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出生於東漢光和六年,陸氏家族是名聞江南的世家大族,他的祖父陸紆曾擔任城門校尉,父親陸駿官至九江都尉。陸遜少年喪父,由其叔祖、廬江太守陸康撫養成人。後來,陸康與袁術發生矛盾,術發兵擊康,陸遜和其親族被迫從廬江返回原籍。彼時,軍閥割據,兵燹遍地,東漢政權早已名存實亡。魏、吳、蜀三足鼎立之勢即將形成。三國中以虎踞中原的曹魏最為強大,曹操雄才大略,且「奉天子以令不臣」 ,有併吞八方之志;劉蜀則自詡為漢家正統,「因僻陋以啟雄圖,出封疆以延大敵」,已初露崢嶸,正呈崛起之勢;而陸遜所在的東吳由於中原戰亂之際大量人口遷徙江南,使其農業得到了進一步開發,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國力漸強。
不過,相較於佔據北方廣袤之地的曹魏,吳、蜀力量相對弱小,懾於咄咄逼人的強大魏國,吳蜀斷斷續續維繫著一條結盟抗魏、抱團取暖的路線。同時又同床異夢,各有圖謀,互有攻伐。青年才俊陸遜正是在這一詭譎不寧的時代大背景下走進歷史舞臺的。後來,陸遜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支撐東吳大局的一代英傑。《三國志》記載,漢建安九年,陸遜出仕,進孫權幕府任幕僚,後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任縣令。在海昌,陸遜初試啼聲,幹得有模有樣。他以剿撫並用之策平息了匪患,還積極勸課農桑,恢復經濟,很快扭轉了該地因旱災而導致的動蕩局面。因治理海昌有功,孫權拜他為定軍校尉,並將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他為妻。
孫權對這位胸藏韜略且初露鋒芒的年輕人頗為器重,經常召他促膝談心,縱論天下。後來,吳地發生了山越叛亂,陸遜被孫權任為帳下右都督,率軍赴丹陽平叛。陸遜用計一舉攻破山越人建在山上的營寨,既蕩平了多年的積患,又收編了數萬精壯,由此聲名大噪,大軍班師後奉命駐屯蕪湖。漢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趁蜀漢荊州守將關羽和曹魏軍隊在襄陽、樊城激戰之際,採納陸遜之策,決意偷襲關羽,奪還戰略要地荊州。孫權命呂蒙為大都督,以陸遜為前鋒,偷偷領軍溯江而上,孫權自領主力隨後接應。呂蒙「白衣渡江」後,以突然襲擊的戰法,逐一收拾了關羽部署在沿江烽燧上的守軍,繼而直撲荊州,說服、招降了據守江陵、公安的關羽部將糜芳、傅士仁。
關羽聞訊,自忖勢單力孤,不敢去爭奪江陵、公安,加上部屬鬥志喪失,逃散殆盡,只好率殘部退守麥城。同年十二月,關羽放棄麥城出逃,在章鄉被吳將馬忠生擒,不屈而死。這樣,孫權輕易地佔據了整個荊州。陸遜因功被授予撫邊將軍,封華亭侯,領宜都太守。不久,陸遜再接再厲,接連率軍攻取房陵、南鄉、秭歸等地,陣斬、招降數萬人。孫權嘉獎其功,封婁侯,晉封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最廣為人知的戰績當屬「火燒連營」,大破劉備親率的五、六萬伐吳大軍。此役史稱「夷陵之戰」。這一仗,打得劉備焦頭爛額,大敗虧輸,蜀軍損失十分嚴重,史載「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一世豪雄的劉備仰天長嘆道:「想不到我竟被這年輕無名的陸遜羞辱到這般地步,豈不是天意嗎」!
劉備率少數殘兵敗將逃回白帝後,吳軍的一些將領主張乘勝追擊,直搗白帝,活捉劉備。孫權徵詢陸遜的意見,陸遜認為,曹魏雖然表示願意幫助我共擊劉備,其實另有企圖,不得不防,所以不宜深入西蜀境內。孫權覺得有道理,遂下令退兵。不久,曹丕果然出兵擊其側背,覬覦東吳。夷陵大戰後,蜀漢損失巨大,已經無力爭奪荊州了,孫權的勢力比以前更為強大,陸遜居功至偉,同時也為孫權正式稱帝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吳黃武七年,陸遜採用誘敵深入之策,以朱桓、全琮兩軍為左右翼,三路並進,大破曹魏大司馬曹休十萬大軍於石亭,擊殺、俘虜萬餘人,繳獲牛馬輜重無數。
大軍凱旋過武昌時,孫權親自主持了隆重的祝捷儀式,用御蓋覆遮陸遜進入殿門,賜予他的規格甚高,類似王侯。吳赤烏七年正月,陸遜代顧雍為相。孫權特發詔書,點讚陸遜天資過人,德行卓著,匡扶社稷,消弭戰亂,有尹伊、呂尚之才。陸遜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同時又具政治家的才幹。他被吳主孫權任為丞相,不僅實至名歸,而且是順理成章之事。按理說,陸遜功勳卓著,雄才大略,在丞相的位置上應大展宏圖,輔佐孫權南徵北戰,建立更大的功業,同時在青史上譜寫屬於自己的更濃墨重彩的篇章。遺憾的是,他出任丞相剛剛一年,竟因為廢立太子的問題鬱郁而死,壯志未酬,非常可惜,不過這也是封建王朝永遠無法避免悲劇。
由此引發二宮勢亂,眾朝臣紛紛選邊站,分成擁護太子孫和的擁嫡派和支持魯王孫霸的擁庶派,相互明爭暗鬥不止。陸遜維護正統,是擁嫡派的首領,他認為「太子的正統地位,應如磐石之固;魯王乃一蕃臣,對其寵愛和照顧畢竟不能在太子之上。這才叫各得其所,上下間也不致出現政見上的分歧」。但晚年的孫權疑心愈重,變得日益猜忌,就連當初擁立有功的陸遜都信不過了。他堅持袒護孫霸和打擊支持孫和的擁嫡派,而且立場異常頑固,為此不惜流放太子親信顧譚等人,處死太子太傅吾桀,大有削去陸遜羽翼的深意在內。陸遜據理力爭,再三勸諫,甚至要求當面倫理以「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孫權不僅不聽,反而多次當眾責難陸遜。
陸遜抑鬱成疾,於赤烏八年含恨長逝,時年63歲。史載其死後「家無餘財」,可見其清廉自守,正直無私。陸遜之所以能建功立業依賴於孫權的器重與提拔。這與他出身江東大族有莫大關聯。孫權平定江南後,非常注意籠絡財雄勢大的江南豪門巨室。史載,吳郡的顧、陸、朱、張四大豪門成了孫吳統治集團的中流砥柱,這四大姓任東吳各級官員者多達千餘人,顧雍、陸遜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孫權的有意關照下,陸遜很年輕時就入仕幕府,隨後又從最基層的軍官做起,統軍作戰並屢獲升遷,並且還有機會兼管地方事務,從而使他得以積累經驗,走上一條文韜武略的發展之路;早年的孫權還算英明,能大膽使用並破格攫拔年輕有為之人,並防守讓他們去統領並駕馭那些勳戚宿將、宗室子弟,從而增長了陸遜的組織與指揮才能,同時也錘鍊出他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儒將風度。
孫權用人不拘一格,敢把陸遜放在最重要的統帥位置上,鼓勵其制定大戰略,從不幹擾他的決策,從而保證了他得以從容運籌,堅持正確的戰略方針從而得成大事、建立大功。可惜的是,晚年的孫權戾狠猜忌,導致東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君臣之間為立儲之事相互戒備。陸遜並無私心,卻不慎捲入孫和與孫霸的儲位之爭,最後遭企圖廢嫡立庶的孫權猜忌,飽受苛責,鬱郁而亡,也算沒得善終。陸遜還沒來得及在丞相之位上大展宏圖,就匆匆離世,這不僅是他個人的遺憾,更是東吳的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