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埡村是中國一個十分典型的傳統村落,其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劉家鎮內,這個村落有點名氣,是四川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但是全國知道的人並不多,而在曾家埡村旁邊有座馬鞍山,山麓之中又藏有一小山,名為金鳳山,金鳳山的山頭有一寺廟,名為馬鞍寺,這個寺廟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不過名氣雖小,它底蘊其實很深厚,是綿陽市現在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內有「五絕」更是非常值得一觀。
馬鞍寺修建於明朝洪武年,在清朝康熙年間重建,雖然現在是寺廟,但是馬鞍寺在最開始建造的時候並不是作為禮佛之用,其在最開始建造的時候,是本地的進士汪東洋主持的古龍橋書院,後面才在書院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整個寺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是座獨特的閉合式建築群體。
寺內的古建築群都是依照中軸線呈縱向並列分布的,主要建築有樂樓、廣場、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玉皇殿等建築,兩側並排著13進廂房,所有的建築形成了一個兩進的閉合式的建築群,這種建築布局在四川省內的古代建築群當中極其罕見。整個建築群體造型古樸,門窗的雕刻簡單淡雅,又別具一格,簷柱細膩精巧,具有明顯的四川地方建築特色,這也正是馬鞍寺建築獨特之所在。
寺院正前方的樂樓,是清朝同治年間修建的,是四川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戲樓之一,為兩層的樓閣式的建築,這也是「五絕」中的第一絕。樂樓的柱基有1.6米左右,下邊是短石柱,一起構成了特殊的高腳柱礎。中部則向外突出,兩側的耳室向內收縮,平面形狀呈凸字形狀,這也是馬鞍寺的一大奇觀。在耳室內牆上還繪製有民間的壁畫、戲班的題記,作為研究清代的戲劇文化、民俗文化提供重要的研究資料。
馬鞍寺內的壁畫當得上是寺內的第二絕,在四川很難看到數量如此眾多的壁畫,甚至可以說是十分稀少,其大多是以工筆畫為主。大雄寶殿內的壁畫是以諸天神佛為題材,仿照唐代吳道子的畫法,繪製技術高超,下筆細膩傳神,為研究佛教藝術提供了不少佐料。除此之外,在寺院內,只要是能作畫的地方,如牆壁、梁柱、挑坊等多處都繪製有壁畫,大部分以展現現實生活、戲劇歷史和神話故事為主,比如有名的劉海戲金蟾、姜太公釣魚、呂洞賓戲牡丹等等,還有部分壁畫則是繪製的花草樹木。
這第三絕便是寺內的清代石碑,其中大部分是記事碑和功德碑,其中最具有研究價值的當屬清朝光緒年間的義學碑,詳細記載了當時寺內創辦的義學宗旨、學規,這是一份研究清朝末年地方教育制度的珍貴歷史資料。馬鞍寺內還保存著文昌帝君的塑像,這是由一整塊檀木雕刻而成的。根據當地的民間傳說,在幾百年以前,當地的信徒把帝君請入馬鞍寺,走了幾天幾夜,就在安放入寺的當天晚上,文昌星突然大亮。不久之後,義學的修建者汪東洋就高中了進士,這也是第四絕。
寺內還有一顆香樟樹,距今400多歲,在樹根須上由長出了一顆小香樟樹,後來老香樟樹逐漸枯死,小香樟樹開始長大,為老樹遮風擋雨,當地的村民把這兩株香樟樹稱為孝心樹,又叫母子連心樹,寓意著生生不息,這便是第五絕。馬鞍寺並不起眼,如果不仔細看,會發現這就是觀感相當普通的民居建築,但是細細一看,馬鞍寺隱匿在山中叢林之間,仿若一處懸空的「山間蜃樓」。其藏身在馬鞍山內,在歷史的歲月中,留下了濃重的色彩,寺內瀰漫著一種慢節奏,舒緩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