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江勇出生於甘肅一個偏遠小城。只讀了三年小學就跳級到初中了。父母的藏書都被他讀完了。許多古典名著和一些科普的書他不僅看完了,甚至還能背下來。當時他就只有一個想法,要成為科學家。那個年代,大家都崇拜科學家。
可要當科學家的孩子,15歲的時候產生了強烈的厭學心理,滿世界瘋跑、掏鳥窩、打架,跟「不良少年」混在一起。當時之所以不想上學,是因老師講的東西他都了解了。江勇記憶力好,可以背很多東西,他覺得老師要求的都是死記硬背,但「不要問為什麼,老師不喜歡也不知道」。
他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自學了整個高中課程,然後開始逃課。因為他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了,呆在學校純屬浪費時間。他不喜歡跟同學在一起,因為「覺得他們每個人都傻乎乎的」。
不愛學習,成績卻名列前茅,於是他被稱為「神童」。
如果沒上少年班,江勇認為當時自己極有可能成為一名「不良少年」。
1986年,北大少年班到江勇所在縣城招生,15歲的江勇決定「要進少年班」。找到北大招生老師,在說了「不錄取我是北大的損失,因為我很聰明」後,他給老師留下了狂妄的印象,就沒了下文。
為了證明北大受到了損失,1986年上半年,江勇參加了省裡的許多理化競賽,名次都在前十之內。當年7月,江勇報考了中科大,9月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
少年班的孩子個個都有「天才」、「神童」的稱號,所以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早出晚歸,有的通宵呆在教室學習,早晨三四點起床的很多。「我不能輸給你」這種想法在少年班很普遍。
江勇對這種比「高中更高中」的生活很不適應,他本來以為大學就是自由地,想學什麼就學什麼。大一考試,江勇排名中下遊,大二起出現多門不及格。他開始思考為什麼要學,為什麼要成為科學家,一直都沒想明白。
大二開始,江勇迷戀起哲學。到了大四,因不及格科目較多,學分沒修夠,江勇留級了。
1992年,江勇考研。5月,成績公布時江勇直接蒙了———他最喜歡、考得最好的量子光學居然只考了40分!在他心裡自己是個天才的形象瞬間崩塌了。他終於想明白了:一,自己只是個普通人,所謂天才也包括意志與努力的。二,考研是因害怕走向社會,想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繼續待在學校,繼續做自己的「天才夢」。
1992年7月,江勇大學畢業,決定走向社會。畢業後的江勇,到了福建漳州印刷廠。學量子光學被認為跟電有關係,江勇被分配做電工。那時他很消沉,面對社會不知所措,不知跟領導、同事怎麼打交道,頻繁與同事發生矛盾,其實是他心裡的我還認為自己是個天才。
1992年,江勇開始「下海」。工資養不活自己,做生意補貼一下,開始倒賣拖鞋、腰帶、打火機什麼的,每樣就賺個幾毛到幾元不等。之後,江勇先後兩次「創業」,均無果。
1994年底,他到了上海,和讀書的女友相聚。江勇說,在上海,他與民工一起住過工地,賣過電腦、軟體。「一直對現狀不滿意,覺得自己的價值沒有完全得到體現,覺得可做更大的事。」
1998年初,江勇只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學習,就很快成為一名「專業」軟體設計師。「其實天下學問都是相通的,只要你能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很快會掌握新知識。這種思考方法是中科大少年班給的。」
2001年底,在經歷了無數次轉行與跳槽後,江勇成為光明乳業的高管。「經過一連串的打擊和變故,我終於擺正了心態。天才的頭銜於我太沉重了。」江勇說,他覺得自己終於回歸成了普通人,不再背著天才的包袱。
2002年,江勇被中科大超常教育學會聘為理事,「我很希望能為少年班做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