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中國文化是奔流不息的大江,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

2020-12-13 騰訊網

「我相信很多人讀過我的書,這樣的話我們就是老朋友了。」9月25日下午,上海書城7樓,餘秋雨面前沒有人山人海的讀者。面對攝像機鏡頭,他開始了一堂給學生們的雲上「第一課」。

「我很重視這堂課,期待了很多天。不過,這堂課先不講書,來講一個對青少年來說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文化體量如此之大,大家的學業如此之忙,怎麼用有限的時間把握如此龐大的文化體量?學生們擔憂的,老師和家長們更擔憂。所以,我今天講課的起點就是如何面對龐大的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如何從中取捨,並找到適合青少年的講述方式?餘秋雨選擇了歷史、人物、作品三個維度。在喜馬拉雅音頻平臺,他主講的《中國文化必修課》的音頻節目收聽人次超過六千萬。在這檔節目中,他經常講的一句話是——中國文化是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

三冊《給青少年的中國文化課》正是由這檔節目而來。餘秋雨認為,文化是不斷往前走的,需要靠年輕的生命來創造。在序言中,他說:「講述文化的最終意義,恰恰就是面對年輕一代。」

「打個比方,全家人去一座名山遊玩,走到入口處,爸爸看到喜歡的花和樹就彎下腰來拍照,媽媽在選購一些當地的美食,爺爺比較了解古典文化,看到門口有個古碑就讀了起來。而家裡最小的那個中學生呢?他抬頭看起旅遊線路圖,而且找來一位有經驗的導遊問,哪條線路可以讓我們在今天走完這座名山的主要景點。」餘秋雨肯定了看地圖的做法,「一是避免了迷失,二是避免了遺失。「這個年輕人就是今天聽課的中學生,就是你們,而我想成為那位你們尋找的導遊。在漫遊文化大山的時候,找到可以掌握最重要的景點的一條比較輕便的路。」

「懂得一條路徑、記住一些名字、熟讀一些作品,相當於進山的時候找到了有效的路線圖。」餘秋雨舉例,記住一些名字——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屈原、司馬遷、曹操、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關漢卿、王陽明、曹雪芹,這是他精選出的歷代應該記住的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甚至唐詩也只需背出50首。

餘秋雨說,如果他當中學語文老師,會讓孩子們儘可能多把時間放在寫作上,在寫的過程中,讀的東西也會活起來。很多家長會問,為什麼孩子背了那麼多古詩,語文成績卻沒有提高?餘秋雨認為,答案就在於缺少寫作的練習。對孩子來說,寫作可以全盤皆活,通過寫,知識才能真正內化。

餘秋雨還建議,家長在引導孩子寫作和演講時,要學會使用自己的語言,而不是一再使用別人已經用濫的成語和形容詞;還要在質樸敘事過程中,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而不是只顧自己抒發情緒和議論。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未必是文學家,但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很好的文學素質。

「中國文化的大江大河延續下去,出現新的名字、新的作品、新的脈絡。你們,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希望。」餘秋雨對雲端收看的青年學子說。

這場活動是上海新華傳媒首次採取「書城雲直播」形式,以上海書城為中心直播間,同步直播至長三角地區多所中小學校。上海地區新華書店、上海書城的23家主力店也在店內統一設立分會場,供學生、讀者現場收看直播,以線上線下全媒體融合形式給青少年「開課」。

相關焦點

  • 枯藤老樹昏鴉,請接下句看誰最搞笑!
    枯藤老樹昏鴉,你醜沒事我瞎!哈哈,受教了,有文化又簡單直接粗暴的表白!估計會被一巴掌……原詩句是這樣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多美好的意境,所以又到了腦洞大開的時間了。1、枯藤老樹昏鴉,穿條秋褲就回家!2、枯藤老樹昏鴉,你到底在哪啊?3、枯藤老樹昏鴉,作業不斷增加!4、枯藤老樹昏鴉,晚飯有魚有蝦!5、枯藤老樹昏鴉,小屋兩對腳丫!
  • 馬致遠古詩《天淨沙·秋思》詩意賞析,枯藤老樹昏鴉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其中前二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為一組。「枯藤」句充滿了蕭殺悲涼的意味:「藤」、「樹」冠之以「枯」、「老」、這不是春天的嫩枝新芽,也不是夏日的碧葉濃蔭,而是花草凋零、樹老藤枯了,時候偏又是傍晚,數隻寒鴉,在昏暗的天空裡、在秋日瑟瑟的枝條上哀鳴……;「小橋」句恰恰相反,它洋溢著溫馨的家庭氣息,散發著某種人情味:那潺潺流動的溪水,那溪水上橫跨著小橋,那小橋通向著的人家,你似乎可以聽見喁喁的笑語,在橋上散漫飄浮;你似乎能看得見遠處人家的燭火,在縷縷炊煙中閃爍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枯藤老樹昏鴉:《天淨沙·秋思》為什麼那麼有名?
    但是單看這首元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過是一些簡單的名次羅列,為什麼卻能讀出滿滿都意境來?其中最關鍵的點就在於詞裡的每個詞都很簡單: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些詞單獨拎出來看都不難理解,也恰恰正是因此,當它們被提及時,人腦就會對這些看似無甚關聯的,但又簡單易於理解的詞語進行處理
  • 探訪千年京西古道,近距離感受枯藤老樹昏鴉之悽美
    在北京的戶外圈子中,「京西古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徒步路線,它不是一條路,而是很多條路線的總稱元曲《天淨沙●秋思》是馬致遠的代表作,其膾炙人口的「枯藤老樹昏鴉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麗,最豐富的一部分,其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也最具有代表性。
  • 柿鄉掠影,完美呈現「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
    這裡再現了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景像,卻沒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蒼涼。流傳數百年的的元曲小令不能僅以文字形式印在腦海中,讓我們走入真正的柿鄉秋景圖,探尋更豐富多彩的秋天畫卷。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簡單的名詞羅列為什麼意蘊深長?
    前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幾句出自於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種名詞羅列的修辭方式,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有著其獨特的意蘊。一、列錦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在古代詩詞裡,橋作為一種建築樣式是比較常見的意象,比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劉禹錫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文。
  • 枯藤老樹昏鴉,月落烏啼霜滿天,到底誰更愁?馬致遠,張繼?
    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也是文學史上的三大瑰寶。唐詩三百首現在已經很普及了,還成了學前班必學內容,我們大多數人對宋詞也不陌生。很多人對元曲還是非常陌生的,說到元曲,必須提到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和馬致遠。
  • 當吃貨遇到古詩詞:枯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你最服氣哪個?
    像「古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什麼的,那完全是隨口就來啊!我敢打賭,看完下面這些,你可能會忘記原詩……第一句、昨夜閒潭夢落花,今早想吃小龍蝦:昨晚好像夢到了花落閒潭,今天早上回想一下潭水中那些個頭超大的小龍蝦,感覺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塊爛木頭的蛻變之旅 茶盤製作
    西方人喜歡喝咖啡,中國人卻喜歡喝茶,這是由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決定的。喝茶成了很多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喝茶品茶方式也有差異,不過無外乎從茶葉到茶具在到泡茶方式這些方面。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悽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
  • 答:枯藤老樹昏鴉我選瑪爾扎!
    如果你上過初中,你一定聽過這樣一首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也是一個頂倆如今身似花甲體況日子黃酒配枸杞茶天淨沙·秋思古藤老樹昏鴉>溜肥腸炒豆芽 這個看著我都餓了啊還有網友就現在這個疫情即興作詞如下天淨沙.真香枯藤老樹蝙蝠
  • 爆笑段子:枯藤老樹昏鴉,掙錢還不夠花
    女:「枯藤老樹昏鴉,掙錢還不夠花,雖是寡人孤家,你醜但我沒瞎」
  • 旅遊推薦:枯藤、老樹、昏鴉,古詩中的景色,原來就在拉薩
    而拉薩,完全可以滿足大家對於「枯藤,老樹,昏鴉」的所有幻想。在這個不知名的小村落旁,幾間矮矮的小房外,堆著曬得乾乾的柴火,偶爾能看見幾隻昏昏欲睡的老鴉蹲在枯枝旁梳理羽毛,有枯藤纏繞樹幹。衰敗,蒼涼,是第一眼看見這裡時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然而靜下心來認真欣賞著周圍的景色,便會發現蒼涼下的靜謐,衰敗中的溫馨。
  • 以「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寫第一次,詩是點到為止,人卻欲罷不能
    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就是最早的詩歌總集,也就是《詩經》,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一共收集了311篇流傳民間的古詩,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描寫了周初至晚期500年間的社會風貌。是如今的我們也有機會一睹那時的風俗人情。我們不知道《詩經》的作者是誰?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點擊【江夏黃氏一家親】關注☀弘揚「江夏」精神,挖掘「黃氏」文化,繼承優良傳統,傳承家族美德!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說的就是北京這個村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首《天淨沙·秋思》讓元代著名戲曲家馬致遠家喻戶曉。史料記載,馬致遠是元大都(今北京)人。在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韭園村西落坡村裡,有一處元代古宅,村民們世代相傳這裡是馬致遠故居。故居不知是真是假,但小橋流水的意境確實引人遐思。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曾幾何時,大自然的景物被文人用作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工具,大自然則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感情面紗,與詩人、作家同悲共喜,「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上下五千年,滾滾長江水,華夏一代代炎黃子孫,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時,又不斷點綴修飾著這位偉大的母親,這位世界上最漂亮、最溫柔、最賢惠的母親。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感受作者心中對於秋天的描寫
    天淨沙·秋思元代: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千年的老樹走向風燭殘年,一群疲憊的烏鴉落在被枯藤纏繞的樹幹上,時不時的發出悽厲的哀鳴。荒涼的古道上的一匹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麼能不滿懷悲傷呢。小橋、流水、人莊戶都是那麼安詳,那麼和諧。又是那麼溫馨。而我獨在異鄉,家鄉、親人離我都那麼遠,也不知道他們在家鄉怎樣了,是否天氣寒冷有沒有多加衣裳,所有的一切都讓人那麼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