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詩詞才能稱為「遊仙詩」?
梁代肖統所編的一本文學作品選《文選》,把「遊仙」列為詩歌的一類。選了晉代何砂遊仙詩一首,郭璞遊仙詩七首。
自從產生「神仙」的說法之後,大概不會太久,就有以「神仙」為題材的詩歌出現了。秦始皇是個神仙迷,他曾命令當時的博士作了《仙真人詩》,他巡遊到哪裡,就傳令樂人唱到那裡。這是現知最早的一首遊仙詩。漢代張衡寫過《仙詩緩歌》,但也已經失傳了。到了魏,寫的人就多了,曹氏父子就寫了不少。曹操存詩二十五篇,寫遊仙的佔了五篇。曹植寫的更多。但最盛行的,還是晉代,特別是郭璞,現存的就有十六首。因此,肖統選他的為代表,是很有道理的。
遊仙詩,顧名思義,就是寫邀遊仙境的。什麼蓬萊三神山,等等,都是傳說中的神仙境地;神農時的赤松子、周靈王的太子王子喬、周穆王時的西王母、還有漢朝的梅福等都是神仙的形象。他們騰雲駕霧,乘飛龍,騎白鶴,邀遊八極;吞丹砂,食松子,飲玉液,不用人間煙火;心地高潔,意氣純真,免除世俗拖累,長生不老…。遊仙詩的作者就企望著到這樣的境地、結交這樣的朋友,使自己也飄飄然起來。
遊仙詩的產生,是有社會原因的。統治者、特別是最高統治者,如秦始皇、漢武帝等,享受著榮華富貴,總想那樣的日子沒有盡期。於是相信仙術,追求萬壽無疆;還有一些作者,則由於在現實鬥爭中失意、苦悶,祈求在精神上得到解脫,也相信了神仙之道,或者假託於神仙之道來抒發憤懣。曹植、郭璞就是這樣。
遊仙詩的產生還有文學內在因素的影響。莊子的文章就寫到不少神人、真人,如《逍遙遊》中說的邈姑射之山,有個神人,就宛若仙子了。但莊子主要是作為一種寓言去寫的,並沒有真的當作神仙。屈原《離騷》中邀遊崑崙,上天西徵的遐想,到了秦漢人作的《遠遊就完全變作神仙境界了。但從《遠遊》的主題說,還是以抒寫憤懣憂鬱為主的,主要不是表示對仙境的追求,不宜作遊仙詩看待。
遊仙詩必須以遊仙為主要題材。當然其中也是有極大差異的:那些以追求升仙為主題的,不管出於什麼作者之手,都屬於糟柏,是迷信的東西。在古代是迷惑了不少人的,連曹植後來都有「松子久吾欺」的感嘆。但如果借邀遊仙境的描寫來抒發對現實不滿而有所寄託的,就應該具體分析。例如郭璞的遊仙詩,鍾蛛在《詩品》中,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都給予較高的評價。原因是他「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在永嘉年代,盛行的玄言詩,是道家的說教,是概念化的東西。而郭璞雖然也沒有擺脫道家思想的藩籬,但他借用了形象化的仙境描繪來抒情,用「豔逸」代替了「平淡」,增加了文學的意味。而且他的遊仙詩不同於前人,「詞多慷慨,乖遠玄宗,……乃是坎壤(不平)詠懷,非列仙之趣也。」他寫遊仙的目的不是追求仙境,也不象世俗文人那樣沉溺在玄想之中,而是表現了憂生憤俗,避世隱逸的意旨。這和作者剛直不阿的人格是一致的,所以他的遊仙詩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