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百事通藍色字即可免費訂閱
五色糯米飯
又稱「五色飯」、「花色飯」、「烏米飯」。每年三月三前後,南寧以水街為首的各老牌菜市場都有五色糯米飯以及它的原料出售,算是普通人最熟悉的一款壯族食物了。外地的盆友,有機會一定要試一下才算到過廣西、來過南寧喲!
煨南瓜飯
民間野炊食品。將一個老南瓜切開頂部作蓋,將瓜中的瓜子、瓜瓤挖淨,把泡漲淘淨的糯米、臘肉、精鹽等放入瓜中,適量加水拌勻,蓋上瓜蓋。在山上就地挖個坑為灶,或壘泥為爐,將南瓜放其上,用文火將瓜燒到皮焦黃,再用炭燼火灰把南瓜四周圍住,使之熟透。將瓜剖開而食,風味別具一格。
壯家玉米粥
玉米粥:這種玉米粥跟我們平常吃的不一樣,準確的說,應該叫玉米糊,它是桂西一帶壯族日常實用食品,將玉米粒磨成細粉末,待水沸後,一邊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勻地撒下鍋裡,一邊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攪拌,煮成糊狀。
壯家艾草粥
喜歡吃帶著艾葉清香的艾葉餈粑嗎?不過,今天我們不介紹艾葉餈粑,而是介紹它的兄弟,艾草粥。
桂西一帶壯族民間夏令食品。艾草清香味微苦,具有溫氣血,祛寒溼,增進食慾的功能。當地群眾每到夏天,都喜歡採摘鮮嫩的艾葉,洗淨放入鍋中與大米一起煮粥食。
活血
壯族人常吃的生血有豬、羊、雞、鴨等動物的血,認為常吃生血能增血補氣。有學者認為,「此俗來源於早期人類對血液的神秘觀念,是待客的禮俗之一」。
聽起來做法很簡單,無非就是殺豬宰羊的時候取新鮮血,加入適量食鹽,攪拌一段時間後靜置。配料做好後,取溫水將血稀釋(要攪拌一下),待血凝固後加入配料食用。據透露,「活血」並不是每次做都能成功的,有時候要看運氣。如果血塊凝結不起來,就算是失敗了。一碗成功的「活血」就像豆腐酪一樣,鮮紅中帶著透明。
酢肉
廣西河池一代的壯族瑤族愛吃酢肉。將豬肉洗淨涼幹,切成半斤重左右的長條,用炒米粉和食鹽拌裹,放入甕中,先撒一層炒米粉和鹽,再放一層肉,依次層層壓緊,然後,酢肉醃透,肉香味甜,不用炒煮,切為薄片即可食。是過節和待客的隹餚。
好吧,最後補一句,這個酢肉也是生吃的,就是送到你嘴裡的時候是一塊醃過的生豬肉,這樣說你懂了嗎?呵呵
雞雜、豬雜酒
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都不算什麼,我們還有彪悍的雞膽酒、雞雜酒、豬肝酒。就是在米酒中配以這些動物的下水,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聽起來倒是很不錯的。。不過,你敢試試嗎?
豆腐釀
什麼是壯家豆腐釀?它絕對不同於往常我們見到的豆腐油果丸子,也跟酒店裡面做的開口豆腐釀不一樣。它的做法很獨特,外形看起來就是一個小圓餅:將鮮嫩的水豆腐放入盆中抓爛如泥,濾幹水,用手捏成團。將豬肉、蝦、花生、蒜、蔥、鹽、木耳、五香粉等剁溶為餡,有的地方還加入糯米。包好後放入鍋中煎或油炸,待表皮呈黃褐色時起鍋。吃的時候還要加水、醬油等燜透,或放進火鍋裡煮。
品嘗過壯族的這種豆腐釀,真心是香鮮得不得了,包了糯米的還很有嚼勁,吃了一個還想吃一個,根本停不下來!
龍棒
壯語音譯,俗稱釀豬血腸,農曆二月殺豬祭社時製作的一種傳統食品菜餚。將還微微溫熱的生豬血和煮熟的糯米飯、生蔥、五香粉等拌勻,灌入洗淨的豬腸中,入鍋煮,同時一邊用針在釀好的豬血腸上扎孔,不使其破裂,煮熟後即可撈起食用。
竹筒煨飯
民間野炊食品。砍青竹一節,兩頭的節留住,一頭鑿口,將肉、油、水、鹽和淘淨的糯米等裝入竹筒,封好後用文火煨熟,風味尤隹。
壯家酥雞
壯家傳統名菜,有一百多年歷史。以雞肉為主要原料,經醃製後,炸成金黃酥脆的雞塊,配以鮮湯。菜式酥軟,有肉有蔬,湯餚配合,老少皆宜,是壯家逢年過節的必備菜式。
脆熘蜂兒、五香豆蟲
等等等,反正就是各種蟲子。說是蛋白質很高的,入口香脆,不過真的不是人人都能接受。
陽朔田螺釀
陽朔的田螺非常特別。首先是大,最大的差不多有桌球大小了;其次是它的味道,完全不像螺肉本身的味道。裡面的肉並不全是螺肉,而是先把螺肉掏出來,混合豬肉、香菜及其它調味品一起剁碎,再填入螺的空殼裡混合湯汁一起燒制。
全州黃燜禾花魚
黃燜禾花魚是全州縣頗有名氣的傳統菜餚。相傳,清代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帶著一班文武1巡遊江南,到了桂林府。府臺知道乾隆皇帝好遊玩,愛吃喝,便投其所好。派人到處採購山珍海味,請來有名廚師,大擺筵宴,為皇上接風乾隆平日在京城吃的多是北方口味。這次來南方,覺得酒醇菜美,異常新鮮。
荔浦芋扣肉
荔浦芋扣肉是廣西荔浦及桂北地區的漢族傳統名菜,此菜肉質細膩,熟後鬆軟芳香,具有特殊風味,營養豐富,含有粗蛋白、澱粉和一定的無機鹽、維生素,具有補氣益腎、健脾胃之功效,是製作飲食點心、佳餚的上乘原料。用荔浦芋和五花豬肉做成扣肉,歷來成為逢年過節家宴或紅白喜事和賓館酒樓席上的一道名菜。
桂林荷葉鴨
桂林地區的荷葉鴨,是地方傳統滋補名菜。即營養又美味,是一道「肉質酥」、「味清香」、「炸蒸型」的菜。用桂林郊區蓮藕搪裡生長的青青蓮葉,包裹鴨子,製成菜餚,清香可口,別有風味。
白果燉老鴨湯
白果燉老鴨湯是廣西桂林一道名湯,白果清熱解毒,老鴨滋陰養顏,堪稱保健佳餚;又是一種滋補五臟、開胃生津、化痰止咳,潤肺益氣的上好補品。
龍城鐵鍋魚
南寧燒鴨
很久以前在嶺南地區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廣州吃燒鵝,南寧吃燒鴨。南寧人自古喜歡吃鴨,這和南寧的氣候有極大關係。
合浦珍珠螺肉湯
珍珠螺肉是廣西北海海產品特產之一,營養豐富,一般作為烹飪食材。珍珠螺肉湯是北海市和合浦縣的傳統湯菜。早在清光緒元年(1875),合浦「宜仙樓」的珍珠螺肉湯就很有名氣。製作方法:先將洗淨、焯好後的珍珠貝肉放進熱油鍋中,加入冬菇、姜塊、料酒等煸炒片刻,下高湯、鹽、味精後出鍋;然後將高湯放入鍋內,下螺肉、香菇湯、豆腐丁,猛火澆沸後倒入湯盆,撤上胡椒粉、麻油即可。其特色:肉嫩爽口,湯清鮮美。
北海清蒸西施舌
廣西風味獨特的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蚌肉精心調製而成。蚌在活動時,其舌伸出殼外,因舌嫩滑無比,故稱為「西施舌」,並成為蚌的代稱。此菜在明末清初就在北海一帶漸有名氣。製作工序:將浸泡、洗淨後的蚌肉用鹽、澱粉、生油、料酒等拌勻,醃製片刻後放入碟中,上面鋪上肉絲、蔥段,猛火蒸熟即可。其特色形狀美觀、肉質嫩滑、鮮美香醇
崇左龍州芝麻雞
邕城脆皮雞
八仙粉
相傳是清宮食譜之一,因其配有山珍、海味、時鮮八味以上,味道相異相輔,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故而得名。八仙粉以鮮滑清爽為特點。
捲筒粉
用磨成的民漿放進託盤攤成一張薄餅,撒一些肉末、蔥花在上面,蒸熟後捲成卷即可上碟,佐以醬料、香油等拌以食用。特點是軟滑爽
八寶飯
將糯米泡溼,拌以食用油、綠豆、百合、蓮子、白果、蜜棗、山黃皮、冬瓜糖等近十種清補原料,蒸熟即成。以其香溢軟滑,甜而不膩著稱。
粥品
南寧人早餐愛吃粥,粥也有十幾個品種之多,有瘦肉粥、豬紅粥、魚片粥、紅豆粥、皮蛋粥、田雞粥等。特點是香熱鮮美。
南寧酸野
南寧方言叫"酸野"。南寧有句俗話稱"行人難過酸野攤",即將"酸野"描述得維妙維俏。製作是採用當地物產木瓜、蘿蔔、黃瓜、蓮藕、椰菜、菠蘿等時令果蔬,配以酸醋、辣椒、白糖等醃製而成。吃起來酸、甜、香、辣味味俱到,脆爽可口,生津開胃。
梧州紙包雞
陸川烤乳豬
玉林牛巴
容縣紅燒豆腐
桂平西山乳泉雞
梧州煎嘉魚
欽州豬腳粉
欽州名氣最大的名小吃,用當地特有的上好細米粉,配以調製好的熟豬腳做佐料而得名,香辣鮮爽,俗話說;「欽州豬腳份,神仙也打滾。」,是欽州的招牌美食。
南寧生榨米粉
這種米粉是現吃現榨的,所以才會有"生榨粉"這麼一個名字。
製法如下:首先把用水泡好的新鮮大米磨成米漿,後裝入布袋中瀝去水份得到成團的米粉團。然後加入1/5用煮熟米飯搗成的米糊,再經充分揉和,才能得到榨粉用的米粉團。
南寧賓陽酸粉
賓陽酸粉歷史悠久,它以特有的地方民間風味聞名縣內外。盛夏、酷秋時節吃上一碗,頓 賓陽酸粉感涼爽透體、心曠神怡、精神倍增,具闢邪祛暑之奇效。賓陽酸粉作為冷盤小吃,它粉質雪白幼嫩,配料金黃噴香,上面放上幾片清脆的酸黃瓜和少許鮮紅的辣椒末,令人垂涎欲滴。加上其爽滑可口、酸甜適中、柔滑香脆兼而有之的口感,使人胃口大開。
環江臘香豬
環江香豬是桂西北九萬大山區域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著名特產,集環江獨特的山水之靈氣,自然繁殖而形成的稀有珍貴微型豬種,其體型矮小、毛黑油亮、肉質香嫩、基因純合、無汙染等特點
靖西臘鴨
靖西加工臘鴨的歷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到了清末民初,靖西臘鴨已聞名遐邇。靖西臘鴨分剔骨臘鴨和帶骨臘鴨兩大類。剔骨臘鴨的主要品種有臘鴨餅、葫蘆鴨、封鴨等。帶骨臘鴨的主要品種有馬鞍鴨、半邊鴨、葵扇鴨等。
靖西臘鴨
沒六魚的外形構造十分奇特,體型是圓的,鱗片是細小的,嘴巴生長於魚頭下方,唇部較為厚實,腹部是扁平狀的。整條魚的顏色是青白色的。沒六魚的肉質十分細膩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元素,易於被人體所吸收。製作沒六魚的方法十分多樣,可以做清蒸沒六魚、紅燒沒六魚、糖醋沒六魚等等,此外,還可以用沒六魚製成魚丸。種種做法都不會隱藏沒六魚鮮美的滋味。尤其特殊的是,沒六魚本身富含魚油,因此在煎制沒六魚時,一般都不放油,即可煎出十分鮮美的味道。
侗族酸魚
是桂北地區且魚醃製的民間傳統食物。如今在柳州融安和三江侗族自治縣一帶,仍然保留著醃製酸魚酸肉傳統的。侗族酸魚醃製方法是將魚增內臟洗淨,撒鹽搓揉後置於缽中——兩天後,取出晾乾,取適量辣椒、甜酒糟、五香粉、姜蒜等佐料放入魚腹裝壇密封,兩個月後開壇食用。香、酸、甜味俱全,存放越久其味越佳。
南寧高峰檸檬鴨
南寧的老友粉,因為它獨特的味道而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有關老友粉的一段美麗傳說更是南寧人所津津樂道的。與老友粉同為南寧市最有特色的地域特色的美食——檸檬鴨,也早已是南寧市人引以為榮推薦給外地親朋好友的美味,然而,雖然許多人品嘗過這道美味,但有關檸檬鴨身後的傳奇故事,知道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隆林羊癟湯
羊癟湯是隆林各族自治縣苗族的上乘佳餚之一,經常喝羊癟湯,能避寒消署,潤胃滋肝,養心益腎,消除疲勞,健康長壽。
羊癟湯的做法是:殺羊時,將羊血、羊腸、羊肚、羊肺、羊肝、羊筋煮熟後,切成細片,放入事先準備好的湯水中,然後放到鍋裡加熱到滾沸,接著破開羊膽,把膽池漫漫滴入湯中,在鍋裡拌攪調勻,直到微呈天蘭色,一股濃香味款款升騰而來,即可食用。由於羊癟湯既是一味佳餚,又能起到藥物治病的作用,因此,羊癟湯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並用它來招待遠方來客。
瑤族羊骨圓
羊骨圓是廣西瑤族的一道名菜。許多瑤族人家宰羊時必做此菜。宰羊時,將羊骨搗碎如骨漿,然後拌上玉米粉、芭蕉根,搓成一個個小圓球。用油炸,香酥脆甜;放入鍋中水煮,清甜可口。此骨圓對正在長身體的兒童尤有好處。
廣西少數民族特色美食之——豆腐圓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居住在桂西北一代的少數民族在節日的時候也喜歡做豆腐圓,但做法和江浙一代的不同。在廣西,豆腐圓寓意著團圓和睦,是節日家族聚會必須有的一道菜,其做法有些複雜。準備的材料有:豆腐、豬肉、魚、花生、蔥等。
灕江苗家竹板魚
柳州螺絲粉
梧州冰泉豆漿
梧州古時曾有一個「冰井」,地點就在城東北隅的山下,宋《太平寰宇記》中曾寫到它「其水甘涼清洌,非南方泉比也」,是說它的水質上佳。現在這個冰井雖不存在了,但用它流出的泉水——冰泉配製的豆漿卻很不一般。做法是先取冰泉水浸泡優質黃豆,經精工細磨,濾渣乾淨,下鍋煮開,後用「文武火」三滾三撤,再加糖起鍋,裝缽(或桶),置熱水中溫燉後才上市。這樣的豆漿如脂似乳,片刻即凝起一層薄膜。用湯匙撈起豆漿滴下,宛如一串下墜的斷線珍珠。入口則香甜瑩滑,飲後口齒留香。被譽為「滴珠蜜味」,銷路大暢。現又將此種豆漿製成幹品「豆漿精」出售,遠銷港澳等地。
梧州艇仔粥
艇仔粥開始主要在河邊小艇上經營。小艇就靠在河岸邊,賣給河堤上的遊人品嘗,是一種很有水邊風味的粥品。梧州三面臨江,小艇特多,一些船家受廣州的影響,就做起了這種賣粥生意。開始是熬爛的新粥中加入一些河蝦或魚片之類,後逐步提高,加進的海鮮越來越多,如生魷魚絲、墨魚片、海蟄、江蚌、蟹肉等,更高檔點的還有海參、蠔豉、海蝦、燕窩等配料,有時一小碗粥可以加入十種八種此類配菜也有配加一些香鮮小時菜的,因此味道十分鮮美獨特,加上價錢便宜,食粥養身,老幼鹹宜,故銷路很好,於是逐步登岸開店經營,也有肩挑粥擔走街叫賣的,不過仍被叫作「艇仔粥」。後發展至一些沿海城市,如欽州等地也有了此類粥品
玉林牛肉丸
侗鄉打油茶
先把茶葉炒熱,即加入些茶油和少量的鹽、姜等與之同炒,待油冒煙,即加入清水,煮沸,接著用木槌把茶葉舂碎——所謂「打油茶」的「打」就是「舂」的意思——再用文火燜一下,使茶汁濃些,便濾出葉渣,放點蔥花,油茶便算「打」好了。臨吃時,先取一小碗放入各種配吃的小食品,如爆米花、炒花生、炸黃豆、炒芝麻、餈粑、豬肝片等,愛甜食的則加入白糖。然後舀滾熱的茶汁衝進碗中即成。吃起來十分酥香甜美。
在桂北侗族地區,茶葉、茶油是特產,所需的配料小食品也是本地所出,都很現成,桂北冬天較冷,打油茶還可暖身,所以在那裡,吃「油茶」、尤其在冬季很流行。一進侗鄉,侗胞往往把「打油茶」當為敬客的一道禮節,侗妹們會一小碗一小碗地捧給你,還讓你只用一條筷子來喝完,表示敬你是一心一意的,此種吃法既獨特又受歡迎。打油茶」遂迅速傳遍桂北。
橫縣魚生
再不關注我們就老了。
請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
我們只關注與推送德保本土主流新聞與資訊,當然,您也可以聯繫我們為您專業生產符合媒體傳播規律的訊息並推送;投稿、合作請通過以下方式聯繫我們。
=============贊助商=============
提示:點「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廣西旅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