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初中的時候,我面臨一個「雞頭」還是「鳳尾」的窘境。當時我還考上了兩所不錯的學校,考分高得多,不用花錢有獎學金。當時年紀小,比較輕浮,很大原因上還是出於面子問題想裝面子,毅然選擇了實外,雖然知道自己肯定會被更多的學霸虐。果不其然,那兩年簡直是痛苦不堪,多學一門語言的壓力都快讓我瘋掉了,尤其是英語法語每學一課都要背課文的規定,記憶力完全不夠用啊!
不過如果讓時光倒流,我還是會選擇實外,當然這次不是為了在別人面前以一個「名校學生」的頭銜炫耀,而是離開之後,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在一個精英集體中的好處。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鳳尾」對自己人生的發展的「boost(原諒我英文用習慣了找不到好的中文詞……)」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如果不是進了實外,我不太可能這麼早就能出國,而且適應得這麼好。實外的英語法語教學的知識內容是有限的,但是培養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對塑造學習能力至關重要。依靠照葫蘆畫瓢,照抄老師的教學方法做讀書筆記、學習課文、記單詞等,我才能自學法語考過B2,託福在一年多都沒瞟幾眼刷題的情況下隨便考著玩考了個106。無論是看英語原著還是法語報紙都毫無壓力,上課和外國人交談輕鬆無比。法語的優勢相信在未來職業生活中更能發揮出來。住校生活條件是很harsh,然而對獨立能力的提升和在後來和寄宿家庭的相處上都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剛開始我還是一個五天見不到麻麻就哭得撕心裂肺的孩紙,對寢室天天打掃衛生扔垃圾保持柜子井井有條一塵不染等繁文縟節感到無比不耐煩。到現在才能保持半年不回家都嗨皮得不得了的狀態,不天天打掃衛生看到汙漬垃圾自己都會抓狂(已經被住校生活弄成了潔癖)。通過觀察比較兩國文化反思自己的世界觀,也不會有這麼多時間來看書了解歷史政治營養學甚至涉足金融知識,添補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鳳尾」中潛在的機會和提供的良好條件都多得多,尤其是在中國教育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所謂的重點中學確實能多分得一杯羹。好的學校保送名額都多好多,無論是師資還是學校配件都更勝一籌,高質量的社團活動、各類競賽和去外國交換的機會很多。畢業校友大都是成功人士各行精英,時不時回來開個講座都能受益良多。這點在大學裡尤其突出,好大學每年的校友充裕的贊助費可以拿來擴充圖書館、裝修教學樓、升級實驗室、聘請更好的教授……並且一般越好的大學和競爭力強的企業合作關係也更密切,在上學期間就能有去大公司實習的機會,掌握社會上層信息資源。也難怪大家對藤校趨之若鶩,起點高平臺高,職業生涯都能順利許多。
硬實力上是一回事,還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好地詮釋了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結果。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中,身邊都是學霸精英們,自己不努力都不好意思,完全活不下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刻也不敢鬆懈。縱然磕磕絆絆,但總歸在向前。在實外的時候,每次有什麼競賽學術夏令營大家都熱忱參加,有什麼好的講座論壇或者比賽機會家長之間互相推薦,我都因為一個川大教授媽媽的推薦受益去川大免費聽了幾天的全英文學術講座。和同學們聊天也是酣暢淋漓的一場精神上的盛宴:課堂上的發言辯論中時時擦出思想的火花,有時候寢室裡的話題都是政治歷史哲學文學心理學一類的,和朋友分享好書暢談讀後感或者展望未來。
和優秀的一群人在一起時,精神上可以孜孜不倦地汲取營養,提升自己。這個「優秀」,並不局限於成績好,智力和天賦肯定佔有一定分量,但更多的是優秀的品質:能持之以恆,勤奮上進,目標清晰,好學,充滿求知慾,對人生有規劃,目光遠大,有條理,懂得如何權衡利弊和高效管理時間,有自制力、獨立思考、辯論能力……事實是,擁有這些優秀品質的人一般成績也不會差,兩者事實上是相輔相成的。反之亦然,成績差的人不一定都缺少那些品質,但是缺少那些品質的人大部分情況是……成績也不會多好,除了少部分智力超群的天才。
當雞頭誠然活得很逍遙自在,比如我現在悠閒的生活。但是極其消磨意志和動力,感覺和外界都隔離了。而且由於很難找到能好好聊天的人,要麼就忍耐寂寞做單身貴族要麼就合群,要想保持上進真的需要超強的意志力。有句話說,一個人的圈子是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的,是的,就是這樣!!!若不是我見識過牛人們的學習生活,想必早已喪失自知之明、「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了」。
然而,就是多虧了在實外的經歷,才讓我即使在這邊舒適的溫水煮青蛙一樣的環境裡都能持續保持向上的動力。當每天聽到的都是某劇逛街購物打遊戲談戀愛哪個男生長得帥的時候,當不費什麼腦筋都能拿高分被周圍人崇敬為學霸的時候,當我邀請身邊人去參加一個寶貴的模擬聯合國的活動、卻收到清一色的「我不會演講」、「我怕我說不」「算了吧我沒有經驗」的時候,當我開始質疑學習的必要性的時候,再看看空間裡以前同學的動態:某某演講賽拿了金獎,託福考了多少多少分,某比賽又拿了全國前三,參加模擬聯合國合影,秀讀書筆記,優美的書法筆跡,健身房打卡,如願考入理科/文科實驗班,某學長,學姐獲得了全球僅多少多少錄取率的頂尖大學的全額獎學金……簡直就是啪啪打臉。我便知道,嗯,不要甘願當一隻井底之蛙,優秀的人大有所在,只是目前還沒有到我所及之處。居安思危、持續學習和提升自我能力是一輩子的事。
「鳳尾」不僅能提供好的人脈、優質的信息資源,更多的是春雨潤物細無聲般地塑造對一個人成長更關鍵的性格和習慣,以及長遠的側面影響。離開實外之後,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不要擠破頭做鳳尾就是為了傍大佬,畢竟真的離開一個環境後,大部分人都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了,只有當時最親密的幾個好朋友還在保持聯繫,以前沒說過什麼話的同學現在更不會說話,和陌生人沒什麼兩樣。開闊眼界、加強自我認識、鞭策激勵自己才是鳳尾優勢的核心精華。
在一些情況下,「雞頭」更適合,比如自己不會利用周圍環境,依舊我行我素,把懶堅持到底。這種情況,別說鳳尾,連上帝都幫不了你。自己的能力確實有限,實力和鳳尾差距太大,自尊心強、心理比較脆弱、沒有resilience也不適合鳳尾,在雞頭反而更如魚得水。有些家長繳巨款都要把孩子弄進名校的做法就有點危險了,因為鳳尾一般高壓競爭慘烈,趕不上就會落後,落後就會挨打,壓力太大有可能會讓人心理崩潰承受不住,不如順其自然在雞頭先積累修煉,等達到了那個水平再去。
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深度剖析自己,清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每一種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追求優秀固然可取,平庸也是一個選擇,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拯救世界。如今社會上的風氣就是鄙視「懶惰」、「不上進」、「安居樂業」,煽動大眾在擠進精英階層的路上走得「更高更快更遠」,強調勤奮吃苦的好處。但是如果自己喜歡平平淡淡過著柴米油鹽的小康生活一輩子,有什麼不好呢?沒必要拼了老命考頂尖學校在職場上叱吒風雲以便在外人面前裝面子,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究竟選擇哪一個,每個人的認知(環境對人的影響認知、三觀)及外在環境不同,導致不同的選擇,不予以評價。比如說容易受環境影響的孩子,如果孩子想自己不斷進步,需要做鳳尾,來促進提升自己的視野、能力及品質;如果孩子在學習方面自律,不怎麼用家長操心,不管是選擇哪一個「選項」都不是大問題。家長有獨到的見解也可以留言在評論區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