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茶茶 茶餘飯後解大盤
工作日搬磚,休息日花掉:
進入6月之後,福州非常多雨,而且春天氣候多變,天氣預報也就不太準了。
最近下午經常狂風暴雨,我想著爬山和去海邊都不太靠譜,還是去逛寺廟比較安全,萬一大雨也有地方躲。
今天目的地----雪峰寺,75分鐘路程後我們就到達目的地了。
雪峰崇聖禪寺又名崇聖寺,位於閩侯縣西北雪峰鳳凰山南麓。雪峰山本名象骨峰,山脈綿亙60餘裡,跨閩侯、羅源、古田、閩清四縣,距福州77公裡。雪峰山與鼓山、旗山三山鼎峙,環抱福州,合稱福州&34;。
雪峰寺建於唐鹹通十一年(870),現存殿宇多為光緒年間重修,距福州市約70多公裡,是禪宗雲門、法眼二派的發源地,為江南五山十剎之一,素有「江南第一叢林」之稱,1983年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果然是著名景點,我們到時候已經有幾輛車了,景區還備有大型停車場供遊人使用。
去向寺廟的路上,有一些童趣石雕。
到達山門處。
高大石碑,介紹頗長的寺廟歷史。
門口的石獅,和我們經常看到的有一些不同。
寺廟內有4棵700多年的柳杉樹,依然長的鬱鬱蔥蔥,相傳大的兩株系閩王王審知和唐代僧人義存手植。
寺廟必備之鐘鼓樓。
有點豪華的大殿。
福建大地產商給寺廟捐了不少錢,雪峰寺被修繕一新。
現在寺廟也引進高科技,隨喜功德掃二維碼就可以了。
方丈住處。
門前古井還可以使用。
因為空氣好的原因,多肉長的也很茂盛,這個品種我小的時候也種過,我們叫它石頭花。
這花頭回見,用識花軟體才知道這花叫:地湧金蓮。
寺廟的長廊寂寞、幽深,默默地陪伴著幾百年來過往的高僧。
難提塔,即義存祖師墓塔,是義存的肉身塔,址在法堂之右建於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
塔如圓鍾,每方石上均鐫一卵石,共計有200餘顆,有石卵爆花的傳說。
寺廟大多都建在山上,之後我們決定去後山看看。
寺廟種茶看來是佛系的,這一片茶園成野茶了。
山林和林間不知道哪位高僧的墓
雪峰寺著名的還有高山牡丹,這是牡丹園,不過現在不是花季,就只能看看葉子了。
在牡丹園裡,倒是看到頑強開放的海棠花,它們一叢一叢的長在石縫中。
出了雪峰寺,我們走去不遠處的枯木庵。
路過一片向日葵田。
是不是品種沒選好,就這一小朵的樣子,既賞不了花也沒啥籽可以收穫的。
上面的房子應該還是有人住的,看那小路乾乾淨淨細又長。
庵前這繡球長的真好。
枯木庵,在寺東南方數百米,建於唐鹹通十一年(870年),相傳是開山祖師義存入山時的棲止之處。
庵內有一樹齡已3000餘年的枯木,僅存高3米多的本幹,樹腹中空,可容納10餘人,現供奉著義存的金身塑像。樹腹內壁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刻題記,記載閩王舍款造庵和建築水池的史實。
枯木內外還有二十餘段李綱等宋、元、明、清名人題刻,但歷經千餘年的經風雨剝蝕以及文革時期的火燒刀砍,多已模糊不清,語不可解,大致都為追述庵史、賦詠枯木而作。
這樹腹碑即為我省木雕三大奇物之一,在國內也是獨一無二。
枯木庵邊上有小溪流過。
逛完寺廟當然還是啟動覓食雷達找吃的去。
在等待上菜的過程中,我突然想起95年左右我曾經來過,當年10個人坐了一輛麵包車,走盤山路花了四個多小時才到達此處,還花了200元吃了一餐覺得最好吃的齋菜。
這幾年這邊通了高速,出高速之後的盤山路路況也比從前好了,時間就才用了當年的三分之一,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基建和導航的進步,讓我這個完全不記路的人能去向這麼遠的地方,也不擔心迷路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