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焦 晶
如果你在10年前曾路過河南新鄭機場,你很可能開過這樣的玩笑,買一盒「香菸」回去送給朋友,然後一臉壞笑地等待接下來朋友的表情瞬息萬變小表演:打開「香菸盒」,啊!原來不是香菸,是「口香糖」;再剝開「口香糖」的包裝紙,放進嘴裡,不是口香糖——啊!居然是棗片!
在無數人的小小惡作劇中,石聚彬的棗片賣火了。僅僅一個新鄭機場,一天得切壞十幾把切刀。
接下來,石聚彬著魔似地把一枚小小紅棗揉開了、掰碎了地折騰,愣是玩出了多達200種花樣。棗粉、棗幹、紅棗新茶、紅棗滋補酒……沒錯,他在做的,一直是「仨瓜倆棗」的生意,但這個生意,如今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一個產業,作為引領者,石聚彬功不可沒。其領銜的好想你棗業集團,更是業內不折不扣的老大,佔據著國內同類紅棗製品市場的40%,最近幾年更以每年接近100%的速度在增長,儼然已為「紅棗帝國」。
長期以來,農副產品突破區域、做大做強一直是個難題,想提升身價更是難上加難,但石聚彬做到了,且利潤甚至大到令人眼紅。
這看似偶然的必然,其支撐點是什麼?倘若你恰好也依傍著不得不捂在手裡的土地果實——正如石聚彬二十多年前那樣,該如何打打主意?
單一農產品,也能設專賣店?
通常不豐產;即使偶然豐產,也只能任其爛掉或含淚倒掉。在石聚彬出生的新鄭市孟莊鎮小石莊村,棗農們曾習慣了如此宿命。
石聚彬不信邪。高中畢業後,他開始試著把家鄉的棗倒騰到南方去賣。第一年摸經驗,第二年賺了兩萬,第三年卻賠了五萬。石聚彬被迫收手。此次失利也使他漸悟,要把「小棗」做成「大棗」,保持原生態是不行的。五年後,他捲土重來成立奧星棗業(「好想你」前身),以蜜餞和原棗加工為主體,專做出口。
其時,在以棗鄉著稱的新鄭,這樣的小企業已經遍地開花,三五十個人,佔上十畝八畝地,把棗收來,整一整、弄一弄,然後往香港那裡去發貨——沒人做國內零售,因為那時在國內,紅棗還不是一個產業。
石聚彬又開始打主意。
「賣豆腐、賣豆漿都開專賣店,賣棗為什麼不能開專賣店?」
一個專賣店,投入要二三十萬,不就一農產品嗎,還要設專賣店?質疑聲頻起。但石聚彬打定了主意,要做就做高端,提升附加值,要長遠。
2000年,奧星在鄭州市緯二路的第一家直營店開張了,營業員們站在門口派送棗片,買報紙也搭贈棗片。前店後倉庫,沒花多少錢,效果卻是出奇地好。包裝精美,營養又美味的「好想你」,被人們當作絕佳的禮品,迎來送往時總要買幾盒。僅僅半年,石聚彬就收回了投資。
定位清晰了,「好想你」開始主打禮品市場。「給賣名煙名酒的店上貨,在星級酒店裡的精品超市鋪貨。這樣,外地人來帶,本地人去送,作為河南的一張名片,就推出去了。」河南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孫明相對《中外管理》回憶說。
與此同時,「好想你」開始受到加盟商的追逐。十幾、二十幾平方米的加盟店越來越多,開始只是鄭州當地,後來發展到江浙一帶的加盟商也紛紛主動找過來。截至2009年年底,加盟店已達到1216個,遍及全國66個城市。
小小紅棗,從食品變成了禮品,從而使品牌衍生出社會價值。
而建設高檔次產品、高品質服務的專賣店,「好想你」開了業內首創。「靠單一水果深加工建立專賣店,『好想你』絕對是全國第一家。」孫明相說。而如此模式不受制於商場超市的帳期,使資金周轉極其靈活;分布在各地的專賣店,也像一個個戶外廣告,「好想你」得以迅速壯大。
2005年開始,實力日益壯大的「好想你」,開始在全國各地設立分公司,發展直營專賣店。但這個領先者此時已經受到同行的大規模效仿,一時間,小棗專賣店紛起。「我們去打假的時候,自己都弄不準了,為什麼?因為它比我們的真店還好,還大。」孫明相回憶說,「大家都知道開專賣店,而且都知道開大店,開好店,這時候就拼實力、拼管理了。」
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好想你」將員工培訓書面化、制度化。在服務意識、環境要求、營銷技巧上狠下功夫。詳細到專賣店員工的言談舉止、店面裝修、產品展示、推銷促銷,以及怎麼開工資,培訓手冊上百頁。
不但如此,「好想你」還將超市的管理和專賣店的管理加以融合,同時借鑑了許多其他行業的管理方式,綜合創造,為己所用。
在「好想你」專賣店,每星期都會推一個特價產品,這招是跟超市的每周特價學的;衣服有換季打折,「好想你」也搞,小棗雖然沒有換季,但對一些接近保質期的,或者新品,都會有促銷推廣。包括在櫥窗布置上,「大大的櫥窗,我們在周圍放上很多的裝飾品,中間就突出一盒棗片,這樣檔次就推出來了。」孫明相得意地說。
產品賣「天下」,原料買「天下」
和大多農副產品規模化所遭遇的問題一樣,儘管市場勢頭很不錯,但「好想你」也很快感受到了源頭的重要性。
如今,每次拿到研發出的新品,石聚彬首先查看的是配料。之所以如此,也因曾碰過釘子。最初加工的棗都是從農戶那裡收購而來,而農民種田通常比較隨意。2000年左右,很多棗上出現了農藥殘留,在出口檢驗時亮了紅燈,這對石聚彬的打擊不小。
不僅如此,紅棗畢竟不同於糧食,常言道:「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說的是春天嫁接的棗樹,到了秋天就能摘果。但事實上,傳統種植的棗樹需要五年才能掛果,其供應量瓶頸可以想像。對「好想你」來說,收購原料的競爭激烈程度,甚至不亞於銷售,因為供不應求,收購量越大,出價反而就要越高。
石聚彬意識到,要想做棗產業,種植是產業鏈中最重要的環節,必須把源頭抓在手裡。
2000年,「好想你」投資300多萬元,建設了500畝紅棗科技示範基地,招募群眾栽種優質冬棗樹,並免費開展科學化種植和保鮮技術培訓。因有精心規劃和科學管理,示範園的果樹三年就碩果纍纍,而且棗的大小、形狀、品質的一致性非常好。2004年棗樹成形後,「好想你」又將棗樹返包給農民,並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籤訂訂單合同,以高於市場價10%的價格優先收購紅棗。石聚彬得意地稱之為「公司+農戶+基地」經營模式。
與此同時,「好想你」開始全國產業布局。相繼在河北滄州、陝西大荔等傳統的棗樹種植區,建立了分公司和生產基地。並根據棗樹耐乾旱的特點在新疆的若羌、阿克蘇地區發展了210萬畝的紅棗種植基地。
不過即便如此,「好想你」的棗源依然並不充沛,但和同行相比,其對源頭的把控力顯然更強。這使得「好想你」得以實現大規模生產,16條高科技紅棗加工流水線旋轉不停,產品達21個系列、210多個產品,成為目前世界上研製生產紅棗製品品種最多的企業。
對於未來,「好想你」更是成竹在胸。「目前是原材料的價格一路上升,但也正因為這樣,做原材料的越來越多,總有一天會供大於求的,到那時就會轉向成本競爭。現在我們通過管理,純利在上升,但是整個行業利潤在下降,如果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的話,一些小廠家就會被淘汰,我們就走出來了。」孫明相說。
贏在滿園棗紅
如今,對於石聚彬來說,滿園棗紅是他最期盼的景色。
每年的金秋九月,「好想你」都會舉辦「棗文化節」,邀請遊客來打棗,觀賞各種奇棗,品嘗無汙染食品。每天,紅棗示範園門前都是車水馬龍,各地前來摘紅棗、拔花生的人們摩肩接踵。這樣的「棗文化節」自2003年開始,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7屆。
不僅如此,在「好想你」的廠區裡,還有一個「黃帝貢棗苑」,多達780畝的面積,種植的全部是500年以上樹齡的古棗樹。廠區的另一側,則是近3000平方米的以紅棗為主題的「中華棗文化博覽中心」——這是中國第一個紅棗博物館。置身其中,可以看到400多種棗品種的介紹,還能欣賞到各種各樣的民間有關棗的故事、諺語。
「實際上它把這個棗文化的內涵還是給開發了一些,對這個行業有推動。」南開大學商學院的許暉教授對《中外管理》分析說,「雖然這種文化未必有多少豐富內涵,但是它在增加一些新的元素,是不能用經濟效益來衡量的。」
其實,直到今天,石聚彬所入的這一行仍不能算是個大產業。與其他行業相比,這「仨瓜倆棗」的生意依然不夠成熟,也不夠先進。但在傳統農產品領域,「好想你」走出了一條特色、創新路線,其摸索和實踐也對類似行業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一般的農副產品做起來不太容易。先別說做強,你先得做大,這是農業產品的一個特點。而且要提升附加值,也就是提升產品檔次,突破區域化經營的瓶頸,能做到這幾點,就是值得推廣的方式。」許暉說,「『好想你』的特色在於,把棗文化、集約化生產和連鎖銷售形成了一個整合,單獨看哪個方面都似乎並無特色,但這三個產生交集的時候,就產生了核心競爭力。」
許暉將其稱之為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不過,她同時認為,問題也在這裡。「現有的模式可能不一定能很好地去支持多元化」。原因是,對於「好想你」的多元化產品來說,棗文化、集約化生產和連鎖銷售三者的交集可能是不存在的。「比如醋飲,看起來也是棗類的附加產品,但實際上已經變成飲料行業,絕對不是農副產品類的產品,這兩種概念的銷售方式差異是很大的。『好想你』的很多產品其實已經延伸到其他大類,目前的硬體、軟體都不支持。說白了,實際上它已經跨產品類別在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