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記者從負責北京冬奧會場館和配套設施建設的北京市重大項目辦了解到,截至5月30日,北京冬奧會標誌性建築國家速滑館部分區域實現正負零施工,國家速滑館已「破土而出」。按照計劃,今年6月底國家速滑館將完成全部地下結構施工,開始進入地上主體結構施工階段。據介紹,按照北京申辦承諾,北京2022年冬奧會競賽場館陸續要在2020年達到舉辦國際奧委會各項測試賽的要求,國家速滑館將於2019年年底實現基本完工。今年將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明年10月完成製冰 實現「最快的冰」
北京國家速滑館公司董事長武曉南用「精耕細作、拔地而起、編織天幕、絲帶飛舞、最快的冰和智慧的館」來形容國家速滑館日新月異的建設進度。
他表示,作為北京冬奧會的標誌性建築,國家速滑館今年6月將完成地下結構,在此之前是一個規劃設計和基礎建設「精耕細作」的階段。今年9月完成主體結構,國家速滑館將真正「拔地而起」。今年12月開始「編織天幕」,完成屋頂索網結構工程。2019年6月完成幕牆建設,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22條「冰絲帶」將開始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飛舞。明年10月將完成製冰工程,實現「最快的冰」。
國家速滑館位於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網球中心南側,明年年底項目基本完成,形成一個智慧化場館,與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共同組成北京這座世界首個「雙奧之城」的標誌性建築群。
將打造智慧化場館 賽後可持續利用
北京市重大項目辦負責人介紹說,國家速滑館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標誌性建築,智慧化場館、集約化建設、共享化利用讓國家速滑館具有了新時代的新內涵,樹立起新的體育場館建設利用標杆。
外形上,如冰上競速般飄逸流暢的自由曲面幕牆,與雄渾的鋼結構「鳥巢」、靈動的膜結構「水立方」相得益彰。不僅如此,國家速滑館具有豐富的新時代特色。國家速滑館擁有眾多科技創新成果,具有智能化的運動管理系統、觀眾觀賽管理和場館管理系統,是名副其實的智慧化場館。
國家速滑館設計高度33米,主場館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規模不力求創造最高、最大,但室內冰面的使用面積卻是亞洲最大的,使用功能既能達到國際一流,日常接待普通市民冰上運動健身的能力也是國際一流的。國家速滑館屋面單層雙向正交索網結構的鋼索重量僅有約六百噸,充分體現出集約化建設的理念。
國家速滑館採用PPP模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建設伊始,把冬奧會後大眾健身和冰雪運動的普及提高功能,可持續運營理念深度融合進國家速滑館,真正實現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服務一屆「精彩、非凡、卓越」冬奧盛會,服務於賽後可持續利用,努力打造值得傳承、造福人民的永久資產的目標。
四大亮點
雙曲馬鞍形索網跨度
創下世界之最
橢圓形的「冰絲帶」之上,是一個雙曲馬鞍形的屋面。長跨約200米,短跨約130米。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師模擬了上千種不同的工況,獲得受力最優、形態最美的雙曲面結構,用鋼量僅為傳統鋼屋面的約四分之一。國家速滑館屋面選用索網方案,主要是出於節能環保、節約材料的考量,符合綠色辦奧的要求。
3360塊幕牆玻璃
拼成完美「冰絲帶」
「冰絲帶」由晶瑩剔透的超白玻璃彩釉印刷,營造出輕盈飄逸的絲帶效果。同時,絲帶本身既是幕牆鋼結構的重要部分,還能起到遮陽、節能的作用。3360塊玻璃拼接出外觀自由流暢的橢圓形曲面,而實際上,經過建築師的幾何邏輯優化,不論是向內的曲面還是向外的曲面,都採用了同一個曲率半徑,曲面玻璃板塊不超過50%。
1.2萬平方米
亞洲最大冰面
採用了全冰面設計,1.2萬平方米的冰面也創下了亞洲之最。為了減少觀眾散熱對冰面的影響,設計中讓觀眾席和冰面的溫度、溼度分區,觀眾在舒適溫度中享受比賽的同時,比賽場地的冰面溫度根據要求進行精確控制。
配備定位導航系統
場館引入全新的「BIM運維系統」和「定位導航系統」。未來,無論是運動員還是觀眾,進入場館後,都可以通過手機提供定位導航服務,匹配出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同時,速滑館可以提供針對觀眾座位信息的各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