚:直接改成分餐方式,一人一份不更簡單?青宇:實行分餐吧,比較安全!然而也有網友有不同意見:青小蟲:合餐是我們的傳統,就像火鍋不圍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就沒有靈魂了。
  • 會食不衛生,提倡學習西方人分餐,而分餐早已流行中國3000年
    現代中國人關於衣食住行的習慣,都從古代繼承而來,例如中國人喜愛熱鬧,吃飯也會多人共餐;但自從年初以來,大家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多人共餐並不衛生,甚至還會因此引發一些疾病,所以需要像西方人那樣分餐,才能避免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分餐制並不是西方獨創,它在中國已經有了3000多年的發展歷史
  • 醫者名片|分餐不減氛圍,你可以的!
    分餐好習慣,請理直氣壯保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分餐一再成為公眾熱議的關鍵詞。特別是年節將近,很多人開始心裡打鼓:分餐還能保持住一家團圓、喜氣洋洋的氛圍嗎?「分分合合看場合」圍桌聚餐、同盤而食的進餐形式,稱為合餐制。
  • 分餐不分愛
    中國人吃飯,無論在家還是在餐館,都講究圍桌而食。親朋好友一起聚餐,為了追求熱鬧、隆重、友好、歡樂的氛圍,推杯換盞間習慣於相互夾菜,共飲一碗湯、共吃一盤菜也習以為常。在主人看來,這是以示友好;在賓客看來,這是以表親密。相反,如果實行分餐制,反而會讓主人和嘉賓都有生疏之感,甚至渾身不自在。說到底,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 一起吃還是分餐,你家吃飯怎麼選?
    今天(17號),江蘇省全民營養周暨第31個「5.20」中國學生營養日正式啟動。今年的主題為:「合理膳食 免疫基石」。改善膳食行為、注意吃動平衡才能合理預防疾病。當分餐製成為新時尚,你準備好了嗎?合理膳食倡三減,減什麼?老百姓餐桌上的變化是最能反映群眾真實需求。
  • 分餐而食的好處
    據統計局數據,2019年中國餐飲業收入4.67萬億元,分餐制順利推行或將重構萬億級市場,最終獲益者將是第一產業辛勤勞作的3億農牧漁民兄弟們。 中華古典分餐美學淵源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如果把它看作一個橫截面,我們會發現,分餐制是中華飲食文明的固有傳統。
  • 分餐: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羅馬人躺著合餐,周朝人「筵席」分餐說來奇妙,如今普遍採用分餐制的西方在其文明發源中心羅馬一開始採用的是合餐,而今天喜歡共舉箸的中國,卻在西周時就成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甚至連「筵席」一詞,本身也有分餐的意思。
  • 分餐 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其實,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分餐制的國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飲食文化則是合餐。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詞,本身就帶有分餐的意思。「筵席」之上分坐分食,體現的是一種禮儀——「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坐在筵席上吃飯得有規矩。在西周燕饗國賓、冊封、祭祀等重大場合,從入席退席的順序、座次尊卑,到席間禮儀,處處都有嚴格的區分。如《禮記·禮器》裡的「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論語·鄉黨》裡的「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 你是否願意分餐而食——疫情之下中國家庭用餐方式調查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題:你是否願意分餐而食——疫情之下中國家庭用餐方式調查新華社記者劉紅霞、鬱瓊源、申鋮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把許多人「鎖」在了家裡。工作、生活、學習……以往分散各處的場景,都集中在一個屋簷下。
  • 分餐 :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筵席」之上分坐分食,體現的是一種禮儀——「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坐在筵席上吃飯得有規矩。在西周燕饗國賓、冊封、祭祀等重大場合,從入席退席的順序、座次尊卑,到席間禮儀,處處都有嚴格的區分。如《禮記·禮器》裡的「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論語·鄉黨》裡的「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 書信作文:分餐而食,而情不生分
    最近,爸爸媽媽為了響應衛生部門的倡議,在家裡吃飯,也開始使用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制。我知道您和奶奶都有一些不習慣:明明都是一家人圍坐在一桌吃飯,卻好像大家彼此之間都變得生分了。其實不是這樣子的,爺爺奶奶雖然現在實行分餐制,但是我們之間的感情是不會有隔閡的。中國人對於家的看重不言而喻,悠長的飲食傳統中相互夾菜,也是一種含蓄的表達感情的形式。
  • 分餐不分愛,公勺公筷總關情!
    無論是元旦還是春節,一家人和親朋好友久別團圓會餐,相互夾菜勸酒,就能正確表達親情、友情嗎?「分餐制,文明新禮節,健康好習慣!」圍桌聚餐、同盤而食,是中國人的合餐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菜從一個鍋裡舀,一個盤子裡夾」的情形已持續了上千年。2020年不乏多起因外出聚餐或家庭聚餐導致聚集性疫情,合餐制,正成為病毒傳播的主要渠道,與疫情聚集蔓延密切相關。
  • 唐代之前吃飯都是分餐而食,「合餐」與「分餐」,你支持哪個?
    毫無疑問,從科學衛生的角度看,分餐制度是最理想的選擇,用餐的人使用各自餐具各吃各的,健康衛生。合餐制度,眾人圍坐在一張琳琅滿目的大桌子上,在推杯換盞間,親情友情得到升溫,熱鬧而其樂融融,但無法忽視一個問題,就是合餐制帶來的衛生問題和健康隱患。
  • 家裡分餐吃飯,兩菜一湯的套餐飯,西紅柿土豆燒牛腩拌飯特別香!
    家裡分餐吃飯,兩菜一湯的套餐飯,西紅柿土豆燒牛腩拌飯特別香!疫情期間為了家人健康分餐吃飯好處多!分餐吃飯乾淨衛生,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有慢性胃炎,大多是因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幽門螺旋桿菌會通過唾液傳染,所以家裡分餐吃飯是有必要的。
  • 不分餐=裸奔!日本爆珠1粒打擊幽門螺桿菌,遠離胃痛,清新口氣
    現在疫情趨於平穩, 很多人都有疑問: 「現在可以聚餐了嗎?」 張文宏表示: 在疾病面前, 不分餐等於在「裸奔」, 但分餐制卻可以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