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詩詞#
僧人一直是詩壇詞壇上的活躍分子,上次狗子曾說到唐代眾多詩僧,有名有姓有作品的就有一百多人。其中皎然、寒山、王梵志、靈澈、齊己、貫休,還有出家還俗的賈島等俱都是唐詩名家。也介紹了貫休的名句「一劍霜寒十四州」,真箇猛銳之氣鋒芒畢露。
今天咱們說說兩宋的詩僧,確切說是「詞僧」。不過宋代的詞僧不論人數還是作品數量都遠不如詩僧,兩宋有名有姓有作品的詞僧僅有16人,存詞120首。詞僧作品的知名度也是大不如詩僧,詩僧中有志南和尚「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聞名千古,而詞僧中卻不聞名篇名句。
為何兩宋詞體繁盛,卻少有僧人填詞呢?原因大概可能要歸咎於「詞為豔科」上!歷來詩言志,詩是正統文學,而在北宋詞被歸為小道,為歌宴娛樂所享。因而戒律嚴格的僧人就很少填詞,即便有,也大多是「有蔬筍氣」的佛理詞。而吟風弄月、具備藝術美感的「無蔬筍氣」僧人詞卻是更加少見了。
今天狗子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一首極富藝術美感,且無絲毫「蔬筍氣」的僧人詞——北宋僧人仲殊的《訴衷情》:
訴衷情·寒食
北宋·仲殊/僧惲
湧金門外小瀛州,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三千粉黛,十二闌幹,一片雲頭。
《詞史》中對宋代僧人詞有這樣一段話:「方外亦能詞,北宋方外詞,以仲殊《寶月集》為一無蔬筍氣」。仲殊可以說是兩宋詞僧中的翹楚,而這首《訴衷情》則是其《寶月集》中的佳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之中,成為《宋詞三百首》僅有的兩首僧人詞之一(《宋詞三百首》僅有的兩首僧人詞均為仲殊所作)。
詞題「寒食」,所寫的便是寒食時節西湖的遊人盛況。開頭兩句「湧金門外小瀛州,寒食更風流」點明時令為「寒食」時,地點在西湖「湧金門外」,並且稱西湖為「小瀛洲」,已有仙境盛況的伏筆。
三四句「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則具體描繪著「小瀛洲」的「更風流」盛況:滿湖近似紅船遊蕩,伴奏著簫管歌吹之音樂;湖外山色則是滿山花開,山外高樓聳立。湖光、山色、紅船、畫樓,還有花開之豔、歌舞之色,此時的西湖真箇是繁華!
下闋過片「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再為這繁華的籠上一層燦爛的陽光、淡淡的煙霧,真正是「暖風燻得遊人醉」了。「恣嬉遊」三字足見遊人之醉!緊接著詞人宕開一筆:「三千粉黛,十二闌幹,一片雲頭」,以畫龍點睛的手法分寫三個場景,三千遊西湖的美人,湖上山外的高樓亭閣之闌幹,窺斑見豹,風流盛況如在眼前。
而結尾冷不丁一句「一片雲頭」,寫足繁華熱鬧之後卻著一冷語,頓添深意。景象漸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漸次渾一,意境也逐漸高遠,頗有人間繁華如過眼浮雲之意,大有餘味。
《詞品》對這首詞有為稱讚:宋人僧徒小詞,仲殊之作類花間。意思是仲殊的詞作與花間詞很像。南宋詞論家黃昇也贊道:仲殊之詞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為最,《訴衷情》一調又其最;奇麗清婉,高處不減唐人風致也!
這首《訴衷情》若不提作者,讀罷全然想不到是僧人所作,反而更像是大小晏、歐陽修等人的風格。在詞為豔科的時代,詞多吟風弄月,而能以僧人之身填詞,不說佛理禪意,獨以清麗之語詠人間風華、富貴煙雲, 仲殊可謂世間無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