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夜讀
讀經典 品閱人生
朗讀者:方一
重陽佳節,登高遊玩,吃塊菊花糕,喝杯菊花酒,再摘朵菊花插於發間,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總覺得古人比我們活得率真、純粹,這些流傳至今的菊花詩文,如今讀來,依然滿是秋的滋味。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源自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禮記·月令》云:「季秋之月,鞠有黃華」,就是說,菊花盛開於金秋,花呈黃色。
而屈原的名篇《離騷》中也有提到「夕餐秋菊之落英」,即採摘新鮮的秋菊花瓣放到嘴裡咀嚼。那古人為何食菊呢?
這是因為據《神農本草經》中寫道:「菊花味苦平,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除了鮮食與泡茶,古人也有用菊花釀酒和入藥的傳統。
早在漢代,宮廷與民間就流行採菊花莖葉和黍米釀製「菊花酒」,又稱「長壽酒」,當作滋補聖品,相互饋贈。而三國時期的蜀人也有直接將菊花入藥的習俗。可見在晉代以前,古人藥食菊花已是普遍現象。
如果沒有遇見「知已」陶淵明,菊花或許會一直默默無聞下去,可有時候命運的轉折就在一瞬間。只因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的軌跡由此徹底改變。
這位曾誓言「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隱逸詩人,在棄官歸隱之後,農忙勞作,閒時喝酒,賞花吟詩,而花中偏愛菊,覺得菊花像極自己,不爭春色,獨自盛開於寒秋,隱逸、清高。並為此寫下了「秋菊有佳色,裹露掇其英」「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等諸多頌菊的佳句。就這樣,在陶淵明詩詞的影響下,原本只做藥食的菊花忽然擁有了自己的品格,或者說是陶淵明的品格。
超然物外、堅貞高雅、恬淡悠閒。
世人皆仰慕陶公人品、才華,而陶淵明獨愛菊,故而看到菊花自然而然就會想起他。菊花本高潔,菊品即人品。
久而久之,菊花成了陶淵明的標籤,陶淵明也成了菊花的「代言人」。
菊花,其花「色豔群英」,其香「芳燻百草」,其品「清寒傲雪」,深得歷代文人雅士的喜愛,為此寫下了大量感懷之作。
比如宋末愛國詩人鄭思肖《寒菊》中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表達了作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
再如大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裡所言:「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雖寥寥數語,卻傳達出其活在當下、豁達通透的境界;
而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寫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也借用菊花做比,道盡了一個少婦獨守閨房,孤獨寂寞,嘗盡相思之苦的種種情愫。
而南朝詩人範泰的一首《九月九日》,「籬菊熙寒叢」,偶然間將菊花與重陽節聯繫在一起,不想竟開了「重陽菊花詩」的先河,由此延至唐宋。
此類題材的詩詞,形成詩歌史上蔚為壯觀的文化意象。如初唐詩人崔國輔的一首《九月九日》,「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借著陶菊、重陽,思鄉念友的同時也抒發了曠達的人生態度;隨後盛唐詩人反覆吟唱著「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菊花的地位愈發鞏固,甚至於有詩人將重陽節稱作「菊花節」。
「從來菊花節,早已醉東籬。」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見贈》一詩中寫道:「霜逢舊鬢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黃。惆悵東籬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陽。」
藉助露菊、東籬、陶家等意象,表達了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的認可。至唐末宋初,「無菊非重陽」遂成風氣, 菊花成為重陽節的代名詞。
朗讀者
方一
李方一
唐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綜合部主任
畢業於浙江傳媒學院播音系
普通話水平一級甲等
全國十佳節目《新農村》、河北省十佳節目《直播50分》主持人
中央電視臺春耕行動之玉田站大型活動主持人
第九屆中國評劇藝術節晚會主持人
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直播連線主持
第二十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配套活動主持
■編輯:董潔
■責編:王書軍
■監製:李建輝
■來源:河北工人報 作者 項偉
【來源:河北工人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