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道出了蘇軾在中秋之夜對弟弟的無限思念,同樣也說明了中秋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歷史。
然而前一段時間韓國竟然要去拿著中秋節去申遺!儘管結果失敗了,卻依舊沒有反思自己,再一次拿著「笙」去申遺了,不過這一次同樣的還是碰了一鼻子灰。
端午節申遺嘗到甜頭
相信有不少網友都表示看著韓國申遺的東西都驚呆了,從2005開始韓國就開始了它的「現學現賣」之路,開始韓國首先進行的是對端午節的申遺,並且成功了。
一時間韓國的申遺熱情高漲,隨後便開始了持續申遺之路。要說端午節的申遺是個意外的話,後續的這些就有點嘗到甜頭不想收手的意思了。
事實上韓國的端午節與我國的端午節不是一種節日。
韓國的端午節是一種持續時間長在每年的四月到五月初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也是由於古代的農業社會對祭祀的重視,而流傳下來的一種習俗。與咱們的吃粽子,賽龍舟,為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在時間上有些重疊,習俗和紀念意義完全不同,稱得上兩個節日。
所以儘管韓國的「端午節」」於二零零五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但後來我們的端午節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拿著我們的東西申遺成為了「常事」
本以為韓國會見好就收,結束它的借東西申遺之路,誰成想越演越烈。申請完了端午節就看上了中秋節,可能是因為二者比較像,韓國的中秋名為「秋夕」也是主要為了祭祀,也是時間持續一個月,同樣有歌舞表演,同樣與中國的中秋時間重合……
後來又開始了名人爭奪戰,說住在山東曲阜的孔子孔聖人是韓國人?著名的醫者李時珍也是韓國人?一時間凡是能有一點能一點點影子的東西都能說成真的。
其實所謂歷史就是一個過去式,我們今天不斷地去研究歷史的真相,都只是想去靠近它,沒有絕對的真相等著我們,韓國說的話真真假假讓人看過後不禁一笑,無論怎麼說韓國拿著中國的東西申遺是事實了。我們要打起精神,不能退讓的東西絕不退讓。
樂器也是可以拿來申遺「笙」就不錯
隨著韓國想要申遺的東西逐漸增多讓我們的警戒心也越來越大,所以當韓國想要拿著「笙」準備申遺的時候,我們立馬就進行了反駁,打消它的念頭。
「笙」作為一種民樂器在我們的生活中雖不常見但一定聽過,逢年過節的電視上,娶妻生子的樂隊裡,家遇白事的哀樂中都有它的身影。
我們現在很熟悉的一個成語「濫竽充數」中的「竽」就是早期的「笙」。所以追根到底「笙」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我們民樂的發展有著長久的歷史,其中包含了很多東西不會輕易地被消磨。我們有很多的民樂大師他們代代相傳,保持著這些技藝。
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也是曲藝世家的傳人,姐姐吳景馨,弟弟吳彤。兩個人的父親名為吳仲孚是一位民樂器製作大師,所以景馨從小就繼承了父親的製作手藝,後來在父親離世後專心繼承家業,打理傳下來「宏音齋」。
姐姐本人也是能力出眾,不斷結合時代不斷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宏音齋」後來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吳景馨還開始了收徒弟,來發揚民樂。
弟弟吳彤也是十分優秀,良好的基因加上不懈努力讓他成為一代大師。
他五歲就開始學習民族樂器,隨著年紀的增長吳彤也在不斷創新,他將民樂和現代音樂進行結合創新,並組建了中國第一支學院派搖滾樂隊輪迴樂隊,推動了民樂的進步發展,讓更多人認識到傳統樂器的魅力。經過多年的努力,吳彤最終成為了國家一級演員,成為了國家隊的一員。
一起努力,層層幫助,保護我們自己的東西
就是這樣一對優秀的姐弟,在他們的領域不停的發光發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笙」的文化,除了國內的自然也有國外的,韓國的很多藝術家就對「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原本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可是很快就發現了不一樣的目的,為了申遺。
弟弟吳彤在韓國弟弟吳彤在韓國的一次笙演奏結束後,竟然意外地得知韓國正在運作想要將笙申報為文化遺產,這一下子就引起了吳彤的警戒,姐弟二人一商量表示一定不能讓自己國家的東西被別人搶走,決定搶先一步進行申報。
單純以他們姐弟二人肯定不行,需要上下一心的重視,吳彤馬上在自己的博客發布一篇《我們的遺產誰在乎?》,面對我們的傳統樂器「笙」可能要被別的國家搶走的危險,我們國民的反響十分巨大,文章很快獲得上萬的關注、轉載。
姐弟二人又整理了資料,進行層層的幫助,由國家進行申報,最終成功在韓國申遺前得到了聯合國的批准,使「宏音齋」笙的管制作的技藝成功列入我國第三批國家非物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次我們對於「笙」的申遺保護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後記: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繼承與發揚,曾經也許我們不夠重視,讓很多技藝瀕臨滅絕,現在國家保護,大師傳承,我們學習,相信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定會越來越好,成為中國的顯著標籤。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