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你」仨瓜倆棗的三位一體經營

2020-12-21 搜狐商學院

  文 / 本刊記者 焦 晶

  如果你在10年前曾路過河南新鄭機場,你很可能開過這樣的玩笑,買一盒「香菸」回去送給朋友,然後一臉壞笑地等待接下來朋友的表情瞬息萬變小表演:打開「香菸盒」,啊!原來不是香菸,是「口香糖」;再剝開「口香糖」的包裝紙,放進嘴裡,不是口香糖——啊!居然是棗片!

  在無數人的小小惡作劇中,石聚彬的棗片賣火了。僅僅一個新鄭機場,一天得切壞十幾把切刀。

  接下來,石聚彬著魔似地把一枚小小紅棗揉開了、掰碎了地折騰,愣是玩出了多達200種花樣。棗粉、棗幹、紅棗新茶、紅棗滋補酒……沒錯,他在做的,一直是「仨瓜倆棗」的生意,但這個生意,如今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一個產業,作為引領者,石聚彬功不可沒。其領銜的好想你棗業集團,更是業內不折不扣的老大,佔據著國內同類紅棗製品市場的40%,最近幾年更以每年接近100%的速度在增長,儼然已為「紅棗帝國」。

  長期以來,農副產品突破區域、做大做強一直是個難題,想提升身價更是難上加難,但石聚彬做到了,且利潤甚至大到令人眼紅。

  這看似偶然的必然,其支撐點是什麼?倘若你恰好也依傍著不得不捂在手裡的土地果實——正如石聚彬二十多年前那樣,該如何打打主意?

  單一農產品,也能設專賣店?

  通常不豐產;即使偶然豐產,也只能任其爛掉或含淚倒掉。在石聚彬出生的新鄭市孟莊鎮小石莊村,棗農們曾習慣了如此宿命。

  石聚彬不信邪。高中畢業後,他開始試著把家鄉的棗倒騰到南方去賣。第一年摸經驗,第二年賺了兩萬,第三年卻賠了五萬。石聚彬被迫收手。此次失利也使他漸悟,要把「小棗」做成「大棗」,保持原生態是不行的。五年後,他捲土重來成立奧星棗業(「好想你」前身),以蜜餞和原棗加工為主體,專做出口。

  其時,在以棗鄉著稱的新鄭,這樣的小企業已經遍地開花,三五十個人,佔上十畝八畝地,把棗收來,整一整、弄一弄,然後往香港那裡去發貨——沒人做國內零售,因為那時在國內,紅棗還不是一個產業。

  石聚彬又開始打主意。

  「賣豆腐、賣豆漿都開專賣店,賣棗為什麼不能開專賣店?」

  一個專賣店,投入要二三十萬,不就一農產品嗎,還要設專賣店?質疑聲頻起。但石聚彬打定了主意,要做就做高端,提升附加值,要長遠。

  2000年,奧星在鄭州市緯二路的第一家直營店開張了,營業員們站在門口派送棗片,買報紙也搭贈棗片。前店後倉庫,沒花多少錢,效果卻是出奇地好。包裝精美,營養又美味的「好想你」,被人們當作絕佳的禮品,迎來送往時總要買幾盒。僅僅半年,石聚彬就收回了投資。

  定位清晰了,「好想你」開始主打禮品市場。「給賣名煙名酒的店上貨,在星級酒店裡的精品超市鋪貨。這樣,外地人來帶,本地人去送,作為河南的一張名片,就推出去了。」河南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孫明相對《中外管理》回憶說。

  與此同時,「好想你」開始受到加盟商的追逐。十幾、二十幾平方米的加盟店越來越多,開始只是鄭州當地,後來發展到江浙一帶的加盟商也紛紛主動找過來。截至2009年年底,加盟店已達到1216個,遍及全國66個城市。

  小小紅棗,從食品變成了禮品,從而使品牌衍生出社會價值。

  而建設高檔次產品、高品質服務的專賣店,「好想你」開了業內首創。「靠單一水果深加工建立專賣店,『好想你』絕對是全國第一家。」孫明相說。而如此模式不受制於商場超市的帳期,使資金周轉極其靈活;分布在各地的專賣店,也像一個個戶外廣告,「好想你」得以迅速壯大。

  2005年開始,實力日益壯大的「好想你」,開始在全國各地設立分公司,發展直營專賣店。但這個領先者此時已經受到同行的大規模效仿,一時間,小棗專賣店紛起。「我們去打假的時候,自己都弄不準了,為什麼?因為它比我們的真店還好,還大。」孫明相回憶說,「大家都知道開專賣店,而且都知道開大店,開好店,這時候就拼實力、拼管理了。」

  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好想你」將員工培訓書面化、制度化。在服務意識、環境要求、營銷技巧上狠下功夫。詳細到專賣店員工的言談舉止、店面裝修、產品展示、推銷促銷,以及怎麼開工資,培訓手冊上百頁。

  不但如此,「好想你」還將超市的管理和專賣店的管理加以融合,同時借鑑了許多其他行業的管理方式,綜合創造,為己所用。

  在「好想你」專賣店,每星期都會推一個特價產品,這招是跟超市的每周特價學的;衣服有換季打折,「好想你」也搞,小棗雖然沒有換季,但對一些接近保質期的,或者新品,都會有促銷推廣。包括在櫥窗布置上,「大大的櫥窗,我們在周圍放上很多的裝飾品,中間就突出一盒棗片,這樣檔次就推出來了。」孫明相得意地說。

  產品賣「天下」,原料買「天下」

  和大多農副產品規模化所遭遇的問題一樣,儘管市場勢頭很不錯,但「好想你」也很快感受到了源頭的重要性。

  如今,每次拿到研發出的新品,石聚彬首先查看的是配料。之所以如此,也因曾碰過釘子。最初加工的棗都是從農戶那裡收購而來,而農民種田通常比較隨意。2000年左右,很多棗上出現了農藥殘留,在出口檢驗時亮了紅燈,這對石聚彬的打擊不小。

  不僅如此,紅棗畢竟不同於糧食,常言道:「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說的是春天嫁接的棗樹,到了秋天就能摘果。但事實上,傳統種植的棗樹需要五年才能掛果,其供應量瓶頸可以想像。對「好想你」來說,收購原料的競爭激烈程度,甚至不亞於銷售,因為供不應求,收購量越大,出價反而就要越高。

  石聚彬意識到,要想做棗產業,種植是產業鏈中最重要的環節,必須把源頭抓在手裡。

  2000年,「好想你」投資300多萬元,建設了500畝紅棗科技示範基地,招募群眾栽種優質冬棗樹,並免費開展科學化種植和保鮮技術培訓。因有精心規劃和科學管理,示範園的果樹三年就碩果纍纍,而且棗的大小、形狀、品質的一致性非常好。2004年棗樹成形後,「好想你」又將棗樹返包給農民,並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籤訂訂單合同,以高於市場價10%的價格優先收購紅棗。石聚彬得意地稱之為「公司+農戶+基地」經營模式。

  與此同時,「好想你」開始全國產業布局。相繼在河北滄州、陝西大荔等傳統的棗樹種植區,建立了分公司和生產基地。並根據棗樹耐乾旱的特點在新疆的若羌、阿克蘇地區發展了210萬畝的紅棗種植基地。

  不過即便如此,「好想你」的棗源依然並不充沛,但和同行相比,其對源頭的把控力顯然更強。這使得「好想你」得以實現大規模生產,16條高科技紅棗加工流水線旋轉不停,產品達21個系列、210多個產品,成為目前世界上研製生產紅棗製品品種最多的企業。

  對於未來,「好想你」更是成竹在胸。「目前是原材料的價格一路上升,但也正因為這樣,做原材料的越來越多,總有一天會供大於求的,到那時就會轉向成本競爭。現在我們通過管理,純利在上升,但是整個行業利潤在下降,如果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的話,一些小廠家就會被淘汰,我們就走出來了。」孫明相說。

  贏在滿園棗紅

  如今,對於石聚彬來說,滿園棗紅是他最期盼的景色。

  每年的金秋九月,「好想你」都會舉辦「棗文化節」,邀請遊客來打棗,觀賞各種奇棗,品嘗無汙染食品。每天,紅棗示範園門前都是車水馬龍,各地前來摘紅棗、拔花生的人們摩肩接踵。這樣的「棗文化節」自2003年開始,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7屆。

  不僅如此,在「好想你」的廠區裡,還有一個「黃帝貢棗苑」,多達780畝的面積,種植的全部是500年以上樹齡的古棗樹。廠區的另一側,則是近3000平方米的以紅棗為主題的「中華棗文化博覽中心」——這是中國第一個紅棗博物館。置身其中,可以看到400多種棗品種的介紹,還能欣賞到各種各樣的民間有關棗的故事、諺語。

  「實際上它把這個棗文化的內涵還是給開發了一些,對這個行業有推動。」南開大學商學院的許暉教授對《中外管理》分析說,「雖然這種文化未必有多少豐富內涵,但是它在增加一些新的元素,是不能用經濟效益來衡量的。」

  其實,直到今天,石聚彬所入的這一行仍不能算是個大產業。與其他行業相比,這「仨瓜倆棗」的生意依然不夠成熟,也不夠先進。但在傳統農產品領域,「好想你」走出了一條特色、創新路線,其摸索和實踐也對類似行業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一般的農副產品做起來不太容易。先別說做強,你先得做大,這是農業產品的一個特點。而且要提升附加值,也就是提升產品檔次,突破區域化經營的瓶頸,能做到這幾點,就是值得推廣的方式。」許暉說,「『好想你』的特色在於,把棗文化、集約化生產和連鎖銷售形成了一個整合,單獨看哪個方面都似乎並無特色,但這三個產生交集的時候,就產生了核心競爭力。」

  許暉將其稱之為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不過,她同時認為,問題也在這裡。「現有的模式可能不一定能很好地去支持多元化」。原因是,對於「好想你」的多元化產品來說,棗文化、集約化生產和連鎖銷售三者的交集可能是不存在的。「比如醋飲,看起來也是棗類的附加產品,但實際上已經變成飲料行業,絕對不是農副產品類的產品,這兩種概念的銷售方式差異是很大的。『好想你』的很多產品其實已經延伸到其他大類,目前的硬體、軟體都不支持。說白了,實際上它已經跨產品類別在做了」。

相關焦點

  • 別讓你的人生毀在仨瓜倆棗上
    仨瓜倆棗馬未都馬老師,有次提起家裡曾僱的一位保姆,有個現象曾困惱了他一段時間,同時也覺得很有意思。人們會覺得不拿白不拿,順手牽羊不算偷,反正都是仨瓜倆棗的東西,拿了也沒什麼大不了。可是,真沒什麼大不了的嗎?也未必。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說有次要去城裡給我開家長會,到了坐車的地方,城際班車還沒來。
  • 「仨核桃倆棗」是他的秘密
    「仨核桃倆棗」是句俗語,徐吉章則用它巧妙地宣傳了自己  河南商報記者 趙卓/攝  別小看「仨核桃倆棗」,經營幹果也有專門的方式  南陽人徐吉章在鄭州開了一家乾果商貿公司,專門經營核桃、大棗。他說,自己做乾果十餘年,積累了一些經驗,想給大家講講。  河南商報記者 紀宇  挑貨品  賣相最好的不一定能吃  「如今的紙皮核桃、五香瓜子,進貨的時候可要注意,一些非法廠家或小加工點會用添加劑處理。
  • 知名導演再次發聲:大衣哥反對兒媳婦做直播,不缺那仨瓜倆棗!
    對於谷傳民導演的發聲,網友們是有誤會的,理由也很簡單,谷導第一次發聲的時候,稱張曉磊爆料大衣哥醜聞不是為了毀人,而是警醒,是為了大衣哥好!在文章中,谷導稱大衣哥一開始是反對兒媳婦做直播的,理由是自家不缺那仨瓜倆棗,沒有必要受這份罪,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當下直播帶貨非常火爆,年輕人有資源,拼一把也是很正常的!文章最後,谷導強調,兒媳婦做直播並不是大衣哥一手安排,大家千萬不要錯怪他!
  • 搞笑GIF: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過我不稀罕你那仨瓜倆棗
    兒子卻不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過我不稀罕你那仨瓜倆棗!我。。。 3.一天,8個朋友聚在一起吃飯,席間上了一道紅燒熊掌,朋友們相互推讓,誰也不好意思先吃。這時候不知誰把燈關了,然後就聽到一聲慘叫,大家打開燈一看,只見熊掌上有一隻手,手上插了7把叉子!
  • 「老公,就你一個月賺那仨瓜倆棗,有什麼臉在我面前充少爺!」
    可是這邊可是有個家要養的,孩子還要上學的,就她老公這每個月不到三千塊錢的工資夠幹什麼啊,有好多次,她都給她老公說,辭掉那個工作,去做點那種能掙到錢的工作,畢竟家裡多的條件也不算好,可是這種話不管她怎麼給她老公說都沒用,她老公就是認定了這一個工作,當時的她還是忍不住罵了她老公一句廢物。
  • 默多克仨瓜倆棗打發鄧文迪
    從法院走出來的鄧文迪臉色不太好,而默多克則面有喜色。  默多克與鄧文迪沒有公開離婚協議細節。而據媒體報導,兩人離婚後,鄧文迪將獲得在紐約的房產,以及一套在北京故宮旁的豪華四合院。據網友估算,兩套房產或市值2億美元。  據《福布斯》雜誌今年9月估計,默多克及其家族共擁有134億美元的財富。如果媒體披露的離婚協議屬實,鄧文迪分得的財產真的只是零頭。
  • 中國紅棗大王:高考落榜後賣棗起家,幾番起落終成百億棗業帝國!
    提起紅棗,你一定會想到很多的諺語:「一天吃仨棗,青春永不老」、「要想身體好,天天吃紅棗」、 「男人不可一日無姜,女人不可一日無棗」 等等都足以說明紅棗是個寶。1992年,石聚彬承包了一家乾鮮果加工廠,並借著中國申辦奧運會,將工廠取名「奧星」(意為「奧林匹克之星」,即「好想你」的前身)。叄秋來紅棗壓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盤。
  • 兒時記憶裡的黃金瓜、棗瓜……要不要來一個?
    在屏風街農貿市場,賣甜瓜的攤主採用「體驗式銷售」,幫顧客選好瓜稱好重量削好皮,流水線操作引來了不少回頭客。陳阿姨便是其中一位:「這個瓜很像我們以前常見的甜瓜,但是甜度和香味方面又提升了不少,兩個瓜重量加起來也就一斤左右,剛剛好,吃起來不浪費。」  和甜瓜同時登場的還有棗瓜、菜瓜、黃金瓜,其中,甜瓜的價格在3元/斤—3.5元/斤,菜瓜2元/斤,棗瓜和黃金瓜售價都為6元/斤。
  • 【年貨合集】瓜簍子,東北松子,奶棗,烤核桃(好吃又實惠)
    #小黑話.美食# 【年貨合集】瓜簍子,東北松子,奶棗,烤核桃(好吃又實惠)🌟抓緊囤貨哦哦哦哦哦~這四件都是我這兩年團品裡面基本就是百分百好評
  • 渭南大荔姐妹倆,三元一份棗沫糊,一天能賺二千元
    醬牛肉、羊肉湯一天收入二千元讓人相信;靠三元一碗的棗沬糊一天盈利二千元,可能打死你都不信。陝西渭南大荔姐妹倆靠一小店,只賣當地一種名吃棗沫糊,三元一碗,出攤就排隊。棗沫糊是陝西渭南一種特色小吃,原料用棗泥、紅豆、芸豆、麵糊熬製而成,喜歡甜食的朋友可以加入白糖,濃濃的棗香味,喝一口清甜細糯,暖入心脾;說是人間美味一點也不為過。油茶也是陝西人喜愛的小吃,炒熟的麵粉加入牛油、五仁等配料,熬成糊狀,入口軟糯鹹香,回味悠長,她家的油茶你可以按自己愛好加入麻花、果子、芝麻等;並不另外收費。
  • 你那仨瓜倆棗談不上收藏
    啟功先生書法每當看到韓老師畫作,就會想到其長年不畏艱辛、甘當藝苑老黃牛,聚精會神、精益求精開創藝術新天地的不斷進取精神,開闊了胸襟,也激勵起自己勇往直前,過好有意義餘生的堅定信念。
  • 自駕車過去倆仨鐘頭,一定要認真開車,盤山路
    這個距離算是有點兒遠了,自駕車過去倆仨鐘頭,一定要認真開車,盤山路,而且來往的車還不少哦,安全駕駛,這個景點真是多啊,一天都可以消耗在這兒,就是要帶夠吃的喝的,還要有體力支撐,風景隨手拍的,這兒的工作人員還是蠻好的,熱心腸,看著我背著孩子還順帶了我一路,謝謝您了大姐
  • 漁獲戰報:再戰30塊天塘,起早貪黑,就這仨瓜倆棗!
    雖然過了立冬,但是最近氣溫還不錯,看天氣預報下周后半周會降溫,所以趁周末天氣好的時候趕緊釣上一天。還是早點出門,早點到釣場,釣位選擇多。6點半出門,7點到場,果然一個人都沒有,太陽還沒出來就開釣了。風平浪靜,選擇了一個完美釣位。
  • 瀋陽:市民買50斤棗 倆箱子重6斤多
    買了50多斤棗 倆箱子重6斤多  賣水果的:批發從來不「去皮」 消費者:不認可水果批發市場「行規」昨日,市民王女士給本報打來熱線電話稱,她在東貿庫附近一水果批發市場遭遇了「欺詐」:「裝棗的紙箱子就像被灌了水泥一樣,死沉死沉的。  市民質疑:棗箱3斤多重  「你拎拎這箱子,是不是比正常紙箱沉?」昨天上午,王女士抱著兩個紙箱來到這家水果批發市場。
  • 歪瓜裂棗究竟好不好?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歪瓜裂棗更好吃」的說法,但隨著種植技術的進步,「畸形果蔬是打了激素,不能吃」的觀點也在流傳。本期,《生命時報》記者專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研究員馮曉元、高級農藝師王小偉和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植物學博士史軍,告訴讀者權威答案。
  • 雖然路邊攤幫助很多人擴大收入,但這也確實不是個好的經濟形式
    路邊攤的體量相對較小,那些年銷售量好幾百萬,專門做批發的攤位不算路邊攤。經過這樣的分析,你會發現路邊攤的範圍被縮小到了那些規模不算很大,每天開個小車,賣點仨瓜倆棗,或是各種小飾品,廉價衣服的攤位。那麼現在再回過頭來看,你還覺得它們是應該存在的嗎?一、從社會主要矛盾來說我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創業失敗後幹印刷起家,58歲「好想你」董事長性侵女記者?
    石聚彬是靠賣棗發家的,好想你至今主打的產品依然是棗樹種植、棗產品加工和銷售。能賣棗賣成上市公司,石聚彬的故事相當勵志。石聚彬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一個農民」。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石聚彬出生於河南孟莊鎮小石莊,小名「彬妞」。小石莊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大棗就是其主要作務之一。當地一句歌謠廣為流傳,「孟莊孟莊,到處沙崗,糧食不夠,煮棗喝湯」。
  • 釣魚一整天,就這仨瓜倆棗,這麼多螃蟹是啥情況,是不是虧大了?
    最近天氣好的一米,天氣涼爽了不少,節氣上接近白露,到了一年中魚最好釣的一段時間。從節氣上來說,仲秋也就是白露到寒露的這段時間,是秋季氣候最為精華的一段時間,也是釣魚的最最精華時間。如果拉餌,酒米10%就可以了,搓餌的話可以15%左右,多了狀態就會不太好。調漂採用調低釣高,不糾結,因為是先搓餌後拉餌,甚至魚情不好的話使用蚯蚓,這樣就不需要重新調漂了,釣鈍點在野釣中還是有好處的。抽窩20竿,小魚很快就進窩了,繼續搓餌垂釣,加了酒米的鯽魚餌到底會比較快,至少白條鬧鉤的情況少了很多。
  • 密作古棗•貢瓜「哈密號」郵政專機落地廣東
    ——密作古棗·貢瓜「哈密號」郵政專機落地廣東9月13日凌晨1點,映襯著輕柔的月光,密作貢瓜、密作古棗「哈密號」郵政專機緩緩降落在廣東深圳機場。本次專機上的哈密瓜主要是淖毛湖匯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質哈密瓜,這些瓜嚴格按照密作品牌有機食品標準種植,每個瓜成熟後含糖量達到17%以上。專機運輸的哈密瓜採摘前3天由哈密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開展無損傷測糖和硬度測定,聘請專家對檢測結果進行籤字把關,確保產品質量。
  • 棗農含淚撒棗令城市羞愧難當
    但是,面對「河南棗農李年紅在洛陽遭遇賣棗難,含淚將滿車大棗撒入河中」《鄭州晚報》8月30日)的新聞,我們的心裡還是不免要顫抖一下。雖然,此前我們已經為「山西運城瓜農三輪車被扣,因為要交465元的養路費,賣瓜農婦上吊自殺」(《山西晚報》7月24日)的慘劇嘆息過,也對「鄭州禁止瓜車進城瓜農發愁,西瓜每斤5分錢」(《大河報》7月8日)的新聞憤怒過,但是,這一次,棗農李年紅的悲情舉動和絕望神態還是讓我這樣不夠老練的評論寫作者流下淚來。  我很難想像,當棗農李年紅將自己的勞動成果撒入河中時,他傾瀉了多少的委屈和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