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2020-12-12 騰訊網

美麗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和難點在鄉村地區。而建設美麗鄉村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必經階段,發達國家已經經歷了這個轉型階段,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儘管國外和我國的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農業發展的自然享賦和發展水平也大不一樣,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於生產力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還是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在美麗鄉村的建設方面,北美、西歐、日韓等國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國深人研究和借鑑,可以為我國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新思路。

西歐鄉村建設經驗

德國鄉村建設經驗

1

德國最吸引人的不是慕尼黑這樣的大城市,而是安靜古樸的田園風光和風景獨好的廣大鄉村地區。德國在二戰後實施的促進鄉村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政策和規劃值得學習和參考。20世紀70年代,德國開始實行「我們的鄉村應該更加美麗」的計劃。計劃主要包括3個方面。第一,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種類。第二,開發農業房地產和鄉村旅遊。第三,初步實現傳統鄉村和農業向現代化和生態化的轉變,德國政府還頒布了《土地整治法》,積極採納當地居民的意見,對村鎮進行詳細規劃,劃定自然保護區,避免鄉村自然風光遭到破壞,有效改善了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環境。

德國美麗鄉村

農業在德國的地位非常高。農業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糧食,但是在德國農業還有很多重要的戰略功能,例如保護自然資源,尤其是保護物種多樣性、地下水、氣候和土壤;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和休憩場所;為工商業和能源部門提供原材料和能源。正因為農業和農村的重要地位,德國各級政府實行許多經濟、法律措施來保護和發展農業、農村。一是多方位的幫扶政策和財稅補貼。如成立專門的政策性銀行—德國農業養老金銀行,為農業企業提供融資渠道。如果企業因為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或者引進環保設備而進行投資,政府要給予補助和貼息貸款。二是全面而廣泛的稅收優惠。如涉農企業免交營業稅、機動車輛稅。雖然農業稅收在全國稅收中所佔的百分比不高,但是農業投資佔國家預算的百分比卻高於農業稅收在全國稅收中所佔的百分比,這從側面反映了農業的重要性

2

法國被稱為「歐洲的中國」。在歐盟各國中法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是最高的。農業、農村的平穩快速可持續發展對於法國的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二戰之前,法國農產品主要依賴進口;二戰之後,法國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法國農業的現代化得益於2個方面,一是法國工業化的發展,工農業互為動力,互相進步;二是及時採取適宜的農業發展政策和進行農村改革。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一體化農業」和「開展領土整治」。

「一體化農業」是通過與農場主和工商業資本家訂立合同等形式,利用現代科技和科學的企業管理方式,把農業、工業、商業等綜合經營起來組成風雨同舟的利益共同體。法國生物、電子、化學等產業為農業提供先進的農用設備、制種技術和原料,有利於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生物科技的現代化,這樣就促進了農工商之間的聯繫,形成利益一體化機制。農業一體化是法國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寫照。

二戰前,法國農業是小型農場的天下,放眼全國,還存在工業地區和農業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為改善上述情況,領土整治應運而生。開展領土整治的主要指導思想是通過國家對農業地區、經濟落後地區強有力的政府經濟幹預,以實現落後、農業地區現代化工業建設的目標,改善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

第一,政府設立「地區發展獎金」、「農村特別救濟金」鼓勵在農村、山區開辦工廠,有意開闢一些新的工業區以此來改變經濟不平衡的情況。第二,國家設立「手工業企業裝備獎金」,鼓勵在農村和鄉鎮及新興城市附近發展手工業企業,以此發揮手工業在增加收人和就業機會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三,大力發展畜牧業。畜牧業是法國農業收人的主要來源,大約佔比50%以上,因此要發揮畜牧業的優勢作用以提高農民收人,改變不平衡局面。

英國鄉村建設經驗

3

二戰後,英國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保護國內農業生產,建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力爭擺脫對國外糧食嚴重依賴的狀況。1947年頒布了二戰後第1個農業法,確立了農業補貼政策,試圖解決國內農產品供應不足的局面.這一時期的農村規劃重點在於對農業耕地的保護。1957年為解決農產品結構性失衡問題,維持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又頒布了新的農業法。該法要求政府出資整理、開發農地,修復農場建築物。

20世紀60年代,政府的農業工作方向在於農業規模的大小和農產品市場化在政府白皮書中,政府出資鼓勵合併小型農場,擴大農產品市場。隨著英國經濟的發展,大城市出現城市擁堵和蔓延現象,城市居民開始嚮往鄉村生活,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城市居民湧人農村使農村環境、承載力面臨極大壓力。為了緩和居民日益增加的休閒娛樂活動和保護鄉村環境的矛盾,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注意保護自然環境,之後陸續頒布保護瀕臨滅絕野生動物的法令。

進人21世紀後,英國加強對土地、水、空氣等問題的管理,加大涉農資金投人。英國幫扶農業和農村的政策重點從重視糧食供給問題轉移到生態保護,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也保護了農村原有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推動了鄉村的良好發展

東亞鄉村建設經驗

日本鄉村建設經驗

1

二戰後的日本遭受到沉重的打擊,由於過分投資於城市建設,導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農村青壯年紛紛流向城市,農村勞動人口密度小,農業生產缺乏勞動力,農村發展處於崩潰的邊緣。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世界經濟蕭條,日本也深受其害,當時的日本政府沒有足夠的財政資金支援農村建設。而以振興農村經濟為目標的「造村運動」可以在不依靠國家財政和石油等能源的條件下展開,所以日本造村運動具有自發性、內生性的特點。

農村青壯年紛紛流向城市的另一個原因是資訊時代的到來,城市是擁有豐富信息的強磁場,吸引農村青壯年流向城市。而要想把勞動力留在農村就必須把農村建設成如城市一樣擁有強烈磁場的地方。農村的磁場、農村的吸引力在於特色產業,這是造村運動的開端,造村運動在以下3個方面值得學習借鑑。

第一是「自下而上」的特點。居民是運動的主體,起到主導作用.政府只是在政策上幫扶、在技術上支持。國家不下發行政命令,不財政包辦,充分發揮農民的自主性.第二,培育人才是造村運動的終極目標。由於主要依靠群眾的自我奮鬥,這對群眾的能力及意願要求極高,不僅需要高瞻遠矚的領頭羊,也需要踏實團結的廣大群眾.所以,造村運動不僅是物質性的「造物」,還是精神性的「造人」。第三是「一村一品」運動。在造村運動中,「一村一品」運動的影響最為深遠、傳播最為廣泛,經常被其他國家及地區模仿借鑑一村一品是在政府指導下,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開發特色產品,振興1.5次產業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特色產品不僅包含特色農產品,還有特色旅遊、文化資產等.經過二十多年的造村運動,日本基本消滅了城鄉差距,增加了農民收人,刺激了農村消費的多元化。

韓國鄉村建設經驗

1

韓國新村運動中既有值得效仿和學習的經驗,也有一些血淚教訓需要吸取。隨著韓國城市化和工業的發展,農村地區由於發展速度較慢,相對變得落後起來,工農業差距越來越大,貧富懸殊愈演愈烈。工業積累了一定資金,政府也有能力反哺農業縮小工農差距了,所以在1970年韓國總統樸正熙發起了一場追求更好生活的運動—新村運動。這場運動起初只是在農村進行,後來推廣到全國;性質也由最初的農村管理變革發展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社會改革。不僅如此,這場運動每個階段的發展目標也不一樣。

第一階段的目標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發揮政府主導力量的同時也尊重農民的自主創造性。第一階段的目標完成後,韓國政府也意料到了僅僅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是不夠的,提高農民收人和發展農業生產才是新村運動持久發展下去的動力。由此,新村運動進人以增加農民收人為目標的第二階段,無論是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目標都停留在物質層面。在物質條件得到極大滿足後,新村運動的目標轉向了精神層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收人等都是外在的、比較容易改變的;而國民思想道德素質是用金錢買不到的,也是在短期內無法實現大幅提升的,如誠實守信、公平公正、勤勞勇敢等精神。鑑於此,新村運動過渡到了精神啟蒙的第三階段。

一個事物一般都有兩個方面,新村運動也有它的歷史局限性,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值得研究和借鑑.新村運動的執行機構是韓國擁有警察系統的強力國家機關.一般政府主導的運動很容易犯大躍進式的錯誤,忽視農村發展的內在規律;政府的主導作用及包辦風格容易打壓農民自主建設的積極性.政府對農業的過度保護,使得韓國農業自身缺乏獨擋一面的能力,不能獨自應對來自國際的挑戰與衝擊。

啟示

縱觀美國、西歐、日韓等國的農村建設經驗,可以得出如下啟示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是每個國家鄉村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僅僅改善基礎設施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二,美麗鄉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又以農業為主,所以要完善農業政策和法律,加大對農業金融保險等方面的補貼。三,美麗鄉村建設應注重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政府起到幫扶和引導作用.四,授之予魚,不如授之予漁.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還在於提高農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培養會思考的農民。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國外經驗及其啟示
    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美麗鄉村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必經階段,發達國家已經經歷了這個轉型階段,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儘管國外和我國的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農業發展的自然享賦和發展水平也大不一樣,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於生產力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還是存在一定相似性的。
  • 歐洲的美麗鄉村,給我們新農村建設的三點啟示
    美麗的歐洲小鎮和田園鄉村,對我們的新農村建設有何啟示,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呢?我考慮有以下幾點:第一要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產業。產業發展起來,才有實實在在工作崗位,農民離開土地到企業就業,才能有工資收入。瑞士、荷蘭的富裕是建立在產業發展基礎上的,而且把他們的優勢產業做到了世界最頂端,帶來大量的社會財富,足以支撐城鎮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
  • 歐洲的美麗小鎮,給我們新農村建設的三點啟示
    美麗的歐洲小鎮和田園鄉村,對我們的新農村建設有何啟示,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呢?我考慮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產業。 產業發展起來,才有實實在在工作崗位,農民離開土地到企業就業,才能有工資收入。
  • 鄉村振興的東亞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以日本韓國為例
    由於東亞地區的日本和韓國,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且它們在資源稟賦、發展條件、農業特徵、歷史文化等方面與中國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這兩個國家鄉村振興的路徑與經驗可為我國學術界提供難能可貴的研究樣本。基於此,文章對日本造村運動和韓國新村運動的政策路徑及經驗教訓進行深入探討,以期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 世界|德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經驗及其啟示
    作者:張延龍鄉村振興戰略最早起源於德國,其發展經驗已經先後被複製到歐洲及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或者被借鑑成為內容更加豐富的鄉村戰略(如加拿大城市近郊復興)。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也是繼新農村建設戰略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在我國農村地區實施的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戰略。
  • 歐洲旅遊文化經驗交流啟示
    通過近距離接觸歐洲旅遊發達國家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和旅遊景區建設、旅遊服務設施和旅遊服務人員,讓我們在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和旅遊產業創新業態及文化創意等方面得到有益啟示:一是堅持規劃保護。到訪三國十分注重對生態環境、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劃保護,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讓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風景隨處可見,文化觸手可及。
  • 走進油畫般的歐洲鄉村,感受歐洲人的鄉村建設理念和文化
    歐洲的鄉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可以用一個字形容:綠。夏季來到歐洲的鄉村,無論是從空中俯瞰大地,還是乘車時眺望窗外,映入眼帘的是一望無際的綠色:綠山、綠水、綠草、綠樹。在這綠色美景的背後,其實蘊含著歐洲人鄉村建設的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首先,現今的歐洲人重視環境保護。
  • 湖濱區考察團赴兄弟縣市學習「美麗鄉村」建設經驗
    為學習借鑑外地美麗鄉村建設經驗,更好推進我區美麗鄉村建設工作,12月17日,三門峽市湖濱區區委副書記喬繼明,副區長杭海龍率考察團一行10餘人,赴靈寶市、陝州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學習借鑑「美麗鄉村」經驗。
  • 鄧州「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觀摩,只為我們更好的家
    觀摩團先後來到九龍鎮西亭村、杏山旅遊管理區韓營村、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腰店鎮趙樓村等地,通過實地走、現場看、當面聽,對美麗鄉村建設坑塘整治、產業發展、空間整治、汙水處理、村莊美化等方面取經學習,全面了解鄉村振興開展過程中的工作機制及開展進度,汲取先進經驗,拓展創新思路,加快鄉村振興建設步伐。九龍鎮西亭村是鄧州市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之一,也是鄧習畫廊「四美鄉村」。
  • 鄉村振興國際典型案例剖析及其啟示
    基於此, 文章從協調鄉村人地關係、培育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構建打造鄉村新型主體三方面選取國際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從不同視角梳理總結了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及其機理, 並結合鄉村振興戰略, 就構建可持續的鄉村人地關係地域系統提出了相應政策建議。
  • 美麗鄉村建設|合掌村鄉村規劃經驗借鑑
    說到日本鄉村旅遊,大多數人腦袋裡應該都會閃現出一個美麗的畫面:白雪皚皚的神秘村莊——合掌村。這裡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和田家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更是因為德國建築學家一本《再探美麗的日本》而聲名大噪,從此合掌村成為了日本鄉村旅遊的翹楚。
  • 英國美麗鄉村的啟示
    時間在流逝,英國卻執著地守護著這幾乎失去了才顯得更加珍貴的鄉村情節。英國大城市只是上流社會的臨時聚集地或定期會晤所,在英國人的腦海深處,他們的靈魂在鄉村,自己並不適合所居住的城市,而屬於並不居住的鄉村。除了一些重要的大都市和工業中心外,整個英國始終保持著一派田園景象。英國目前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人口從城市到農村 「逆向流動」的國家,每年下鄉的人數遠高於進城的人數。
  • 自由貿易港建設與發展的歐洲經驗
    為了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推進貿易強國建設,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中央政府賦予自由貿易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推動建設自由貿易港。為了提高自由貿易港建設的質量和效果,充分發揮自由貿易港的應有功能,我們應主動借鑑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先進經驗。基於此,本文重點梳理歐洲自由貿易港的建設特點,總結自由貿易港建設經驗,並提出有利於中國自由貿易港更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 鄉村旅遊的歐洲經驗
    原標題:鄉村旅遊的歐洲經驗  150年前,英國社會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在他的名著《明日的田園城市》中寫道:「把一切最生動的城市生活優點與愉快的鄉村環境和諧地組合在一起。  在她看來,「城市人可供支配的長假期、鄉村便利的交通條件、特色鮮明的原生態生活方式,是歐洲鄉村遊發展的基礎。」  因為有了這樣的第一批返鄉者,歐洲的鄉村旅遊從一開始就走在了較高的起點上。
  • 世界一流海軍建設海軍的經驗與啟示
    世界一流海軍建設海軍的經驗與啟示來源:解放軍報作者:莊從勇責任編輯:喬楠楠2017-11-28 02:10 世界一流海軍發展的理論軌跡——美俄等主要海軍強國建設海軍的經驗與啟示
  • 美麗鄉村在中國:中國鄉村建設百年遺產回望與未來價值重估丨重識鄉土中國
    1926年,晏陽初率領一批有志之士及其家屬來到河北定縣農村安家落戶,推行平民教育,啟發民智為主,以帶動整個鄉村建設。他認為中國農民普遍存在「愚、貧、弱、私」四大病害。一方面,農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要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動性,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意願,真正發揮農民群眾在籌集建設管理資金、選擇建設項目、監督工程進度和質量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農民更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收益主體,不能讓農民僅僅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投資投勞主體,也不能讓外來開發商把利益全部帶走。
  • 婦聯組織助力鄉村振興的主要做法及經驗啟示 ——基於對浙江省部分...
    二、注重以家庭為治理對象參與鄉村治理,以家庭建設助推鄉風文明如何在鄉村振興中扎紮實實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實踐中需要思考的一個重點問題。從理論上來講,要切實推進鄉風文明,除了在物質層面重視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在話語傳播層面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應該將鄉風文明建設提升到鄉村治理高度,融入到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中。
  • 美麗鄉村建設要注重鄉村要素結構功能
    美麗鄉村究竟「美」在哪裡?因為視角不同、認識不同,美麗鄉村建設出現了不同的模式。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雖然各地創造了很多經驗,湧現出一批自然美、生活美、社會美的美麗鄉村,但也有一些地方以創新為名改造鄉村,構建所謂新的特色小鎮模式,導致鄉村要素結構功能破壞、居民生產生活不便,引發群眾不滿。
  • 解讀:英國、芬蘭土地整治及生態建設經驗與啟示
    城市綠化控制政策明晰了城市邊界,有效防止城市無限制擴張,同時又保護了歷史文化城鎮和美麗鄉村結構。    此外,英國為了緩解和解決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還制定了一系列與農地保護有關的環境管理政策。例如「環境敏感區規劃」「守護田莊規劃」「有機農業生產規劃」和「農地造林規劃」等。這些規劃強調和注重對農地環境和生態價值保護與維繫。
  • 無中生有:義烏鄉村振興帶來的啟示
    「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是義烏這座城市形成的獨特發展經驗,義烏的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實踐經驗同樣值得總結和借鑑。    首先,黨建引領是鄉村振興制度保障。城西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惠宇有句話總結得比較到位,他說:「任何工作都離不開黨建引領,只有黨員充分發揮好帶頭作用,才能建設好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