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與「近悅遠來」:明清時期的漳州窯外銷瓷器

2020-12-25 湘湘愛旅行

漳州窯是明清時期對漳州地區窯業的總稱,主要分布於福建省南部的九龍江中遊西部丘陵地帶,包括現在的漳州及周邊的平和、漳浦、南靖、詔安、雲宵、華安各縣。漳州窯的外銷瓷以平和縣的南勝、五寨地區最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目前的研究證實,揚名海外的「汕頭窯」、「克拉克瓷」、「交趾瓷」、「吳須赤繪」等著名外銷瓷品種的產地其實都在漳州各縣,可以歸屬漳州窯系。

漳州在宋、元時期就開始大規模燒造瓷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是當時外銷瓷的主要產地之一。這和同時期漳州月港的興起密切相關。月港位於現在漳州的海澄縣,因為形似月牙而得名,是漳州九龍江的出海口。明朝初年,朝廷推行海禁政策,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寸貨不許入番」,禁止沿海百姓出海謀生,洪武十四年(1381年)還「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但是嚴厲的海禁政策並沒有使民間的海上貿易停止,反而有愈禁愈盛的態勢,在沿海出現了以雙嶼、浯嶼、梅嶺以及月港為代表的一批民間走私貿易港口。

月港作為港口的地理條件並非十分優越,沒有自己的獨立出海口,需要經過外圍的廈門島才能進入大海,進入月港的商船也必須在廈門停泊卸貨才能順利駛入月港。但是由於月港周邊多山,使得這裡形成了一個相對隱蔽的獨立空間。再加上山地多,使得月港周邊的居民為了生計而冒險投入違禁的民間海洋貿易活動。從明景泰四年(1453年)開始,月港逐漸興起,取代泉州港成為貿易商港,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國的商船都前來停泊互市。隆慶元年(1567 年),朝廷在月港開放貿易,月港成為當時唯一合法對外開放的港口,迅速從一個民間走私港發展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中心和當時多條國際海上貿易航線的主要啟航港,「海舶鱗集,商賈鹹聚」,地位超越福州、廣州,有「閩南一大都會」之譽。直到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軍佔領海澄後再次實行海禁,月港的海上貿易才劃上了一個句號。

月港地形圖

月港的興盛極大刺激了漳州窯業的發展。漳州窯的外銷瓷種類繁多,包括青花瓷、五彩瓷、素三彩、米黃釉瓷、醬釉堆花瓷等。彩繪瓷是漳州窯外銷瓷器中最具特色的品種,畫有圖案的大盤更是漳州窯外銷瓷的代表之作。這種彩繪大盤是分兩次燒成,先在瓷胎上施白釉用高溫第一次燒成,再用彩釉在盤上繪上圖案後二次入窯燒制。彩釉以紅色為主,配以綠、黑、褐、黃、藍等色。

漳州窯彩繪瓷的圖案內容豐富,舟船、海水、島嶼、花鳥、魚龍、瑞獸不一而足,漳州窯的畫工們還受到月港繁榮的國際海上貿易活動的影響,創作出了一些個性鮮明的外銷瓷圖案。

這件日本收藏的明代漳州窯彩繪瓷盤中心有「天下一」三個漢字,四周圍繞著標識方位的羅經文字。「天下一」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織田信長賜予當時名匠的稱號,這個詞在日本從織豐時代到江戶時代的早期很受歡迎,但在中國卻不為人所知,很可能是特別根據日本的訂單在中國生產的定製品。

這件英國大英博物館藏的漳州窯彩繪瓷盤,中心繪製著西式的羅盤,四周裝飾著西式帆船、飛魚、山水。瓷盤的外圈既有中式花紋,還有充滿異域風情的鸚鵡紋飾。「近悅遠來」四個漢字在這些中西結合的圖案中頗為引人注目。「近悅遠來」出自《論語·子路》的「近者悅,遠者來」,原意是說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原本是讓當權者給人恩惠,以籠絡人心,後來逐漸成為商人招徠生意的一種招牌,在商店門口經常見到貼有「賓至如歸,近悅遠來」的字樣,出現在瓷盤上也是漳州窯瓷工們對生意興隆的美好期盼。

漳州窯燒制的這類彩繪大盤除了中國傳統紋飾,還有鮮明的海上貿易和國際元素,在明清時期漳州窯系以外的瓷器中都不常見。漳州窯的畫工們在瓷器上繪製出了一幅幅生動的航海畫卷,也充分說明了當時興盛的漳州窯外銷瓷貿易的兼容並蓄。這些備受外商青睞的瓷器從漳州各地的民窯中燒制出窯後,就沿著流淌在丘陵中間的河流運往月港,裝載上船後踏上海上商貿之路,到達世界各地。

在舟山博物館與福建海絲外銷瓷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瓷航萬裡——福建外銷瓷展」中,觀眾們可以近距離欣賞到許多器型多樣、色彩豔麗、紋飾活潑的明清時期漳州窯外銷瓷器。

展覽即將於9月15日落下帷幕,抓緊時間來觀展吧!

「瓷航萬裡——福建外銷瓷展」展廳內的明代漳州窯彩繪瓷盤

文章好看點這裡

【來源:舟山群島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明清時期外銷瓷器竟影響了歐洲的園林 廣州這個展覽告訴你
    明清時期外銷瓷器竟影響了歐洲的園林「瓷上園林——從外銷瓷看中國園林對歐洲的影響」文物展在穗展出、通訊員梁豔萍報導:英國建築師錢伯斯在英國皇家植物園丘園中建造的中國式八角塔;法國人建造的、由英中式花園所環繞的Cassan中國涼亭;德國波茨坦長樂宮(Sanssouci,Potsdam)的中國式茶亭……明清時期外銷瓷器竟然對當時的歐洲園林建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影響「茶道」的漳州窯「吳州赤繪」
    而瓷器類的茶道具高級配置中,除了龍泉窯、建窯天目之外,還有來自朝鮮的高麗青瓷、井戶茶碗;來自中南半島的宋胡錄;越南的安南瓷;來自南洋的「呂宋罐」、南蠻燒;來自福建泉州的同安窯珠光青瓷和漳州的交趾盒、吳州赤繪.這些經典的瓷色配置早已融入茶道傳承的血脈之中,成為當下頂級茶道空間的標配。東瀛各大博物館珍藏的一種茶道瑰寶「吳須赤繪」,也叫「吳州赤繪」。
  • 「海絲」瓷器瑰寶東溪窯深山浴火重生
    經過練泥、拉坯、彩繪、上釉、晾坯、燒窯等一系列工序後,原初的陶土華麗「轉身」為圖案精美、色澤光亮的瓷器。近日,位於山區鄉鎮漳州市南靖縣龍山鎮的漳州古陶瓷工藝研究所,年過七旬的漳窯傳統製作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林俊和他的徒弟忙著製作一批東溪窯瓷器。
  • 「明清之際外銷瓷研究」學術研討·輯要分享
    在葡萄牙人控制的肯亞發現的康熙時期的瓷器較多,與這一時期總的貿易大環境相關,還表明葡萄牙人依然從事少量的瓷器貿易活動。但在肯亞發現的康熙時期瓷器不同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經營的那些精美的景德鎮產的瓷器,而是比較普通的景德鎮民窯瓷器。說明當時荷蘭人與葡萄牙人從景德鎮獲得瓷器商品的來源不同,可能存在著商團與作坊的對應合作關係。
  • 影響「茶道」的漳州窯「吳州赤繪」
    而瓷器類的茶道具高級配置中,除了龍泉窯、建窯天目之外,還有來自朝鮮的高麗青瓷、井戶茶碗;來自中南半島的宋胡錄;越南的安南瓷;來自南洋的「呂宋罐」、南蠻燒;來自福建泉州的同安窯珠光青瓷和漳州的交趾盒、吳州赤繪.這些經典的瓷色配置早已融入茶道傳承的血脈之中,成為當下頂級茶道空間的標配。東瀛各大博物館珍藏的一種茶道瑰寶「吳須赤繪」,也叫「吳州赤繪」。
  • 原來漳州窯裡也出產讓收藏界驚嘆的古彩瓷?
    漳州地區背山臨海,北臨泉州、廈門,南接潮州、汕頭,自宋以來便是我國外銷瓷的重要產地。漳州窯是隨著月港海外貿易的發展,作為外銷瓷應運而生的。通過考古調查、發掘以及大量外銷流傳到海外的傳世品的比較分析,證明是蜚聲海外的外銷瓷。但是在國內,甚至是漳州地區都較少有發現傳世品,可見漳州窯作為外銷瓷的特殊性。
  • 東溪窯入選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莊偉傑)近日,筆者獲悉,福建省文物局公布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其中東溪窯(南靖、華安)考古遺址公園入選評定名單。此舉證明東溪窯遺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史跡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東溪窯址分布於南靖縣龍山鎮、金山鎮和華安縣高安鎮交界處,是明清時期閩南地區已知的最大窯場,是明中後期我國經「海上絲綢之路」出口的外銷瓷的重要產地。
  • 劉朝暉談外銷瓷研究
    剛才提到「南海一號」上福建德化的青白瓷,是宋代德化窯仿照景德鎮青白瓷而生產的,其主要目的是出口外銷,因為德化離泉州港很近。南宋時期,福建陶瓷取代廣東陶瓷,在外銷中佔據較高的比例,也與對外貿易的重心逐漸由廣州向泉州轉移有關。明清時期,中國陶瓷外銷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與宋元時期有很大的不同。景德鎮瓷器開始興起了。
  • 古瓷學習:我國史上的窯口大全(福建篇)
    德化瓷器是中華陶瓷燒造中的藝術珍品,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巨大發展。以白瓷塑佛像聞名。其製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漳州窯漳州是中國外銷瓷的重要產地之一,陶瓷文化源遠流長。
  • 明清時期的外銷瓷:幾多異國風情
    另外一種著名的外銷瓷品種是「伊萬裡」(Imari)瓷器。伊萬裡瓷器原是日本產品,以其產地得名。天啟年間,景德鎮就開始針對日本市場燒制繪 有日本式圖案的青花瓷。17世紀早期,日本的九州島發現瓷土後,開始發展本地的瓷器工業。明清易代時的混亂,為日本瓷器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前景,日本瓷廠開 始為荷蘭商人燒制外銷瓷。
  • 漳州南靖東溪窯:「海絲」瑰寶浴火重生
    原標題:東溪窯:「海絲」瑰寶浴火重生   經過練泥、拉坯、彩繪、上釉、晾坯、燒窯等一系列工序後,原初的陶土華麗「轉身」為圖案精美、色澤光亮的瓷器。近日,位於漳州市南靖縣龍山鎮的漳州古陶瓷工藝研究所裡,年過七旬的漳窯傳統製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俊和他的徒弟正忙著製作一批東溪窯瓷器。
  • 古瓷學習:我國史上的窯口大全(福建篇)
    ​漳州是中國外銷瓷的重要產地之一,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明清時期,漳州月港興起,漳州窯瓷器成為重要的輸出產品,其獨特的文化韻味和藝術魅力蜚聲海內外。曾被國內外學者稱為「SWATOW(汕頭器)」、「克拉克瓷」、「交趾瓷」、「華南三彩」等瓷器,經調查與考古發掘,被證實其產地就在漳州。漳州窯是對明清時期漳州地區窯業的總稱,其窯址分布於平和、漳浦、南靖、雲霄、詔安、華安等縣,以平和的南勝、五寨地區窯址最為集中和具代表性。目前,漳州窯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福建瓷器大量外銷成因探析
    據《宋元時期泉州港的陶瓷輸出》一文記載:「泉州兩宋時期至元代的窯址發現163處,即德化42處、南宋50處、安溪36處、永春9處、晉江12處、同安8處、廈門3處、惠安1處、泉州2處,以生產青瓷和青白瓷為主。」如果以福建省來分類,大體可分為閩侯、華安窯、廈門窯、三明窯、莆田窯、漳平窯、光澤窯、南靖窯、漳浦窯、福清窯、德化窯,共十一個大窯系。
  • 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兩大瓷器展正在進行——講述外銷瓷背後...
    清康熙景德鎮窯五彩花卉紋橢圓形盆  在依舊灼熱的夏秋之交,廣州有兩個和「外銷瓷」有關的大展同時進行——廣東省博物館的「驚豔:中國風與明清外銷瓷展東西方之間瓷器技術、藝術的交流互鑑,是兩個展覽不約而同的主要落腳點。在這兩個展覽中,許多過去在中國傳統瓷器研究中從未進入視野的人、作坊、公司等,被梳理出相對清晰的脈絡,讓我們得以一睹當年中國外銷瓷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 明代的外銷瓷器對歐洲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早期開始,為什麼中國瓷器在歐洲受到格外的珍視?中國瓷器輸入對當地陶瓷生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應復旦大學文博系邀請,大英博物館東方部資深研究員、中國陶瓷專家前不久在復旦大學作了中國古代陶瓷的系列講座,中關於明代外銷瓷器的內容,介紹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對歐洲陶瓷生產的影響。
  • 中國古代瓷器上的外國聖經故事
    西方人將自己的審美與需求融入中國瓷器,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新的風格與樣式的瓷器。故宮博物院與上海博物館藏明清貿易瓷展今天在上海博物館開幕。本次上海博物館的展覽將展出163件明清時期的貿易瓷,其中有114件為上海博物館館藏,49件為故宮博物院館藏,分為明、清兩部分進行展示。相較去年在故宮博物院展示時的109件展品,此次展覽增補了不少可看性的瓷器,在外銷歐洲、外銷日本和清代廣彩瓷器方面都做了增補。
  • 【談瓷】海外藏明清外銷瓷的紋飾
    同時這一時期歷史性地大量吸取域外文化因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採用西亞地區陶器、玻璃器、銅器的造型、紋飾運用在我國青花、白釉瓷器上,這在陶瓷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明清時期是官窯確立時期,官窯、民窯競相發展。在明末清初時期,瓷器的外銷達到空前的程度。歐洲各國紛紛成立東印度公司經營中國瓷器,據其資料顯示,從中國經營的瓷器數量以億計。
  • 中國古代瓷器上為什麼會出現聖經故事?
    景德鎮窯青花輪花紋綬帶耳葫蘆扁瓶 「在明末清初時期,中國每年至少有上百萬的中國瓷器行銷到國外,在西方人眼中,擁有中國瓷器已經成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徵。」 西方人將自己的審美與需求融入中國瓷器,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新的風格與樣式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