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山土庫,房子的外牆連成一體,具有贛南客家圍屋的特點

2020-12-12 桂霞說世界

汪山土庫始建於清道光初年,歷時半個世紀,於清同治年間建成。整座建築東西長337米,南北深180米,佔地108畝,共建有25棟抬粱穿鬥式結構的青磚大瓦房。 這些房子的外牆連成一體,具有贛南客家圍屋的特點。

青磚黛瓦、封火山牆,天井四水歸堂,牆頭黛瓦壘迭,簷口有句頭滴水,整個牆體一鬥一眠,內用土胚灌鬥,腰牆是眠磚,勒是為紅石,又呈現徽派建築特徵。外牆無粉刷,牆頭下粉門色線角,這是有別於徽派建築而採用的當地建築工藝。

其中稻花香館,望廬樓等則按蘇州園林風格建造。 土庫建築座北朝南,以祖堂為中軸,兩側各建四縱深宅,每縱深宅四至七進,共有房間1446間、天井572個,置身其中,冬暖夏涼。

建築內巷道縱橫,晴無日曬,雨不溼鞋。 其中「八尺巷」是土庫建築群裡—條橫貫東西的交通要道,土庫裡每縱深宅之間正房與廚房之間均有隔巷,且門不相對,以防出現火災相互蔓延。隔巷下面埋有很多瓦缸,有回聲的效果,顯示出土庫的威嚴。

行走在這個規模宏大,布局巧妙,有一千四百多間房,佔地百畝的豪門官邸中,總感覺時光會在某個角落停留,總覺得有清脆的足音,在狹長的過道和庭院裡迴響,有太多的故事在這裡發生又消亡。

軍官教育團在清末時曾是清兵的訓練場所,後改為江西陸軍「講武堂」。地址八一大道58號。佔地幾十畝,前後三進共四五十間房,另有禮堂及操場。現已按原貌恢復了辦公室臥室和會議室原貌,並陳列了當年軍部的陳設。

相關焦點

  • 遺落在民間的故宮——汪山土庫
    今天大表哥給大家推薦的景點是汪山土庫,大家不妨跟著大表哥一起去參觀一下吧!那一定是房子裡面的巷子了。曾經大戶人家的宅院,總共有1446個房間住著1000多人。各類大小巷子在土庫裡面穿插。地下埋有大缸,發聲會有回聲。看著深深的巷子,給人一種時光隧道的體驗感。
  • 贛南客家圍屋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春水朝暮暮,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介紹。贛南客家圍屋在贛南與閩、粵三省交界的地區,有一種帶有防禦性質的「圍屋」民居。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它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當地人稱之為「土圍子」或「圍子」、「水圍」。圍屋最早的建造年代為明代晚期。南,南圍屋主要分布在「三南」(龍南、定南、全以及尋鳥、安遠、信豐的南部,以龍南縣的最具代表性,也最為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
  • 客家圍屋(江西篇)——贛南圍屋
    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南邊陲的贛南客家圍屋,建於明末清初及民國,尚存500餘座,結構形式為三合土、河卵石、青磚、條石。贛州龍南縣關西圩旁的關西新圍,佔地面積7700多平方米位於關西新圍東北部的西昌圍,為贛南圍屋中不規則型圍屋的代表,佔地面積約5257 平方米贛州龍南縣楊村鎮的燕翼圍,佔地面積1367.58平方米贛州市龍南縣裡仁鎮新裡村的漁仔潭圍
  • 贛南圍屋,客家文化的特殊名片
    客家人的文化特色鮮明,他們的語言、建築、社會結構和風俗習慣等,保持著濃鬱的古漢遺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幹欄屋、雲南一顆印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並稱為「中國五大特色傳統居民建築物」的贛南客家圍屋,現已成為客家文化的一張特殊名片。
  • 國家級非遺丨嘿老表,神秘的贛南客家圍屋了解一下
    贛南地區扼長江珠江兩大水系,為南北交通要衝,山間盆地較大較多,盆地內地平土沃,特殊的歷史、地理和文化環境使贛南客家圍屋在選址和形制上有著閩西土樓不可比擬的顯著特點,在防禦功能、建築材料、建築結構、建造技術等方面更是獨具特色。
  • 汪山土庫:曾與大邑劉氏莊園歸為一類、比喬家大院大6倍,想去看
    比如,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汪山岡的「汪山土庫」就是這樣一個景區。同樣作為清代的老宅,較之於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喬家大院來說,這處「汪山土庫」在面積上卻要大出它五、六倍之多!而其傳奇的人文往事,也要有別於那裡的商賈傳奇。
  • 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保護與發展紀實
    初冬時節,天氣晴好,贛南圍屋營造技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李明華更加忙碌,正加緊修繕維護客家圍屋。李明華說,客家圍屋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建築技藝於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贛南圍屋是整個客家民居的母體,它是一種把家、堡、祠三種功能融為一體的大型圍合型、防禦性傳統民居建築。
  • 江西:活化汪山土庫家文化 打造土庫文化名片
    中國網5月14日訊 13日上午,中國家風教育基地——汪山土庫舉辦文化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文化學者共聚一堂,談文化聊發展,為汪山土庫的發展出謀劃策、把脈問診。專家們認為:不論是從建築維度上來說,還是從歷史和文化維度上來說,汪山土庫所承載的意義都極其巨大,汪山土庫要依託所承載的深厚傳統家國文化內涵,打造「家國聖地」旅遊名片切實可行且前景樂觀。
  • 江西贛州立法保護贛南客家圍屋
    新華社南昌2月27日電(記者鄔慧穎)《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近日獲江西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批准,將於3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贛南客家圍屋將獲得富有地方特色、針對性更強的法律保護。  據介紹,贛南客家圍屋是歷史上贛南居民為聚族而居建設的四面圍合、有防禦性設施的民居,極具歷史研究、文化、旅遊等價值。
  • 贛南非遺:你知道贛南圍屋是怎麼建造的嗎?
    贛南客家圍屋是整個客家民居的母體,它是一種把家、祠、堡三種功能融為一體的大型圍合型、防禦性傳統民居建築。贛南現存圍屋600多座,而龍南縣境內就有370多座。龍南客家圍屋因在形制上的別具一格,在防禦體系的獨具匠心,在構造藝術方面的超凡脫俗,成為當之無愧的、不可多得的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 龍南縣省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圍屋習俗》
    贛南客家圍屋習俗,是客家民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時節習俗、服飾習俗、飲食習俗、居住習俗、婚俗等是贛南客家圍屋習俗的具體表現。客愛婚俗贛南客家屋服飾習俗秉承古樸、實惠、節儉的原則,如冬天老一輩的男人頭上會威拉得很長折起的線氈帽,穿有十幾個口袋的肚兜,褲子是「索腰褲」。天熱時,般穿背心小褂,褲腳管卷在半腿。他們長期在田間勞動,一般打赤腳,天冷穿稻草製作的草鞋和棕毛制的襪子。而五十歲以上的婦女則穿大襟衫(俗稱大巴杉),冬天,頭上裹冬頭帕,熱天則挽個髮髻在腦後。
  • 【承接遺址公園生態文化遊】汪山土庫:傳承好家風 樂享文化遊
    今天和朋友來看,感覺整個的格局很大,相當於微縮的故宮,但建築上它更有地方特點,而且更有中國文化的特點。」9月17日,在新建區大塘坪鄉汪山土庫,來自東北的遊客陳娟感嘆地說道。百年汪山土庫,千間大宅院。汪山土庫佔地108畝,由25棟抬梁穿鬥式結構的青磚大瓦房組成,大小房間1443間,天井572個。
  • 古鎮旅遊推薦(之五)贛南圍屋,風雨客家路
    燕翼圍是贛南圍屋裡最高的一座,高大堅固,筆直矗立。它集廳堂、居室、書房、跑馬坪於一體,既是客家人的舒適居所,又是戰時的堅固堡壘。燕翼圍呈長方形,高15 米,長42 米,寬32 米,房間136 間,一層為膳食處,二層居住,三四兩層共有108 個射擊孔,具有很強的防禦能力。當地老人說,為了使堅守在圍屋內的人不斷糧、斷水,燕翼圍的圍內圍外共有兩口水井,平時圍內井封閉只用圍外井,一旦圍屋被困即啟用圍內井,以保障圍內人正常生活用水。據測算,這種特殊的水資源「儲備」可供圍內人使用半年以上。
  • 汪山土庫入選首批「中國最美」 打CALL
    此次論壇評選出首批「中國旅遊協會最美小鎮分會會員單位」,汪山土庫和安義古村作為江西代表,與全國十一家共同入選,汪山土庫也是新建區唯一入選最美。行資負責人張小榮作為景區代表出席並參加授牌儀式。儒家文化是汪山土庫的實踐地,文旅融合相得益彰。這裡是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鄱陽濱湖、三雕特點。特色美食,毗鄰海昏侯,鄉野自然,歡樂體驗,充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 江西最奇特的房子,外牆布滿小洞,看起來就像小城堡
    雅溪村民全部姓陳,先祖魯公在元末明初由現在的南京遷居到贛南,其後代陳文信在十五世紀分居在雅溪村。早期為客居,日久成永居,這是散布在全世界的客家人的共同特點。從某種意義來說,雅溪村是江南古村落的江西版。走進雅溪古村,但見院舍古樸,草木環繞村舍,好多老房子改造而成的民宿充滿詩畫意境。
  • 我省龍南客家圍屋保護案入選
    其中我省龍南市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客家圍屋行政公益訴訟案入選。據了解,贛南客家圍屋是贛南客家人聚族而居建設的特色民居,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然而,龍南圍屋多為土木結構建築,除得到旅遊開發保護的關西新圍外,其他圍屋均年久失修,保護現狀堪憂,不同程度存在自然破損和人為破壞情況,有較大安全隱患。
  • 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贛南客家圍屋,被譽為民俗建築史上的奇蹟
    作為一個福建人,對於客家人所居住的房屋的印象只停留在了土樓,直到來到江西贛州,來到贛州的龍南,見到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客家圍屋--關西新圍,才真正的感受到客家圍屋的魅力所在。在這裡可以了解贛南客家文化,了解圍屋的歷史來源與人文故事。
  • 贛州龍南:客家圍屋之鄉
    客家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載體,被建築學家譽為民俗建築史上的奇蹟。江西龍南縣以圍屋數量多、規模大、風格全、保存完好等特點,贏得了「客家圍屋之鄉」的聲譽,尤以關西圍、燕翼圍和烏石圍三大圍屋名揚世界。
  • 客家圍屋,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歷經滄桑可安好?
    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客家人稱謂的由此而來。贛南是客家人的發祥地、中轉站、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沿著贛江,客家先祖從這條黃金通道湧進贛南山區,然後深入福建、廣東。如今,贛州954萬人口中,95%以上為客家人。
  • 客家圍屋,東方古羅馬城堡,歷經滄桑可安好?
    贛南是中原先民南遷定居的第一站。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衰亂,贛南因地廣人稀,相對偏僻安靜,因此,成為避亂者的理想棲身之所,大量中原難民擁入贛南。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客家人稱謂的由此而來。贛南是客家人的發祥地、中轉站、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