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外出吃飯一定要分餐!張文宏:不分餐就是「裸奔」,很危險

2020-12-20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鈺芸 見習記者 陸佳慧)今天下午,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上海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馬娜出現在K11,參加「健康餐飲新時尚」雲講壇,倡議市民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用餐。

圖說:論壇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下同)

張文宏說,分餐制的上海地方標準放在了一個重要時間節點發布,就是五一假期。因為這個時候大家有一個最大的疑惑,就是出不出來?出來就要吃飯。這是一個「五一猶豫」。

「吃飯靠嘴,口罩不能戴著,所以說吃飯是疫情傳播最大的關口。而分餐制就是口罩摘下來以後的最好解決方法。平時我不逛商場,疫情期間,為什麼我們這種不逛商場的人也來了?因為逛街也很重要,而防疫專家要考慮逛街的風險,分餐制就能抵禦風險。」

圖說:張文宏在發言

他說,分餐制其實很簡單,就是你的筷子和我的筷子不要碰到一起,間接碰到也不行。「比方說餐後上來一大碗的豆沙湯圓,有時候大家用自己的勺子撈豆沙湯圓,這還是甜湯嗎?這是洗勺子的水。」

張文宏強調,新冠肺炎疫情大部分是通過呼吸道傳播,但唾液裡有大量的病毒,這次疫情很多人就是一家人得病。所以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說,分餐制是很重要的事情。「最可怕的是什麼?是別人用自己的筷子給你夾菜。」

張文宏說,我們讀的這個專業,所以對用餐的衛生標準更嚴格。你看到的是菜是酒,我看到的全是病毒細菌,還要夾給我吃,怎麼可能?「現階段,吃飯用分餐制,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所以分餐制不是倡導不倡導的問題,是你一定要做的事情。你今天不分餐,就是裸奔,很危險。」

他表示,如果在家吃飯,要做到兩件事,一是菜餚用公勺放進碗裡,二是剩菜燒熱了再放冰箱。

對於五一假期,他提醒道,假期出去,要避開人群聚集的地方,例如去人群可以散開的地方。吃飯用公筷,戴口罩、勤洗手,做到這幾點,五一出遊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圖說:吳凡在發言

「五一到了,你要是走進一家餐廳,發現他們沒準備公筷公勺怎麼辦?沒關係,你看我就在包裡自備了。fashion不僅是硬體也是軟體,既想降低風險又想精彩生活,我們就需要新的健康時尚。」吳凡表示,現在這個時間段,提分餐制很有意義。我們的生活要繼續,依然要繽紛多彩,所以我們要取得生活和防疫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吳凡認為,分餐不僅能防疾病,還有利於減肥!定量了以後,你能吃的量都擺在你面前,一塊排骨、兩塊鴨、幾口蔬菜,你就會很克制,對總量有所控制。

相關焦點

  • 張文宏:分餐制是一定要做到的,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
    「五一」小長假馬上要到了今年「五一」可是連休5天!許多人已經是「身未動,心已遠」今年這個特殊的「五一」假期我們可以出去玩嗎?張文宏在參加「致敬!張文宏說,分餐是一個概念。一起也不行。比如說豆沙甜湯,每個人用自己的勺子去舀,那這鍋豆沙湯糰,就是一個洗調羹的水。但是,我們在外面覺得噁心,在家往往就不覺得。張文宏表示,拿自己筷子給別人夾菜,在中國認為是好客的表現。「你說,如果吳院長(吳凡)給我夾菜,我到底吃還是不吃?」
  • 張文宏問領導給你夾菜吃不吃 不分餐就是裸奔危險
    張文宏問領導給你夾菜吃不吃原標題:領導給你夾菜吃不吃?張文宏為何這麼問為什麼要提倡分餐制,張文宏在參加講壇時表示,分餐制解決了公眾一起吃飯,把口罩摘下來的時候怎麼做,是非常重要的,給生活恢復常態化提供了「武器」。張文宏說,分餐是一個概念。一起也不行。比如說豆沙甜湯,每個人用自己的勺子去舀,那這鍋豆沙湯糰,就是一個洗調羹的水。但是,我們在外面覺得噁心,在家往往就不覺得。
  • 不分餐=裸奔?中國從分餐走到合餐,吃飯還能「合久必分」嗎?
    作者 | 羅格4月29日,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公開場合表示:「我見不得混在一塊的吃法,一起吃飯用一個筷子夾菜、喝酒,你看到的是杯子、筷子,我看到的全是病菌。」
  • 張文宏稱戴口罩分餐將成新常態:筷子間接混一起也不行
    據國內媒體報導, 4月29日,「尋味魔都」美食節暨分餐行動啟動儀式上,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戴口罩分餐將成新常態。張文宏說,五一小長假即將到來,大家最大的猶豫在於出不出來,出來以後怎麼辦。
  • 領導給你夾菜,吃不吃?張爸靈魂拷問和上海分餐制標準一起來了!
    張文宏說,分餐是一個概念。吃飯時,大家的餐具不要碰在一起,間接的接觸也不行。 「比如說豆沙甜湯,每個人用自己的勺子去舀,那這鍋豆沙湯糰,就是一個洗調羹的水。 我們在外面覺得噁心,在家往往就不覺得。」
  • 張文宏為什麼這麼「紅」張文宏說他不想當網紅,但人民卻希望他當
    張文宏認為,科普是溝通的過程,如果防疫政策防疫策略不能和老百姓充分溝通,是起不到非常好的效果的。防控是不是取得勝利?事實上就是看民眾是不是被發動起來,如果只是強制性說:不許出去,出去必須戴口罩,不這樣做就是不對的。
  • 不分餐就是裸奔?感染這個細菌患胃癌的危險性有多大?
    張文宏教授曾出金句:我見不得混在一塊的吃法,一起吃飯用一個筷子夾菜、喝酒,你看到的是杯子、筷子,我看到的全是病菌。 他表示,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分餐制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說吃中餐都是「夥」在一塊吃的,中餐也分餐,就看如何看待這個事情。
  • 「筷」來分餐!
    最近外出用餐,發現有些餐館不設公勺公筷,需要主動索求,有時候食客則將備好的公勺公筷「閒置」,處於一種「各行其是」的狀態。日前,焦作率先出臺了河南第一個公勺公筷地方標準,在長短、顏色、標識等方面均作出了具體規定。
  • 家庭分餐,你做到了嗎?
    長城網訊(記者王璇 鄭夢婷 )4月初,石家莊市文明辦、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向廣大市民和餐飲服務單位發出了「公勺公筷·文明用餐」倡議書,針對市民,倡議書提到:「家庭個人要積極響應。倡導家庭用餐配備公勺公筷,有條件的實行分餐制,親朋夾菜用公筷,餵娃吃飯用專筷。」那麼家庭實行分餐制的倡議是否得到了市民的響應呢?一家人吃飯還要用公筷公勺,是「講究」還是「矯情」?
  • 【科普】分餐?合餐?哪個是中國的傳統?
    獻給奮戰在奈曼旗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幹部詞:譚昌龍曲:高志強4月29日,硬核醫生張文宏再爆「金句」「分餐制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甜分:我還是老老實實在家就餐吧還是魚:直接改成分餐方式,一人一份不更簡單?青宇:實行分餐吧,比較安全!然而也有網友有不同意見:青小蟲:合餐是我們的傳統,就像火鍋不圍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就沒有靈魂了。
  • 張文宏稱戴口罩分餐將成常態,學校食堂髒亂差,學生安全如何保證
    4月29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戴口罩,洗手,分餐都很重要,這將成為新常態。「分餐制」就餐給生活恢復常態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何為分餐制?簡單說,就是筷子不要混在一起,間接混在一起也不行。
  • 分餐: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筵席」之上分坐分食,體現的是一種禮儀——「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坐在筵席上吃飯得有規矩。在西周燕饗國賓、冊封、祭祀等重大場合,從入席退席的順序、座次尊卑,到席間禮儀,處處都有嚴格的區分。如《禮記·禮器》裡的「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論語·鄉黨》裡的「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 醫者名片|分餐不減氛圍,你可以的!
    據說是由於椅子的普及,大家有了一起圍著桌子吃飯的條件,後來才慢慢發展成為今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菜也是大家從一個盤子裡夾」的情況。分餐制,即分盤而食,人各一份,獨立用餐,自主選擇。此前是西方人較多採用的進餐形式。到底分餐好還是合餐好?有人說,這簡單!「分分合合看場合」。
  • 分餐 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
    「筵席」之上分坐分食,體現的是一種禮儀——「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坐在筵席上吃飯得有規矩。在西周燕饗國賓、冊封、祭祀等重大場合,從入席退席的順序、座次尊卑,到席間禮儀,處處都有嚴格的區分。如《禮記·禮器》裡的「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論語·鄉黨》裡的「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 按《周禮》中國古人吃飯是分餐的,為什麼後來變成合餐了呢?
    但中餐在國內的用餐方式卻飽受外國人詬病,因為中國人吃飯時不是分餐而是合餐,並且不用公筷,這讓習慣了分餐的外國人覺得很不衛生,甚至感到噁心。人們普遍認為,大家圍在一起吃飯,不分彼此,氣氛熱烈,其樂融融,這種進餐方式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悠久傳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很難改變。那麼中國人真是數千年來一直這麼吃飯的嗎?不是的,中國人原來也是分餐的,真正的合餐歷史不過幾百年。
  • 「五一」假期外出,要這樣做好疫情防控!
    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關於「五一」假期外出做好疫情防控的通告「五一」假期將至,為確保全區各族人民度過一個安全、健康、祥和、愉快的假期,現就「五一」假期外出做好疫情防控通告如下:一、增強疫情防控意識。
  • 當疫情遇上五一,論分餐制VS合餐制
    防疫專家張文宏談五一假期聚餐時表示,吃飯是疫情傳播最大窗口,提倡分餐製成為常態化,給生活恢復常態化提供了「武器」。張文宏表示,吃飯是疫情當中最大的傳播窗口。他還舉例,如果領導給你夾菜你吃不吃?這涉及到分餐制的重要性。張文宏又出靈魂拷問金句:「領導給你夾菜,吃不吃?」
  • 中國的分餐與合餐
    現如今因疫病傳播,不得已再次提倡分餐以免病從口入。 為何說「再次」?我們從小到大不都是圍坐在一起,在同一個碗、盤裡夾菜吃飯的嗎?說真的,合餐對中國人而言是飲食文化發展到某一時期的形式表現,其最初狀態是分餐。去年火爆網絡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見到唐朝官宦人家宴席的樣子,烽燧堡危急關頭眾兵將依然選擇分食,可見分食制是當時普遍遵從的進餐方式。
  • 專訪|歷史學家王晴佳:中國歷史上的分餐和合食
    但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則強迫習慣於親密的注意距離,餐桌禮儀或許將藉此被重寫:4月29日,在上海舉辦的「尋味魔都」美食節暨分餐行動啟動儀式中,張文宏就強調: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分餐制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擔後果。」張文宏建議,大多數飯店都會提供公筷公勺,大家要養成使用公筷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