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佳超市在香港深陷指控:被指利用議價能力制約供貨商

2020-12-14 贏商網

  近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以下簡稱「香港消委會」)發表了最新一份《雜貨零售市場研究報告》,香港消委會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促請競爭事務委員會,在競爭條例全面實施後,就包括百佳在內的兩家最大型的連鎖超級市場是否濫用市場權勢以從事反競爭行為進行審視。

  報告顯示,百佳及惠康兩家超市店鋪數目分別佔食品零售市場份額的28.6%和33.9%,加起來共佔食品零售市場份額達62.5%(總共562個零售點)。按國際常用的指標赫希曼指數(HHI)去衡量食品零售市場的競爭情況,當中考慮到公司在雜貨市場的相對規模及分布,市場集中度屬中度。

  與此同時,香港消委會亦在報告中披露,「有軼事證據顯示兩家連鎖超市曾利用議價能力,向供貨商施以限制的商業行為和壓力。」

  香港消委會指出,透過與供貨商不記名的訪談和問卷調查,進一步揭示了行業內一些不公平營商手法,如與零售商談判供應合約時,供貨商的議價能力被限制;被阻止向其他零售商提供優惠折扣;零售商生產自家品牌與供貨商的品牌競爭;零售商在續約時加入對供貨商不利的條款。

  根據調查研究數據顯示,具有優勢的兩大超市明顯擁有一定程度的市場議價能力:有75.6%的受訪供貨商表示在訂合約時被零售商加入不平等的條款;只有少數(27.3%)表示可在談判供應合約時,就交易量、上架費及廣告費、損壞貨品津貼和分擔未售出貨品成本等範疇加入條款,以保障自身利益。

  面對上述指控,百佳方面顯然並不認可。

  「百佳絕不會向任何供應商施壓以影響市場價格。我們尊重並履行合約精神,一直與供應商維持專業和符合商業道德的合作關係。百佳提供的特價貨品推廣項目,絕大部分皆有供應商主動提出。」百佳方面向新金融記者解釋道,在當前競爭激烈且多元化的當下,百佳並無越矩行為。

  不過在資深連鎖零售運營管理專家王辰看來,有此指控並非空穴來風:「規模越大的零售超市企業,也就是對供應商議價能力越強的,(零供博弈)存在的越嚴重。嚴重到超市企業的盈利能力,必須依靠對供應商『施加壓力』才能得以保障。這種情況無論對內資還是外資而言,都普遍存在。」

  而百佳則一直存在這個問題。「記得很多年前深圳的行業協會就指出過,在欺壓供應商方面,港資百佳的惡名是排第一的,第二才是當地內資的人人樂,而外資的家樂福則排第三。」王辰告訴新金融記者,即便在內地,百佳在零供矛盾問題上也是有「前科」的。

  事實上,在內地市場,百佳的問題並不僅僅局限在零供矛盾上。僅以今年為例,百佳便因食品安全問題、標籤價格不符問題等被頻頻曝光。

  1月,在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公布的各大超市熟食檢測中,百佳所售熟食便登上黑榜;而到了11月,百佳出售的散裝熟食仍在不合格之列。8月,百佳位於廣州的某門店因銷售過期冷凍牛肉被頂格罰款5萬元;一個月後,另一門店則因繼續銷售抽檢不合格且被勒令下架多月的產品而再吃5萬元的頂格罰單。除此之外,銷售變質產品、價格標籤與實際售價不符等問題也偶有發生。據了解,廣州工商部門將百佳的問題頻出列為惡劣事件,並已約談了百佳總部負責人。

  壞榜樣?好範本?

  各種負面新聞下,百佳似乎成了「壞榜樣」,以致那些能和百佳沾上哪怕是丁點關係的任何失敗,都被自然而然地聯繫到了一起。

  比如物美和卜蜂蓮花的合作崩盤。早先時候,物美與卜蜂蓮花籤訂了收購框架協議,此舉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卜蜂蓮花在為全力競購百佳鋪路。而在李嘉誠叫停百佳出售後不久,卜蜂蓮花便取消了與物美的合作意向,更令「交易失敗源於落空百佳收購而致」的傳言不脛而走。

  不過,王辰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在其看來,百佳所處的是一個在徹底的同質化經營與競爭同時,又有著市場集約度偏低特徵的行業。這種背景下,「合作失敗的案例,比合作成功的更多,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而在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打假投訴舉報辦公室主任賈寧看來,百佳不但不是「壞榜樣」,從某種程度而言,其還間接起到了一些「好範本」的作用。以此番被香港消委會指控為例,其實也算為內地市場帶來了一定的示範作用——零供矛盾是零售行業的普遍難題,但試圖解決這個行業「死結」的過程與步驟,值得內地整個零售市場學習。

  「香港消委會那邊的運作方式比我們這邊更健全,有時候它可以直接管控到供應商及一些門店的經營情況,香港的很多法制也比較健全,既然消委會介入這個事情了,那麼不管是消委會也好,商業管理機構也好,還是從法律角度出發也好,這個事情一定會有一個最終的結果。這對內地市場是一種促進作用。」賈寧告訴新金融記者,內地市場對於改善零供關係的呼籲多年,但始終得不到任何改善,而如今百佳「現身說法」,為內地市場奉上了鮮活一課。

  在賈寧看來,經過之前的終端消費者和供應商的反饋、到香港消委會的指控、到促請競爭事務委員會審視等環節的層層推進後,無論是內地的供應商、零售商、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以及相關監管部門等,都可對照總結出自身的經驗與不足。

  「百佳也好,家樂福、沃爾瑪也好,很多外資企業到了內地學到了很多不健全的東西。在國外靠商品賺錢,在本土就靠各種費用,確實有南方為桔北方為枳的現象。縱然有各自的問題,但是還有一點關鍵是,他們在鑽監管的空子。如果監管到位,不可能發生這種情況。」賈寧坦言。

  對此,王辰也有著類似觀點。在其看來,內地和香港在零供關係問題上的差異,「更多的是政府和行業的,即官方或民間的機構有沒有從法制或行規上提出約束並行之有效。」

  不過,即便外界環境如此,也不足以成為百佳今日局面之理由。百佳自身的困境,始終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

  尷尬處境

  「百佳出售烏龍事件和卜蜂蓮花、物美鬧劇共同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連鎖零售行業會進入一個多事之秋。一方面是迫於競爭壓力和經營的壓力,併購和洗牌會增多,另一方面是這種『重資產』公司之間的合作不好談,比如身價的估價和市場上的估價可能差別很大,就導致可能像百佳這樣賣不掉的情況。」凌雁管理諮詢首席諮詢師林嶽告訴新金融記者,從長遠來講,百佳近期的遭遇其實對其是個好的提醒,提醒其自己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知道自己的品牌口碑是怎樣的,知道自己到底值多少錢,不能簡單地以銷售額、門店數量、員工數量來評估。

  尤以內地市場為例,百佳的核心競爭力已愈發模糊。百佳在深圳的店,主要是以社區店業態為主的。以往的好評,是在生鮮類、日配、休閒食品和個人護理等商品。現在深圳,或全國其他地區的形勢是行業在發展,企業在進步,門店在革新,都在吸引顧客進店購買和增加滿意度方面有進步。這樣一來,即便是百佳的店裡仍有一些商品經營得不錯,而所謂優勢,就不再那麼清晰顯著了。百佳門店,並不走大賣場那樣的一站式購物和價格領先的經營路線,所以價格從不是它的優勢。而曾經的服務優勢,因成本控制的原因,造成在營業期間的收銀員和管理層同時開機都不能應付解決顧客等待長期的抱怨。「這樣說,百佳已經喪失服務的優勢了。」王辰表示。

  林嶽也直言不諱地指出,如今的百佳和本土其他超市相比,已經沒有太大差異。而事實上,百佳在香港除了百佳超市,還有匯聚中西優質產品的International by ParknShop,注重美食新體驗的TASTE精品超市,可以提供簡餐的一站式購物商場GOURMET等多種業態並行存在。但顯然百佳並沒有把在香港成功運作的多業態模式很好地複製到內地。

  各種數據對此進行了佐證。目前,百佳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華南地區店鋪總數近360家,其中在內地僅有62家門店。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2年中國連鎖百強」榜單顯示,百佳(中國區)2012年總營收為40.77億元,較上年下滑5.1%,排名也從2011年的76位跌落至87位,在前20家主要外資連鎖企業經營排行中位列倒數第二。

  雖然百佳方面向新金融記者明確表示,「百佳對港澳和內地的業務發展充滿信心,並不停尋找適當的網點開設新店擴充和翻新舊店。」但在經過了險些被拋售之後,百佳在和記黃埔內部的重要性到底幾何值得商榷。畢竟,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零售業務稅前利潤增長率已從2010年的最高點38%下跌至2012的8%。雖然百佳超市在2012年營業額高達217億港元,但毛利也僅2%-3%,只佔和黃集團整體收入的5%。

  「百佳出售烏龍事件的影響體現在其品牌形象上。因為從百佳在香港的影響力來說,李嘉誠的決定是會出乎市場意料之外的,大家一定會猜測整個和記黃埔的戰略調整或是百佳自身出了什麼問題,這無疑會降低百佳在業界的形象,特別是最後又停售了,大家又會猜測是不是因為沒買家或者其不是優質資產等。」林嶽認為,百佳佔和記黃埔整體的比例還是偏小,且不屬於表現非常搶眼或是未來很有潛力的業務,當前瓶頸突出,未來前景堪憂,「百佳當前的瓶頸就是如何在香港市場幾近飽和的情況下發展內地市場,而內地市場的競爭顯然是巨大的。」

  事實上,並非市場沒有需求或機會,而是成本和贏利能力的問題。對於百佳而言,在沒有快速擴張的戰略、計劃、資金、技術、人力等因素配合支持的話,想有個起色,難度很大。

  在港資外資超市的名譽光環褪盡之後,在內資超市企業不斷進步,高速發展的當前,外資超市企業已經把發展的方向轉向在三線以下城市開更多的門店以奪取企業贏利的空間和機會的時候,對百佳來說,守城,就意味著退步;而擴張的過程和結果,則都有可能出問題。顯然,百佳已經陷入了進退兩難尷尬境地。

  在零售行業,零供矛盾似乎是一個「死結」,總是不厭其煩地循環往復上演。這一次,地點換成了香港,主角換成了百佳。不得不說,百佳近來的曝光率可謂偏高,但對企業形象的正面推動作用卻寥寥。相反的,百佳甚至被冠上了「壞榜樣」頭銜,連物美與卜蜂蓮花的合作崩盤這筆帳也算到了其頭上。坦白來說,這多少有些冤枉。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百佳如今的尷尬處境的確已愈發明顯,且恐難以在短期內得到緩解。

本文轉載來自:天津網,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香港超市致歉 指所售油魚從印尼進口無誤導成份
    中新網1月25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超市售賣油魚充鱈魚,港人食後連瀉四日。事件主角之一百佳超市二十四日除了在日間發表聲明向市民致歉外,晚上更臨時舉行記者會,反駁近日被指魚目混珠,油魚充當鱈魚賣,誤導市民的指責。
  • 李嘉誠出售百佳超市 否認是撤資香港先兆
    百佳超市   和訊股票消息 昨日外電引述消息稱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00013-HK)計劃出售旗下「超市巨無霸」百佳,價格最高達156億港元。和黃今早證實正在對百佳進行「策略性評估」,以期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但強調無意從香港撤資。
  • 香港這麼發達,為什麼沒有沃爾瑪這些大超市?
    但是在香港澳門等地區,他們是沒有沃爾瑪這種大型超市的,更多的是以一些小型超市為主,所以很多大陸朋友到香港之後都覺得有點奇怪,香港這麼發達的城市,為什麼沒有沃爾瑪這種大型超市呢?實際上香港之所以很少有沃爾瑪這種大型超市,是由於及特殊的環境造成的,這裡面主要有幾個原因。
  • 精品超市走不遠? 百佳Taste香港最大門店14日停業
    搜鋪網消息:李嘉誠旗下的百佳TASTE品味超市上海古北店於5月21日正式關閉,昨日,Hermann中國零售微博爆料,香港最大的百佳Taste精品超市也將於8月14日正式關閉。
  • 香港百佳、惠康超市涉嫌壟斷 施壓供應商
    繼遭遇李嘉誠出售風波之後,香港超市巨頭和記黃埔旗下的百佳又陷入「超市霸權」漩渦。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近日發布報告稱,百佳與怡和集團旗下的惠康,通過阻止供應商向競爭對手提供折扣等取得競爭優勢,行為或已觸犯香港《競爭條例》。
  • 百佳超市入駐昆明8年後關門 被指沒特色
    在香港,百佳超市「無限風光」,過去幾十年間,百佳超市在香港打敗了外來的巨頭沃爾瑪以及家樂福,是香港超市業的老大。  傳聞頗多  李嘉誠撤資?OR 租金上漲?  昨日,百佳超市門前一派寥落,通往超市那段長長的階梯上,已鮮有顧客上下。
  • 香港超市漲價超通脹 消委會籲克制定價(圖)
    香港超市漲價超通脹 消委會籲克制定價(圖)     據香港消委會調查顯示來源:香港《文匯報》   中新網4月1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物價年年升,市民的購買力下降,令生活壓力不斷增加。消費者委員會15日公布的2012年度超市價格調查發現,香港3間主要超市共200項商品平均售價較2011年上升了6.8%,當中以罐裝魚升幅最大,達18.1%,而雞蛋升幅亦有17.5%。
  • 分析稱百佳超市香港內地表現俱不理想 作價估算過高
    7月24日消息,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百佳超市在澳門和華南地區佔重要的市場地位和黃(0013)確認,其附屬屈臣氏現正就以百佳為主要品牌經營的超級市場零售業務進行策略性評估,以期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長和系一向給投資者的印象是財技了得。對此,市場有各種解讀和猜測。集團則強調,無意從香港撤資。  和黃賣百佳,很多人不解。最直接的想法,是百佳具充足的現金流,支持系內其他業務。這既包括通過賣貨賺取的現金,也包括上架費和宣傳費等其他流入現金。
  • 香港百佳超市仍售蒙牛伊利產品 惠康:不存在突然停售
    人民網香港3月22日(記者 李永寧 葛瑜瑋)針對近日有媒體報導指香港兩大超市百佳和惠康停售蒙牛和伊利品牌產品,記者走訪香港各區各大超市,發現情況並非如此。香港大型連鎖超市百佳未停售蒙牛和伊利的牛奶產品;至於另一家大型連鎖超市惠康,其發言人表示,惠康自2008年底已未有銷售該兩品牌產品,故不存在突然停售問題。
  • 香港百佳超市進入內地西部市場
    新華網成都9月27日電(記者楊三軍)香港百佳超市26日在四川成都的首家旗艦店正式開門營業。這標誌著港資最大的零售巨頭--百家超市正式進入中國西部市場。  屈臣氏集團食品、電子及百貨部行政總裁艾一帆先生說,世界零售企業50強中已有70%進入中國市場。
  • 華潤創業已經投標競購香港連鎖超市百佳
    北京時間8月21日下午消息,華潤創業財務長黎汝雄(Frank Lai)在周三表示,華潤創業已經投標競購香港連鎖超市百佳。  百佳超市是亞洲首富李嘉誠和記黃埔集團旗下資產,目前在香港,澳門和中國南部有超過300家門店。
  • 李嘉誠放棄出售百佳超市計劃
    此前的6月份,和記黃埔啟動百佳超市的出售交易,該公司希望通過出售百佳超市獲得30億至40億美元。百佳超市是香港兩大連鎖超市之一,另一家是惠康超市。Nielsen Homescan的信息顯示,百佳超市在香港新鮮食品和消費品市場的份額為19%,惠康超市的份額為15%。百佳超市目前處於盈利狀態。
  • 李嘉誠放棄出售百佳超市計劃(圖)
    百佳超市是香港兩大連鎖超市之一。和記黃埔曾希望通過出售百佳超市獲得30億至40億美元。百佳超市是香港兩大連鎖超市之一,另一家是惠康超市。Nielsen Homescan的信息顯示,百佳超市在香港新鮮食品和消費品市場的份額為19%,惠康超市的份額為15%。  百佳超市目前處於盈利狀態。《華爾街日報》曾援引一名知情人士的話稱,去年百佳超市的利息、稅項、折舊、攤銷前收益(EBITDA)約為14億港元(約合1.8億美元)。  自出售消息傳出後,競購者不斷被曝出。
  • 和黃集團回應出售百佳超市傳聞:無意撤資香港 傳言無根據
    香港7月20日電 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集團20日表示,和黃旗下屈臣氏集團正在就百佳超市零售業務進行策略性評估,並強調無意從香港撤資,外間傳言毫無根據。  對於有媒體報導指和黃集團有意出售百佳,投資重心舍港取歐,該集團20日發表聲明澄清,目前全資擁有百佳的屈臣氏,現正就以百佳為主要品牌經營的超級市場零售業務進行策略性評估,以期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
  • 李嘉誠為何要賣百佳超市?
    上周末,香港市場傳出和記黃埔將要出售旗下連鎖零售企業百佳超市的消息。因為和記黃埔與李嘉誠聯繫在一起,而李嘉誠又是華人首富,在香港工商界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所以這則消息一出,便引起了高度關注,各界人士紛紛加以解讀。
  • 香港百佳超市接入京東到家 GMV同比增長超7倍
    聯商網消息:11月29日,京東到家宣布,香港百佳超市在在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等地的45家核心門店入駐京東到家,佔到百佳超市在中國大陸地區總門店數的近85%。據了解,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擴大合作,同步線下開店與線上平臺進駐的步伐。
  • 沃爾瑪考慮參與香港連鎖超市百佳股份的投標。
    沃爾瑪考慮參與香港連鎖超市百佳股份的投標。 字號: 核心提示: 沃爾瑪考慮參與香港連鎖超市百佳股份的投標
  • 香港大型超市競爭激烈
    新華網香港10月6日電:受國際經濟不景氣因素影響,香港零售業出現困難。但是,香港兩大零售超級市場百佳及惠康超級市場卻逆流而上,近日宣布將在未來幾個月繼續開設多家分店。百佳超級市場目前約佔香港食品市場份額的20%。這家超市宣布,將在未來3個月增開11家分店,其中,有5家屬於大型超級市場,每家可提供約兩百個職位。
  • 百佳超市停售與屈臣氏的上市:李嘉誠玩轉吸金術
    百佳超市的停售與屈臣氏的上市李嘉誠玩轉吸金術市場廣為流傳的和黃 (013)出售百佳超市一案被突然叫停,改為考慮將屈臣氏零售業務連同百佳,整體或部分分拆上市。消息人士指出,屈臣氏連同百佳超市,或可能於中國香港及倫敦兩地上市,集資額或者高達780億港元。
  • 精品超市走不遠? 百佳Taste香港最大門店14日停業
    搜鋪網消息:李嘉誠旗下的百佳TASTE品味超市上海古北店於5月21日正式關閉,昨日,Hermann中國零售微博爆料,香港最大的百佳Taste精品超市也將於8月14日正式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