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西守將竟使李自成放棄進攻北京,差點挽救了明朝的滅亡

2020-12-11 青山讀歷史

公元1644年,註定是中國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新年第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而後他順應形勢,率領百萬大軍揮師東進,目標直至北京城。一路上明朝的軍隊降的降,死的死,連李自成都不敢相信明朝的軍隊竟如此不堪一擊。他覺得如果形勢照此發展,要不了一個月他就能攻到北京城下。

也許歷史並不想讓這位草莽英雄成功地太容易,很快他遇到了一個北上途中最大的挫折,這個挫折使他差點放棄攻打北京的計劃。這就是著名的寧武關之戰,幾乎改變了1644年明朝的命運。當時的寧武關守將是周遇吉,遼東錦州人。史書記載說「少有勇力,好射生」 「戰輒先登,積功至京營遊擊」,雖然寥寥幾筆,已經可以看出周遇吉勇將的潛質。他面對李自成的百萬大軍,並沒有選擇投降,雖然李自成下令,如果周遇吉願意投降,封官許願自然不會少,要是不投降,打下寧武關就立刻屠城。這一命令必然軍心不穩,周遇吉的不少手下曾經勸說投降。周遇吉果斷拒絕了投降,一方面積極備戰,一方面準備求援。

在周遇吉帶領下,寧武關守軍拼死抵抗,戰鬥剛開始李自成就中了明軍的計,戰鬥損失一度達到了四五千人。李自成中途幾次想過放棄攻打,返回陝西,在手下將領的一再堅持下,才選擇了繼續進攻。最後李自成竟然使用了最原始的人海戰術,一輪又一輪的衝鋒、一批又一批的死亡,經過7天7夜近乎瘋狂的進攻和慘烈的死亡,最後以傷亡三四萬人,損失四員驍將為代價愛攻下了寧武關。

攻打下寧武關的那一晚,李自成在血流成河的戰場上徘徊,一個念頭在他的腦海再次生根發芽,不打了,回陝西去。因為軍師宋獻策告訴他前面還有大同、宣化、陽武、居庸,這些城池的攻打難度遠遠超過寧武關。如果這個夜晚就這樣平靜地度過,中國的歷史便會這樣書寫,天一亮,李自成率領自己的部隊返回西安,攻打京城的計劃終止,大明朝的危機就會得到暫時解除。歷史之所以會成為歷史,就在於它的不容假設。歷史再一次眷顧了這位草莽英雄,因為此時大同總兵的投降使者已經在寧武關城外等待求見。大同離寧武關不到400裡,如果馳援寧武關,三天就能抵達戰場。如果能早點派出援兵,帶來補給,寧武關將繼續成為李自成的噩夢。然而周遇吉永遠也等不到來自大同的一點支援,李自成卻等來了他做夢都沒想到的投降信。

在起義軍攻入城裡後,周遇吉繼續頑強戰鬥,從戰馬上摔下來後又徒步奮戰不止,用短刀殺死數十人,在身中數箭被農民軍生擒後仍不願屈服,起義軍將周遇吉懸吊於高竿之上亂箭射死,然後又將屍體肢解成數百塊。就是這樣一位普通明朝總兵在歷史轉折關頭的英勇戰鬥,幾乎改變了整個明朝歷史的走向。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李自成不到北京去抵抗清軍呢,山海關一破就不能守北京?
    在攻破北京之後,李自成進行了一次翻新,大明王朝就此滅亡。而李自成只停留了很短的時間,便一路向山海關進發,去消滅不服大順政權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但李自成想不到,吳三桂勾結關外滿清,多爾袞的八旗兵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聯合,擊潰了大順軍。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而當年亦是李自成迅速發展壯大的一年。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湖北整頓了農民軍建制,謀劃下一步進取方向,李自成的謀士或建議直接北上進攻北京,或主張東進切斷京師漕運,但謀士顧君恩認為:「不如先取關中,為元帥桑梓之邦,且秦都百二山河,已得天下三分之二。建國立業,然後旁掠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轉向京師……自成稱善。」顧君恩主張先佔據陝西,並自西往東佔領明朝的九邊地區,此即先攻佔明朝邊鎮再進取京師的策略。
  •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明朝最厲害的三大營都去了哪裡?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因為無力阻擋闖王李自成的進攻,在煤山自縊,宣告明朝滅亡,但是據史料記載,當時守衛北京的只有幾千個太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明朝最厲害的三大營去哪裡?
  • 李自成滅亡明朝,佔據北京,得天時地利,為何面對多爾袞吳三桂聯軍...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著名領袖,公元1644年在西安建國稱帝,國號大順,定都西京(今西安)。當年三月十九日攻破北京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今景山),明朝滅亡。
  • 曾經戰無不勝的孫傳庭,卻敗給了李自成,他一死明朝其實就亡了
    如果孫傳庭當皇帝,可以挽救大明,如果皇帝完全信任鼎力支持孫傳庭,可以挽救大明,大明朝內外交困,崇禎並不能從善如流、亦不能非常時期行非常之舉、其夙夜勤政只不過是個守成之君,當此亂局危局,一不能革新、二不能去弊,孫傳庭一個缺兵缺餉缺支持的人如何扭轉乾坤?大明朝積弊已久,傾覆只是早個幾年或晚個幾年的問題。
  • 明末兩大良策,盧象升、孫傳庭本可以挽救明朝,奈何被崇禎辦壞
    從即位開始,崇禎就下決心做一位千古帝王,中興大明,為此他拼命工作,殫精竭慮,不近女色,恭儉勤勞,可明朝卻並沒有中興,反而卻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直到死,崇禎也不明白,自己17年一心撲在朝政上,廢寢忘食,為何沒能挽救大明?他認為都是大臣的問題,才在遺詔中說出「皆諸臣誤朕」的話。
  • 明朝滅亡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有無關係
    碼字不易,願君珍惜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即皇帝位,國號大明,年號洪武,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的滅亡到底是不是因為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我只能說我們高看吳三桂了明朝滅亡那年都發生了什麼1644年4月25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城。 5月15日,吳三桂據山海關襲擊大順軍消息傳至北京城。
  • 明末忠臣周遇吉,打的闖王李自成差點撤軍,最終結局悲慨
    明朝末年,大廈將傾,崇禎帝嘔心瀝血,卻也擋不住國家走向覆滅的步伐。明末的朝堂上已經腐朽不堪,整個大明王朝都沒有多少可以委以重用的官員,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在準備明朝滅亡以後自己的退路。闖王李自成從西安出發,不到三個月就打到北京城下,從陝西到山西中間的數十萬大明基本上沒有什麼抵抗,就投降了李自成。不過,李自成這一路上並非沒有遇到阻礙,他遭遇的周遇吉,就給他帶來巨大的打擊,差點讓他心生退意。可以說,李自成遭遇過的所有明軍將領當中,周遇吉可能不是最強大的,但他卻是最令李自成畏懼的。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而當年亦是李自成迅速發展壯大的一年。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湖北整頓了農民軍建制,謀劃下一步進取方向,李自成的謀士或建議直接北上進攻北京,或主張東進切斷京師漕運,但謀士顧君恩認為:「不如先取關中,為元帥桑梓之邦,且秦都百二山河,已得天下三分之二。建國立業,然後旁掠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轉向京師……自成稱善。」顧君恩主張先佔據陝西,並自西往東佔領明朝的九邊地區,此即先攻佔明朝邊鎮再進取京師的策略。
  • 明朝滅亡,李自成佔領北京,西歐英國內戰
    明朝滅亡,李自成佔領北京,西歐英國內戰!1644年的世界上,發生了很多關係到日後300年歷史進程的大事件。不僅在東亞大陸,也包括歐洲與世界各地。1644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發生在西歐的英國。著名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並順帶引起了時間跨度達40年之久的英國內戰。這次戰爭不僅在最後致使絕對君主制的斯圖亞特王朝倒臺,也催生了《權力法案》和後來英格蘭的崛起。
  • 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的皇子去哪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破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崇禎皇帝一共有七個兒子。那麼,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的皇子去哪了?崇禎皇帝的七個皇子中有四個在明朝滅亡前就已經離世了,他們是皇二子朱慈烜、皇五子朱慈煥、皇六子朱慈燦、皇七子(名字不詳)。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資料上將皇五子朱慈煥和後來遭迫害的皇四子朱慈炤搞混淆了,本文後面將會詳細說明。所以,當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時,崇禎帝在世的皇子只有三人。
  • 李自成進入北京,明朝皇宮裡的妃嬪和宮女命運怎樣?
    明朝末年,天下洶洶,災荒不斷。陝西農民軍在李自成的率領下最終攻入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按理說,李自成進入北京,剛開始是受到熱烈歡迎的,那麼為什麼他的皇位僅僅只做了42天呢?這裡面有什麼隱情呢?其實不難回答。本來有很好的機會接替明朝一統中華,奈何失之交臂!
  • 明朝覆亡在即,吳三桂率大軍駐守山海關一帶,為何沒有及時勤王?
    李自成率軍進攻北京,行軍神速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號稱帝,建立大順政權,隨即率軍進入山西,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便攻克汾州、蒲州、太原、忻州、代州、寧武關等地,原來,李自成攻陷寧武關後,又在極短的時間裡接連攻取大同、宣府、居庸關等地,距離京師僅有咫尺之遙。其實,李自成行軍之所以如此神速,固然在於大順軍戰鬥力極強,但更關鍵的一點,則是明朝守將們畏敵如虎,尚未交戰便紛紛獻城投降。李自成奪取大同後,崇禎帝已經意識到局面的危險性,自知若再不採取行動,恐怕京師的陷落只在朝夕之間。
  • 明朝本可以不會滅亡,只因崇禎皇帝太過死板,錯失了兩次機會!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由「草根」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存在了276年,縱觀中國歷史,明朝存在的時間不算太短,但是明朝的滅亡,卻是讓現在很多人感到惋惜。不過明朝皇帝們的「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卻是讓世人敬佩,不賠償、不割地、不投降成了明朝皇帝的祖訓,但是明朝也恰恰是因為這個祖訓而滅亡的。明朝末年,官員貪汙、政府腐敗,恰又逢幾百年一遇的天災,致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到處都有農民起義。明朝的末代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是一個勤奮的皇帝,相比之前的幾位皇帝,可謂是好的太多。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明朝最厲害的三大營都去了哪裡?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因為無力阻擋闖王李自成的進攻,在煤山自縊,宣告明朝滅亡,但是據史料記載,當時守衛北京的只有幾千個太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明朝最厲害的三大營去哪裡?
  • 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畫像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堵截在山西境內,明廷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令人遺憾的是,自大學士李建泰督師失敗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只剩下最後一招險棋可走,即暫時放棄關外遼西地區的軍事據點
  • 李自成滅亡明朝後,大順軍究竟在北京追贓了多少銀兩?
    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北京以後,從紫禁城中搜出內帑(tǎng,皇帝的私財)「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另外還有「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不僅如此,李自成的手下們還對明朝留下的高官勳貴們進行嚴刑逼供,美其名曰「追贓助餉」。
  • 天雄軍擊敗李自成、張獻忠對陣八旗,盧象升誠為大明朝擎天柱石
    這時明朝西北農民起義已經大起,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沒完沒了地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折騰。盧象升臨危受命,先率軍開赴山西,在山西冷水村大破農民軍數萬人。此戰異常兇險,盧象升先率軍破敵,將農民軍逼至山崖,對方用冷箭射傷盧象升額頭,盧象升不懼,抹著滿臉血提刀帶頭衝鋒,終把這股農民軍擊潰。此戰得勝後,盧象升有了一個綽號「盧閻王」。這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被命名為「天雄軍」。
  • 錦衣衛橫行數百年,明朝滅亡時為何沒有出來救國?
    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發現錦衣衛出現依勢作寵的苗頭,並且有濫用職權的現象,朱元璋將錦衣衛廢除。但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錦衣衛被重新恢復,也是從此在大明王朝的歷史上一直伴隨著錦衣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