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有個視頻好像挺驚悚的,餓了麼、美團等平臺點的外賣是廉價速食包簡單加工的,加工過程黑幕重重,看了之後你還敢餓嗎,然後很多網友也紛紛的轉發說「哎呀,看完真的不敢再點外賣了」。這讓我很揪心吶,畢竟咱們上班族離了外賣加班的戰鬥力簡直要銳減。
但是仔細看了一下之後發現視頻裡好像也並沒有顯示速食包加工企業有什麼違規操作,甚至違法行為,所以還有待於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進一步的調查取證,然後才能夠有結論。
至於很多網友指責說「廉價速食包」是萬惡之源。我還真想為速食包辯解一下,大家還真誤會它了,平心而論食品工業如果要將中餐工業化的話速食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選項,而且他有非常多的優點。比如大家都說中餐不容易保證品質的控制,一個廚師一個味兒,雖然正規餐飲企業做菜是標準化流水線,這樣保證即使換一兩個廚師做的菜味道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要跟速食包比起來標準化還是差一截,它是絕對標準化,標準化意味著品控有保障。
再一個速食包「速食」兩個字代表的就是效率。前些年大家感慨說中式快餐幹不過洋快餐,幹不過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什麼的,其中有一個很大原因就是中餐的菜品多,加工複雜,洋快餐一般是半成品,炸一下烤一下就出餐了。而速食包就不一樣,速食包裡面基本是一個成品菜,門店需要做的就是解凍加熱,端上來就是一個成品。這樣的效率就讓中式快餐和洋快餐站在時間上站同一起跑線上。
最後要說的就是成本。成本這事說起來比較敏感,如果按照視頻爆料裡說的廉價速食包第一反應就是感覺這東西很不放心,但是廉價和劣質其實是兩碼事。雖然我們說便宜無好貨,一個東西到底好不好,不能首先看它便宜不便宜,如果它確實便宜,我們要看它為什麼能夠便宜下來。餐飲業幾大成本,原材料、人工費、門面租金,那麼對於速食包來說,它可以極大的減輕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
可能會有人說,我既然吃了,我還是希望是大廚親自給我做的,這問題在於你願意為廚師花多少錢呢?那麼逐漸的摳費用一點點摳到最後,從頂級廚師到一般廚子,從廚子再到學徒,從學徒再往下就是速食包了。而且就原材料來講,速食包生產企業的採購數量遠遠超過普通的餐廳,量大成本相對來說就會降低一些。速食包的口味可能比好的廚師差一些,但總比那些剛剛上手的學徒工要好一點吧,再加上它還便宜,一定程度上大家都能夠它的不美味。
從目前來看,相關爆料並沒有說生產企業用了什麼劣質的原材料。一個大型的速食包生產企業和一個普通街邊的小餐館比,一般來說我覺得大型生產企業更放心。因為它夠大,他才有足夠的成本投入到各種質量檢測品控環節中,而且它受到的監管也會更多。所以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上來講,如果是都是規範製作的話速食包的食品安全風險遠小於那些現場製作的街邊小炒。
當然了,各種各樣的速食包也有獨屬於它的風險,最主要是包裝,因為它的包裝環境跟餐飲的環境完全不一樣。速食包往往是用的塑膠袋,塑膠袋的材質是否合規?還有物流以及倉儲環節,按道理來說,這些速食包應該是真空包裝,整個物流環節應該是全冷鏈,那麼這些環節會不會失控?如果說這些過程都把控很好的話,速食包應該是沒有什麼安全問題的。
另外很多人質疑速食包的價格,說速食包生產價格很便宜,怎麼賣到消費者這就貴了呢?請問一下大家沒吃過火鍋嗎?在火鍋店的青菜根菜市場買的菜價格是一樣的嗎?顯然不一樣。
目前很多快餐店會選擇速食包,每天再做點米飯、青菜,然後打包成一個套餐,再送到顧客的手中。這就是典型的中央廚房吧,它的優勢就是集約化,如果管好了的話對於解決餐飲行業過去困擾的「小、散、亂」問題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因此看到速食包被很多人抨擊,覺得還是有必要為它辯解兩句的,速食包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政府部門要做的是對生產企業做好監管抽查,畢竟生產企業一出問題可能影響範圍會比一個餐館的影響範圍要大得多。另外,對於那些快餐店、加工廚房要加強屬地化監管。
再想一想,你會擔心在超市買的速凍餃子之類的嗎?你如果對它很放心的話,也沒道理對速食包挑三揀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