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小區門口的一個角落裡,看到了這樣一幕:
鄰居家上小學的兒子蹲在地上,面前放著一個塑膠袋,可以看到裡面有可樂、辣條、冰淇淋、乾脆麵等等。
嗒嗒跑上去問:哥哥,你在幹什麼?
小男孩慌張地看看兒子,再看看我,將袋子往身後藏。還小心翼翼地請求我不要告訴他媽媽。
原來,是因為媽媽不允許他吃零食,可是同學們都在吃,他也想試試,又怕被媽媽罵,所以只能在外面吃完再回去。
我叮囑他早點回家,並向他保證不會告訴他的媽媽,帶著嗒嗒走開了。
路上嗒嗒突然對我說:「媽媽,我也想吃一個冰淇淋。」
我說:「好的。」
嗒嗒抬頭看我,說:「媽媽,我愛你!」
壹
零食≠垃圾
在很多家長看來,冰淇淋、辣條等零食就是洪水猛獸,一旦孩子表示想要,就一定會堅決制止,理由是「為你好」!
確實是這樣,特別是辣條——公認的垃圾食品,吃了不僅會對身體不好,還可能因為細菌超標而拉肚子,傷害孩子的脾胃。
所以,家長都會告訴孩子,為了你的身體健康,這些垃圾食品是堅決不能吃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潘多拉效應」,越是被禁止,就越會激發起欲望,越是得不到,就會越想要得到,越是禁止靠近的,越覺得有吸引力。
而對於小孩子來說,愛吃他是們的天性。零食,就是他們心裡的「潘多拉」。
孫瑞雪老師在《愛和自由》一書中提到:吃對孩子非常重要,吃能發展孩子的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是孩子的全部世界。
那天,和閨蜜聊天,她懊惱的對我說:「孩子大了,有時候說出來的話,讓人覺得這不是一個孩子說的。」
閨蜜帶著孩子在公園,看見一個小孩在吃棒棒糖,閨蜜的女兒搖著媽媽的手,祈求要一個棒棒糖,可是被閨蜜拒絕了,理由是吃糖會牙疼。
小女孩覺得很委屈,為什麼別人可以吃,別人不會牙疼嗎?於是她坐在地上哭,怎麼都不起來,旁邊很多人圍觀,有的贊同閨蜜的做法,覺得小孩子不能吃糖,有的說大熱天別讓孩子哭了,趕緊去買個糖吧。閨蜜覺得非常丟人,可是也不能慣著她。
我問:「那最後是怎麼處理的?」
閨蜜說:「哭累了就起來了,不過人家後來跟我說:媽媽你真的是為我好嗎?我為什麼一點都不開心!」
閨蜜表示,聽到女兒這句話,自己都驚呆了。
「我也很委屈,我確實是為她好呀,吃糖本來就對牙齒不好,弄得我還變成後媽了!」
孩子喜歡吃糖,吃冰淇淋,都是非常正常的。我們應該理解孩子,並接納孩子的這種想法。
有這麼一句話:沒有什麼煩惱,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兩頓!
對於成年人來說,一頓炸雞啤酒,一頓火鍋,就是幸福的來源。那麼對於各方面還未成熟的孩子呢?他們不懂得權衡利弊,不懂得克己自律,他們只是想要滿足自己當下的願望,有錯嗎?
貳
拒絕孩子的合理要求,看似是為他好,實則是在傷害他。
孩子們的願望可以很大,他們想要成為蜘蛛俠,希望自己行俠仗義,保護地球,保護媽媽,這個時候,我們會笑著說:好的!加油!
孩子們的願望也可以很小,有時候只是想要一個糖果,一隻冰淇淋,可是卻迎來家長的「NO」。
被拒絕的孩子,願望長期得不到滿足,內心會產生嚴重的匱乏感,他們會通過其他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就像文章開頭的小男孩那樣。
老家有一個妹妹,小的時候好吃的都要留給弟弟,現在她對她的孩子真的是做到了「有求必應」,孩子不愛喝水,就喝娃哈哈AD鈣奶;孩子不愛吃飯,就吃旺旺雪餅。
大家都只看到她買很多零食給孩子吃,卻沒有看到她其實是在補償自己,用小時候分給弟弟的,同樣的零食來補償自己。那些自己曾經沒有吃到的,全部要補給孩子。
孩子吃零食,很多時候是在滿足自己嘗試的願望,完全不讓孩子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可怕的,他們可能會為了一點零食,做出很多不理智的行為,甚至影響一生的發展。
零食是孩子童年無法替代的快樂,過分的剝奪和壓制,只會讓孩子逐漸疏遠父母,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童年只有一次,何必為他留下那麼深的遺憾?
叄
聰明的家長這樣給孩子吃零食
1、適量的才是最好的。
太過限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太過放開,確實對孩子的身體不好。不如適量的給予,讓孩子知道,你想吃的時候,就會有。我們可以提前約定好一定的量,我們規定嗒嗒一周可以吃一次冰淇淋,一個月可以吃一次肯德基。有時候嗒嗒也會自己說:上個星期我們吃過麥當勞了,今天不能吃肯德基。
這樣做,既滿足了孩子的小願望,又教會孩子要控制,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影響。
2、糖果——可以吃,除了限量,還要記得刷牙
很多家長制止孩子吃糖果的理由都是會牙疼,所以我們除了要限制孩子的糖分攝入量之外,還要讓孩子養成刷牙、漱口的好習慣。自律,有時候就體現在這些小事當中。
3、教會孩子分享
拿著自己最喜愛的零食,去分享給別人。對於成年人來說也許很容易,可是對於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來說,其實非常難。而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去鼓勵他們學會分享,鼓勵但不強迫。
4、別拿零食當獎勵
不要把零食當做獎勵送給孩子,這種方法不僅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而且還會讓孩子的零食的期盼越來越高。
肆
嘗過百味的孩子不會只惦記糖果,見過世界的孩子也不會只計較眼前的一塊餅乾。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嘗試的過程。我們允許孩子通過正確的途徑去滿足自己的願望,允許孩子去吃他們想吃的東西,只是為了不讓孩子輕易地被零食所誘惑,不讓孩子輕易地被一丁點的利益所誘惑。
因為,你有的我都有;我沒有的,爸爸媽媽會給我!
真正的為了孩子好,絕對不是強勢的制止和壓迫,而是在滿足孩子的同時,能夠教會孩子克制。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會給孩子吃零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