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魚美人」到新電影浪潮下的母親形象,淺談陳淑芳的藝界人生

2021-01-21 二孩兒影評

過去臺灣演藝圈有不少明星阿嬤,你一定都不陌生:阿匹婆、文英、素珠、梅芳、陳淑芳,她們不僅活到老演到老,幾乎就像絕大多數臺灣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家鄉氣味那般熟悉,又仿佛你我身邊常見的鄰居阿嬤一樣親切、慈祥。

然而,不管到了哪裡,當你一回到家打開電視,或是有空來到影院大銀幕重溫以往的電影經典修復片時,你便會驚覺從早年到現在,臺灣許多曾經在當代影劇史上發光發熱的新電影、老電影、鄉土劇、歷史劇,同時也都有著這群資深的婆婆媽媽演員們,一路跌跌撞撞共同扶持參與的點滴身影。

譬如已故的文英阿姨(1936-2009)與阿匹婆(1918-2009),她倆分別以電影《熱帶魚》獲得第32屆金馬獎(1995年)最佳女配角,以及獲頒第41屆(2004年)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巧合的是,兩人恰在同一年去世,早年也都是楊三郎創辦的「黑貓歌舞團」成員之一。當時老一輩的臺灣人普遍把年輕美貌的時髦女子稱作「黑貓」,正如我們現在所說的「辣妹」是同樣意思。

來到今年(2020)更是相當特別的一年,從影超過60年、直到81歲以《親愛的房客》、《孤味》兩部電影首度入圍的陳淑芳(1939- ),史無前例地創下金馬獎首位同獲最佳女配角、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的空前紀錄。

▲早年素有「金魚美人」封號的臺語片影星陳淑芳。

觀諸陳淑芳在《親愛的房客》飾演痛失愛子的秀玉阿嬤,與兒子生前交往的同志男友(莫子儀飾)宛如「婆媳」之間彼此發生各種衝突嫌隙、卻又相互扶持的微妙糾葛,不禁讓人聯想起前年(2018)遠行的日本國寶級影星樹木希林,在《橫山家之味》片中(是枝裕和執導)演出一位陷於喪子之痛的老母親,看似雲淡風輕的溫和外表下,內心的不舍及恨意卻是藏而不露,她刻意邀請當年兒子下海捨身救起的倖存者每年來到家中祭拜,藉此折磨對方並令其感到內疚。

作為日本名導是枝裕和最愛合作的演員之一,素有「御用母親」美譽的樹木希林經常在眾多電影、電視劇中以媽媽、老奶奶形象深植影迷心中,且擅長將平淡的生活詮釋出幸福的滋味。而同樣從年輕時就開始演「歐巴桑」類型的陳淑芳,現實生活一如樹木希林在感情婚姻的路上歷盡坎坷,卻始終樂觀面對人生,亦是參演侯孝賢諸多電影的老班底。

無巧不成書,今年獲頒金馬「終身成就獎」的侯孝賢,正是由自雲受其啟發電影之路的是枝裕和擔任引言人。頒獎時,剛得到女配角獎的陳淑芳就站在侯導身後,靜默如綠葉的姿態,儼然當天得獎宣言「我一生是演員不是明星,哪怕只有一句話我都會演」,叫人為之動容。

▲陳淑芳早年剛出道的籤名照片。

臺語片時代的「金魚美人」

回顧早年臺灣電影戲劇的發展歷程,與九份、金瓜石一帶有著相當密切的地緣關係。美麗的山城景致不僅成為許多經典電影、廣告的拍攝場景,多位出身於九份、金瓜石地區的本土藝人——導演吳念真,影星陸小芬、張瓊姿、周雅芳、江霞、陳淑芳,臺語歌手顏華,音樂製作人李壽全等——更在當今的演藝界佔有一席之地。

按李明仁撰述《金九藝人的戲夢人生》書中記載,從小在九份長大的陳淑芳,戲稱自己是道地的「礦工女兒」。小時候由於經常愛哭、祖父希望她多笑,故而取名「陳笑」,並與顏華是九份小學同班同學。自幼即對民族舞蹈藝術抱持濃厚興趣的她,從宜蘭的蘭陽女中畢業後,隨即考入當時甫創立的國立藝術學校(國立藝專、臺藝大前身)就讀。

在學期間常參與校內實驗劇場表演,16歲(入學的第二年,1956)代表學校參加第一屆臺北戲劇節,在張英執導的舞臺劇《漢宮春秋》裡演出王莽寵妃,傑出的舞藝表現令她很快受到星探關注,在臺語電影剛崛起的時期便受邀踏入了影藝圈。

根據《悲情臺語片》一書所述,就讀藝專第一屆的陳淑芳,18歲那年(1957)還沒畢業就出來拍戲,而她當年出道的首部作品,即是擔綱由李泉溪執導、改編自本土文學作家邵榮福原著小說的黑白臺語片《誰的罪惡》(小說原名《爸爸的罪惡》)電影女主角、超齡演出年輕母親的角色,未來的演藝之路也被從此定型。

「早期臺語片演員都有個藝名,製片老闆認為『陳笑』的本名演出悲劇人物並不合適」,陳淑芳當時心念一轉:「我是瑞芳人,很賢淑,就叫做『淑芳』吧」!隨著第一部電影上映後的票房賣座,《誰的罪惡》一連拍了三集。孰料,旋即迎來的卻是父親驟逝的噩耗、家道中落,為了扛起家計,她毅然決定休學肄業,開始以大量接拍電影和舞臺表演謀生。

其後,陳淑芳接連演出《結婚五年後》(1959)、《無情夜快車》(1959)、《阿丁大鬧歌舞團》(1962)、《歹命子》(1963)、《我愛我君我愛子》(1963)等數十部臺語電影。當年由於長相清秀,尤其一雙眼睛又大又亮,因而被外界冠上「金魚美人」的封號。

▲《歹命子》《我為你心酸》電影廣告。

演戲一定要放掉自己、忘了自我

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自昔日踏入演藝生涯迄今超過一甲子,陳淑芳始終堅持並且熱愛演員這份工作。儘管年逾80高齡,卻仍沒打算退休。她認為「藉由拍戲,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從影一甲子的陳淑芳,受早年藝專學生時代擔任演戲指導教師、同時也是臺灣廣播劇先驅崔小萍影響極深,終其一生都將她的教誨謹記於心。

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裡,崔小萍執導的廣播劇一度風靡全臺。1952年,崔小萍進入中國廣播公司成立廣播劇團,一手包辦編、導、演、說,並陸續和導演李行合作多部電影,1959年更以《懸崖》一片獲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獎。她在中廣的16餘年間(1952-1968),大約製作了700多部廣播劇,同時她也在政戰學校、藝專、世新等學校任教表演藝術科的指導課程,包括資深影星歸亞蕾、劉引商、陳淑芳、邵曉鈴(前臺中市長胡志強的夫人)、作家亮軒,以及藝人庹宗康、庹宗華、李志希、李志奇、宋逸民等都曾經是她的學生。

1968年,正當崔小萍的廣播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卻無端遭到誣陷,以「匪諜」罪嫌遭警總逮捕,一審判無期徒刑,二審判14年,總共待了將近10年的冤獄(實際上被囚禁9年4個月),最後在1977年減刑出獄。直到2000年獲廣播金鐘獎特別終生成就獎,2001年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終為其平反,並出版自傳《天鵝悲歌》講述一路從廣播、電影到白色恐怖冤獄的心境。

2010年,崔小萍又出版了回憶錄《碎夢集》。在書中,她採用廣播劇形式,將自己遭受冤屈的過程編導成一部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大戲,名曰《獄火重生——崔小萍瀟灑走一回》,其中有一幕橋段自述:「在人生的黃金時代,我是個導演,也是個演員,在白色冤獄場景中,那些誣告我的人,卻成為這『戲』的編導,我認為自己演完了這部戲,而且演得很完美,我並沒有因為編導者手法惡劣而被毀滅!」

據悉,陳淑芳無論是在金馬獎得獎致辭,或先前接受媒體訪問,都不忘提及崔小萍這位恩師的諄諄叮囑:「你要演戲,就要先看完劇本,放掉自己,融入劇中角色,進入第三個自我」。此後,崔小萍在她撰寫的《表演藝術與方法》書中把這樣的精神狀態稱作「當眾孤獨」。

▲《我愛我君我愛子》電影廣告。

從上世紀50、60年代走過臺語電影曾經最風光的鼎盛時期,陳淑芳18歲以第一部電影《誰的罪惡》嶄露頭角,其間不僅參與劇本撰寫,也曾擔任過場記與副導演。

當時,若沒拍片的時刻,陳淑芳便抽空教導學生跳舞。在她看來,無論從事電視、電影、排戲、錄音,這些都是演員的本職。因為單純喜歡,就這樣與戲劇表演共度了一生。

26歲那年(1965),正值芳齡的陳淑芳為了在梁哲夫執導《我為你心酸》片中飾演一位年逾60的老母親,她特地在電影開拍前花了三天在臺北車站附近觀察婆婆媽媽走路的姿態,還主動找到一位來自臺南的老太太攀談,只為演好年邁女性的形象。

適逢60年代末期,由於政府加強推行國語計劃,並開始實施「校內禁止說方言」政策(1966年),同時大力扶植以健康寫實主義為主流的國語電影,加上拍攝臺語片的黑白底片膠捲短缺,以及影片題材不斷重複、缺乏新意且粗製濫造等因素,致使臺語電影的集體潮流逐漸衰退。

▲《悲情城市》,左起辛樹芬、陳淑芳與李天祿(右一),攝於1989年。

從電影圈轉戰電視劇

彼時隨著臺語片走下坡,陳淑芳先是在慎芝、關華石製作的臺視「群星會」節目裡客串唱歌,接著又在西門町的歌廳「夜巴黎」登臺獻唱,之後更前往菲律賓演出南管唱了六個月。

自菲律賓回臺之後,陳淑芳憑藉著一己的毅力和志趣進入臺視公司、籤約成為基本演員。1970年演出臺視第一部臺語連續劇《春風秋雨》,接著又到華視演出臺語武俠劇《鳳山虎》(1972)、《新西螺七劍》(1986)、《草地狀元》(1991)、《醒世媳婦》(1995)、《天公疼好人》(1996)等代表劇作,一演超過40年。

及至1997年,標榜「節目本土化」的民視開播,陳淑芳旋即又成了固定班底,舉凡《春天后母心》(1998)、《狀元親家》(1999)、《親戚不計較》(2000 )、《飛龍在天》(2004)、《多情城市》(2019);大愛劇場的《失落的名字》(1999)、《賣油阿成》(2002)、《日照大地》(2012);公視的《疑霧公堂》(2019)、《魂囚西門》(2019),還有《臺灣龍捲風》(2004)、《戲說臺灣》(2006)、《天下父母心》(2010) 、《紫色大稻埕》(2016)等知名電視劇中都能不時看見她的身影。

由於早期電視臺都是以現場播出的方式拍戲,身為硬底子戲痴的陳淑芳,早已練就無論何時演哭戲都能立即在三秒內落淚的演藝實力。見證了老三臺的草創開播,陳淑芳從電影圈輾轉進入電視劇多年,演過作品不計其數(據香港影庫、百科資料統計,她共演過96部電影、128部電視劇),由早年的少女、媽媽的角色一路演到現在的阿嬤,儼然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臺灣當代影劇發展史的寫照。

▲《藝旦間》,左起常富寧、金玉嵐、劉秀雯、陳淑芳,攝於1995年。

臺灣新電影浪潮下的母親形象

陳淑芳可說是臺灣少數能同時輕鬆駕馭喜劇及苦情戲的女演員,根據文史作家蔡棟雄在其編撰的《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一書寫道,儘管她的演技早已獲得肯定,但可惜的是,當時似乎與影展獎項較無緣,演了43年的戲,直到1999年才首次以《春天后母心》入圍金鐘女配角,隔天以大愛劇場《失落的名字》入圍金鐘女主角,但都沒有得獎。

在《失落的名字》戲裡她飾演寄居別人屋簷下40幾年的「瘋女」,幾乎不講話,但卻以髒兮兮的身體與面目語言充分發揮演技。而在《春天后母心》劇中則是與陳松勇搭檔演出,湊巧的是,早在1989年侯孝賢執導電影《悲情城市》片中兩人就已經合演過夫妻(陳松勇飾演林家長子林文雄,陳淑芳飾演林文雄之妻美黛),因此後來甚至還有觀眾戲稱他們是最佳銀幕情侶。

回首80年代初期臺灣新電影的發展歷程,陳淑芳與大導演侯孝賢之間可謂淵源匪淺:兩人皆出身國立藝專(俗話說藝專出鬼才,李安、侯孝賢都算是陳淑芳的學弟),而電影《悲情城市》拍攝地點本身又與陳淑芳的故鄉九份有著濃厚的地緣關係(時至今日,對許多影迷來說,九份就是悲情城市,九份就是侯孝賢)。

▲林正盛執導《春花夢露》,攝於1995年。

除此之外,當年正值不惑之齡的陳淑芳,曾經為了愛情毅然拋開一切、隻身遠嫁澳洲,沒想到卻遭遇了恐怖情人,未及一年半就逃回臺灣,在她已經一無所有、人生跌到谷底時,侯孝賢很阿莎力地安慰她說:「女人離婚又怎麼樣,妳有什麼好怕?」並對陳淑芳提出了邀請:「你就回來!回來了不用擔心,我的《風櫃來的人》找妳演」。就這樣,陳淑芳接演了侯導電影《風櫃來的人》男主角阿清(鈕承澤飾)的媽媽,片中那場被兒子氣到用菜刀丟他的戲,堪稱當代臺灣新電影史上最經典的橋段之一。

此後,年過40、別無所長的她,只能再度拼命接戲:《童年往事》女主角吳淑梅(辛樹芬飾)的母親,侯孝賢《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楊德昌《青梅竹馬》,吳念真《多桑》,邱剛健《阿櫻》,林正盛《春花夢露》與《天馬茶房》的煙販林江邁,以及電影《角頭》飾演「小鬼」黃鴻升的阿嬤,儘管有些戲份不一定吃重,角色也並非核心人物(大多是主配角的母親或阿嬤),很多就連「配角」都談不上,卻會讓你在不經意觀看時隱約感受到一股穿透大銀幕的感染力。

對此,她在林正盛執導《春花夢露》電影裡為了完美演出年邁缺牙而講話漏風的祖母,以便讓現場收音聽到真實氣音,甚至不惜敲掉了自己三顆牙齒。「別人都說我是三八,但我不後悔」,陳淑芳坦言:「導演給我什麼角色,我演什麼就要像什麼,讓觀眾忘記我是陳淑芳」。

▲《孤味》劇照。

《孤味》導演許承傑形容陳淑芳就像是個「老少女」,過去的種種不幸和傷痛似乎在她身上並沒有留下太多痕跡,儘管身處人際複雜的演藝圈,個性單純低調的陳淑芳依舊慷慨而溫暖地對待這社會和每個人,對演戲這一行始終充滿著如少女般純粹的熱情。

至於人生已經演了63年的戲,幾乎是為臺灣的電影和戲劇沉默地奉獻了一輩子的陳淑芳,終於也在本屆金馬典禮上獲頒雙料大獎,得到了遲來的肯定。歷史總是這樣,充滿意外和巧合;反過來試問,假如金馬獎不是以華語為中心,陳淑芳會到80多歲才得獎嗎?

獎項的結局,一如這宿命般的「母性精神」默默承受一切苦難、壓迫及考驗,幸虧堅持到了最後,才有機會反轉悲情、苦盡甘來「出頭天」。過程雖然漫長、日子平淡如水,卻始終甘之如飴。從今往後,在所有臺灣人期許「做自己主人」的潛意識當中,更仿佛種下了一顆極富象徵意義的啟發種子。

相關焦點

  • 金馬影后陳淑芳,嫁給恐怖情人,撐26年不敢離,看到配偶欄就很嘔
    有著「國民阿嬤」之稱的陳淑芳,終於在演了60年的戲之後,以82歲的高齡憑藉電影《孤味》登上了金馬獎影后寶座。她在片中經歷了丈夫出軌、拋家棄子,獨自一人扛起經濟重擔,養育三個女兒長大的苦味人生,那時而溫暖、時而揪心的臉孔和細膩演技,感動了許多觀眾的心。
  • 《我的父親母親》:情感語境下教師的真善美形象
    這些,大多是教師之真善美的形象之體現。張藝謀執導,章子怡、鄭昊、孫紅雷等主演的電影佳作《我的父親母親》,就是那麼一部反映與塑造了教師真善美之形象的影片。作為一部值得分享和品味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通過哪些方麵塑造與刻畫了真善美的教師形象的。
  • 長澤雅美突破女神形象,在電影中演繹不斷依附,更換男人的母親
    不過,看完長澤雅美和阿部隆史主演的驚悚電影《母親》之後,你心中可能會有一個完美的答案。《母親》這部電影的最大看點,也許就是飾演女主角的長澤雅美了。她一改往日青春靚麗的日本國民女神形象,突破性演繹一位不斷依附和「更換」男人、自甘墮落的惡母。
  • 陳淑芳:守護大白鵝的象山「女華佗」
    這幾天,氣溫驟降,是冬季鵝病防治關鍵期,前兩天,陳淑芳剛獲得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在北京領了獎章,回來之後頭一件工作就是走訪養殖戶。陳淑芳告訴我們,從小她就幫著媽媽趕鵝,哪一個鵝走不快腳痛,她便把它抱在手裡,給它餵草。記憶中那隻瘸腿小白鵝,就是陳淑芳一路向前的動力。
  • ...把群眾的事當家事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陳淑芳的養鵝扶貧之路
    在問到陳淑芳如何看待又一個重量級的全國獎性榮譽時,她這麼說道。她鼓勵種糧大戶把育秧棚臨時改造成育雛室養鵝,勸說養鵝大戶將滯銷的苗鵝低價處理送給困難戶飼養,提前兩三天將待出殼的苗鵝運到海南以節省運輸成本和損耗,將部分種蛋延後入孵…… 春節前正在投資建設的幾家新鵝場,在疫情衝擊下全都偃旗息鼓了。陳淑芳一家一戶反覆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說形勢講政策,千方百計改變養殖戶「打退堂鼓」想法,反而鼓勵他們打時間差,加快建場進度。
  • 風起雲湧新浪潮,澳洲中期電影的復興(上)
    在世界電影史上,上世紀70到80年代的這段時間也往往被稱作"澳大利亞新浪潮"時期。這一時期的電影創作受到了60年代法國新浪潮及歐洲先鋒派電影的影響,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澳洲出現了作者印記鮮明的導演及優秀作品,終於再現輝煌。
  • 淺談日本金魚及海外金魚
    距今四五百年前的日本足利時代末期,金魚從其原產地中國經日本大阪商港傳入了日本。當時作為珍貴觀賞魚,只能供貴族府第進行飼育觀賞,一般市民是無緣享用的。直到江戶時代的初期,金魚還僅僅是武士家族或上層世族家庭的寵物。到江戶時代的後期才逐漸傳入普通市民家庭,同時金魚養殖業也開始發展起來。奈良、愛知、奇玉縣是日本的三大金魚產區。奇玉縣水產實驗場是金魚專門研究機構。
  • 一年一度臺灣電影盛會開啟,開幕片卻給了臺灣電影圈一個下馬威
    6月28日起,國際新導演競賽12部入選影片開始放映,《野雀之詩》是本屆電影節第一部世界首映的電影。導演施立、監製賴珍琳、演員李亦捷、夏騰宏、陳淑芳、高於夏皆出席與觀眾交流左起演員夏騰宏、李亦捷、導演施立、監製賴珍琳、演員陳淑芳、高於夏施立導演是活躍於劇場及電影等領域的跨界創作者,2014年執導的《回家的女人》入選臺北電影獎,今年帶來第二部長片作品《野雀之詩》,不但入選國際新導演競賽,更一舉入圍今年臺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李亦捷)、女配角(陳淑芳)、男配角(遊安順)及最佳配樂
  • 光影人生瞬間永恆---淺談香港電影著名攝影師(1到10)
    光影人生瞬間永恆---淺談香港電影著名攝影師(1到10)文/院影電註:序號不是排名!4黃永恆1982年,他還是黃嶽泰的攝影助理,到80年代中後期,也是因得徐克和吳宇森賞識,有機會攝影多部當紅電影,如〈英雄本色》系列,一躍成為一線攝影師,到了《辣手神探》更是配合吳導把開頭的茶樓槍戰拍得拍案叫絕
  • 《懸崖上的金魚姬》影評:懸崖上的宮崎駿?
    《懸崖上的金魚姬》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體,一方面它在想像力方面的確依然可圈可點,但另一方面你又會因為它有諸多劇情上的不足而有些失望。  一、《懸崖上的金魚姬》的想像力  應該承認,宮崎駿在作品中融入的想像力目前依然是站在世界動畫電影最高峰的。這首先涉及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融入那麼多的想像力。這和動畫這種藝術的本質屬性有關。
  • 人生必看的五部經典勵志電影
    一、《阿甘正傳》影片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臺詞:「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將會是哪種」。阿甘給人一種「傻人有傻福」的感覺,他的運氣實在太好,能順利的乘著每一次時代變化的浪潮。二、《肖申克的救贖》男主進入監獄,可以說是被誣陷的,在高級監獄中,他對這個新環境感覺到很迷茫,但是他開始慢慢融入這裡,但是都和這裡每個認命的人不一樣,他有著自己思想,他不甘心認命不甘心每天日復一日做著同樣的事情,於是他開始改變自己,努力發揮著自己的特長,甚至挖了一個洞,經過20年的努力,終於逃了出去。
  • 風起雲湧新浪潮,澳洲中期電影的復興(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的支持下,以歷史電影為代表的AFC類型在電影創作中大行其道,許多優秀作品如《懸崖上的野餐》、《我的輝煌生涯》也頻繁出現在國際舞臺上,並獲得了許多獎項。澳洲電影從成功開始到國際視野。同時,在澳洲市場上也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商業類型片。
  • 《懸崖上的金魚姬》即將引進,下一個引進的宮崎駿電影會是誰
    最新消息,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懸崖上的金魚姬》已經確定將會被引進國內公映,這無疑是廣大宮崎駿愛好者的福音。繼《龍貓》和《千與千尋之神隱》之後,《懸崖上的金魚姬》將再次帶給我們宮崎駿的動畫藝術。《懸崖上的金魚姬》於2008年在日本上映,時隔十二年在中國上映。這是宮崎駿的電影第三次在中國上映。宮崎駿,作為日本的動畫大師,創作了許許多多優秀的動畫電影,也帶動了吉卜力工作室創作了一系列電影。目前為止,只有兩部在國內上映,期待以後看到更多優秀的作品。
  • 淺談《孤味》:再會了,心愛但無緣的人
    然而,閉口不談卻無法讓舊時劃下的傷口自行癒合,任憑事過境遷只會成為彼此心裡過不去的恆久疙瘩,因此依循著家家戶戶必經的衝突過程:話不投機,宣洩怒氣,直言不諱,試圖改變,彼此原諒而後彼此療愈,在註定無解的困境中尋覓迎向明天的力量。思緒飄忽至此,不禁納悶何謂「家庭」?無數經驗指出答案是血緣,又從無數故事理解到,之所以堅固無隙又不僅僅因為血緣。
  • 《懸崖上的金魚姬》: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美學特點及風格
    《懸崖上的金魚姬》上映於2008年,講述了人魚公主波妞和人類男孩宗介的故事。影片被多項大獎提名,雖然不及《千與千尋》等影片的轟動效果,但它卻是宮崎駿導演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塑造出波妞和宗介這兩個可愛的兒童形象,讓影片獲得大批的忠實粉絲,也讓觀眾從中體驗到宮崎駿導演一貫的電影美學特點。
  • 推薦十部關於偉大母愛的電影,每一部都是滿滿的母愛!
    王秀琴勇敢地接受現實,以母親博大的胸懷去溫暖和幫助兒子選擇積極的人生態度。第一次看是初中的時候,老師組織全班一起看的,全體師生哭得稀裡譁啦!2·《兩個人的芭蕾》《兩個人的芭蕾》是2005年3月8日推出的一部家庭劇情影片。由陳力執導,倪萍、李璐主演。
  • 演技炸裂,《鐵探》萬晞華母親形象不止一面
    楊明飾演邱勵傑在母親面前始終是媽寶男形象,直到犧牲前最後一刻,邱勵傑才有勇氣選擇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職業價值,敢於反對的母親。惠英紅在片中演繹了不一樣的母親形象,強勢且不被理解。直至最後權力落空,又尋找兒子臨終遺言慰藉自己。如此對權利執念的母親形象在以往的港產片是極為少見的,惠英紅演繹得非常精彩、到位。
  • 五天喚醒心中的惡魔,電影《浪潮》到底有多恐怖
    我們不相信,都已經二十一世紀了,還會有人如此愚昧無知;在德國電影《浪潮》中,文格爾先生的學生們也不相信,國家都已經反思了幾十年的獨裁主義,有一天還能死灰復燃。奇怪的政治老師賴納·文格爾原本是一個體育老師,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通過成人考試,取得了政治的教學資格。
  • 《懸崖上的金魚姬》:宮崎駿的這部動漫電影,原來背後大有深意
    導語閒來無事,我又重新回顧了一遍《懸崖上的金魚姬》。《懸崖上的金魚姬》講述的是一個背著自己父親出來玩耍的小金魚布倫希爾德(波妞)遇到了小男孩宗介,並在與宗介經歷了種種事件之後,幸福地在一起的故事。近段時間,在抖音等平臺上看到了大量關於金魚姬的短視頻以及「波妞喜歡宗介,中介喜歡賺差價」等調侃式文案,讓我對《懸崖上的金魚姬》起了好奇之心,也一度懷疑自己認為的波妞和宗介幸福的在一起的結局是不是我的錯覺。
  • 殘酷時代下的小童話,電影《美麗人生》
    《美麗人生》講述了一個猶太人在偶遇一名美麗的女子對其一見鍾情,真誠的展開了追求,並獲得她的芳心,他們不顧長輩的反對結婚後,生下一個可愛的兒子,在二戰期間納粹黨迫害猶太人,把這對父子抓進集中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