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萬聖節來了#大家好!歡迎來聽胡謅聊文化。十一月的來臨不僅帶來了「砍手節」,萬聖節也如期而至,年輕人和孩子們開始為了如何裝扮而傷腦筋,商家們苦思冥想策劃營銷活動,在名義上,萬聖節只是一個外國的鬼節,但是活人此時顯然比鬼更高興。
作為「洋節」中的一員,萬聖節近些年在國內大火特火,僅次於聖誕節和情人節,相比之下,中國的鬼節就好像浸溼了的火藥,有一顆想炸的心,卻沒有炸起來的能力,如果真的有鬼怪一說,不知道中國的鬼看到外國鬼在自己的土地上大肆慶祝會有怎樣的思想感受,大概和莊稼人看著別人家的鴨子在自己家田裡糟蹋秧苗差不多。
那麼萬聖節是如何在中國興起的呢?既然是鬼節為什麼叫「萬聖」?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國傳統文化和節日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變「味兒」的萬聖節
萬聖節在形成之初與現在的萬聖節有著本質的區別,最早是為了慶祝在天的全體聖人,而現在卻變成了妖魔鬼怪的節日。關於萬聖節的起源有三種較為流傳的版本:
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歐洲,基督教將11月1日定為「聖徒之日」,但是在公元前500年,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凱爾特人將此節日前移一天,並形成了在節日當天熄滅爐火蠟燭、扮作鬼怪嚇走死人的魂靈的習俗。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祀——德魯伊德舉行的一個讚美秋天的節日,時間上從10月31日午夜到11月1日,持續一整天。他們認為在31日的晚上,偉大的死神——薩曼會把當年死去的鬼魂召集到一起,惡鬼將受到成為牲畜的懲罰。古羅馬人在11月1日會向他們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人們這一天會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堅果和蘋果。
可見這個節日原本是莊重嚴肅的,但是在歐洲,人們慢慢把萬聖節前夜看作盡情玩耍、嚇唬他人的一個機會,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在這一天開始狂歡,再加上商業利益的驅使,萬聖節也就變成了現在這種偏向狂歡節概念的存在了。
外國的鬼怪為何會在中國過節
萬聖節本來是西方的節日,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這一節日逐漸走進了亞洲的地界,而且有越走越好的趨勢,大有反客為主的樣子。究其原因,在於以下三點:
一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西方文化衝擊。一大批西方文化湧入我國,在豐富了國人思想見識的同時,也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強力的衝擊,對國人尤其是年輕人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現在火熱的情人節、聖誕節都受益於此。
二是傳統節日的衰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仁義道德、順應自然、行善除惡等,注重人的自我修養和道德基準,在這種環境下形成出現的各個傳統節日自然或多或少具備這些特點,我們不能說它是不好的,相反,它是幾千年來華夏子孫的智慧結晶,但是在當下,它的宣揚與推廣卻存在局限性。
當前社會現狀下,各種文化的交匯融合讓新時代新一輩的年輕人在思想上與以前大不相同,在高壓力和泛娛樂時代的影響下,人們更易於接受歡快輕鬆的事物,萬聖節這種狂歡性質的節日十分對當下年輕人的口味,具備正式、莊重、嚴肅等特性的傳統節日只能慢慢的淡出視線。
三是商業運作的推波助瀾。不同於中國傳統鬼節祭祀的習俗,商家們在萬聖節能夠售賣的產品和舉行的活動要寬泛得多,從服裝到飾品、從餐飲到娛樂、從實體到線上,各行各業都能湊個熱鬧,大賺一筆,相對的,商家們越是在這一天活躍,這一天的影響力和普及度也就越高,兩者呈良性循環上升。
近幾年來,這個西方的鬼節在我國越來越受歡迎,甚至很多兒童教育機構和學校都會在這一天舉行化妝舞會等相關活動,於是西方的鬼怪在這一天,紛紛來到中國的土地上歡慶屬於他們的節日。
我國傳統節日該何去何從
隨著洋節的興起,我國傳統節日漸漸被冷落,國家也針對此情況作了相應調整,比如增設了清明節假期、端午節假期等等,用這種方式讓傳統節日煥發新的活力,但是顯然,這種方式取得的成果還是有限,要想真正意義上提升傳統節日的影響力,趕超洋節現有規模,應該從多個方向進行調整和努力。
第一方面,我們不反對過洋節,但是更提倡過屬於華夏子孫的傳統節日。在傳統節日來臨的時候,也要相應地進行各方面的媒體宣傳和相關活動舉辦,尤其是在教育機構中,作為直接栽培祖國花朵的存在,在教育及思想上,要從小抓起。
第二方面,在過洋節的同時,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元素。比如萬聖節,要進行裝扮活動的話,可以裝扮成道士啊、孫悟空啊、鍾馗啊等十分具備我國特色的神話人物或鬼神,慢慢地將洋節過成本土節日。
第三方面,要緊跟時代腳步,響應時代號召,做出適當調整。找到傳統節日中適合的點來進行推廣普及,商家也能從中借力互相前進,拿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寒衣節來說,祭祀的部分是嚴肅莊重的,但是可以賦予它新的意義,比如在這一天要強調感恩父母,給父母買棉衣啊等等。
結語:傳統節日重新煥發活力的道路還很長,洋節的興起有他們自身無可替代的優勢,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還有哪些比較好的建議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