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受疫情及就業移民政策收緊雙重影響,回國求職海歸數量暴增七成,達80萬人。很多留學生都發現,自己明明應該是個香餑餑,可今年卻變得格外的難「推銷」。
其中比較痛苦的就是英碩留學生們,不僅不是香餑餑,好像在某些HR眼中,自己還成了一條沒有用的鹹魚。
鄙視鏈底端:英國碩士?
據筆者的一位HR朋友透露,業內確實存在一條「鄙視鏈」。
這條「鄙視鏈」的形成雖然也是為效率服務,比如在篩選簡歷時會看第一學歷,先篩去大專和普通本科的學生;之後一輪再篩選非985學校的畢業生。
很多同學以為,把工作經歷/學業經歷寫得很豐富,就會受到HR的青睞。事實上,如果你的學歷沒過關,基本上HR是不會看你的其他經歷的。
換個角度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是大公司的HR,你需要給面試官留下2-3位候選人,那麼你需要從成百上千份簡歷裡快速篩選合適人選的話,效率最高的辦法就是先從學校、專業、成績上篩選掉第一波。
而英國碩士很可能在第一輪篩選中就「掛了」。
那麼HR對於英碩的「偏見」究竟是從何而來?
筆者的朋友是這麼說的,「公司之前招了幾個英碩,都是QS前100的學校,成績也都不錯,但技術能力真的很一般,後來才知道碩士是轉專業了。這些人即便是勉強被錄入公司之後,還需要後期非常努力地學習才能彌補專業上的短板。」
說白了,就是在大家的普遍認知裡,英國碩士只有一年,學完課程提交完論文,文憑就到手了,難免給人一種「這個學位來的太輕鬆」的感覺。
而且說實話,如果想進名企,實習經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從往屆各大廠錄取畫像來看,企業其實更偏愛有實習經驗的同學。
英碩的同學本身課程安排就緊湊,學生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時間可以去實習。
必須承認的一點就是,英碩近些年因為數量增長得太快,水分也越來越大,但就像我的一位朋友說的,「水的從來都不是學校,即便是一年的碩士項目,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英碩求職加分項有哪些?
對英碩畢業生來說,擁有這幾個條件,最受HR喜歡:
1、頂尖名校的學歷(G5,尤其是牛劍)
2、GPA很高
3、英語聽說讀寫強(特別是口語地道、流利)
4、有高質量的相關實習經歷(英國Top50最佳僱主公司/行業標杆企業等,如BBC, Amazon)
其實,找工作不是畢業之後才開始做的事情。從你踏入英國學習的第一天開始,你就要為將來求職做準備了。
筆者的一位高中同學,本科畢業於國內一所雙非院校,碩士申請到了倫敦大學學院,他非常清楚自己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出身。所以英國一年絲毫不敢「划水」,每天基本就是上課,做項目,還跟一個印度小哥一起開發網站。
後來畢業回國求職,直接被華為高薪聘走,而且他最牛的是在職又申請到了愛丁堡大學的全獎博士,真的做到了逆天改命。
花三十萬去英國留學,值嗎?
筆者注意到,網上對於英國一年制碩士的評價也是趨於兩極分化,有說好的也有唱衰的,以至於很多學生和家長發出靈魂叩問:花三十萬去英國留學,值嗎?
在我看來,留學到底值不值,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留學這件事。有些人出國可能就是為了開闊一下視野,體驗一下國外的生活,至於鍍不鍍金不重要,只要體驗夠好,就值了。
也有人真的就是出去「鍍金」,不斷修煉自己,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拿到了名企高薪的入場券,自然也是值得的。
至於那些沒有明確目的,不知道自己出國留學是為了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的那些人,當你重新踏上熟悉的土地,擠入人才招聘的洪流,屢屢受挫的時候是否會問自己:我真的「鍍金」了嗎?
關注北美留學帝,懂留學,更懂你!