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現場:客家美食,我來尋味。大家好,我是小強。對於無辣不歡的朋友來說,辣椒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客家人,一日三餐都要配上一疊辣椒醬。今天我們的尋味也來尋辣椒醬,就是來到了畲江鎮中坑村,聽說這個村有一種叫蟹黃辣椒醬的東西很出名,誒,大家就會問了?梅州並不是產螃蟹的地方,為何這種辣椒醬叫這種名字呢?一起去看看。】
講到蟹黃辣椒醬,畲江當地人並不陌生,黃褐色的辣醬香而不辣,略帶蒜香味,是畲江人做菜時常用的調味品,也是一種蘸料。記者十分好奇,蟹黃辣椒醬裡面是不是真有蟹黃?為了一探究竟,記者找到了中坑村製作蟹黃醬的能手——黃玉華。
據黃阿姨說,畲江蟹黃醬原本是一位丘姓人家做的,後來老人家退休後就把這項手藝教給她,她學會以後,如今又把這個技術教給兒子。她說製作蟹黃醬並不容易,過程繁瑣且周期長,從選蒜頭到發酵再到製作成品,至少需要半年時間,任何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兒子劉文慶也學會了全套的製作流程,而製作過程,選蒜頭十分關鍵。
【兒子 劉文慶:一般大小要均勻,儘量選大點的,不要奇形怪狀的。一般要上半年的,不是蒜頭髮芽的季節,一般冬天會發芽,上半年就要進倉,一起發酵。】
頂著烈日,劉文慶正在認真翻動曬在禾坪上的蒜頭,他說經過四個小時的陽光暴曬,蒜頭會變得鬆軟,用手掌便能將蒜頭粒粒分開,方便去除表面的衣皮。
【村民 黃玉華:曬了後衣會爆開,用手按開就可以,最好不要黏在一起】
【兒子 劉文慶:蒜頭瓣比較大的,比較多肉,味道比較好,比較不容易壞。壞了就要全部拿開,都要挑選過來】
劉文慶說,過去做蟹黃辣椒醬時,需要六七個人用手工剝皮,費時費人工不說,剝出來的蒜仁也會發黑,影響賣相。現在,有了脫衣機後,解放了雙手,每一次機器轉動,蒜仁的表皮都會一次比一次乾淨,直至露出淡黃色的肉身就可以了。
蒜頭去皮後,就放入清水衝洗乾淨,緊接著再把蒜頭放入粉碎機。
【粉碎過程】
劉文慶在加蒜頭的同時,還放入清水和鹽,他說這樣打出來的蒜末才不會幹巴巴的,另外水和鹽能加速蒜仁的發酵,不容易變質。
【倒入缸裡的鏡頭】
將蒜末倒入瓦缸後,要蓋上蓋子,這樣做蟹黃醬才完成了一道工序,接下來需要放置陰涼處,靜置3個月,期間不能碰水。
【村民 黃玉華:蒜頭打好後就是白色,發酵後轉黃色,曬成黑色就很香,弄好後蓋住就不會壞的
上午11點多,室外的溫度已達38度,劉文慶趁著好天氣將瓦缸搬到天台上,瓦缸中的蒜仁接受了溫度的洗禮,開始有了反應,此時蒜仁上的鹽除了能保藏食材,更能為其提供養料,大概3個月後,瓦缸裡的蒜蓉慢慢變得濃稠,顏色也發了變化。
【村民 黃玉華:天氣好的時候,全部蓋子都要打開,打開後照曬,下雨時氣溫低,蓋子又要蓋起來,打開後蓋住,循環幾次後,香味自然就來了。】
劉阿姨說,這間發酵房就是這些瓦缸的家,從蒜蓉發酵到保存都在這裡完成,由於發酵時不能陽光直曬,因此劉阿姨在房頂上加了一層薄膜,讓蒜仁能在恆溫下發酵。
【記者現場:記者所在的位置是畲江蟹黃醬的發酵房,來到這裡,瞬間感到溫度很高,記者也是直流汗,不過,這些蟹黃醬就需要這樣的環境下發酵,現在都蓋著蓋子,也不知道長什麼樣子,哇,顏色和我們看到發酵前的綠色有很大區別,這是全靠太陽曬成這個顏色,顏色越深就越香。一入口就是很鹹香的味道,蒜蓉香味充滿整個味蕾,但又不會辣,阿姨說,如果發酵的好,蟹黃醬還會出油。】
在發酵的過程中,這些蒜仁會出油,大概半年後,瓦缸裡的蒜仁徹底變成了蒜蓉醬,顏色已經變成了深褐色。
【村民 黃玉華:這些全部都是發酵好的,自己看到發酵差不多的顏色 ,比較幹的時候就放在缸裡蓋住,就不用打開,封好後就不用去管它。】
【端過去蒸的鏡頭】
【村民 黃玉華:放點水去蒸,要蒸5個小時,蒸了就變成鬆軟,色澤比較白一點,比較松,比較軟,本身曬的時候就凝結在一起,曬了以後就比較鬆軟】
五個小時後,原本濃稠的蟹黃醬變得鬆軟,加入了辣椒粉和五香粉後,醬料表面瞬間變得油亮,顏色形似蟹黃,故名蟹黃醬,經過機器的灌裝後,一瓶瓶具有客家特色的畲江蟹黃醬就做好了。
【兒子 劉文慶::一般銷往畲江,梅城,一般賣5元的零售價,一般都是本地人買,客家人吃的口味,吃起來蒜香、微辣】
【村民 黃玉華:放點生抽後就沒那麼濃稠,做蘸料,配菜也可以,煮粉面都可以,畲江就我們一家,畲江特產來的】
劉阿姨說,畲江蟹黃醬被稱為是客家版的老乾媽,用來炒菜,或者當蘸料都是可以的,現在梅城的不少百貨店都有賣,大家不放買來試一下。
記者:小強 石峰
小編:噔噔噔
微信審核:楊錦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