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俄羅斯加快海軍建設的系列舉措
日前,俄羅斯第四代戰略核潛艇「北風之神」級首艇「尤裡·多爾戈魯基」號舉行了升旗儀式,正式入役俄太平洋艦隊。到2020年之前俄羅斯將總共建造8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屆時「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將構成21世紀俄羅斯海基戰略核力量的核心。除此之外,2013年伊始,俄羅斯在海軍建設上還強勢推進了一連串大動作,令人目不暇給。請看科技日報特約專稿——北極熊大洋再發威
「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列裝以更新海基戰略核力量是俄羅斯海軍軍事變革中重要內容,俄羅斯領導人對此高度重視。對於地跨歐亞兩大洲,面臨三大洋的俄羅斯來說,海軍在其軍事力量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蘇聯時期,其強大的潛艇編隊更是對抗美國龐大的航母編隊,構成軍事平衡的核心力量。然而,蘇聯解體後,繼承其衣缽的俄羅斯不僅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海軍力量建設囿於國內政治動蕩、經濟衰退等原因,更是停滯不前。
近年來,隨著國內政治局勢逐漸平穩、經濟狀況不斷好轉,俄羅斯實現大國復興的欲望更加迫切,加之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實施,對俄羅斯遠東戰略利益產生重大影響,重振俄羅斯海軍威勢更有其迫切現實需求。
海軍力量建設步伐加快
在俄羅斯新軍事變革的大框架下,海軍力量建設加快了步伐。具體有以下幾點:
首先,加快海軍裝備更新,提升現代化建設進程 除了要在2020年以前列裝8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完成海基戰略核力量更新換代之外,俄羅斯海軍還將在2016年前接裝18艘水面艦艇、6艘潛水艇和30艘特殊用途快艇,並且更多新的技術和現代化解決方案將被引入艦船的批量生產中,此舉無疑對加快俄羅斯海軍武器裝備更新換代以及推動新裝備儘快形成作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為配合俄羅斯的北極戰略,專用於在北極執行任務的艦船也將在2020年前開始設計和建造。
其次,推進海軍基地升級,強化綜合保障能力 自海軍誕生起,如何確保對其綜合補給,一直就是海軍力量建設發展的核心命題之一。現代海軍力量的提升與維持,更加有賴於完善的海軍基地所提供的綜合保障。對此,俄羅斯海軍總司令維克託·奇爾科夫表示,「俄海軍基地設施需要現代化,俄計劃在2020年前將建成海軍基地統一後勤保障系統。」屆時,俄海軍基地後勤保障系統不僅能提供自動加油以及彈藥和物資補給,俄海軍核潛艇、直升機登陸艦和其他大型艦艇都能在這些基地停靠,更可以完成對航空母艦和航母集群的綜合後勤保障任務。四大艦隊中,俄黑海艦隊基地將首先完成上述系統建設,俄太平洋艦隊、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和裏海分艦隊基地也將陸續更新,為俄羅斯新一代潛艇和艦船創造全新的後勤保障條件。與之相呼應,在裝備建設的源頭,海軍裝備試驗基地建設上,俄羅斯也不吝投入。2016年前,俄羅斯將在俄南部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黑海海濱城市格連吉克附近建成新的全年運轉的多用途深水基地,用於對海軍新武器裝備進行試驗。該基地的建成,可填補俄羅斯境內海軍武器裝備試驗基地建設的空白,對檢驗和保障海軍新武器裝備的技術性能至關重要,並將成為向國內外採購商展示俄海軍武器裝備性能的良好平臺。
最後,密集進行演訓活動,增強海軍實戰能力 跨入2013年,俄軍各項演訓活動更加頻繁。據報導,2013年西部軍區各部隊將舉行50餘場大規模軍事演習,而其中自2010年編入西部軍區的北方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將在2013年參加超過15場不同的海上演習。更為值得關注的是,1月20日,俄羅斯四大艦隊艦艇編隊首次齊聚地中海與黑海水域,舉行了自俄羅斯獨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海軍演習。此外,俄羅斯北方艦隊2013年將與巴倫支海、挪威海和大西洋水域國家聯合舉行系列大型國際演習,著力提升俄軍海上搜救保障能力。一系列的海軍演訓活動不僅有助於切實提高俄羅斯海軍艦隊遠洋聯合作戰、保障能力,而且為解決在俄羅斯境外創建多兵種集團軍,統一與海軍其他集團軍實施聯合行動的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對海軍情有獨鍾源於復興夢
俄羅斯海軍近一段時間以來的一系列規劃,無不體現著普京重新執政以來,大力推進海軍現代化建設的軍事發展思路。作為俄羅斯最高國家領導人,普京對海軍建設之於俄羅斯的重要意義有著深刻認識。早在2004年,面對當時的財政困難,普京就曾表示:「即使把克裡姆林宮賣了,也要造出新一代潛艇,因為這關係到俄羅斯的未來。」
那麼,俄軍政當局為何對海軍如此情有獨鍾?筆者認為,一方面是歷史上自俄羅斯民族涉足海洋以來,國家不斷強盛,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所帶來的對於海軍力量的認可;另一方面,俄羅斯不斷加快海軍建設步伐,有著其客觀的國際政治現實需求推動。
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陸地強國,俄羅斯對於海洋的偏執最早可以追溯到沙皇時期的彼得一世,為獲得通向波羅的海的入海口,沙俄不惜對瑞典作戰長達21年,最終如願以償。為奪取黑海的通行權而兩次遠徵亞速失敗後,沙俄奮發圖強,不斷積蓄國力,整頓軍備,終於在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時期完成了對亞速地區的控制,從而獲得了由黑海通向大洋的控制權。而對於沙俄來說,在追求通向海洋之路的過程中,也完成了從地區性陸地強國到海陸兼併的全球性帝國的轉變。憑藉著強大的水下潛艇編隊,蘇聯不僅在海上得以同美國分庭抗禮,維持著其作為世界一極地位的根基,更在1964年古巴飛彈危機中給美國以下馬威。歷史上海軍力量強大帶給俄羅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榮譽感深深印刻在其民族靈魂深處。然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地位的衰落與海軍力量發展的滯後所產生的反差,更加加深了這一感受。因此,加快推進海軍力量建設,重振海洋大國威勢的渴望愈加迫切。
加快海軍建設的戰略考量
現實中,面對近期紛繁複雜的國際風雲變幻,俄羅斯加快海軍建設步伐則有以下戰略考量。
第一,「向西看」,遏制北約東擴,拓展戰略生存空間 如普京所說,「蘇聯解體是20世紀全球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對獨立之後的俄羅斯來說,更是如此。儘管俄羅斯採取建立獨立國家國協等一系列措施試圖保持其在其周邊毗鄰區域的影響力與控制力,然而,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大不如前的俄羅斯無力長期通過經濟、軍事輸出來維持其周邊區域的向心力。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趁此通過北約東擴,充分利用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及政治影響力,擴展自身勢力範圍,擠壓俄羅斯戰略生存空間。此外,美國還試圖在北約框架下擴展其全球反導系統部署範圍,企圖將俄羅斯束縛在其天然地理範圍之內。政治、經濟上影響力的弱化,使俄羅斯急需通過發展海軍力量,提升其黑海艦隊、波羅的海艦隊的軍事威懾能力。
第二,「向東看」,平衡美日韓軍事調整,保護遠東地區戰略利益 作為俄羅斯的老對手,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不僅指向迅速壯大的中國,更對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利益產生重大衝擊。一向作為俄羅斯戰略大後方的遠東地區,軍事力量建設長期滯後,急需新鮮血液的補充以平衡美日韓軍事同盟在亞太地區新一輪的軍事部署強化。而作為俄羅斯下一代戰略核力量的核心殺手鐧武器,首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被優先部署在俄軍太平洋艦隊,不僅僅是配合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新軍事變革,更是向美國秀出俄羅斯海軍最健壯的一塊「肌肉」,有力地表達了俄羅斯捍衛其在遠東戰略利益的決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下半年愈演愈烈的中日釣魚島問題,無疑給俄羅斯以警示。南千葉群島(北方四島)問題的懸而未決,和近期日本的一意孤行,配合一貫以強硬著稱的安倍政府,令俄不得不擔心南千葉群島爭端存在進一步升級的可能。因此,此次「尤裡·多爾戈魯基」號戰略核潛艇入役太平洋艦隊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向身邊看」,凝聚友好國家向心力,保護傳統勢力範圍 2011年3月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問題上的決策失誤使得俄羅斯戰略損失慘重。一方面,傳統勢力範圍利比亞被西方勢力傾覆,俄羅斯在北非經營多年的前沿陣地灰飛煙滅;另一方面,俄羅斯在處理敘利亞問題時曾表現出來的首鼠兩端、猶豫不決,也令相當一部分跟隨國家寒心,對俄態度動搖。因此,在近期不斷升溫的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吸取教訓,不僅多次強硬表態,更付諸實際行動來捍衛自身傳統勢力範圍,給敘利亞巴沙爾政府以強力支持。四大艦隊自成立以來第一次齊聚聯合演習,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而演習地域選定在黑海和地中海海域,無疑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更有著強烈的現實指向性。通過演習鍛鍊了艦隊聯合作戰、遠洋作戰能力,更給敘利亞巴沙爾政府以強烈的支持信號。更重要的是恰好在利比亞危機過去兩年的時間選擇進行此次大規模演習,同彼時行為舉止的差別之大,不禁令人「刮目相看」。同時,此舉也在俄友好國家的印象中加分不少,真可謂是「一石二鳥」。
俄海軍在2013年的一系列動作,處處體現出普京重新執政以來,俄羅斯愈加堅定地以重建海軍強國威勢來推動俄羅斯國家復興的決心。這不僅順應了俄羅斯民眾對於實現國家復興的熱切期盼,而且在戰略上多方面獲益,可謂驚豔!(馬建光 梁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