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以蘇聯恥辱性的解體宣告終結,繼承紅色帝國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至今未能跳出陰霾。在第四代主戰坦克T-14"阿瑪塔"、五代戰機蘇-57等常規武器項目上頻頻走歪科技樹後,有限的經濟實力只能保障國家戰略基石——核武器以及相應載具了。俄羅斯海軍繼承了蘇聯時期"潛艇優先"的作風,至今保留著全世界規模與水平僅次於美國的核潛艇力量,特別是新一代"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的服役,標誌著俄羅斯戰略核反擊能力達到了全新高度。
"北風之神"在俄羅斯海軍內部正式代號為955型,作為威風凜凜的"颱風"級後續發展型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完成了設計規劃。蘇聯解體後進入"休克療法"的俄羅斯無力維持"北風之神"研發工作的繼續,直到2002年首艘"尤裡·多爾戈魯基"號才開工建造,經過一系列測試後成功於2013年正式加入俄海軍作戰序列。目前"北風之神"已有3艘服役,5艘尚在建造中,2艘後續艇安排進了生產計劃。未來俄海軍戰略核潛艇部隊準備全部用"北風之神"來取代老舊的"德爾塔"系列和"颱風"級。
同以往蘇聯核潛艇貪大求全、追求武器搭載數量不同,"北風之神"更加注重設計的均衡性和可操作性,僅安裝了16座潛射洲際飛彈發射筒,可容納最大射程超過8000千米的"布拉瓦"型彈道飛彈。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布拉瓦"的多次試射失敗拖累了首艘"北風之神"的服役進度。不過"寶劍鋒從磨礪出",歷經坎坷的"布拉瓦"最終獲得了俄羅斯海軍的青睞,取代體積巨大的SS-N-20成為俄羅斯海基核力量的核心。
"布拉瓦"前端戰鬥部安裝全新電磁屏蔽層,可抵禦美軍電磁脈衝武器的攻擊,同時內部最多能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甚至增加了誘餌裝置來對抗美軍反導系統。雖然總體性能依舊同"俄亥俄"級配備的"三叉戟II"存在差距,但對於潛伏在俄羅斯"堡壘海域"內的"北風之神"來說,"布拉瓦"的性能足夠滿足需求。
低強度的水下噪音一向是蘇聯/俄羅斯核潛艇顯著的特點,"北風之神"將降噪水平發揮到了極致。艇體表面全部覆蓋150mm厚度的消聲瓦,增強了屏蔽低頻率、高能量噪音的能力;主機、傳動、推進裝置等噪音來源的"大頭"都採用雙層式減震浮閥,下方使用阻尼更大的橡膠基座。種種降噪措施令"北風之神"的水下噪音僅有108分貝左右,甚至低於海洋背景噪聲。
高效的自動化水平同樣是"北風之神"的亮點,僅需要107人就能完成全部操作任務,比美國"俄亥俄"級155人的配置要精簡得多。"北風之神"採用"公共馬車"指揮作戰系統,只要幾名成員就能準確向全艇的各個戰位下達全部作戰任務,憑藉著高度加密的數據鏈向岸上指揮部傳達相關情報,以便後續行動的進行。
"北風之神"雖然在排水量上要比"颱風"小不少,但依舊為艇員配備了充足的休閒、娛樂設施,繼承了俄海軍核潛艇安裝桑拿室的傳統,同時還有一座小型遊泳池。每當有艇員出海期間恰逢自己生日時,無論軍銜高低都會享有一份香噴噴的烤乳豬,因此增強了部隊士氣。"北風之神"水下最大自持力可達到100天,潛伏於北冰洋冰蓋下的"北風之神"隨時準備接到命令而戰鬥。
"北風之神"優異的作戰性能保障了俄羅斯核武庫安全,極大地增強了二次核反擊能力。只要有"北風之神"在,西方勢力就不敢對俄羅斯地緣政治壓迫表現得太為過分。畢竟普京總統曾說過:"寧可賣掉克裡姆林宮也要造北風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