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向大家更正一個概念,在我們國家存款沒有一百年之久的,而生活中,我們很常見的存款時間一般就為五年到10年。
而據央行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我國銀行存款每天增加710億元,但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疫情影響之下,人們的生活過得很拮据,央行憑什麼說存款會以710億的金額在增加?
接下來,我就為大家簡單地分析一下:我們國家銀行的錢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根據2020年,央行第一季度公布的存款數據表示,全國居民存款一共增加了6.47萬億,比多了4000億元。了個月6.47萬億,什麼概念?
平均下來,今年前三個月每天有710億元資金被存進銀行,這令我們好奇的是:在疫情期間很多人的生活都過得很拮据,為什麼銀行的存款金額沒有下降卻反而增加了呢?令我們不得百事其解的是這麼多錢從哪裡來?
首先,信貸增長是我國銀行存款重要資金來源。
我帶領大家看一組:數據一季度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了1.86萬億,同去年的3328億暴增的五倍,表明,央行開閘放出了上萬億的水已經流到了企業手裡面,他們才是振興經濟的主力軍。
說白了企業拿著這些錢去發工資,於是錢又跑到了個人存款帳戶上去了,體現為個人存款的增長。
一是,大家困在家裡,有錢花不出去;
二是,減少了非必需品的消費。
而根據有關金融機構的一項中國消費者在疫情期間的報告顯示:在疫情期間,多數消費品遭到衝擊,特別是非必需品,比如約30%的消費者減少了護膚品和酒類的使用,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減少了彩妝類產品的使用。
我身邊就有一個很鐵的朋友,前兩天來公司的時候說:疫情期間每天都在家吃飯,出門吃飯的次數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目前,最大的消費就是每周去超市購物的是KTV已經好久沒去過了,省下了一大筆錢。
我們疑惑不解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事實上,疫情來襲,大多數都意識到存款的重要性,避險的情緒,持幣觀望,現金為王,恐怕是一季度裡大部分中國人的共同形態,但是在存款增加的同時,央行則在不斷釋放流動性,老百姓為了抵禦風險,加速把錢從其他渠道取出後,重存進銀行,而國家為了鼓勵消費和投資不斷放水,這一衝突讓錢又更不值錢。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餘額寶,它此前的收益是2%,但在疫情期間,它的收益率已經低出了新度,一萬元一天的收益率不到0.5元。這表明第三方平臺的收益率已經很接近銀行利潤,但背後依然是持續增長的規模。
這也就像我們反映了在我們中國人的生存法則裡,越存越窮,越窮越存,這就是很長一段時間了,中國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也是其中國經濟發展最現實的一幕。
這就是為何我們國家不能像歐美一樣,直接發錢,刺激民眾消費的根本目的。
疫情過後,報復性消費會襲來嗎?
我個人的觀點是不可能,為什麼呢?
因為在我們中國的人均消費數據裡來看,教育培訓佔到了我們個人財富支出的32.44%,住房支出佔到了31.53%及保健養生佔到了26.11%。
也就是說,即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緩解,在疫情期間,受損的許多企業以及實體店都不可能迎來報復性消費行為。
因為在我們中國人的個人財富支出中,很大比例的財富流向都是教育培訓,住房和保健養生,而這些與疫情不疫情沒有任何關係,所以,這也就是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居民人均支出消費率不如歐美其他國家的根本性原因,就是因為個人財富的支出領域和方向都走向了孩子的教育和房地產的支出。
對於疫情過後,我對許多人的生存狀態需要警告的是:我們作為每一個普通人要考慮的是如何在以後的生活中,給自己手中的財富進行不同程度的配額。
也就是說,一部分流入教育,一部分流入養老,一部分流入存款,一部分還要配備相應的避險資金,即:投資一些股票,基金等金融理財產品已達到在疫情影響的衝擊之下,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