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臺語片首次金門公開亮相!文化園區邀井迎瑞談老電影價值

2020-12-24 踏破鐵鞋無處尋
臺語片亮相

臺灣電影史傳說中於60年前拍攝的第一部臺語片(1956年),後來被配音成客語片,何基明執導的「薛平貴與王寶釧」,9月26日首次在金門公演第1集亮相,由資深電影界導師、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教授井迎瑞,在金門文化園區展示解說這部,由第一代臺語電影大師何基明的臺語老片修護成果,見證臺灣電影史的文化變遷和數字修護典藏的重要性。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致詞表示,影像數字典藏是目前博物館積極推動項目,希望藉由井迎瑞老師在南藝大推動的音像和影像數字維護典藏經驗,協助金門博物館建立影像記錄典藏中心,為金門搜集和保留更多珍貴音像和影像記憶,記錄金門的文化和社會發展軌跡。 井迎瑞長年投注心力為臺灣影像保存修復的無私貢獻,於2014年榮獲「臺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目前為電影搜集家博物館館長。金門文化園區表示,曾經擔任國家電影圖書館館長的井迎瑞,也爽快答應聽眾詢問的,願意協助金門找回一些有關金門記憶的影像記錄,提供金門文化園區博物館典藏。 這場博物館名人講座,由金門大學教授劉名峰主持,邀請資深電影界導師井迎瑞主講,以《消失與重生-談老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修護》為題,讓金門的聽眾,現場看到60年前資深臺語片大師何基明,其失傳多年的這部老電影被發現修復的第1集成果,也讓現場觀眾體驗到這部電影,從看到臺灣發展電影初期,第一代臺灣電影人,藉由傳統戲劇的劇場形式,過渡為電影音像和影像元素的努力,非常難能可貴!井迎瑞引導觀眾觀賞老電影的欣賞重點,和影像數字修護典藏價值,讓消失的部分影像有機會,可以藉由現代科技重生。 對於觀眾提問,有關金門的音像和影像記錄保存。井迎瑞表示,就是基於為社會發展歷史留下影像記錄「公共財」概念,曾經出手說服他的學生金門導演董振良,將30年來關於金門的各類影像記錄,送交電影圖書館保存;他認為對於在地影像工作的支持典藏,本來是金門各文化部門應該多關注事情,畢竟一個長達30年的持續影像記錄者,為金門留下不可再有的歷史記憶,這已經不能算是個人記憶,而是社會集體記憶,應該先典藏下來,留給以後的人去研究。 這場演講,讓現場觀眾透過這部老電影修護前後的對照,充分體認到文物數字影像修護的重要,重點在「修舊如舊」,保留歷史價值感,而非任意破壞後做成新的;從「薛平貴與王寶釧」的老電影修護,看到第一代臺灣電影人對電影藝術的堅持和嘗試努力,不僅提供臺灣電影人才培養的市場,也帶動後來接續發展蓬勃的國語片市場,對於臺灣電影藝術和電影史發展也是深具意義。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表示,井教授此次的演講,不單單是為了說明電影文化資產的保存與修復,也配合金門文化園區影像資產中心的推動,有系統地從靜態圖文到動態影像,說明其中的維護與管理,從而更完整地實現「金門影音生活館」建置。其中的關鍵是,透過影音資料的收集及數位化,發展文化園區與民間的產學合作。更重要的,是「找回金門記憶,看見金門價值」,讓金門文化園區成為金門人的記憶資料庫。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表示,博物館近期推動閩南圖文館、閩南學堂、閩南研究中心、由文字、影像、結合音樂、再到電影文化館等建構完整工作,納入文化園區博物館典藏規劃,希望為建構金門音像和影像典藏中心努力。 井迎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博士、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電影碩士;曾任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所長、臺灣電影資料館館長、洛杉磯亞洲電視臺節目部經理、洛杉磯世華電視臺節目部經理,其主要研究領域有紀錄片、電影行政與營銷;拍攝的紀錄片作品包括《現代人》獲1971年度金穗獎最佳8mm紀錄片獎;《布袋戲老師付王炎》獲1972年度金穗獎優等16mm記錄片獎,並獲邀參加1985年夏威夷國際影展紐約亞美影展。

合拍
坐談老電影價值

相關焦點

  • 臺語電影發展概況
    臺語電影又稱為臺語片,是指以臺灣話配音的電影。另外,臺語電影亦專指臺灣於1955年至1981年,以臺語發音的臺灣電影影片,當時係為與國語片、廈語片等做區隔。在臺語片中,不管角色背景為何,幾乎一律以臺語發音為主,這與當時國語片情況相同。
  • 「有用、有料、有顏、有趣」 文化產業園區展區首次亮相服貿會
    記者注意到,在本屆服貿會上,由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主辦的文化產業園區展區首次亮相。展區一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本次展區以「培育文化產業集群 建設高質量園區」為主題,內容涵蓋文化貿易、文化科技融合、老舊廠房改造和文化消費等領域,展區綜合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動靜結合,集中展示北京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成就、特色亮點。
  • 「金門三寶」變「金門六禮」 首屆金門高粱酒節將亮相
    、猜「金酒拳」等活動都將一一亮相。  為達到現場吸睛的效果,今年金門館展區還特別邀請全臺灣第一個以媽祖信仰文化中的千裡眼、順風耳為創意元素組成的「金門縣浯島Q版電音千順神將團」,首次跨海到大陸表演,以彰顯閩臺兩岸「史緣久、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語緣通、神緣合、俗緣同、商緣廣」的八緣之親。
  • 臺灣金門文化局長福建泉州談文化交流:越開放越交流
    臺灣金門文化局長福建泉州談文化交流:越開放越交流 2015-12-07 17:15:46立於閩南傳統雕梁畫棟的古建築之下,他表示,如今兩岸的政策越來越開放,兩地的文化交流等也將越來越多。  在金門氣息撲面而來的「正金門文化館」內,呂坤和看到了大批金門文化人的出版物,他表示驚嘆之餘,也大膽建議「這些書不應該放在陳列櫃中,應該擺放出來,讓參觀者可以隨意翻閱,甚至可根據喜好帶走」。
  • 文化產業園區展區精彩亮相服貿會
    由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主辦的文化產業園區展區首次亮相,展區內容涵蓋文化貿易、文化科技融合、老舊廠房改造和文化消費等領域。以高科技發展為主線,通過視頻、圖片、實物、模型、沙盤、文字等多種方式,利用全息成像、VR、AR等聲光電和互動現代陳展手段,立體化呈現展覽內容,一場「有用、有料、有顏、有趣」的陳展盛宴將滿足人們把文化帶回家的心願。
  • 回首臺語片的黃金歲月,天才童星們閃亮登場
    1958 年是臺語片童星被宣傳的第一個高峰,代表人物如小燕(陳秋燕)、黃慧書等;1963 年至64 年是第二高峰且更勝第一期,代表人物如小秀哖(許秀哖)、戴佩珊、香菱、小龍、小惠等。 1966 年至 69 年雖是臺語片產制最旺盛的期間,但單篇廣告的文案字數大幅下降,也不再強調童星演出。可別小看童星在臺語片行銷上所佔的角色,對應到劇情上,由他們扮演的兒童角色是一大吸睛亮點。
  • 北京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老園區串起城市文化新亮點
    原標題:老園區串起城市文化新亮點——來自北京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報導(下)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授牌,98家園區分獲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提名)、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
  • 2020金門跨年晚會首次移師東半島 演出陣容強大
    2020金門跨年晚會首次移師東半島 演出陣容強大 2019年11月21日 08:35:00來源:臺海網    臺海網11月20日訊(記者 劉彥玫)12月31日,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的2020金門跨年晚會將首度移師東半島!
  • 央視首次深度披露1958年炮擊金門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火爆的背後,是臺灣悲情電影的一脈相承
    1、 臺灣悲情片的起源談及上個世紀的臺灣電影,常常與「悲情」掛鈎。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為華語電影首次贏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標誌著臺灣悲情電影的鼎盛時期。「廈語片」劇照為奪回「正宗臺語片」的稱號,臺灣本土的電影人開始效仿「廈語片」的拍攝套路,以臺灣的歌仔戲為故事雛形,汲取閩南方言文化提供的民間文化創意,也拍攝了一系列臺語片。
  • 鐵錨1956文化創意產業園
    如果說想感受一下瀋陽獨特的工業文化和生活方式,走一趟鐵錨文創園就會讓你看見歷史與現代碰撞後的文化風貌與精神氣質。 鐵錨1956文創園,前身是1956年創辦的瀋陽砂布廠,藝術改造後的鐵錨園區在大量保留了工業建築原貌的同時,大膽創新建築設計,用5000㎡的土地呈現出一個具有東北院落特色的LOFT建築群,處處透露著沉澱了幾十年的市井人情,在浮躁的城市中心獨享一份安逸與靜謐。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三大專業電影機構攜手「光影雙城」展,國寶級老電影重現天日
    「光影雙城」是「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的重要部分,包含兩大主題板塊:「光影雙城」影展、「光影雙城」旗袍及電影海報特展,展映8部電影史上的經典佳作,結合上世紀五十至千禧年代電影女星穿著過的9件旗袍戲服和以上海為背景的16幅香港電影海報,共同講述銀幕內外滬港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並且邀請滬港兩地的電影學者、專家共襄盛舉,成為今年滬上最具電影學術價值的活動。
  • 兩岸將首次公開正式祭奠追思金門戰役烈士英魂
    這是兩岸第一次公開正式祭奠追思金門戰役烈士英魂。 祭奠行程安排在10月25日上午10時,在金寧鄉安岐村郊「萬軍營」舉行。晨報記者 陳成沛解脫內戰心結,體悟骨肉親情。上周,金門愛心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許金龍向記者透露,經兩岸多方協調聯繫,解放軍金門戰役陣亡將士遺眷代表將組團於今年10月金門建縣100周年之際,到金門舉行祭奠,憑弔亡魂,追思先人,共圓兩岸和平盛世的中國夢。據悉,這是兩岸第一次公開正式祭奠追思金門戰役烈士英魂。
  • 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25周年 珍稀老電影海報亮相虞城
    蘇報訊(駐常熟記者 袁鼎 通訊員 顧洪元)昨天是世界電影誕生125周年紀念日。近日,常熟瑞芯電影資料收藏館的老電影珍品海報展在常熟市圖書館開幕,吸引了眾多市民前往觀賞。本次展覽共展出各年代電影海報60幅,分為解放前影片、1949年至1966年影片、改革開放和新時代建設影片三大板塊,近三分之一的電影海報為首次在常熟亮相。
  • 從「金魚美人」到新電影浪潮下的母親形象,淺談陳淑芳的藝界人生
    然而,不管到了哪裡,當你一回到家打開電視,或是有空來到影院大銀幕重溫以往的電影經典修復片時,你便會驚覺從早年到現在,臺灣許多曾經在當代影劇史上發光發熱的新電影、老電影、鄉土劇、歷史劇,同時也都有著這群資深的婆婆媽媽演員們,一路跌跌撞撞共同扶持參與的點滴身影。
  • 我在機房修「老片」:幾小時修一部電影
    隨著《龍貓》《盤絲洞》《梁山伯與祝英臺》《霸王別姬》《倚天屠龍記》等一系列老片重新出現在螢屏上並受觀眾歡迎,也讓其幕後的電影修復團隊浮出水面。5月29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七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國內不少利用AI(人工智慧)、雲技術等現代科技「修復老電影」的團隊來到成都,分享他們的幕後故事。「修復老電影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莊卓然說道。
  • 淺析1956年黑一元紙幣價值
    第二套人民幣很多面值的幣種都是價值不菲的,對比下來,作為1956年黑一元就顯得有點不起眼,有的藏友甚至會忽略它的存在,因為作為同面值的紅一元,市場表現明顯更好。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有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兩岸研學活動首次連線 廈門、金門兩個主題館同步開館
    廈門現場的兩岸研學主題館開館 人民網廈門5月20日電 (詹託榮)20日上午,兩岸研學主題館在廈門靈玲國際馬戲城正式開館,金門文創園區遊藝館(金門縣文化園區)也同步開館,這是兩岸研學活動首次同步連線。 當天的活動現場,不僅有50餘對廈門親子家庭、30餘對金門親子家庭彩繪現場連線,共同彩繪研學記憶、向研學表白,更有可愛的國寶大熊貓舞蹈來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