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經獲得話說世界公號授權發布
本內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話說世界》20卷叢書
近年來,網絡上關於非法捕殺、買賣、走私、食用珍稀野生動物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些新聞的背後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深深的矛盾。
我國珍稀保護動物穿山甲就承受著這種矛盾帶來的痛苦。
【獵殺穿山甲】
2015年1月16日下午,廣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查獲一起特大非法收購、出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穿山甲鱗片案件。
現場繳獲穿山甲鱗片約2000公斤,該批貨市場終端價值約4000萬元。
據專家計算,以每條穿山甲個體大小,僅僅能有400—600克的穿山甲鱗片,而以每條穿山甲的鱗片重500克計算,這批鱗片至少讓4000條穿山甲死於非命。
穿山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非法貿易被寫進了華盛頓公約即《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該公約極力 阻止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非法貿易,得到了國際的認同。
儘管穿山甲受到了世界各國官方的保護,但非法分子仍肆無忌憚地捕殺、買賣穿山甲。
許多人認為,穿山甲具有珍貴的藥用價值,一些人更是明目張胆地把穿山甲做成菜餚,端上餐桌。
正在覓食螞蟻的穿山甲,穿山甲多生活亞熱帶的落葉森林,大多夜間出外覓食。穿山甲外殼為角質鱗甲,其鱗片具有藥用價值,大量捕殺和走私為穿山甲帶來滅頂之災,儘管我國將穿山甲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犯罪分子走私穿山甲的活動屢禁不止。
【消失的動植物種類】
中國是瀕危野生動物分布大國,據不完全統計,僅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原產於中國的瀕危動物有120多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57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兩棲爬行類和魚類有400種,列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還有成百上千種。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優越,動植物資源豐富,它們都經歷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斷進化的過程。
但它們卻經不起人類進化的踐踏和蹂躪,它們的棲息地不斷縮小,生存環境不斷遭受威脅。
據統計,中國現有野生植物物種中,約有6000種植物處於瀕危或瀕臨絕滅的狀況,並且已有100多種植物面臨極危或瀕危,有相當大一部分的種質資源在野外已經不存在。
我國生物物種數量越來越少,平均每天就有一類瀕危甚至瀕臨滅絕的速度減少。
由於物種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一個物種的消失,常常可導致另外10—30種生物的生存危機,由此可能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解。
我國正處在瀕臨物種滅絕危機的邊緣,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植物物種在悄無聲息地滅絕。
大熊貓體色為黑白兩色,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也將大熊貓列為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的生存狀況曾一度瀕危,我國一直重視保護大熊貓棲息地,大熊貓的生存狀況因此明顯改善。
【高居食物鏈頂端的人類】
珍稀動植物數量不斷減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自然原因是由於物種的自我進化難以適應自然氣候的變遷,被自然淘汰。 但更多的,我們應該追究人為原因。
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徵服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 許多珍稀野生動物被端上人類的餐桌。
每個物種都是自然環境中的重要一員,彼此通過食物鏈互相依存、互相牽制。
一旦食物鏈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如上世紀,由於認識不足,我國出現打麻雀運動,這導致農田害蟲幾乎沒有天敵,對我國農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
近年來,由於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以及獵捕活體用作寵物貿易,致使食蟲鳥類數量急劇減少,導致松毛蟲、蝗蟲等森林和農作物病蟲害大面積發生。
為不使人類成為消失食物鏈的最後一環,未來社會必須是一個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應該對開發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合法利用。
人類高居食物鏈頂端。圖為香港市民在琳琅滿目的食品商場準備年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