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記憶中,牤牛河是霸州的母親河,也是重要的排水河道。近年來,由於河道兩旁傾倒垃圾現象嚴重,牤牛河不僅排水功能減弱,還成了遠近聞名的臭水溝,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
面對此種情況,霸州開始著手對牤牛河河道進行擴建、清淤,建設鋼板壩和提水泵站並進行景觀綠化處理。經過兩年多的建設,今年8月8日,牤牛河歷史文化公園正式對外開放。這意味著「荒蕪廢棄」多年的牤牛河以嶄新面貌回歸霸州城市生活,牤牛河沿線文化旅遊產業帶畫卷徐徐展開。
步入牤牛河歷史文化公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樓山色」,該建築位於牤牛河東側,系霸州歷史上的益津關。益津關是宋代邊防要塞,北宋興國年間,楊六郎鎮守三關,在益津關擺下牤牛陣,打敗遼軍,牤牛河因此得名。「北樓山色」由城樓、箭樓和甕城組成,主樓的建築面積為642平方米,城樓高24.59米,箭樓高15.51米,城牆高度為7.9米。以北樓為中心,設置了一系列市民休閒鍛鍊的場所。城內東西兩側城牆各設出入口,並設登城的馬道,通向城樓。站在城樓上遙望北方可見隱隱山色,「北樓山色」因此而得名。
進入甕城後由西側暗門可進入古戰道,古戰道是宋遼時期用於軍事防禦的地下甬道。地道結構複雜,迂迴曲折,洞頂為拱形,內設有翻板、翻眼、掩體放燈處、議事廳、糧草處等軍用專用設施,具有藏兵運兵,迅速傳遞情報等功能。
「霸臺朝陽」景觀和點將臺處於整個帶狀公園的中心區,建築依據歷史記載按原貌等尺寸復原而成,佔地1296平方米,臺高6.5米,臺上復建雙層式樓閣。立於臺上,一輪朝陽盡收眼底,故有「霸臺朝陽」之說。
牤牛湖位於牤牛河帶狀公園東側,規劃用地面積為103.6公頃。由「益津八景」之苑口秋濤、鹽河春鳥、環城煙柳、堂澱風荷、東廟波光等風景組成。它與帶狀公園一起,共同呈現了霸州的水文化、邊關文化和榷場文化,展示了霸州的歷史自然風貌。
「圍繞牤牛河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霸州市住建局工作人員張坤介紹,牤牛河歷史文化公園將傳統文化元素符號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復原並展示了霸州北方水鄉風貌的「益津八景」,將經典歷史畫面完美再現。
沿著波光粼粼的河道緩慢前行,迎著霞光,沐浴著微風,與一棵棵蒼翠的樹木擦肩,與一株株蔥鬱的花草接踵,目之所及,藍天與河水交融,兩岸綠樹成蔭,綠意將牤牛河兩岸人文生態和生活環境串聯,體現出霸州「水鄉古韻」的特色。
據悉,牤牛河歷史文化公園由牤牛河帶狀公園和忙牛湖兩部分組成,北起牤牛河與虹江河交匯口,南至牤牛河與中亭河交口,全長15.3公裡,總面積約208公頃,其中綠化面積約119公頃,包括水利工程和景觀綠化工程,總投資9.3億元。水利工程是對河道進行擴建、清淤,並做防滲處理,同時建設鋼板壩和提水泵站等水利設施;景觀工程是對河道進行景觀綠化處理,打造牤牛河景觀帶,按照田園休閒、生態拓展、城市客廳、文化展示、自然防護五個功能分區進行規劃設計,含景觀平臺、園路、景觀亭、廊架、景觀橋等項目。同時,在主要節點增加霸州市人文歷史元素,復原「益津八景」,使牤牛河歷史文化公園承擔起老城新城連接及融合的積極作用。河兩岸高標準栽植各類喬灌木3萬餘株、地被花卉72萬平方米、水生植物3.4萬平方米。
地域開闊、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牤牛河歷史文化公園成為了霸州市民休閒漫步的好去處。一時間,牤牛河上四架風格各異的景觀橋,公園內獨特的4D投影水舞秀……吸引不少市民組團前來「打卡」。
如今,美麗的牤牛河正邁著輕盈的腳步款款而來,廣大市民們真切感受到了牤牛河綜合治理工程帶來的生態環境改善,領略到了霸州東部新城的無限潛力。承載著霸州千百年歷史的牤牛河重煥生機。(記者 滕雪葉)
來源:廊坊日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