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大圖
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十,宋高宗第一次來杭,「即以州治為行宮」。這個州治就是位於鳳凰山東麓隋唐北宋的杭州市政府、五代吳越國錢王的王宮。
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下詔,定都臨安府。
南宋定都杭州約150年,使得杭州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繁華都市,國民生產總值亦居世界之首,杭州,由此成為人類歷史畫卷上爍爍生輝的明珠。
這是900年前的故事。隨著皇城遺構的消失殆盡,一切盡
成追憶。
在西湖申遺成功之後,杭州兩個字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名字。現在,又一歷史文化保護重大工程已經啟幕:昨天,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和設計單位就《臨安城遺址保護規劃》編制情況向杭州市政協做了專題匯報。
那曾經輝煌一時的南宋臨安是怎樣的文士風流,我們試圖從歷史的故紙堆中勾勒出幾分回憶——
規劃保護範圍
多達15平方公裡,基本涵蓋老城區
其實,關於南宋臨安城的相關研究早在2005年就已經展開,整體保護規劃方案從去年開始編制。
臨安遺址位於杭州老城區的核心區域,是城市商業中心區和居住聚集區,如何解決遺址保護和城市發展,是擺在規劃設計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昨天拿出的「規劃」保護力度空前,初步規劃保護範圍是北至環城北路京杭大運河,東至東河,南至錢塘江,西至西湖,面積達15平方公裡。
與以往單個項目保護不同,規劃突破了原皇城範圍,將保護視野擴展至整個杭州老城區,並關注到南宋時期杭州周邊的一些歷史文化遺存。
其中,以重要建築為「點」,以城牆水係為「線」,以成片核心遺址為「面」,點線面結合,強調了臨安城遺址的空間格局保護和可操作性。
老杭州的角角落落
都隱藏著900年滄桑
所有保護的理由基於歷史,因為老杭州角角落落都有故事。
專家口中的規劃和點評為我們揭開了一幅南宋臨安的老畫卷。
許多人都聽過民間口耳相傳的「泥馬渡康王」的故事。說的是康王趙構逃出金營,追兵將至而前臨大江,危急中突然有一頭白馬從天而降載他渡過難關,從而才得以建立南宋王朝。事後不忘救恩的宋高宗在杭州特建白馬廟、顯應觀,可惜現在廟觀早已無存。
不過,還是有不少歷史印跡在歷經900年滄桑後,依舊能夠追尋——
臨安和許多南方城市一樣,街河並行成市。今天中山中路東側光復路及往北一線,還留有橋名「炭橋」、「棚橋」,原本這裡有一條小河,河上船隻日夜穿梭不停,支撐起御街所有店家商貨運輸和百年繁華。
當年南宋太子趙昚的東宮大約就在今天鳳凰新村的位置,五四中學位置曾是宋高宗趙構的皇宮後苑「小西湖」;饅頭山腳路31號,昔日楊太后曾在此垂簾,附近還有個皇家射箭場。
古時有一個楊皇后宅,就在現吳山廣場的西側,後市街有孟太后、謝太后、李皇后宅。不過皇后宅倒不是大家想像中的豪華別墅,而是家廟,是她「為天下母」向世人做出孝敬先人的作秀平臺。
德壽宮因太上皇所居,在南宋時與鳳凰山皇城合稱「南北大內」。南起今望江門直街街心,東至吉祥巷,當年裡頭假山瀑布,麗若天宮,生活環境和物質享受都是超級優越。
而「馬塍」是吳越時的天然牧馬場,馬市街是南宋買賣馬匹的市場……
再說回皇城遺址現在模糊不清的原因,就又是一齣悲劇了——杭州鳳凰山的南宋皇城,在元軍入杭後的第二年(1277年)就被大火焚毀大半。十年後,倖存部分的建築被元廷任命的江南佛教總管楊璉真伽改為五大佛寺,皇城遺構從此消失……
《規劃》下一步將上報省政府
若對南宋感興趣,不妨讀讀這些書
通報會上,杭州市政協主席孫忠煥評價《規劃》是「遺址保護和城市發展的有機結合」。他說,「我代表市政協同意該保護計劃按規定程序上報」。
按照程序,規劃下一步將上報浙江省政府,一切順利的話,再至國家文物局。
新老杭州城的交相輝映似乎指日可待,不過熱愛杭州的你如果等不及,不妨把《武林舊事》、《夢梁錄》找來讀讀,還有傅伯星所著的《南宋的杭州》、《南宋皇城探秘》、《圖說南宋京城臨安》等也都藏著南宋歷史的碎片。
隨著《規劃》進程的深入,相信一個900年前老杭州的綺麗畫面會在未來的日子裡,徐徐展開。
(文中部分歷史內容參考《圖說南宋京城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