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後為何不追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帝?

2020-12-11 歷史AB面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最終一分為三,是為三國,其中曹魏雖然是由曹丕最終建立,但是如果沒有曹操前期的鋪墊想來也不會如此順遂,同樣,孫吳雖由孫權建立,卻也離不開他父兄的功業,這就叫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孫堅

孫堅,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人,據說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孫氏世代在吳地為官,孫堅少年時曾為縣吏,性情寬廣豁達,因平定許昌叛亂有功被任命為鹽瀆縣丞,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孫堅招募士兵一千人隨當時名將朱儁四處徵戰,被任命為別部司馬,後又封為烏程侯。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病逝,大將軍何進與十常侍爭權同歸於盡,來到京城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大權獨攬,天下諸州郡紛紛騎兵討伐,孫堅也是其中一支,在陽人之戰中一舉大敗董卓先遣部隊,並殺掉了大將華雄(《三國演義》中改為關羽所殺),後來更是殺入了洛陽並偶然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

孫堅畫冊

在討伐董卓的關東群雄中孫堅軍是唯一一支數次與董卓軍隊進行正面交鋒並取得大勝的隊伍,但他的才能也是的其他諸侯心生嫉恨,在他攻入京城時其他諸軍故意按兵不動,於是討伐董卓的戰爭最終宣告失敗。到了公元192年孫堅在攻打襄陽時被黃祖部將暗箭射殺,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孫策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為了繼承父親遺志而屈身於袁術帳下,袁術僭越稱帝後孫策與其決裂,同年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會稽太守,並承襲了父親烏程侯的爵位,建安三年(198年)被封為吳侯,在奪取豫章郡後孫策統一了江東。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孫策欲暗中偷襲許都,迎回漢獻帝,但就在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時被許貢(東漢末年官吏,因送密信給曹操讓其注意孫策而被孫策所殺)的三個門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七歲,臨終前命其弟孫權接掌江東。

孫權

在孫堅和孫策建立基業的基礎上,孫權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組成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建立曹魏,孫權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被冊封為吳王,後於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建立了孫吳。稱帝後的孫權追諡其父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但另一位東吳政權的奠基者、孫權的哥哥孫策卻只被追諡為長沙桓王,那麼孫權為什麼不追諡自己的哥哥為皇帝呢?

三國疆域圖

對於孫權的這一行為很多人表達了否定的態度,因為江東的基業畢竟是孫策一刀一槍殺出來的,假如不是英年早逝,也許就輪不到孫權稱帝了,那麼孫權為什麼不這麼做呢?我認為主要是為了皇位的穩定性。

孫權雕像

追封自己的父親為帝是孝道的體現,而且最重要的是追封父親為帝並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皇位,但是如果追封自己的哥哥為帝,那麼一旦這位哥哥有了後人,勢必會不利於皇位的穩定繼承,而且孫策確實是有一個兒子的,名叫孫紹。也許孫紹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但孫策畢竟是江東的前任領導人,難保其他的文武大臣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孫權顯然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所以不給孫策追封皇帝也是情理之中了。

相關焦點

  • 孫權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皇帝,卻無視孫策,他為何如此忘恩負義?
    開宗明義: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是對的!很多人認為,孫權的江山從哥哥孫策手上繼承而來,當上皇帝後卻不給哥哥加帝號,太忘恩負義。這是典型不了解古代禮法的觀點,孫權這麼做是對古代禮法的嚴格執行。首先我們要理解,古代開國之君為何要追封先祖。
  • 孫權在稱帝後,為何還念念不忘周瑜,為何說沒有周瑜不敢稱帝
    其實,到底哪一份才真的是周瑜的遺囑,只有孫權一個人知道。在這裡就不過多敘述了。對於周瑜的意外去世,孫權非常傷心,他痛哭流涕,親自前往蕪湖將周瑜靈柩迎接了回來,全權負責周瑜喪葬的一切事務,而且還善待周瑜的子女。所以,周瑜的子女長大之後,不是嫁給了太子,就是娶了公主。就連周瑜的僕人,也獲得了免除稅賦的特權。
  • 曹操為何不稱帝?易中天說曹操嫌自己丑,我認為是曹操不忘初心
    曹操為何不稱帝?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備、孫權罵曹操是想要纂漢的曹賊,可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曹操至死沒有稱帝,而劉備、孫權最後卻當了皇帝。《百家講壇》中易中天老師認為曹操之所以不稱帝,是因為曹操嫌自己長的醜;易老師的話,大家笑笑就可以了,當不得真,我也實在是不敢苟同。
  • 漢獻帝已經淪落為傀儡,曹操為何還要把自己的幾個女兒嫁給他?
    漢獻帝已經淪落為傀儡,曹操為何還要把自己的幾個女兒嫁給他?漢獻帝,東漢末期最後一位皇帝。他這個皇帝也只是有個名分,過的一點自由都沒有,三番五次的成為別人手中的羔羊,先有董卓、李傕、郭汜,後有曹操,一輩子都在被別人挾持的狀態下生活。
  • 孫吳背後謀主諸葛亮:孫權要他點頭才敢稱帝,按他的意思定都南京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稱帝建立魏國,221年劉備登基稱帝建立蜀國,而孫權在接連取得了荊州、夷陵兩大戰役的勝利後卻遲遲不敢繼位稱帝,劉備、曹丕先後去世他還不敢即九五之尊,面對只有一步之遙的龍椅,孫權到底在等什麼呢?
  • 孫權稱帝給父親建廟,木材不夠使,竟然盜挖他人的棺材板
    孫權稱帝給父親建廟,木材不夠使,竟然盜挖他人的棺材板。東漢末年,群雄競起,為了籌措軍費,許多人都打起了古墓的主意,曹操為此還專門設立了專事盜墓的摸金校尉。曹操的盜墓行為雖然瘋狂,但是,由於終其一生也未敢稱王稱帝,所以,「盜墓皇帝第一人」或「盜墓王」的稱號,他是擔不起的。而能擔當起這個稱號的人,則非他同時代的東吳大帝孫權莫屬。
  • 三國:魏、蜀、吳三份登基詔書表述的玄機,孫權為何底氣不足?
    東漢末,自董卓行廢立之事後,中央權威全無,群雄並起,幾番淘洗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劉璋等大小勢力退出歷史舞臺,演變成魏、蜀、吳各據一方,曹丕、劉備、孫權也各自代表三方勢力稱帝建國。可相比曹操和劉備始終堅定不移的向著自己的終極目標前進,特別是劉備,即使在僅剩西川一塊地盤後,照樣不忘初衷,要滅掉兩處強敵統一天下。孫權就顯得比較猶豫,這一點,在他的稱帝詔書中就能體現出來。曹丕在登基詔書中說明「天命不可以辭拒,神器不可以久曠,群臣不可以無主,萬機不可以無統」。
  • 大將陸遜屢立軍功助孫權稱帝,為何含恨而亡不得善終?
    後來,陸遜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支撐東吳大局的一代英傑。《三國志》記載,漢建安九年,陸遜出仕,進孫權幕府任幕僚,後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任縣令。在海昌,陸遜初試啼聲,幹得有模有樣。他以剿撫並用之策平息了匪患,還積極勸課農桑,恢復經濟,很快扭轉了該地因旱災而導致的動蕩局面。因治理海昌有功,孫權拜他為定軍校尉,並將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他為妻。
  • 三國後期再劉備和曹操去世後,孫權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
    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漢末的亂世最後是以為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勝利作為了結的,最終因為他們三人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三人的實力相當。那麼為何孫權在劉備曹操去世後沒有依靠自己的實力而統一全國呢?
  •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孫權是如何對待嫂子大喬的?你可能想不到
    術自用故吏琅琊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大意是袁術鳩佔鵲巢,將本屬於揚州刺史劉繇的壽春城霸佔,劉繇不得已南渡長江,又擠壓了孫策的舅父吳景和兄弟孫賁的生存空間。劉繇站穩腳跟,隨機向北面發展。為了消弭劉繇對自己的威脅,袁術曾派軍討伐,卻陷入膠著。如此,袁術和孫策被綁到了一輛戰車上。
  • 魯肅曾對孫權作《榻上論》,但為何其知名度遠不如《隆中對》?
    公元200年,孫策因被刺客偷襲而遇害身亡,年僅十八歲的孫權繼位,居於吳郡。當時魯肅因周瑜的勸告,決定留下來輔佐孫權。孫權得知魯肅肯輔佐他自己,當即約見魯肅,兩人相談甚歡。後來孫權將魯肅單獨留下,兩人一同坐在榻上,當時孫權向魯肅請教他應該如何成就一番霸業。
  • 他18歲扛起了王朝的重擔,稱帝24年勵精圖治
    在三國時期三分天下的局勢中,3位明主都非常優秀,他們帶領著自己手下的兵馬,盤踞一方虎視眈眈,都想奪得最高的權力和地位。當然,最終的結果是魏一統天下,曹氏登上了帝位,開創了新的王朝。然而吳也不遑多讓,在後期孫權也順利登基稱帝,在位達24年,建立的孫家王朝持續了50多年才宣告滅亡。
  • 呂蒙襲取荊州殺了關羽之後,也突然去世了,難道是被孫權下了毒?
    曹丕能夠稱帝,其實也是因為他有一位好爹曹操,早在曹操在世的時候,曹氏代漢稱帝已經為曹操鋪平了道路,但是曹操卻沒能邁出這關鍵的一步。 其實曹操稱帝沒稱帝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曹丕稱了帝之後,就把曹操給追封為了武皇帝,廟號太祖。
  • 他是三國中最先稱帝的人,擁最強勢力,為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天下大亂,各個諸侯為了爭權奪勢,從而展開了一場爾虞我詐的較量,最終由曹操、劉備、孫權等三個軍閥笑到了最後。有意思的是,這三個人在最初並不是實力最強的人,那麼他們是憑藉什麼獲得成功的呢?
  • 孫權的老婆是誰?他為什麼要殺了孫策的後代?
    孫權,東漢末年吳國的建立者,他是孫堅的次子,他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哥哥小霸王孫策,在三國也是一員猛將後來去世後,孫權才成為一方霸主,孫權雖然沒有哥哥有一個超級漂亮的老婆,但也可以說是人生贏家有七位老婆,而有傳聞說孫權殺了孫策後代這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三兄弟,同出一家族為何分投三國?背後有什麼陰謀?
    三國中,諸葛家族非常特別,諸葛三兄弟分別侍奉三個不同的主公,老大諸葛瑾侍奉孫權,老二諸葛亮侍奉劉備,老三諸葛誕侍奉曹魏。在《太平御覽》中評價這三兄弟時稱: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 第五位太祖:「其心人盡皆知」,竟是皇帝說的,然司馬昭並未稱帝
    司馬家族其實是三人夯實了基礎,然後司馬炎臨門一腳奪取勝利果實,後懷柔政策穩住蜀和魏,後一舉蕩平孫吳(孫皓),捎帶手帶走了5000多吳女充實後宮。甚至「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為何還能讓司馬昭穩坐釣魚臺,最終讓他兒子得了天下?司馬懿能稱帝,為何不稱?司馬昭這個就更狠,為何也沒稱?司馬家為何能竊了天下?真的是老而不死是為「賊」,活得久才能技術熟練,行竊國之舉。司馬懿老先生活到了七十三歲,先後輔佐了曹魏四代人。
  • 與曹操赤壁大戰前,孫權在猶豫什麼 ?
    隨後,曹操大舉南下,荊州之主劉表得知後急火攻心而亡,他的兒子劉琮在投降派的慫恿下直接選擇投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取得荊州,又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損兵折將,連兒子都差點丟了。可以說,此時的曹操,風頭正盛,勢不可擋。孫權最後沒有屈服於曹操的威脅,而是選擇與劉備聯盟抗曹,組成聯軍,在長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軍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