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窯是明清時期對漳州地區窯業的總稱,主要分布於福建省南部的九龍江中遊西部丘陵地帶,包括現在的漳州及周邊的平和、漳浦、南靖、詔安、雲宵、華安各縣。漳州窯的外銷瓷以平和縣的南勝、五寨地區最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目前的研究證實,揚名海外的「汕頭窯」、「克拉克瓷」、「交趾瓷」、「吳須赤繪」等著名外銷瓷品種的產地其實都在漳州各縣,可以歸屬漳州窯系。
漳州在宋、元時期就開始大規模燒造瓷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是當時外銷瓷的主要產地之一。這和同時期漳州月港的興起密切相關。月港位於現在漳州的海澄縣,因為形似月牙而得名,是漳州九龍江的出海口。明朝初年,朝廷推行海禁政策,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寸貨不許入番」,禁止沿海百姓出海謀生,洪武十四年(1381年)還「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但是嚴厲的海禁政策並沒有使民間的海上貿易停止,反而有愈禁愈盛的態勢,在沿海出現了以雙嶼、浯嶼、梅嶺以及月港為代表的一批民間走私貿易港口。
月港作為港口的地理條件並非十分優越,沒有自己的獨立出海口,需要經過外圍的廈門島才能進入大海,進入月港的商船也必須在廈門停泊卸貨才能順利駛入月港。但是由於月港周邊多山,使得這裡形成了一個相對隱蔽的獨立空間。再加上山地多,使得月港周邊的居民為了生計而冒險投入違禁的民間海洋貿易活動。從明景泰四年(1453年)開始,月港逐漸興起,取代泉州港成為貿易商港,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國的商船都前來停泊互市。隆慶元年(1567 年),朝廷在月港開放貿易,月港成為當時唯一合法對外開放的港口,迅速從一個民間走私港發展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中心和當時多條國際海上貿易航線的主要啟航港,「海舶鱗集,商賈鹹聚」,地位超越福州、廣州,有「閩南一大都會」之譽。直到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軍佔領海澄後再次實行海禁,月港的海上貿易才劃上了一個句號。
月港地形圖
月港的興盛極大刺激了漳州窯業的發展。漳州窯的外銷瓷種類繁多,包括青花瓷、五彩瓷、素三彩、米黃釉瓷、醬釉堆花瓷等。彩繪瓷是漳州窯外銷瓷器中最具特色的品種,畫有圖案的大盤更是漳州窯外銷瓷的代表之作。這種彩繪大盤是分兩次燒成,先在瓷胎上施白釉用高溫第一次燒成,再用彩釉在盤上繪上圖案後二次入窯燒制。彩釉以紅色為主,配以綠、黑、褐、黃、藍等色。
漳州窯彩繪瓷的圖案內容豐富,舟船、海水、島嶼、花鳥、魚龍、瑞獸不一而足,漳州窯的畫工們還受到月港繁榮的國際海上貿易活動的影響,創作出了一些個性鮮明的外銷瓷圖案。
這件日本收藏的明代漳州窯彩繪瓷盤中心有「天下一」三個漢字,四周圍繞著標識方位的羅經文字。「天下一」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織田信長賜予當時名匠的稱號,這個詞在日本從織豐時代到江戶時代的早期很受歡迎,但在中國卻不為人所知,很可能是特別根據日本的訂單在中國生產的定製品。
這件英國大英博物館藏的漳州窯彩繪瓷盤,中心繪製著西式的羅盤,四周裝飾著西式帆船、飛魚、山水。瓷盤的外圈既有中式花紋,還有充滿異域風情的鸚鵡紋飾。「近悅遠來」四個漢字在這些中西結合的圖案中頗為引人注目。「近悅遠來」出自《論語·子路》的「近者悅,遠者來」,原意是說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原本是讓當權者給人恩惠,以籠絡人心,後來逐漸成為商人招徠生意的一種招牌,在商店門口經常見到貼有「賓至如歸,近悅遠來」的字樣,出現在瓷盤上也是漳州窯瓷工們對生意興隆的美好期盼。
漳州窯燒制的這類彩繪大盤除了中國傳統紋飾,還有鮮明的海上貿易和國際元素,在明清時期漳州窯系以外的瓷器中都不常見。漳州窯的畫工們在瓷器上繪製出了一幅幅生動的航海畫卷,也充分說明了當時興盛的漳州窯外銷瓷貿易的兼容並蓄。這些備受外商青睞的瓷器從漳州各地的民窯中燒制出窯後,就沿著流淌在丘陵中間的河流運往月港,裝載上船後踏上海上商貿之路,到達世界各地。
在舟山博物館與福建海絲外銷瓷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瓷航萬裡——福建外銷瓷展」中,觀眾們可以近距離欣賞到許多器型多樣、色彩豔麗、紋飾活潑的明清時期漳州窯外銷瓷器。
展覽即將於9月15日落下帷幕,抓緊時間來觀展吧!
「瓷航萬裡——福建外銷瓷展」展廳內的明代漳州窯彩繪瓷盤
文章好看點這裡
【來源:舟山群島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