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註定是中國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新年第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而後他順應形勢,率領百萬大軍揮師東進,目標直至北京城。一路上明朝的軍隊降的降,死的死,連李自成都不敢相信明朝的軍隊竟如此不堪一擊。他覺得如果形勢照此發展,要不了一個月他就能攻到北京城下。
也許歷史並不想讓這位草莽英雄成功地太容易,很快他遇到了一個北上途中最大的挫折,這個挫折使他差點放棄攻打北京的計劃。這就是著名的寧武關之戰,幾乎改變了1644年明朝的命運。當時的寧武關守將是周遇吉,遼東錦州人。史書記載說「少有勇力,好射生」 「戰輒先登,積功至京營遊擊」,雖然寥寥幾筆,已經可以看出周遇吉勇將的潛質。他面對李自成的百萬大軍,並沒有選擇投降,雖然李自成下令,如果周遇吉願意投降,封官許願自然不會少,要是不投降,打下寧武關就立刻屠城。這一命令必然軍心不穩,周遇吉的不少手下曾經勸說投降。周遇吉果斷拒絕了投降,一方面積極備戰,一方面準備求援。
在周遇吉帶領下,寧武關守軍拼死抵抗,戰鬥剛開始李自成就中了明軍的計,戰鬥損失一度達到了四五千人。李自成中途幾次想過放棄攻打,返回陝西,在手下將領的一再堅持下,才選擇了繼續進攻。最後李自成竟然使用了最原始的人海戰術,一輪又一輪的衝鋒、一批又一批的死亡,經過7天7夜近乎瘋狂的進攻和慘烈的死亡,最後以傷亡三四萬人,損失四員驍將為代價愛攻下了寧武關。
攻打下寧武關的那一晚,李自成在血流成河的戰場上徘徊,一個念頭在他的腦海再次生根發芽,不打了,回陝西去。因為軍師宋獻策告訴他前面還有大同、宣化、陽武、居庸,這些城池的攻打難度遠遠超過寧武關。如果這個夜晚就這樣平靜地度過,中國的歷史便會這樣書寫,天一亮,李自成率領自己的部隊返回西安,攻打京城的計劃終止,大明朝的危機就會得到暫時解除。歷史之所以會成為歷史,就在於它的不容假設。歷史再一次眷顧了這位草莽英雄,因為此時大同總兵的投降使者已經在寧武關城外等待求見。大同離寧武關不到400裡,如果馳援寧武關,三天就能抵達戰場。如果能早點派出援兵,帶來補給,寧武關將繼續成為李自成的噩夢。然而周遇吉永遠也等不到來自大同的一點支援,李自成卻等來了他做夢都沒想到的投降信。
在起義軍攻入城裡後,周遇吉繼續頑強戰鬥,從戰馬上摔下來後又徒步奮戰不止,用短刀殺死數十人,在身中數箭被農民軍生擒後仍不願屈服,起義軍將周遇吉懸吊於高竿之上亂箭射死,然後又將屍體肢解成數百塊。就是這樣一位普通明朝總兵在歷史轉折關頭的英勇戰鬥,幾乎改變了整個明朝歷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