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喜歡吃鴨,就像廣東人喜歡吃雞一樣,喜歡得無理由。但是民間的一種說法比較靠譜,就是鴨子滋陰溫補,而雞肉動火,不管怎樣,燻鴨、滷鴨、醬鴨都是福建人喝酒時下酒的極佳搭檔,而鴨面也是福建人的極愛。如果一隻鴨子降生在八閩這塊土地上,那它一生的終結必將是輝煌的。
鴨仔面的湯底是先由鴨骨熬成後過濾的高湯,然後由鴨血和滷筍組成,鴨血的含湯,蘆筍的甜脆,珠聯璧合。加入些許油炸豆乾,猶如池塘上面點綴的荷花,再放入鹼面或者米粉,添入你喜歡的鴨部件,鴨胸肉、鴨腸、鴨心、鴨肝、鴨腿、鴨脖等,冬菜也是鴨仔面絕妙的輔料,輕酸重甜與薄脆的口感,能迫使所有人的口水泛濫。
石鼓白鴨湯,以永春石鼓「農村戶口」的白鴨為原料,鴨子頭大冠紅、羽毛潔白、頸較短、掌實黃、軀體碩壯,形態似鴨非鴨,似鵝非鵝,紅臉扁嘴,會飛會水,叫似鳥,具有極高的肉用、藥用價值。肉質極為鮮香嫩脆,爽滑可口,藥用保健價值很高。加入十幾種中草藥的白鴨湯營養豐富,湯濃味美、肥而不膩,聞名遐邇。
薑母鴨這道美食發源於泉州,流行於閩南和臺灣地區,是當地最受歡迎的食補小吃之一。同一道菜,在閩南不同區域做法也有差異,泉州的薑母鴨近似湯煲,會加入大量藥材,類似藥膳,廈門的薑母鴨用料簡潔,成品幹香,一溼一幹,各成一派。煮熟鴨肉(當地特產紅面番鴨)、老薑(閩南語薑母)、米酒、胡蔴油、中藥藥材包,共同熬煮於顧客桌上瓦斯爐或炭火,食後通體暖暢,頗受歡迎。
冬粉鴨是福建廈門的一道特色美食。爽口,或糯軟,襯上鮮美的湯,令舌頭享受到了極點。它是以數十種中藥香料熬成的滷汁裡,將全鴨滷到入味,再用香料加以煙燻,入味的煙燻鴨肉配上以特熬的高湯,晶瑩剔透的冬粉,吃時加上少許黑醋、香菜,味道更好。
三明燻味文化歷史悠久,三明本土人以燻鴨作為上品菜餚宴賓待客已有百年歷史。甚至有"燻鴨烹製的有多美味,就是接待賓客多熱情"的說法。燻味用傳統醬滷和百年的燻制工藝,精心選用上好的自然原鴨,製作出的燻味,不僅肉質勁而不爛,味道濃而不重,色澤鮮而不混,更保證了原料的真汁味,"看起來鮮香誘人,聞起來芳香可口,吃起來醇香不膩",香入骨髓,令人回味無窮。
作為中國小吃之鄉,沙縣板鴨這一不起眼的地方美食,卻印證了中國農村秋收冬藏、制臘過冬的年俗。每到農曆的年終,家家戶戶都要製作板鴨,以供春節家裡待客之用,每到年終,每家每戶的前庭後院曬滿板鴨,已成為當地獨特的一道風景。板鴨取自田間成年番鴨,終年食稻穀,飲山泉,肉質生態,自有一番自然的醇美。番鴨殺後,用民間秘法醃製,經暖冬的太陽反覆曝曬,吸收充分的陽光,再經稻穀土灶燻烤,味道香、辣、實,外形硬朗金黃,是當地上百年來待客的招牌菜,入口鮮香,有嚼勁,回味無窮。
在漳平,風鴨是農戶正月間招待客人的上等佳品。哪戶人家來了客人,主婦都會興衝衝地在走廊過道上叉下一隻風鴨,用鋒利的菜刀將風鴨剁成大小塊,在冒著油煙的熱鍋裡小炒一下,立時有滿屋風鴨味飄香溢出,配之以蒜葉,盛出的一大盤,是下酒的絕等好料。那風鴨骨裡肉裡均是滷料香味,加上日光照曬時特有的香味,令斟酒豪飲的人客於鹹香味中不知不覺酣醉,飄然若仙。
南勝鹹水鴨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餚,是平和縣著名的土特產。南勝鹹水鴨有一套獨特精細的加工工藝,採用本地產名鴨,經放血去毛,開膛除髒,通風瀝水,抹鹽堆醃,撐鴨造型,曬後吊晾等數道工序,環環相扣,數日即可製成。鹹水鴨吃法簡便,吃時洗淨,清水蒸之即可,若再乘熱灑些紅酒,則清香撲鼻,風味更美。
來源:福建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