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星巴克古北店正在舉行一場「信封肖像藝術展」,參展藝術家只有一位,名叫馬克·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是上海耀中國際學校一名外籍美術教師。展出的畫作都是一些偏抽象派的塗鴉,大多以人物肖像為主。有些不同的是,畫家的「畫布」並非普通的紙張或是畫板、帆布這些材料。「劍走偏鋒」的馬克,把所有作品都畫在了星巴克用來裝餐具的信封紙上。
見到43歲的馬克之前,關於他的「傳說」有不少。有人說他每到星巴克必喝紅茶拿鐵,還有人告訴記者,他只在早餐時段出現,每次都只點「伯爵茶+原味可頌+藍莓酸奶」這組標配。來自美國、星巴克「重度」愛好者、畫畫速度超快、喜歡人物肖像……帶著這些「初印象」,記者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見到了坐在星巴克裡畫畫的馬克,還有他手邊那杯已經喝得所剩無幾的冰搖桃桃烏龍。
果然,既定印象都是用來被打破的。
正在星巴克古北店作畫的馬克。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 舒抒 攝
【一】
水城南路的雲朵和樹
走進星巴克古北店,這座置身於居民樓中的門店一樓大廳的面積並不寬裕。大多數客人進門買單後,都會熟門熟路地上樓找座位。而通向二樓唯一的樓梯,此刻正展出著大約30幅手繪人物肖像,大多色彩濃烈。每一幅畫都被粘貼在一張白紙上,個別幾張邊緣已經有些蜷曲。仔細一看,每張畫都有一個圓弧形缺口,相對應的一邊則有一個同樣弧度的凸起。把星巴克的信封紙袋鋪展開來,便是這樣的形狀。
星巴克古北店
「信封畫」的創造者馬克·蒙哥馬利出生於美國佛羅裡達州。過去10年,他都是上海耀中國際學校一名駐校藝術家,每學期帶領學生們完成各類拓展項目,比如為學校籃球場的圍牆畫上新的圖案,或是完成一張以莎士比亞為主題的英語海報,學生年齡則橫跨了13個年級。
今年春節前,馬克回到佛羅裡達老家。然而,原定2周的假期因為疫情變成了2個月。3月21日那天,馬克終於回到上海。做完核酸檢測後,當天就開始了長達14天的居家隔離。對於喜歡宅在家畫畫的他來說,14天不算太難熬,而當可以走出家門時,他還是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家對面的星巴克,坐到了二樓最熟悉的靠窗座位前。
創作第一幅信封畫的座位
「4月初,店裡一個人都沒有,我點了一杯咖啡、一份酸奶,看著窗外的水城南路,行道樹已經長出了綠葉……那是一個天氣很棒的下午。」也正是那一天,馬克第一次拆開了包裹酸奶勺的信封袋,然後不自覺地掏出了隨身攜帶的黑色水筆,開始在信封上畫畫。
這第一幅「信封畫」,畫的正是馬克再熟悉不過的水城南路,一條誕生於古北國際社區建成之初的「中年」馬路。與現如今馬克熱愛的抽象風格不同,這幅畫更接近於素描寫生,鬱鬱蔥蔥的行道樹有中國工筆畫的味道,遠處的雲朵和畫著紋理的天空則有著日本畫的韻味。
「注意到這些雲朵上白色的線條嗎?」馬克邊說邊從包裡大大小小的筆袋中翻出了一支細長的白色水筆。「白色用來表現光明,黑色用來描畫陰暗,這幅畫我用了大約2個小時,畫完內心感到非常平靜。」結束隔離的第一天,馬克用兩支筆描繪了他眼中「重生」後的世界一角,平淡但充滿了光亮。
開展活動上馬克的朋友和學生也來了 供圖:長寧區
第一幅信封畫,用在了畫展海報上作為主視覺 供圖:星巴克
和朋友們 供圖:長寧區
同事女兒的肖像
【二】
傳奇巨星和勞動者
馬克的第二幅信封畫是一幅人物肖像,主人公是他的父親。之後的幾幅肖像中,有他的母親、雙胞胎哥哥、祖母,仍以黑白兩色為主,用線條勾勒出光影變幻的輪廓。
「我喜歡畫人物,尤其是人們的面部表情。」翻開隨身攜帶的畫冊,馬克展示了厚厚一疊「庫存」:稍顯憂愁的女士、目光深邃的老人、正在思考的青年男性,還有他的父親、母親和祖母年輕時代的肖像。「這是我的雙胞胎哥哥。」看到記者露出疑惑的表情,馬克隨即翻出了另一張:「這才是我,我的確把我們倆畫的很像。」
和他的自畫像
最近創作的兩幅畫,原型都來自星巴克的店員們
幽默之餘,馬克講述了自己畫「信封畫」的初衷。原來,疫情前星巴克提供餐具時並沒有信封紙包裝,疫情後才有這一防疫舉措。扔掉這些乾淨的包裝很可惜,馬克便出於好奇,小心翼翼地拆開了其中一隻信封。這一拆就一發不可收拾——這位專業美術人才很快發現,用可再生紙製作的信封不僅厚實,牛皮紙般的底色比白紙更容易激發靈感。
畫的約翰·普林
「牆上展出的這幅肖像原型是吉米·亨德裡克斯(Jimmy Hendricks),他是一位傳奇音樂人。」「這是約翰·普林(John Prine),美國傳奇歌手、作曲家,他今年在新冠疫情中去世了。」除了家人、朋友,馬克也根據網上的照片畫知名人物,這讓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之前不認識普林,有一天我發現朋友們都在悼念他,就去了解他的生平,然後就被他的歌詞、曲調深深吸引,這幅畫就是向他致敬的。」
信封畫越畫越多,馬克也開始描畫普通人。他最喜歡的一幅畫的是一位普通的中國老人,原型來自一張新聞照片。「我喜歡他臉上的皺紋,這些自然的紋路仿佛在訴說他的故事。」「同名人、歌星們相比,世界上更多的恰恰是這樣的普通人。」說到激動處,馬克再次翻開隨身攜帶的郵差包,從裡面逐一拿出了藍色螢光筆、黑色水筆和兩支粗細不同的毛筆刷。
繪製「中國老人」用到的畫筆
「先用藍色螢光筆打底,畫出老人大致的輪廓,再用黑色水筆畫臉部細節,細毛筆畫陰影,粗一點的筆刷畫衣領,最後用白色水筆畫老人的鬍子和臉部紋路……」也正是從這幅肖像開始,馬克嘗試用更多的色彩表現人物。很快,橙色、紅色等濃烈的色彩付諸紙面。4月初只有黑白兩色的「恬靜」畫風,也隨著步入夏日後逐漸攀升的氣溫,變得恣意奔放。
當畫到第30幅肖像時,星巴克古北店的店長詢問馬克:「你願意在這裡開一個畫展嗎?」這就有了通往二樓的牆面上,錯落有致的迷你畫展。
畫的人物肖像素描
【三】
「漫畫宅」在中國的10年
1977年2月15日,馬克和雙胞胎哥哥出生在佛羅裡達州傑克遜郡,兩人的「年紀」只差了2分鐘。「我們出生在龍年的尾巴,差一個禮拜就要屬蛇啦。」在中國居住了10年,馬克對中國文化也有了深入了解。但說到自己為何來到上海,並且一住就是10年,馬克也直言,這聽起來至今都有些「drama(戲劇性)」。
星巴克古北店
馬克畫的朋友
從薩凡納藝術學院連環畫專業畢業後,他並沒有從事自己喜愛的漫畫領域的工作,而是在一家藝術品商店從事零售。收入不算高,更重要的是,這並非他內心真正熱愛的事業。大約長達一年的時間,一種沮喪感都包圍著他。直到有一天,一位在香港工作的朋友回復他的郵件時說道:「老兄,你早該聯繫我了,這裡有一家國際學校正在找一位說英語的美術老師,這個職位仿佛為你定製的!」馬克至今記得接到上海耀中國際學校面試電話的時節,2010年7月,上海正在舉辦世博會。面試後不久,他就收到了學校的聘用通知,告訴他最快2周後就可以來報到。最終,2010年10月15日,他首次踏上了上海的土地,「這個日子我一直記得」。
這還只是馬克與中國之緣的開始。十年中,上海的變化之快讓他最為嘆服。「有時候剛認識一個地方,兩周後就換了新招牌,或者周圍街道有了新布置,感覺上海每個地方都能隨時發生新變化。」也有不變的,比如馬克連續居住10年都不曾離開的古北。「9年前我第一次走進這家星巴克,現在的經理當時還是一名菜鳥員工,9年過去了,我們相互見證了對方的成長。」
創作的「抗疫」連環畫
創作信封畫之餘,馬克也不忘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是我畫的講述抗擊新冠病毒的連環畫。」翻開馬克的黑色筆記本,大約三分之二已經畫滿黑白的塗鴉。記者翻到的一頁,講述的是他在回上海的飛機上看到的景象,還有當時內心的彷徨。「回到上海,特別是結束隔離後,漫畫裡的擔憂已經沒有了。」馬克生活的古北國際社區,是中國最早的涉外居民區。其所在的長寧區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也是上海外籍人士居住密度最高的社區之一,3.3萬居民中境外人士有1.6萬人。今年疫情發生後,大量的社區志願者、細緻的居家服務工作,再次「刷新」了馬克對這個上海「老家」的認識。
眼下,還有一件事讓他倍感期待。「社區已經邀請我,在星巴克的展覽結束後,到古北市民中心開展,讓更多人看到我的畫。」喜歡上海的摩天大樓,也喜歡梧桐樹、老洋房映襯下的魔都,更喜歡古北開放而又鬧中取靜的生活氛圍,馬克說,在中國的10年讓原本有些「宅」的他變得更加開朗,更容易汲取不同文化的養分。「身處這座城市,你很難不愛上這裡的一切。」
下面來欣賞來自馬克的「信封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