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講述的這個人,他是家喻戶曉的,他的一生都是別人的榜樣,他少年時期為人沉厚寡言,積極向上,他為朝廷、為人民做出了許多貢獻,每一個人都崇拜他,尊敬他。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書法家、抗金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曾先後四次從軍,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1140年,他揮師北伐,大敗金軍,逼近北宋故都開封,後被誣陷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嶽飛出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河南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傳說嶽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嶽飛少年時期,為人沉厚寡言,常負氣節。喜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曾拜周同(《說嶽全傳》等改為「周侗」)為師,學習騎射,能左右開弓。不久周同病故,嶽飛每逢初一、十五,都親到墳上祭奠。嶽飛之後又拜陳廣為師,學習刀槍之法,武藝「一縣無敵」。嶽飛生有神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時人奇之」。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蔡攸兵敗於契丹,河北官員劉韐於真定府(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御遼(一說是為徵遼)。嶽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20歲的嶽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賊寇陶俊、賈進在相州作亂,嶽飛請命前去除害。嶽飛表現突出,帶領百騎騎兵,用伏兵之計,生擒二賊以歸。
靖康元年(1126年)冬,康王趙構到相州,於臘月初一日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嶽飛隨同劉浩所部一起劃歸大元帥府統轄。劉浩為元帥府前軍統制,趙構命他南趨濬州(河南濬縣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馳援開封的疑兵,自己則率領元帥府主力北上大名府。嶽飛奉劉浩的命令,帶一支三百人的騎兵小隊往李固渡進行偵察,在侍御林與金兵遭遇,嶽飛殺死敵將,擊退金軍。在滑州南的遭遇戰中,嶽飛奮勇當先,又以百騎殺敗金軍。兩次小戰,嶽飛的勇敢和武藝便得到顯露。劉浩軍至濬州渡黃河受阻,只得追隨元帥府人馬北上。
這時副元帥宗澤也趕到大名,趙構不納宗澤全力營救開封之言,與汪伯彥等又繼續向東平府(山東東平縣西南)轉移,只與宗澤一萬人馬往援開封。嶽飛隨劉浩部隸屬宗澤,這是他初次成為宗澤的部將。宗澤率部眾進軍開德府(河南濮陽),與金軍十三戰,每戰皆捷。嶽飛英勇奮戰,以軍功遷為修武郎。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嶽飛隨軍轉戰曹州(山東定陶縣西),他揮動雙鐧,身先士卒,直貫敵陣。宋軍以白刃近戰打敗金軍,追奔數十裡。嶽飛因功遷武翼郎。劉浩的兩千兵馬進駐廣濟軍定陶縣(山東定陶)柏林鎮後,元帥府又命他改隸黃潛善,不再讓宗澤指揮此軍。這時黃潛善掌握著三萬六千人馬,卻只知保存實力,按兵不動,使只有二萬五千人的宗澤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宗澤雖取得了一些勝利,隊伍卻也有不少損耗,難以傷及金軍元氣。
建炎元年(1127年)冬到建炎二年(1128年)春,金國分兵三路全軍出動,在東京開封府所屬及其毗鄰的州縣,宋金兩軍進行了劇烈的拉鋸戰。宗澤坐鎮東京留守司,雖四面受敵,仍從容地調度軍隊,部署戰鬥,使金軍無力攻下開封。正月裡,開封市民甚至一如往時張燈結彩。嶽飛在滑州城附近的胙城縣、黑龍潭、官橋等地作戰,均表現突出,頗有戰功。一日宗澤招見嶽飛並授以用兵作戰陣圖,且說:「爾勇智材藝,雖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古法,今為偏裨尚可,他日為大將,此非萬全計也。」嶽飛回答:「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番話終於使宗澤點頭稱是。
每一個人都像是一本書,每一本書都通往一個可能的世界。因為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書是階梯,幫助人們登上理想的高峰。讓我們一起講述書與人的相遇,共享書香人生!
1、嶽母刺字
嶽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嶽飛之孫嶽珂所著《金佗稡編》也沒有記錄。嶽飛背上刺字的記載始見於元人所修的《宋史》本傳:「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執行,所以嶽飛從軍時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明代表現嶽飛故事的小說、戲劇如《精忠記》、《武穆精忠傳》、《精忠旗傳奇》等都有嶽飛背上刺字的描寫,刺字版本不一,流傳最廣的則是「精忠報國」。有學者認為,此時的「精忠報國」四字是混淆了宋高宗御賜「精忠嶽飛」四字而產生。
始修於明代的《唐門嶽氏宗譜》說「盡忠報國」四字是姚氏于靖康初年為嶽飛所刺,但《宗譜》晚出,此事的真實性仍有待考證。「嶽母刺字」的演義故事則最早見於清抄本《如是觀傳奇》與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嶽》,《說嶽》中的嶽母刺字故事影響廣泛,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2、生活簡樸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綢衣,嶽飛便道:「皇后與眾王妃在北方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這麼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終生不著綾羅。
食——一次,留部將郝晸進餐,碰巧一個葷菜也沒有。赦晸進送酸餡,嶽飛嘗後,把剩下的當作「晚食」。
住——茅屋軍帳,與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為嶽飛建豪宅,嶽飛辭謝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財產——此外,嶽飛不僅樂善好施,而且還經常化私為公,用自己的私家財產去補助軍用。史書記載:「(嶽飛)樂施財,不殖資產,不計生事有無。所得錫賚,率以激犒將士,兵食不給,則資糧於私廩」。有一次,嶽飛命令部下將自己家「宅庫」裡的所有物品,除了皇帝「宣賜金器」外,全部變賣,交付軍匠,造良弓二千張以供軍用,「除宣賜金器存留外,餘物盡出貨,以付軍匠,造弓二千張」。嶽飛幕僚黃縱見到了就提醒嶽飛不要為公事破費,黃縱說:「此軍器,當破官錢。」嶽飛卻淡淡地回答:「幾個札子乞得,某速欲用,故自為之。」
犒賞——戰時,南宋對軍隊犒賞極厚,嶽飛從來不取一文,全數分給將士。有次一名部將貪汙賞銀,立斬。
3、律己寬人
除了自己儉樸淡泊,刻苦勵志外,嶽飛對子女教育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後,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日,不得飲酒。宋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次數越多。嶽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勳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而嶽雲屢立殊勳,嶽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張浚說:「嶽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嶽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又說:「正己而後可以正物,自治而後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虔城百姓暴亂時曾驚擾孟太后車駕,被嶽飛平定後,高宗密旨屠城,嶽飛冒險屢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4、儒將風範
嶽飛的文才自不必說,數十首詩詞足以說明。除此之外,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
嶽飛雖是武將,但他文採橫溢,有儒將風範。他是寂寞英雄,滿腔抱負,無人賞識,「欲將心事付瑤琴」,卻無奈,「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他寫的《小重山》不似《滿江紅》那樣豪情萬丈,可卻是借琴弦抒發著心中無言的吶喊。嶽飛這一生,為南宋抗金,浴血沙場,赤膽忠心,不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
嶽飛的業績不可磨滅。他表達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名將,他們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所謂影響力,不是考慮誰的聲名顯赫,意義重大,貢獻傑出而是考慮歷史中那個人改變了發展方向,生活方式是否改變了歷史中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態,認識深度,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