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馳名中外。有世界文化遺產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A級景區等多種重量級「頭銜」,吸引了眾多國內遊客前來參觀遊玩。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約13公裡的龍門山上。現在去龍門石窟,交通十分便利,市區有83路、51路、60路多輛公交可以到達。購買龍門石窟門票也很方便,現場和網上都可以買。相比之下網絡購票更加方便快捷,當時沒有紙質門票留念。小編為了要張紙質的門票而選擇現場購票。從2018年9月1號開始,龍門石窟的成人票價由原來的100元/張降為90元/張。開放時間為:8:00-18:00或18:30。具體遊覽時間、遊覽路線詳見下圖。
西山石窟入口。此處為景區最佳拍照點之一,很多遊客在此處拍照留念。門牌下方的石碑有對龍門石窟的介紹。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此窟建開鑿於唐高宗初。令人心痛的是主佛手臂被人為破壞,旁邊的佛像也不同程度的被人損毀,這些損毀大部分是人為蓄意破壞,給中國石窟藝術帶來巨大的損失。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早在唐武宗時期因為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清末和民國初年的遊記史料也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另外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
萬佛洞位於龍門西山中部的崖壁上,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年間(公元608年),是專為唐高宗、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應窟內南北兩壁所雕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和前面的佛像的遭遇差不多,洞內主佛手臂被損毀。多數小坐佛的面部被人為破壞。
萬佛洞圖
由於萬佛洞開鑿於崖壁上,需要上棧道才能上去觀看。但由於出名,仍吸引了眾多遊客上棧道前往觀看。小編也擠了上去一看究竟。棧道上的人非常多,用肩摩踵接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這裡給大家放幾張圖片感受下吧。
老龍洞。老龍洞為民間匠人開鑿,由於該洞因不是由專人出錢開鑿的,所以沒有造出主要的一鋪大佛。老龍洞以祈福、保平安而民間開鑿的,並無突出主題,所以附帶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它的存在為研究初唐的民間造窟風氣、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證。
連接西山石窟與東山石窟的漫水橋。
在伊河對岸遙望龍門石窟。
結束語: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