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道的展示斷面都泡在水裡了。
浙江在線06月16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鮑亞飛 通訊員 範雨涵)玻璃,就像一扇門。門內是近900年前的道路,門外是現代都市商業街上的人來人往。
杭州中山中路南宋御街遺址因為玻璃罩裝置的設置,拉近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甚至讓久遠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親切熟悉。
也正是這個玻璃罩,最近使杭州南宋御街遺址展示區陷入了一場「水淹風波」——水漫進了玻璃罩內,遺址泡水裡了。
水是從哪裡來的?它會不會給遺址帶來損傷?需要專門修復嗎?以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千年遺址泡水裡
老杭州人心疼啊
當南宋大街被發現、考古挖掘、呈現斷面的時候,一定沒人想要把它淹沒在20多釐米的「深水」中。
最先關注這個問題並發出疑問的是一個71歲的老杭州。這一天他帶著南京來的幾個朋友去了中山路和惠民路交叉口附近的南宋御街。「這個地方一直是我的驕傲,每每有外地朋友來,我都會好好和他們介紹這個地方,都會領著他們去實地走走。」
周大伯家就住在附近,步行到遺址陳列館用不了10分鐘。「6月13日中午去的,朋友問,為什麼只有一塊長條石頭和深可及膝的水?是不是為了表達古代小橋流水的意境?」
周大伯透過玻璃罩子看到,基坑的最底部浸滿了積水。因為基坑底部高低不平,所以積水的深度也不一樣。不僅僅是這樣,水面漂有墨綠色青苔,水底還能見到殘缺的餐巾紙——這正好給他判斷水的深度提供了參照物。「遺址裡的積水毛估估超過20釐米。」
周大伯有些心痛又有些擔心:這個考古基坑,他再熟悉不過,當初發掘時他每天都會來轉一轉,這可是他家門口的大寶貝。所以,他也知道這個基坑是一個綜合的城市古道路剖面,從下至上依次是南宋、元、明、清、民國——最早的南宋斷面至今有近900年歷史。「雨水是酸性的,有腐蝕性,這肯定對文物有影響啊。」周大伯一想到被展示出來的古人曾經踩過石頭、磚頭、泥土可能會因為長期水泡而受損傷,就心痛,這可都是祖先用過的東西呢!
附近商戶說
每逢下雨這裡就積水
準確地說,這個地方在中山中路112號~114號,南宋御街陳列館入口處附近。大玻璃罩子下是一個約60平方米、2米深的古道路斷面展示區。
2008年3月考古專家在這裡發現了南宋御街、元大街、明清大街的斷面。之後遺址上被鋪上了玻璃罩,蓋起了南宋御街博物館,參觀者只要趴在玻璃上往下看,就能看到古人走過的道路——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都會低頭看景的地方。
錢報記者注意到,覆蓋在御街遺址上面的玻璃是半封閉式的,下沉庭院的垂直面部分用柵欄擋著,裡面和外面的空氣相通;玻璃罩用的是透明的優質鋼化玻璃,堅固度相對較高;鋼化玻璃罩也並非平鋪在路上,而是抬高了半米左右,行人不能通過、站立。
「積水應該和地下水沒有太大關係吧,應該是雨水。」附近一位商戶對錢報記者說,應該是去年下半年開始,他就注意到這個玻璃罩下面老有積水,而且幾乎是每逢下雨就會那樣,梅雨季節情況更加嚴重,最深的時候積水會達到二三十釐米。「有些時候會有人來泵水,有些時候水中長青苔了也沒人管。」他說,昨天上午他就看到有工作人員來抽水,當天的積水超過了15釐米。
附近一個報亭的老闆娘也向錢報記者證實了這種說法。她說持續雨天,特別是暴雨過後,展示區就會積水,古道路斷面就會被淹沒在水中。
「吳山指揮部」分析:
可能自動抽水的水泵壞了
所有的擔心和疑問都指向一個最讓人關心的問題:經常被水淹被水泡,古代街面遺址會不會遭受損傷?
「應當是不會有太大影響的,畢竟這個展示區的主題是路基,以磚頭和石頭為主。」吳山地區開發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許一東介紹,該項目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水」這一關鍵因素:因為杭州多雨水、地下水位也比較高,加上古街面遺蹟在現在路面的2米以下,所以施工時就安裝了排水設施:先是用水泵把基坑的水抽到一個專門儲水井,當容量飽和時再把水抽向城市排水管。
「最開始,第一個抽水環節是自動完成的,水量達到一定高度水泵就會自動工作,不過,後來可能是這個設備(水泵自動抽水)壞了。」他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雨水流進遺蹟的原因:為了防止冬天時起霧,玻璃罩設計成半封閉,路面和玻璃罩支撐立面的接壤多採用柵欄,這給了雨水進入的空間。「積水太深的直接後果是影響觀瞻,以後我們會加強監測和排水。」他認為,除非改變目前的玻璃櫃,把半封閉為全封閉,否則無法解決「進水」問題。
杭州市清河坊歷史街區管委會管理科的工作人員也知道這個情況,他說管委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積水的觀測、查看,有時候的確會出現積水較多情況。「一般來說,我們都會第一時間進行清理,包括抽水和清理其它垃圾。」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說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一般只針對考古發掘,而後續的管理、保護並不由他們協調。「無論什麼質地的遺蹟,長期經雨水浸泡都是不好的。」
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的相關工作人員也認為雨水浸泡對古街面不利。「受損的程度比較低,短時間內甚至不會發生明顯的表象改變。主要考慮到它是磚石遺蹟,而不是更加脆弱的木材、竹器、陶器等。」他說,儘管損傷不大,但積水還是需要引起管理單位的足夠重視。
延伸閱讀
梅雨季,那些裸露在外的古蹟還好嗎
南宋御街遺址展示區進水的消息,也讓我們想起了更多類似裸露在外的古蹟。
梅雨季來襲,它們還好嗎?文保部門有沒有專門的應對方案?
「不同的文保點會有不同的管理機構,管理的級別也有些不同。」杭州市文保所相關負責人說,歷史留給杭州的這些老寶貝正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政府文保」正在向「全民文保」轉變。雨季之前,和這些「老寶貝」有關的機構都會行動起來,第一是進行先期摸底,看看有沒有防水措施是否到位、土質情況是否正常、排水溝是否暢通;然後是進行針對性的整改、驗收。「雨季來臨,特別是暴雨集中期,每個文保點都會有專門的人員負責巡查值守,特殊古建甚至會進行關鍵數值監測。」他說,絕大部分文保點也都有緊急的避險方案,包括如何防止雨水進入,如何引導雨水外流,如何進行緊急搶修等。
同時專家也表示,相對而言,地上古建築受風化和沉降影響更大,除非問題十分突出會進行專項「施救」,否則只進行實時監測。「裸露的古蹟因為不可移動、體積較大等因素幾乎不可能進行封閉式保護,受損速度會更快。」該專家說,這種文保點的危險度相對高些。「總體上來說,隨著保護水平、監測手段和重視程度的提高,杭州的『老寶貝』都能安然無恙度過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