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把洛陽龍門石窟砸爛的?

2021-01-11 網易

2020-12-30 05:01:38 來源: 阿傑情感

舉報

  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年間,經歷了400年才建設才得以完成,它是世界上佛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寶庫,而經歷了千年以後,龍門石窟也有了損害,有一部分是自然原因,但大部分的是人為破壞的。

  龍門石窟

  同義詞 洛陽龍門石窟一般指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於此。其石窟則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建造時採用了大量彩繪,今多已褪色。 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裡,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餘尊 ,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盧舍那大佛, 以及在洛陽皇宮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傳入日本後,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東大寺。 另有孝文帝為馮太后鑿古陽洞、蘭陵王孫於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


  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裡程碑」。 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國家營造,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龍門石窟碑刻題記2860餘品,有古碑林之稱。代表作:「龍門二十品」、龍門雙璧(褚遂良《伊闕佛龕碑》、宋真宗《龍門銘碑》), 是中國書法藝術之傑作。

  洛陽龍門石窟是誰造的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諸朝,斷續營造達400餘年。其間,以北魏和唐代為兩大造像高潮,歷時近150年。其他朝代只是零星開鑿,且規模較小。龍門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多座。


  在整個石窟中,北魏造像約佔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等;唐代造像幾乎佔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則天時轉移到東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西山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於北魏,佛像完成於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奉先寺大像龕、萬佛洞、極南洞和東山擂鼓臺三洞、看經寺、高平郡王洞、千手千眼像龕、二蓮花洞等。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公元5-1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厚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風範、中原風格而異於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龍門石窟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鑑賞價值,使其成為石窟藝術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應當受到全人類的重視和保護。

  是誰把洛陽龍門石窟砸爛的?


  會昌滅佛唐武宗時期,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當時提出「殺沙門令」,眾多寺院關門,僧尼還俗,對於佛教來講是一次浩劫。在此次浩劫中,龍門石窟沒有逃過劫難,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對於龍門石窟來講並不是滅頂之災,會昌滅佛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僧尼以及佛教的傳播。


  由於龍門石窟依龍門山而建,龍門山石質為石灰巖,雖便於雕刻,但也很容易受到風吹雨淋日曬的自然侵蝕而使佛像受損。戰亂導致。每逢戰亂時期,中原都是主要戰場,數不盡的戰亂中,龍門石窟造像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唐朝安祿山攻陷洛陽之後,龍門石窟的造像碑刻幾近消失;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老君洞」的釋迦摩尼像被慈禧路過塗成了太上老君,後來在梁思成的組織下被復原,但是也有損傷。


  唐武宗滅佛之後,龍門石窟算是暫時安穩了數百年。可惜封建時代過去了,龍門石窟並不能安穩度日。清朝滅亡之後,迎來了民國時期。在1918年到1935年期間,是龍門石窟最痛苦,也是被砸爛破壞最嚴重的時期。由於國家動蕩,民國政府忙於遷都,文物盜劫盛行。只要能夠拿走的,絕大部分都會被賣給外國人。如果帶不走,甚至會被砸爛燒毀。我們之所以現在看到龍門石窟的佛像沒有佛頭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因為佛像過大無法買賣,所以佛頭被切割下來進行買賣。

  結語:

  龍門石窟真正的遭到毀滅性劫難,來自於我國不斷遭到列強侵略之時,侵略我國的列強的無所顧忌的破壞和毀滅甚至盜走了很多中國優秀的文物,列強們與中國的漢奸和姦商們互相勾結,盜竊了許多中國文物前往國外獲得利益,龍門石窟很多佛像沒有頭,就是因為當時人們的喪心病狂,砍去了佛像的頭。

  曾經資助過孫中山革命的盧芹齋在民國政府嚴控文物外流的時期依然能夠藉助政府關係網向西方大量輸出中國文物瑰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旅遊掠影——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 洛陽遊記——龍門石窟
    來洛陽,龍門石窟肯定是必去的一個景點,所以我去洛陽的第一站,就是直奔龍門石窟,不欣賞沿途的風景,只為到達心中早已渴望的地方。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郊12公裡處的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開鑿於北魏中期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
  • 中國四大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中國有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是僧侶們在深山隱士修行時居住的場所,建築形式很簡單,一般就是就是一個方亭,中間用柱子支撐,周圍建幾個修行的禪室,窟外為柱廊。
  • 洛陽龍門石窟簡介
    又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這裡青山綠水、萬象生輝,伊河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 洛陽龍門石窟 景點介紹
    洛陽龍門石窟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馳名中外。有世界文化遺產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A級景區等多種重量級「頭銜」,吸引了眾多國內遊客前來參觀遊玩。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
  • 洛陽龍門石窟,古人智慧的結晶
    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裡處,這裡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又稱「伊闕」。龍門石窟坐落在綠水青山之中,萬像生輝,栩栩如生,被稱作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洛陽龍門石窟簡介(圖)
    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2000年11月,聯合郭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A.D.493年),嗣後歷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在這裡行船那嘎了南北長達一公裡、具有兩千餘座窟龕和十萬餘尊造像的石窟遺存。這歷時500多年的營造過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兩個造像的高潮階段。
  • 開啟我的石窟之旅第一站-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是開啟我石窟之旅的第一站,也是我中國四大石窟之行的第一站。去龍門石窟在交通上真的很便利,因為有高鐵直達,坐幾個小時的高鐵就到了洛陽龍門,從高鐵站出來有直達龍門石窟的公交車,我選擇了打車去龍門石窟,車費20元直接送到龍門石窟門口。
  • 洛陽龍門石窟,有啥好玩的?
    洛陽博物館介紹了洛陽的歷史,館內藏品很多,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龍門石窟,據說是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營建時間長達1400多年。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後加上天水麥積山石窟,統稱中國四大石窟。洛陽市區不大,高架路修了很多,千年古城透著一股現代化。龍門石窟離市區也不遠,出城10公裡吧。
  • 魚躍龍門,蒙娜麗莎的微笑,探秘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距離洛陽市區12公裡。龍門石窟,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位居三大石窟的首位。龍門的來歷:隋煬帝楊廣站在洛陽北面的邙山,隱隱約約望見洛陽南面的伊闕,對他的侍從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一位大臣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於是,就有了隋朝的東京城。東京城的皇宮紫微城的正門,正好對著伊闕,皇宮的人看伊闕,那是大好河山;從伊闕看洛陽,那是皇家紫禁城。從此,伊闕就被稱為龍門。
  • 洛陽龍門石窟,世界著名文化遺產
    分別是北京,南京,洛陽,西安。作為四大古都之一的河南洛陽也有很多值得遊玩的景點,比如洛陽白馬寺,洛陽龍門石窟,明堂天堂。有一期跑男還曾在明堂天堂中拍攝錄製。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洛陽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洛陽作為中原地區的一座小城,沉澱了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春秋。
  • 洛陽龍門|淄博-洛陽、龍門石窟、焦作、雲臺山、鄭州、河南博物館
    後來經過協商決定由 淄博 出發去往 洛陽 龍門石窟 ,轉道去 焦作 雲臺山 ,最後由 鄭州 參觀 河南 博物館然後返程。因此,4天的行程大概如下: 第一天: 淄博 —— 洛陽 ,遊覽 龍門石窟 。下午轉車去 焦作 ,再由 焦作 轉車至 雲臺山 。龍門石窟 路線:西山石窟——東山石窟—— 香山寺 ——白園。
  • 洛陽龍門石窟遊記
    洛陽龍門石窟遊記文:琦琦9月24日走進龍門石窟景區大門,我簡直被眼前的美景驚呆了:美麗伊河的兩側山崖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石窟,就像是各式各樣的小山洞。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經歷隋唐而至北宋才形成現有的規模,前後有400多年,不同年代的佛像特徵也就有所不同。不知不覺地來到了奉先寺。這是由唐代長安兩位高僧奉命主持開鑿的摩崖像龕,是整個景區最核心的景點。
  • 來洛陽,怎能不去龍門石窟
    洛陽博物館介紹了洛陽的歷史,館內藏品很多,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龍門石窟,據說是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營建時間長達1400多年。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後加上天水麥積山石窟,統稱中國四大石窟。洛陽市區不大,高架路修了很多,千年古城透著一股現代化。龍門石窟離市區也不遠,出城10公裡吧。
  • 原來洛陽龍門石窟和大同雲岡石窟有這樣的淵源
    今天來到洛陽辦點事情。事情辦好後已接近傍晚,同來的朋友中有第一次來洛陽的,特別想看一下洛陽的龍門石窟。因為我們辦事的地方距離龍門石窟特別近,就決定速度快點趕過去看能不能還來的及買到票。還好,還好趕在停止售票前三分鐘買到了票。
  • 四大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陽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截至2019年3月,洛陽市有龍門石窟丶漢函谷關丶含嘉倉等3項6處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A級景區82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30處。洛陽市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
  • 參觀洛陽龍門石窟
    前天有興,驅車前往洛陽龍門石窟景區,上午9點10分出發,走中原西路,310國道,洛偃快速,開源路,龍門大道,『11點45分到。我們是第二次來龍門,第一次來己是30多年前了,進入景區,比印象中的原貌亮麗許多。石窟佛像得到有效保護,參觀通道的石階,護欄,休息場所,既安全又人文化。
  • 洛陽龍門石窟攻略:做到一點,輕鬆遊覽
    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遊客可以直接導航洛陽龍門大道——龍門石窟西北遊客中心停車場洛陽龍門石窟離洛陽中心城區約25分鐘車程,走龍門大道即可。如果住在洛陽中心城區也是挺方便的,畢竟遊覽龍門石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而且整個遊覽的路線比較平坦,不用消耗太多的體力,只是遊覽結束之後,如果不乘船或電瓶車的話,步行到景區門口還是會很累。
  •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夜景美
    2020年4月起,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推出「夜遊龍門」參觀遊覽活動,遊客可在晚間領略石窟造像的別樣風採。↑2020年12月13日,遊客在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遊覽。CICPHOTO/黃政偉 攝↑2020年12月13日,遊客在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遊覽。
  • 洛陽遊記:龍門石窟、麗景門、藝術博物館、洛陽博物館
    洛陽,在現代人眼中,可能連二線城市也算不上,頂多是一個三線小城,但為什麼要去洛陽,洛陽和西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翻看歷史書會發現,北宋之前,洛陽之地位,可以與古長安相媲美,是中華文明發源之地,我給大家看看幾部古書對洛陽的描述和定位就可略知一二:春秋戰國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稱「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