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 Amsterdam」我們能學到什麼?

2021-02-17 城市國際傳播

很長時間裡,阿姆斯特丹都是遊客赴歐洲旅行的必經之地。但是在步入千禧年後,由於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是西班牙和東歐國家旅遊業發展帶來的壓力,阿姆斯特丹一度在諸如「世界頂級旅遊目的地」、「世界頂級會議城市」等國際排名中的地位下降。

為了重塑其城市形象,保持在旅遊和商業領域的頂尖地位,阿姆斯特丹開展了一項新的城市品牌塑造活動。2004年9月,「I amsterdam」誕生。它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座右銘,也是這座城市的品牌,代表著阿姆斯特丹的人民和這座城市本身。

(圖片來源:amsterdam mediabank)

今天我們主要分析阿姆斯特丹是如何塑造城市品牌,重獲「歐洲頂級旅遊目的地」稱號的。知名人文雜誌《史密森尼》(Smithsonian Mag)稱,「做城市營銷的人都希望通過關注他們眼中這座城市的核心價值觀,即創造力、創新力和商業精神,來提升並影響人們的文化意識。基於16個不同的維度,營銷人員創建了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概況圖,確立了上述三大核心價值觀。如下圖所示,紅色代表人們對阿姆斯特丹的看法,黑色代表他們希望通過新的城市營銷計劃產生的認知轉變。

(圖片來源:smithsonian magazine網站)

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對阿姆斯特丹的看法中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包括「性與毒品」和「城市宜居度」兩大方面。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是出了名的,當地官員十分希望改變這一形象。儘管毒品和性交易在阿姆斯特丹都是合法的,但當地官員更希望人們對這座城市的其他風貌印象深刻。
另一個主要問題是,人們似乎不認為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宜居城市。這對當地政府的稅收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研究了阿姆斯特丹當時的狀況以及國際社會對這座城市的看法後,當地政府決定發起一場營銷行動,重塑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品牌。

阿姆斯特丹不等於性交易、毒品和運河,它還是一個生活和工作的好地方。「I amsterdam」背後的理念是,該城市品牌概念不但有助於傳播城市美德,還可以作為催化劑推動真正的城市變革。為此,「I amsterdam」的提出者們希望有這樣一個多元的品牌概念,不僅能吸引遊客,還能吸引居住在阿姆斯特丹的企業和個人,以及周邊地區的人們。阿姆斯特丹有過一些城市口號,如「一切盡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Has It)」 、 「體育之都(Capital of Sports)」 、 「小城市,大企業(Small City, Big Business)」等等。這些口號要麼語焉不詳,要麼內容有些偏頗。「I amsterdam」這一口號想必是從米爾頓·格拉澤(Milton Glaser)著名的「我愛紐約(I Love NY)」標識中獲得了一些靈感,具有鮮明的辨識度。但「I amsterdam」沒有像「我愛紐約(I Love NY)」一樣呼籲人們去「愛」這座城,而是邀請人們成為這座城市的一份子:我是阿姆斯特丹人,你也可以。

營銷人員表示,以往的城市口號令許多遊客和居民感到困惑。阿姆斯特丹缺乏的是清晰的城市定位。這座城市以體育、運河、荷蘭首都而聞名。「一切盡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Has It)」,「一切」到底指什麼?遊客為什麼要關注?所有這些想法都需要通過一個明確的信息傳遞出去,這就是為什麼「I amsterdam」這場營銷活動對阿姆斯特丹至關重要。人們希望舉全城之力,向遊客和居民們展現這座城市的風貌。

基於這一目標,「I amsterdam」全副武裝地誕生了:設計精良的多語言官方網站、Twitter帳號、Facebook主頁、YouTube頻道、Instagram主頁,還有客戶端等等。還設立了多組兩米多高的紅白組合字母裝置,拼出「I amsterdam」字樣。

( 圖片來自萌藝術)

其中一組字母被永久保存在該市著名的裡傑克斯博物館外,成為備受歡迎的拍照打卡地。另一組字母放置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歡迎往來賓客。第三組字母則用作城市巡遊道具,出現在各種重大的文化活動場合。今天,I amsterdam已融入這座城市,也融入了每位遊客的旅行體驗。「I amsterdam」大量出現在遊客們的博客、雜誌、照片分享網站,以及谷歌圖像搜索結果中。

( 圖片來自網絡截圖 )

「I amsterdam」真的奏效嗎?「I amsterdam」一經推出,城市旅遊業增長了,商業繁榮了,阿姆斯特丹憑藉品牌實力和文化「資產」再次鞏固了其在歐洲五大城市排行榜中的地位。阿姆斯特丹只是眾多城市形象重塑案例中的一個。大多時候,城市官員都因為忙於日常工作而無暇顧及城市的國際形象。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遊客們可以隨時分享自己的旅遊體驗,有好的,也有壞的。因此,各個城市更要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如何讓你的城市贏得關注?世界頂尖旅遊業界資訊網站Eye for Travel給出三個建議。城市營銷人員需要想辦法讓遊客們在社交媒體上談論自己的城市,這就是故事。我們會在旅途中拍照,在社交媒體上記錄自己的見聞,講述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遊客們發布這些旅途見聞,看似是在講述他們個人的故事,其實也是在講這些城市的故事。
社交媒體上,我們常見的分享包括,「我玩得很開心」,或者「這是一次與眾不同的旅行體驗」等等。遊客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圖片的過程,也是在構建理想化的自我和個性。如果希望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們的旅行目的地,就需要創造搶眼的視覺觀感,為遊客的故事增添意義。想要塑造一個城市形象,首先你的城市需要有創意、創新、文化和趣味,為遊客帶來這些體驗。每個旅行目的地都需要有一張具有標識性的照片。試想艾菲爾鐵塔、時代廣場、紅場還有布蘭登堡門,這些景點之所以被遊客一次次拍下照片並分享,因為它們本身就有故事。這些照片上有「巴黎」、「紐約」、「莫斯科」或是「柏林」的標識,為旅行敘事做了鋪墊,為故事提供了背景。你所在的城市沒有艾菲爾鐵塔?有哪些獨特的標識可以用來講述你的城市故事呢?
「I amsterdam」優雅地講述了一個旅行故事。遊客們可以觸摸它,與它合影留念,從而真正地感受這一城市品牌,而不是抽象而無形的口號。它為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品牌注入了活力,遊客們與其互動時也倍感快樂。
當75名阿姆斯特丹的遊客被問及為什麼拍攝「I amsterdam」雕塑的照片時,最常見的回答是「它很酷,設計得很巧妙,很有意思」以及「這樣別人一看就知道我去哪兒玩了」。這一口號之所以能夠提升城市品牌的價值,不僅因為它展示了旅遊地點,還因為它設計得巧妙有趣。品牌信息融入得越巧妙優雅,被大眾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I amsterdam」的品牌故事能夠啟發人思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城市如何成功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城市形象塑造的信息,請關注「城市國際傳播」微信公號。我們每周為您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成功案例。

參考來源: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arts-culture/rebranding-amsterdam-and-what-it-means-to-rebrand-a-city-19539392/

https://www.eyefortravel.com/social-media-and-marketing/what-i-amsterdam-letters-teach-us-about-destination-branding-social-media

撰稿 / Miguel Roberg (美)

翻譯 / 莫非

編輯 / 仝紹琪

相關焦點

  • 自拍到最後一秒,打卡聖地「I amsterdam」 被!拆!了!
    大家好,又到了周一開始了新一周的工作和學習而除了我們阿姆斯特丹的著名地標
  • I amsterdam 一座城市的標語
    「I amsterdam」,這個由兩個單詞組成的小短語,巧妙地運用Amsterdam前面的兩個字母「am」,使其成為一語雙關的一句話
  • 網紅打卡地「I amsterdam」就要消失了?再不合影就晚了!
    法國的凱旋門、艾菲爾鐵塔,英國的大笨鐘德國的科隆教堂,西班牙的聖家堂……荷蘭……荷蘭有什麼地標??風車?紅燈區?博物館…?可能小編確實孤陋寡聞了,搜腸刮肚,只想到一個「網紅地標」,它就是—— 「I amsterdam」
  • 城市地標「I amsterdam」已被移走:看阿姆斯特丹如何反擊過多的遊客
    當地人說,「我們不想變成威尼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是,阿姆斯特丹非常受遊客的喜愛,有很多人來到這個城市。」儘管當地人承認旅遊業的積極方面——每年為荷蘭經濟帶來820億歐元(915億美元)的收入——但他們同樣擔心遊客數量的飆升正在摧毀這座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的靈魂。與威尼斯和歐洲其他旅遊目的地一樣,阿姆斯特丹也成了過度旅遊的代名詞。
  • 從星巴克貓爪杯我們能學到什麼?
    從星巴克貓爪杯我們能學到什麼?貓爪杯預計發貨時間是4月8號,那時候的輿情就不可知了,我們也無法推測。而且以我天朝的山寨速度,大淘寶一定會有大量商家率先大批量發貨的。7、是否能夠引領風潮,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品牌地位。馬太效應在品牌這件事上極其明顯,蘋果的發布會不給車馬費,記者依然蜂擁而上。其他品牌開個發布會,還要跪舔媒體記者們,人家還未必去。
  • 電影《臥虎藏龍》賞析,我們能學到什麼——色彩學習
    張升志■ 尊重人 尊重創意 尊重知識■《臥虎藏龍》,你想學什麼呢?攝影?劇作?或者是其他的?說實話,這部電影對我來說,能學到的東西的太少了?這部戲有很長的打戲,鬥爭戲,所以人物關係是推動情節的一個節奏,所以能學習的也不多。這部片,不是我第一遍看,這一篇看,我比較喜歡色彩,所以重點學習色彩和光線,因為我前幾天剛好拍了類似的色彩的圖片,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前半部片的色彩,很濃的青色,因為這部電影前半部分的電影選在應該是安徽,用的江南人家的小橋流水人家的風土人情,建築瓦片之類的東西都在飽和度比較低的。
  • 奧姆尼康收購 180 Amsterdam 多數股權
    我們很高興歡迎 180 Amsterdam 加入到我們這個屢獲殊榮的世界級創意機構的大家庭來。」 奧姆尼康集團(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OMC)( http://www.omnicomgroup.com ) 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營銷和企業公關公司。
  • 取長補短 學習芬蘭冰球 我們能學到什麼?
    取長補短 學習芬蘭冰球 我們能學到什麼? 原標題:   僅有550萬人口,芬蘭的註冊冰球選手卻多達7萬餘人,全國有冰場263個,這便不難理解芬蘭冰球隊的排名能高居世界第4。
  • 我們在《論語》中能學到什麼
    詩書禮樂第一是合禮樂制度,「君子體仁,必能行禮樂。」(《論語註疏》)我們從《論語》中選取幾章來說明。在《八佾篇第三一七》,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意思是說,子貢想要廢除告朔之禮所供的活羊。
  • 從《水滸傳》裡我們能學到什麼
    所以,我們讀《水滸傳》,不僅要讀而且要品,不僅要知道它的故事情節和達到的藝術水平,更要從中汲取智慧和教訓,給我們的工作生活有所啟迪,這就是《水滸傳》的魅力所在。那麼,我們從《水滸傳》裡能學到什麼呢?小編認為,《水滸傳》至少給了我們以下幾點啟示:一是要學會應對意外事件的能力。
  • 學英語體現在你是否能「運用自如」地用英語:I'm Sara
    學英語體現在你是否能「運用自如」地用英語:I'm Sara如果只討論「學」英語,那麼,「學」英語一般表現在「用」中文「懂得」了正在學的英語的意思(義。同時「學會」並「記住」正在學的英語的「音」(發音),而且還能完全正確拼寫出所學英語的單詞和句子(形)。
  • F5WC|我們能從日本青少足球學到什麼?
    F5WC|我們能從日本青少足球學到什麼?這種分級人才培養模式與我國足球人才培養模式類似,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從不同全國不同地區選拔出優秀青少年足球人才並輸送到足協直屬訓練中心,實現足球後備人才的聚集。
  • 學英語不需要「苦行僧」,iEnglish攻克中國英語學習「老大難」
    從母語學習的過程來看,孩子並沒有刻意背詞彙、學語法,而是在大量語言自然輸入的基礎上,進行從簡單到複雜的輸出,在不知不覺中掌握語言。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胡文仲也曾發文表示:「我們應將學生從枯燥的語法講解中解放出來,通過各種途徑大量增加生動有趣的語言材料,使學生『浸沉』在實際語言的海洋之中。」
  • 日語學習/追木村拓哉的《東京大飯店》,能學到哪些日語?
    所以我們還可以借著學日語的名義來了解一下正宗的法餐美食啦。劇情一句話來說,就是一群廚師為了在日本打造一家米其林三星法式餐廳而升級打怪的故事。雖說米其林餐廳我們不一定吃過,但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嘛。
  •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學拼音系列:i、u、ü、y、w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聲調,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單韻母i、u、ü和聲母y 、w。請看教材如下圖:記憶技巧:今天是周末,媽媽洗衣服,小朋友很勤快,幫媽媽把衣服晾到外面。你看衣服的拉鏈和領口就像韻母i。到此為止六個單韻母就講完啦,請記住如下口訣:a、o、e,i、u、ü,單韻母,六兄弟。
  • 溯溪時,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說,當然安心了,你可知道你腳下踩的每一塊石頭,至少有7億年時光的痕跡。它得藏著著多少宇宙萬物的信息呀。小姑娘很開心,這是她第一次溯溪體驗。有差點摔倒的冒險感,又有被河水冷得麻木的物理攻擊的刺激感。我扶著登山杖,慢慢體會著這份水中走路時的感受。溯溪最重要的一個字,是慢,一定要清楚的意識到你在水中走路這件事,要嘗試去了解你腳下要落下的那塊石頭?
  • 從動漫中我們能學到什麼?我:小當家,我想學做菜
    美食番中,我們自然學習的就是做菜啦。難道還想學逼王劉昴星的其他技能?就這部美食番的設定來看,學習裡面的菜還是有一定技巧的。拿可行性來說,最簡單的無疑是炒青江菜。這是這對於筆者來說也是非常簡單的一道菜,所以略過。
  • 電影《臥虎藏龍》賞析,我們能學到什麼——色彩學習
    張升志■ 尊重人 尊重創意 尊重知識■《臥虎藏龍》,你想學什麼呢?攝影?劇作?或者是其他的?說實話,這部電影對我來說,能學到的東西的太少了?這部戲有很長的打戲,鬥爭戲,所以人物關係是推動情節的一個節奏,所以能學習的也不多。這部片,不是我第一遍看,這一篇看,我比較喜歡色彩,所以重點學習色彩和光線,因為我前幾天剛好拍了類似的色彩的圖片,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前半部片的色彩,很濃的青色,因為這部電影前半部分的電影選在應該是安徽,用的江南人家的小橋流水人家的風土人情,建築瓦片之類的東西都在飽和度比較低的。
  • 「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遊戲篇
    「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遊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